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此之前,官府隻提倡,不強製。
秦王政沒有大一統政策就得大一統時下達的強迫症,但他認為兒子說的要給庶民足夠的時間適應很有道理。
反正遲早都是要推行的,而且現在的推行效果也還不錯,確實不必急於求成。先給庶民兩個選擇,等他們自己嚐到了統一政策的甜頭,自然會產生心理偏向。
扶蘇根據上輩子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小建議。
比如怎麽調動起庶民對新度量衡算法的擁護,而不是一味地抵製新事物,這都是一門學問。
上一世剛開始的時候六國庶民是很牴觸的,因為基層官吏管理混亂。好多六國舊吏仗著庶民不懂,隻說秦國規定要更換收稅時用的度量了,然後隨便拿個體積龐大的容器過來,就讓庶民交糧。
庶民一看新度量衡讓自己吃虧這麽多,自然就不樂意了。秦國分明沒占到多少好處,還得為某些中飽私囊的舊吏背鍋。
政策再好,也得跟庶民解釋清楚了。
總想著庶民反正也聽不懂這些深意,省點力氣別浪費口舌了,最後吃虧的指不定是誰呢。
愚民政策也是一樣的。
庶民愚昧了,方便被統治者管理。但與此同時,也方便被別有用心的人糊弄。
六國反秦人士又不是傻子,這麽好的機會怎麽可能不利用?秦國會忽悠庶民安分種田,他們難道不會忽悠庶民協同造反嗎?
所以扶蘇極力勸說父親派人去同庶民說清楚,各項政策到底對他們本身有什麽益處。有了盼頭,他們才樂意遵守。
當初商君的耕戰政策能被秦人接受並擁護,是因為秦人看懂了它能給自家帶來的巨大好處。
現在的黎民百姓還是很淳樸的。
往後數一些朝代,其實也幹過給百姓解釋政策的事情,而且基本快成為基操了。可他們畫大餅的時候說得好聽,百姓真正到手的實惠不多,久而久之百姓就不信官府的忽悠了。
但大秦不一樣。
第一次用這種方法,而且大一統政策的優勢是實打實的。扶蘇的大餅一般隻對臣子畫,沒有興趣哄騙庶民,如此一來想必能迅速建立起大秦官府的威信。
秦王政畢竟是千古一帝,自然不會不懂這個道理。隻是以往站的太高看得太遠,很難注意到底層的細枝末節,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注意這些。
太子便是他的得力助手,能為他查漏補缺。父親沒空考慮的小事扶蘇來考慮,一個優秀的太子就是用來做這個的。
秦國朝堂中欣欣向榮。
隔壁燕國已經開始擺爛了。
太子起初還想努力掙紮一下,多拉攏一番群臣的好感。但是要糧沒糧,要兵器沒兵器,太難了。
羨慕秦國的鐵質兵器,他們燕國空有寶山不會用。拿著那麽多鐵礦隻能幹看著,打造出來的鐵具根本不夠堅固,還不如繼續用造價昂貴的青銅兵。
說起來幫秦國改良鑄造術的,還是從燕國跑去的徐夫人。
當初徐夫人這麽大一個人才來投效燕國,結果他兄長燕丹在幹嘛?他讓人家打了個刺殺用的匕首,就丟一邊去了!
太子隻想說一句:啊???
雖然當時燕國上下都沒想到徐夫人還有這改良鑄造術的能力吧,但這不妨礙他們馬後炮唾棄燕丹暴殄天物。
君臣齊聚在殿中,相對而坐,唉聲嘆氣。
「燕國……」
「唉,燕國……」
「要不?」
「算了算了。」
一切盡在不言中。
有臣子心灰意冷地起身拱手向太子道:
「太子也莫要太過傷心,強如趙楚也抵擋不了虎狼之秦,太子已經盡力了。」
太子強忍著興奮,麵上卻一片哀戚:
「愛卿也是一樣的,要保重好自己啊!」
秦軍已經兵臨城下,把燕國都城圍困住了。
新太子自稱不做逃亡的喪家之犬,所以不肯拋下庶民帶人躲去遼東避難。
哪怕遼東看著好像地理條件不錯,有東山再起的資本。但在修建阻隔在河北和遼寧之間的明長城前,遼東對中原來說也沒什麽天險可守。
就一條燕山山脈,實在不夠看。
後世總說萬裏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而山海關在河北的秦皇島,最東邊這一條線路是阻擋東北關外少數民族的。
其實說的是明長城。
秦長城連結燕趙長城,而燕國本來就有的長城部分當然不會在國境內部豎切一個山海關出來,把好好的燕國一分為二。
燕長城基本是平行於北緯線的,是一條橫著的長城,把遼東囊括在了其中。
燕人自己也知道躲去遼東沒什麽用,但有些怕死的人還是會掙紮一下。太子不肯去,就顯得頗有氣節。
因而燕國都城被破之時,城中燕人感動得眼淚止不住流,覺得這位新太子才是真正的好太子。
之前那個太子丹隻會養名不幹好事,搞了個刺殺還鬧出笑話。而且因此害得燕國被秦國記恨,實在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新太子聽著周圍人對他的吹捧,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藏在人群裏引導輿論的心腹。心道對不住了丹兄,為了以後能在秦國當個舒服的燕侯,不得不把你弄出來拉踩一番。
燕都的守城之戰到後麵的時候,太子親自登上城樓鼓舞士氣,所以這會兒就被當著庶民們的麵為秦軍所擒。
秦王政沒有大一統政策就得大一統時下達的強迫症,但他認為兒子說的要給庶民足夠的時間適應很有道理。
反正遲早都是要推行的,而且現在的推行效果也還不錯,確實不必急於求成。先給庶民兩個選擇,等他們自己嚐到了統一政策的甜頭,自然會產生心理偏向。
扶蘇根據上輩子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小建議。
比如怎麽調動起庶民對新度量衡算法的擁護,而不是一味地抵製新事物,這都是一門學問。
上一世剛開始的時候六國庶民是很牴觸的,因為基層官吏管理混亂。好多六國舊吏仗著庶民不懂,隻說秦國規定要更換收稅時用的度量了,然後隨便拿個體積龐大的容器過來,就讓庶民交糧。
庶民一看新度量衡讓自己吃虧這麽多,自然就不樂意了。秦國分明沒占到多少好處,還得為某些中飽私囊的舊吏背鍋。
政策再好,也得跟庶民解釋清楚了。
總想著庶民反正也聽不懂這些深意,省點力氣別浪費口舌了,最後吃虧的指不定是誰呢。
愚民政策也是一樣的。
庶民愚昧了,方便被統治者管理。但與此同時,也方便被別有用心的人糊弄。
六國反秦人士又不是傻子,這麽好的機會怎麽可能不利用?秦國會忽悠庶民安分種田,他們難道不會忽悠庶民協同造反嗎?
