第323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耕農數量增多,部落人口也會增多。再加上部落間衝突的減少、遊獵採集活動的減少,都會有更多的人存活下來。
人一多,原本的部落首領就很難管束他們了。
部落製的落後就在於隻能管理小型的社會群體,人多了就必須得上律法道德進行約束。
那個時候,就是秦吏發揮作用的時候。
把部落酋長變成村中裏正,部落模式轉變為更穩定安全的村莊模式。
一個部落住不下後總會慢慢分裂成很多個小村莊,酋長一個人很難管得了分出去的那些,所以村莊會出現新的村長(裏正)。
裏正是秦國的基層官吏,分出去的村莊想要得到秦國承認的名分、獲得秦國的技術支援,就得主動配合秦國的工作。
已經在原部落習慣了那些文明社會好處的部落不會願意迴到野人模式,所以他們肯定會妥協的。
李斯大膽發言:
「這一招也能用在匈奴人身上!」
等打服了匈奴之後,就讓匈奴保持遊牧部落的局勢。給他們劃分草場,不許互相侵犯。
草場不能搞農耕,卻可以學其他技術,依然要依靠大秦。
「部落之間要是開戰,無論誰勝誰負,先動手的就要受罰。部落可以派人來大秦告狀,查驗之後,大秦替他們做主。」
太子曾經說過,即便全殲了匈奴,以後也會有別的遊牧民族占領這廣袤的草原,再重複一迴滅匈奴的戰役。
與其如此,倒不如收編匈奴部落。
用中原的文化將匈奴人洗腦成大秦人,讓他們認同自己是大秦子民,他們就不會生出反叛之心。
而在洗腦成功之前,就以絕對的武力讓匈奴成為大秦附屬,習慣有事先請大秦天子做主。
無論是替匈奴伸冤也好,還是匈奴的單於更替也罷,都得秦王點頭。
王綰驚愕地看向李斯:
「你瘋了?這怎麽可能辦得到?」
匈奴如此不服管教,他們如何願意被大秦支配掌控?
李斯卻斷言:
「沒有利益收買不了的人,更何況匈奴還打不過大秦。」
現在長城已經在修建了,匈奴很難入侵中原。但他們還沒死心,可能會聚集起來合力攻打秦國邊境。
隻要這場舉族之力發起的戰爭失敗了,把匈奴打得元氣大傷,他們失去了反抗的資本,那一切都好說。
最好是匈奴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有本事的梟雄都死絕了。為了活命,這些老弱不得不依附大秦。
一開始他們人數少,大秦能輕鬆掌控。後來即便人數多了,卻已經對大秦形成了依賴,想獨立出去已是不可能。
王綰承認李斯畫下的藍圖很誘人。
不過他覺得這個條件太苛刻了,要先把匈奴有生力量殲滅,再努力教化。
萬一教化沒成功,大秦就是養虎為患。匈奴借著大秦的手恢復元氣,又能反咬一口。
李斯其實心裏也有點打鼓。
這招從沒人試過,自古以來匈奴好像都是無法教化無法同化的種族。
歷史上要到漢朝中後期,才會出現漢天子決定匈奴首領誰來當的情況。而幫遊牧民族劃分領地這個,更是遠在清朝才實現的操作。
清人自己是遊牧出身,更懂草原人的生活習性。所以他們用這個手段安撫住了蒙古各部,讓蒙古成為大清的北部邊防,一直到後世都沒有叛出。
之前的朝代對遊牧民族了解不夠透徹,而且天然的仇恨讓中原寧願選擇武力清理。結果卻是趕走一族又來一族,內遷融合也是一樣的。
南北朝時期北方五胡作亂,匈奴靠著和漢人通婚徹底融入漢族之中,再無匈奴了。
結果呢?結果是草原上又出現了柔然、契丹等等。
這麽大一片草場怎麽可能一直空著?
不能想著隻解決眼前這一個種族,而是要防著它們沒了之後,別人再跑過來繼續侵犯邊疆。
秦王政沉思許久,點頭:
「愛卿說的有道理,便是全滅了匈奴,北邊諸戎也會有日子難過的部落遷入北方草原。時間一長,又是新的『匈奴』。」
說著他想起什麽:
「這是太子同你提的?寡人緣何不知?」
李斯:……
這話聽著怎麽有點酸酸的?
