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就現在的情況看來,即便燕國苟住了,他燕王喜也沒好果子吃。擋住了秦軍,就代表太子有大功,到時候燕國更是逆子的一言堂,燕王喜這輩子就徹底沒指望了。
於是燕王喜開始期待起秦軍破城來。
隻要秦軍來了,就能解救他。他才是燕國的君王,秦人要封侯也得是封給他。
到時候他是秦國的燕侯,逆子隻是個普通的庶民。秦國爵位不世襲,逆子想過上好日子就得來討好他。
燕王喜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好像是在冷笑。
侍者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這些天大王被關著,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不知道在想什麽。看起來還怪嚇人的,不知道是不是瘋了。
燕太子沒去管他,如今戰事已起,太子自己正焦頭爛額地處理各項事務。
燕國苦寒,糧草其實不算充足。一打仗就捉襟見肘,全靠遼東那邊的肥沃土地進行支援。
本來兵力就弱,還缺糧,這怎麽打?
更雪上加霜的是,之前齊人來燕國採購過不少存糧。
由於燕國養客之風盛行,燕國貴族很喜歡大肆招攬門客和遊俠。許多人慕名而來,導致燕國基本不會對入境的他國之人多做限製。
各國商隊也時常隨意進出燕國,帶來燕人緊缺的資源。再從燕國買走遼東盛產的礦石,比如鐵礦、有色金屬、石墨。
有色金屬是供給各國貴族製成顏料使用的,石墨則是煤炭的古稱。先秦時期已經有燒煤取暖等用法了,不過更多的還是冶煉時作為燃料。
自從秦國研究出了更好的鐵器冶煉方法之後,對鐵礦的需求就大了起來。商隊很樂意去別國薅鐵礦帶迴關中,尤其是遼東的鐵礦,根據鑄造師所說,比中原等地的鐵礦品質要更好一些。
很多戰略物資例如糧食、重要金屬之類的,在後世人看來就該國家把控交易,怎麽能讓商人、尤其是外國商人肆意買賣呢?
但這是經過千百年才積攢下來的寶貴經驗,並不是每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的。
歷史上鹽鐵官營都是從漢武帝才開始呢,在這之前諸如此類的規定都寬鬆得很。
漢朝開國初年甚至連鑄幣權都下放了,這不比鹽鐵看著更直觀?漢初還不是隻放給諸侯國,而是庶民都能鑄幣。
於是出現了有人偷偷在秦半兩銅錢周圍剪一圈銅下來,攢一攢就能再鑄一枚半兩。
還有在鑄幣的模具上動手腳的,削減半兩的薄厚,這都是常規操作了。
比較難分辨的是在銅裏摻雜其他金屬,降低含銅量。
說起來最後這種方法,秦國也幹過。
秦國缺錢就在刀幣上動手腳,導致對外通商時以齊國為首的富裕國家都不收秦國的刀幣,覺得自己吃虧。
好在前有呂不韋為秦國行商,後有扶蘇和巴清接力,如今的秦國已經不再如此寒酸了。秦國新製的統一貨幣「秦半兩錢」的含銅量是實打實的,比齊國的刀幣還受歡迎。
之前齊國貨幣受歡迎,各國境內本國人互相交易買賣有的時候都會使用齊幣。如今換成了秦半兩也是一樣的,秦幣已經悄無聲息地侵入了六國的市場之中。
新貨幣不僅受歡迎,還已經流通好幾年了。等境內全部換成新幣交易,廢除和迴收舊幣時,受到六國遺民抵製的概率就會降低很多。
目前秦國還沒有完全廢除原本的刀幣,不僅是六國刀幣,也包括秦國的。
因為扶蘇對父親說道:
「大一統的政策雖然好,但強硬推行最好還是選個合適的時機。在此之前,多給庶民一些適應的時間。」
比如在徹底覆滅六國的大一統元年,除舊迎新之際頒布新的政令。
一來,有個名頭大家也更能接受。
二來,新朝新氣象,算是大秦的一次徹底革新。
三來,古人講究年號更改之前不做大動作。
舉個例子,孝文王為父親守孝一年,在此之前沒有正式更替年號為孝文王元年。
於是在此之前他施行的為政舉措,史書記載都是「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發生的,不知道還以為是已故的昭襄王做出的業績。
這也就罷了,很多人因為他更改年號僅三天就駕崩,便誤以為他隻當了三天秦王。
秦王政身上雖然沒有這類問題,無論是「秦王政二十六年」還是緊跟著的「大一統元年」,都是他本人的功績。
但大一統的舉措,自然還是在大一統時下達最合適。
扶蘇不太清楚後世人會怎麽算父親的在位年號,或許大一統後依然接著前麵的計數,隻是從「秦王政二十六年」換成了「秦始皇帝二十七年」。
反正他們大秦自己是用「大一統」來當年號計算的,除卻始皇地位特殊用詞不同之外,後麵從他開始,都是「二世元年」「三世元年」這樣計數。
事實上在如今的關中地區,秦半兩已經基本上徹底取代舊刀幣了。但隻要官府還沒有明文規定「刀幣被廢除」,它名義上就還是存在著。
扶蘇懷疑後世很多人可能對父親統一天下之前的功績隻了解個滅六國,根本不知道他為了後續的治理天下做過什麽準備。他們甚至也不知道在滅六國之前,秦王政從親政到發兵滅韓也做了足足六年的準備工作。
既然他們反正也不會去記之前的東西,那不如就幹脆把該大一統的政令放在大一統時下達好了。
於是燕王喜開始期待起秦軍破城來。
隻要秦軍來了,就能解救他。他才是燕國的君王,秦人要封侯也得是封給他。
到時候他是秦國的燕侯,逆子隻是個普通的庶民。秦國爵位不世襲,逆子想過上好日子就得來討好他。
燕王喜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好像是在冷笑。
侍者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這些天大王被關著,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不知道在想什麽。看起來還怪嚇人的,不知道是不是瘋了。
燕太子沒去管他,如今戰事已起,太子自己正焦頭爛額地處理各項事務。
燕國苦寒,糧草其實不算充足。一打仗就捉襟見肘,全靠遼東那邊的肥沃土地進行支援。
本來兵力就弱,還缺糧,這怎麽打?