所以扶蘇極力勸說父親派人去同庶民說清楚,各項政策到底對他們本身有什麽益處。有了盼頭,他們才樂意遵守。
當初商君的耕戰政策能被秦人接受並擁護,是因為秦人看懂了它能給自家帶來的巨大好處。
現在的黎民百姓還是很淳樸的。
往後數一些朝代,其實也幹過給百姓解釋政策的事情,而且基本快成為基操了。可他們畫大餅的時候說得好聽,百姓真正到手的實惠不多,久而久之百姓就不信官府的忽悠了。
但大秦不一樣。
第一次用這種方法,而且大一統政策的優勢是實打實的。扶蘇的大餅一般隻對臣子畫,沒有興趣哄騙庶民,如此一來想必能迅速建立起大秦官府的威信。
秦王政畢竟是千古一帝,自然不會不懂這個道理。隻是以往站的太高看得太遠,很難注意到底層的細枝末節,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注意這些。
太子便是他的得力助手,能為他查漏補缺。父親沒空考慮的小事扶蘇來考慮,一個優秀的太子就是用來做這個的。
秦國朝堂中欣欣向榮。
隔壁燕國已經開始擺爛了。
太子起初還想努力掙紮一下,多拉攏一番群臣的好感。但是要糧沒糧,要兵器沒兵器,太難了。
羨慕秦國的鐵質兵器,他們燕國空有寶山不會用。拿著那麽多鐵礦隻能幹看著,打造出來的鐵具根本不夠堅固,還不如繼續用造價昂貴的青銅兵。
說起來幫秦國改良鑄造術的,還是從燕國跑去的徐夫人。
當初徐夫人這麽大一個人才來投效燕國,結果他兄長燕丹在幹嘛?他讓人家打了個刺殺用的匕首,就丟一邊去了!
太子隻想說一句:啊???
雖然當時燕國上下都沒想到徐夫人還有這改良鑄造術的能力吧,但這不妨礙他們馬後炮唾棄燕丹暴殄天物。
君臣齊聚在殿中,相對而坐,唉聲嘆氣。
「燕國……」
「唉,燕國……」
「要不?」
「算了算了。」
一切盡在不言中。
有臣子心灰意冷地起身拱手向太子道:
「太子也莫要太過傷心,強如趙楚也抵擋不了虎狼之秦,太子已經盡力了。」
太子強忍著興奮,麵上卻一片哀戚:
「愛卿也是一樣的,要保重好自己啊!」
秦軍已經兵臨城下,把燕國都城圍困住了。
新太子自稱不做逃亡的喪家之犬,所以不肯拋下庶民帶人躲去遼東避難。
哪怕遼東看著好像地理條件不錯,有東山再起的資本。但在修建阻隔在河北和遼寧之間的明長城前,遼東對中原來說也沒什麽天險可守。
就一條燕山山脈,實在不夠看。
後世總說萬裏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而山海關在河北的秦皇島,最東邊這一條線路是阻擋東北關外少數民族的。
其實說的是明長城。
秦長城連結燕趙長城,而燕國本來就有的長城部分當然不會在國境內部豎切一個山海關出來,把好好的燕國一分為二。
燕長城基本是平行於北緯線的,是一條橫著的長城,把遼東囊括在了其中。
燕人自己也知道躲去遼東沒什麽用,但有些怕死的人還是會掙紮一下。太子不肯去,就顯得頗有氣節。
因而燕國都城被破之時,城中燕人感動得眼淚止不住流,覺得這位新太子才是真正的好太子。
之前那個太子丹隻會養名不幹好事,搞了個刺殺還鬧出笑話。而且因此害得燕國被秦國記恨,實在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新太子聽著周圍人對他的吹捧,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藏在人群裏引導輿論的心腹。心道對不住了丹兄,為了以後能在秦國當個舒服的燕侯,不得不把你弄出來拉踩一番。
燕都的守城之戰到後麵的時候,太子親自登上城樓鼓舞士氣,所以這會兒就被當著庶民們的麵為秦軍所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