李斯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他怎麽能比王上更早知道太子的想法呢?他們父子之間肯定是沒有齟齬的,那就是臣子的問題。
李斯立刻找補:
「當初是太子隨口一提,並未太過放在心上。臣卻不敢漏聽一字,迴去之後反覆琢磨,才悟出了這個道理。」
秦王政略感滿意:
「太子太忙了,或許是忘了同寡人說。」
李斯連連稱是。
最終秦王拍板道:
「可不可行,試了才知道。大秦能滅匈奴一次,也能滅它第二次。若真能以此教化匈奴,使其成為替大秦世代守衛北境的力量,那便再好不過。」
秦王政對自家太子的手段很有信心,不就是洗腦匈奴嘛,愛子擅長。
六國遺民能被他洗腦,匈奴肯定也能。
秦王政瞥了李斯一眼,懷疑這傢夥也是考慮到太子有這個本事,才敢大膽提議。
散會之後。
王綰冷眼剜李斯:
「今日李廷尉倒是很出風頭。」
人一多,原本的部落首領就很難管束他們了。
部落製的落後就在於隻能管理小型的社會群體,人多了就必須得上律法道德進行約束。
那個時候,就是秦吏發揮作用的時候。
把部落酋長變成村中裏正,部落模式轉變為更穩定安全的村莊模式。
一個部落住不下後總會慢慢分裂成很多個小村莊,酋長一個人很難管得了分出去的那些,所以村莊會出現新的村長(裏正)。
裏正是秦國的基層官吏,分出去的村莊想要得到秦國承認的名分、獲得秦國的技術支援,就得主動配合秦國的工作。
已經在原部落習慣了那些文明社會好處的部落不會願意迴到野人模式,所以他們肯定會妥協的。
李斯大膽發言:
「這一招也能用在匈奴人身上!」
等打服了匈奴之後,就讓匈奴保持遊牧部落的局勢。給他們劃分草場,不許互相侵犯。
草場不能搞農耕,卻可以學其他技術,依然要依靠大秦。
「部落之間要是開戰,無論誰勝誰負,先動手的就要受罰。部落可以派人來大秦告狀,查驗之後,大秦替他們做主。」
太子曾經說過,即便全殲了匈奴,以後也會有別的遊牧民族占領這廣袤的草原,再重複一迴滅匈奴的戰役。
與其如此,倒不如收編匈奴部落。
用中原的文化將匈奴人洗腦成大秦人,讓他們認同自己是大秦子民,他們就不會生出反叛之心。
而在洗腦成功之前,就以絕對的武力讓匈奴成為大秦附屬,習慣有事先請大秦天子做主。
無論是替匈奴伸冤也好,還是匈奴的單於更替也罷,都得秦王點頭。
王綰驚愕地看向李斯:
「你瘋了?這怎麽可能辦得到?」
匈奴如此不服管教,他們如何願意被大秦支配掌控?
李斯卻斷言:
「沒有利益收買不了的人,更何況匈奴還打不過大秦。」
現在長城已經在修建了,匈奴很難入侵中原。但他們還沒死心,可能會聚集起來合力攻打秦國邊境。
隻要這場舉族之力發起的戰爭失敗了,把匈奴打得元氣大傷,他們失去了反抗的資本,那一切都好說。
最好是匈奴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有本事的梟雄都死絕了。為了活命,這些老弱不得不依附大秦。
一開始他們人數少,大秦能輕鬆掌控。後來即便人數多了,卻已經對大秦形成了依賴,想獨立出去已是不可能。
王綰承認李斯畫下的藍圖很誘人。
不過他覺得這個條件太苛刻了,要先把匈奴有生力量殲滅,再努力教化。
萬一教化沒成功,大秦就是養虎為患。匈奴借著大秦的手恢復元氣,又能反咬一口。
李斯其實心裏也有點打鼓。
這招從沒人試過,自古以來匈奴好像都是無法教化無法同化的種族。
歷史上要到漢朝中後期,才會出現漢天子決定匈奴首領誰來當的情況。而幫遊牧民族劃分領地這個,更是遠在清朝才實現的操作。
清人自己是遊牧出身,更懂草原人的生活習性。所以他們用這個手段安撫住了蒙古各部,讓蒙古成為大清的北部邊防,一直到後世都沒有叛出。
之前的朝代對遊牧民族了解不夠透徹,而且天然的仇恨讓中原寧願選擇武力清理。結果卻是趕走一族又來一族,內遷融合也是一樣的。
南北朝時期北方五胡作亂,匈奴靠著和漢人通婚徹底融入漢族之中,再無匈奴了。
結果呢?結果是草原上又出現了柔然、契丹等等。
這麽大一片草場怎麽可能一直空著?
不能想著隻解決眼前這一個種族,而是要防著它們沒了之後,別人再跑過來繼續侵犯邊疆。
秦王政沉思許久,點頭:
「愛卿說的有道理,便是全滅了匈奴,北邊諸戎也會有日子難過的部落遷入北方草原。時間一長,又是新的『匈奴』。」
說著他想起什麽:
「這是太子同你提的?寡人緣何不知?」
李斯:……
這話聽著怎麽有點酸酸的?
李斯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他怎麽能比王上更早知道太子的想法呢?他們父子之間肯定是沒有齟齬的,那就是臣子的問題。
李斯立刻找補:
「當初是太子隨口一提,並未太過放在心上。臣卻不敢漏聽一字,迴去之後反覆琢磨,才悟出了這個道理。」
秦王政略感滿意:
「太子太忙了,或許是忘了同寡人說。」
李斯連連稱是。
最終秦王拍板道:
「可不可行,試了才知道。大秦能滅匈奴一次,也能滅它第二次。若真能以此教化匈奴,使其成為替大秦世代守衛北境的力量,那便再好不過。」
秦王政對自家太子的手段很有信心,不就是洗腦匈奴嘛,愛子擅長。
六國遺民能被他洗腦,匈奴肯定也能。
秦王政瞥了李斯一眼,懷疑這傢夥也是考慮到太子有這個本事,才敢大膽提議。
散會之後。
王綰冷眼剜李斯:
「今日李廷尉倒是很出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