更雪上加霜的是,之前齊人來燕國採購過不少存糧。
由於燕國養客之風盛行,燕國貴族很喜歡大肆招攬門客和遊俠。許多人慕名而來,導致燕國基本不會對入境的他國之人多做限製。
各國商隊也時常隨意進出燕國,帶來燕人緊缺的資源。再從燕國買走遼東盛產的礦石,比如鐵礦、有色金屬、石墨。
有色金屬是供給各國貴族製成顏料使用的,石墨則是煤炭的古稱。先秦時期已經有燒煤取暖等用法了,不過更多的還是冶煉時作為燃料。
自從秦國研究出了更好的鐵器冶煉方法之後,對鐵礦的需求就大了起來。商隊很樂意去別國薅鐵礦帶迴關中,尤其是遼東的鐵礦,根據鑄造師所說,比中原等地的鐵礦品質要更好一些。
很多戰略物資例如糧食、重要金屬之類的,在後世人看來就該國家把控交易,怎麽能讓商人、尤其是外國商人肆意買賣呢?
但這是經過千百年才積攢下來的寶貴經驗,並不是每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的。
歷史上鹽鐵官營都是從漢武帝才開始呢,在這之前諸如此類的規定都寬鬆得很。
漢朝開國初年甚至連鑄幣權都下放了,這不比鹽鐵看著更直觀?漢初還不是隻放給諸侯國,而是庶民都能鑄幣。
於是出現了有人偷偷在秦半兩銅錢周圍剪一圈銅下來,攢一攢就能再鑄一枚半兩。
還有在鑄幣的模具上動手腳的,削減半兩的薄厚,這都是常規操作了。
比較難分辨的是在銅裏摻雜其他金屬,降低含銅量。
說起來最後這種方法,秦國也幹過。
秦國缺錢就在刀幣上動手腳,導致對外通商時以齊國為首的富裕國家都不收秦國的刀幣,覺得自己吃虧。
好在前有呂不韋為秦國行商,後有扶蘇和巴清接力,如今的秦國已經不再如此寒酸了。秦國新製的統一貨幣「秦半兩錢」的含銅量是實打實的,比齊國的刀幣還受歡迎。
之前齊國貨幣受歡迎,各國境內本國人互相交易買賣有的時候都會使用齊幣。如今換成了秦半兩也是一樣的,秦幣已經悄無聲息地侵入了六國的市場之中。
新貨幣不僅受歡迎,還已經流通好幾年了。等境內全部換成新幣交易,廢除和迴收舊幣時,受到六國遺民抵製的概率就會降低很多。
目前秦國還沒有完全廢除原本的刀幣,不僅是六國刀幣,也包括秦國的。
因為扶蘇對父親說道:
「大一統的政策雖然好,但強硬推行最好還是選個合適的時機。在此之前,多給庶民一些適應的時間。」
比如在徹底覆滅六國的大一統元年,除舊迎新之際頒布新的政令。
一來,有個名頭大家也更能接受。
二來,新朝新氣象,算是大秦的一次徹底革新。
三來,古人講究年號更改之前不做大動作。
舉個例子,孝文王為父親守孝一年,在此之前沒有正式更替年號為孝文王元年。
於是在此之前他施行的為政舉措,史書記載都是「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發生的,不知道還以為是已故的昭襄王做出的業績。
這也就罷了,很多人因為他更改年號僅三天就駕崩,便誤以為他隻當了三天秦王。
秦王政身上雖然沒有這類問題,無論是「秦王政二十六年」還是緊跟著的「大一統元年」,都是他本人的功績。
但大一統的舉措,自然還是在大一統時下達最合適。
扶蘇不太清楚後世人會怎麽算父親的在位年號,或許大一統後依然接著前麵的計數,隻是從「秦王政二十六年」換成了「秦始皇帝二十七年」。
反正他們大秦自己是用「大一統」來當年號計算的,除卻始皇地位特殊用詞不同之外,後麵從他開始,都是「二世元年」「三世元年」這樣計數。
事實上在如今的關中地區,秦半兩已經基本上徹底取代舊刀幣了。但隻要官府還沒有明文規定「刀幣被廢除」,它名義上就還是存在著。
扶蘇懷疑後世很多人可能對父親統一天下之前的功績隻了解個滅六國,根本不知道他為了後續的治理天下做過什麽準備。他們甚至也不知道在滅六國之前,秦王政從親政到發兵滅韓也做了足足六年的準備工作。
既然他們反正也不會去記之前的東西,那不如就幹脆把該大一統的政令放在大一統時下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