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睥睨四方,傲然地表示那些人在他手心裏根本翻不出浪來,堂堂秦王自然不懼這些。
六國貴族多如牛毛,個個都學識淵博,比那些學子和庶民更難管教,不照樣被他壓得死死的?
然而他和扶蘇不懼天下間的任何艱難險阻,不代表後代也能有如此雄才大略。換上平庸的君主,這樣思想開放的世道恐怕會成為大秦的催命符。
扶蘇當然不會說他是個追求自己治下千古傳頌、根本不管子孫死活的皇帝,畢竟父親是想要大秦千秋萬代的。
他想了想說道:
「既如此,我們可採取折中之策。」
誰說長安城思想開放就等於整個大秦都思想開放了?大秦留一個長安當口子就可以了,其他地方繼續施行思想管控的政策。
事實上秦國至今為止的布置都是這樣的,各地官學看似在教授庶民知識、開啟民智,然而教導的內容全是經過朝廷篩選的。
倘若在這種情況下庶民還因為開智而造反了,不能說是他們懂得多了心大了,隻能證明是統治者的不對。
庶民從小學習的就是君王要以國家為重、官員應當秉公執法。這樣一來在正常情況下庶民當然不會生亂,除非君主昏聵、臣子奸佞。
扶蘇提議,那就多加點愛國教育。
遇到這樣的君臣,庶民的愛國之心會讓他們選擇鏟奸除惡,再扶持秦氏的明德新君上位,而不是自己翻身做皇帝。
扶蘇掃了一眼殿中的臣子,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
「天下即將一統,屆時父親可搜羅百家書冊與各國史書,在鹹陽等地留有足量的備份避免失傳之後,其餘的直接銷毀。」
等大秦在庶民心中徹底紮根之後,這些禁書就能重新開放越多了。
那時的學子即便看到六國史書,也隻會當成是一段與自己無關的歷史。而其餘的百家學說,學子也會基於自己的理念進行批判和借鑑。
就像扶蘇看墨家書籍一樣,他會讚賞墨子兼愛非攻的大義,但同樣會覺得這也太扯了,根本不現實。
又不是看了一本書、了解了其中的理論,就會當真被它蠱惑,人還是會受先入為主的教育影響。
尤其是再基礎教育搭配當前的優質生活,讓學子們覺得自己學的東西沒有問題、完全正確的時候。
那麽此時再看與自家學習內容不同的思想,也就是看個熱鬧。頂多學點裏頭的優秀之處,很難從根本上動搖讀者的想法。
秦王政從愛子的舉例中明悟到了什麽。
他揮退了臣子們,讓他們下去繼續討論思想統一的操作細節。剩下的話他要同扶蘇單獨交流,不適合給臣子聽。
殿中隻剩下父子二人,一個侍者都沒留。史官卻不肯走,他可是受到過太子的叮囑,君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如實記錄。
秦王政看了他一眼,沒有堅持。接下來的對話隻是不能叫臣子聽見,記錄下來給後世帝王學習倒也合適。
忽略了旁邊杵著的史官,秦王政斟酌了片刻,這才開口:
「蒙毅兄弟二人忠心耿耿,全賴蒙家自小的教導。」
扶蘇忍不住反駁道:
「分明更多的是為父親的英明折服。」
秦王政唇角勾了勾,無奈地看了一眼兒子,示意他不要隨便插話,自己還沒說完。
扶蘇乖巧閉嘴。
秦王政:「從幼童時期便開始進行忠君愛國的教導,想來對他們長成之後有深遠影響。」
子孫後代不爭氣的話,隻能用這招手段了。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和秦王政一樣,人格魅力超群的。
與其指望後代的秦王優秀,還不如指望大秦能以強盛國力和自小的教育凝聚人心。
史官記錄的手顫抖了一下。
這這這……這種內容是他一個小小的臣子能聽的嗎?王上和太子是當著他的麵商量以後要怎麽給臣民洗腦啊!
秦王父子一個眼神也沒有給史官,顯然不怕他往外說。
扶蘇笑道:
「也不必大秦一直強盛,隻要曾經強盛過,便能叫子民念念不忘。」
王朝走向末路的時候,懷念強秦的人們自然會不甘心它的隕落。奮起反抗,或能叫大秦再續命一迴。
秦王政目光逐漸變得堅毅起來:
「允許庶民進學做官,古未有之。民富國足,包容開放,更有賢臣名將如雲,締造一統天下之霸業。後世子孫未見得能叫大秦成為千古惦念的王朝,便由你我父子來完成此事。」
別人做不到也不敢做的,秦王政敢。他也相信自己能做到,他要竭盡全力為大秦的延續添磚加瓦。
扶蘇順勢捧起杯盞遞給父親:
「那父親可要好好保重身體,才能多為大秦出一份力。」
秦王政伸手接過了愛子的好意,以為這是愛子怕他口渴準備的茶飲,遞到唇邊正要一飲而盡。
忽然鼻尖嗅到了苦澀的藥味,垂眸一看,果然是藥汁。
秦王政:……
秦王的眼神瞬間淩厲起來:
「扶蘇!滾迴來把藥喝了!」
扶蘇已經悄悄起身準備開溜了,可惜暴露得太快,還未走出幾步。
不過問題不大,太子殿下死豬不怕開水燙,聽到父親的嗬斥反而跑得更快了。
好不容易把每月一碗的補身湯藥給丟了出去,他才不要迴去喝藥。
六國貴族多如牛毛,個個都學識淵博,比那些學子和庶民更難管教,不照樣被他壓得死死的?
然而他和扶蘇不懼天下間的任何艱難險阻,不代表後代也能有如此雄才大略。換上平庸的君主,這樣思想開放的世道恐怕會成為大秦的催命符。
扶蘇當然不會說他是個追求自己治下千古傳頌、根本不管子孫死活的皇帝,畢竟父親是想要大秦千秋萬代的。
他想了想說道:
「既如此,我們可採取折中之策。」
誰說長安城思想開放就等於整個大秦都思想開放了?大秦留一個長安當口子就可以了,其他地方繼續施行思想管控的政策。
事實上秦國至今為止的布置都是這樣的,各地官學看似在教授庶民知識、開啟民智,然而教導的內容全是經過朝廷篩選的。
倘若在這種情況下庶民還因為開智而造反了,不能說是他們懂得多了心大了,隻能證明是統治者的不對。
庶民從小學習的就是君王要以國家為重、官員應當秉公執法。這樣一來在正常情況下庶民當然不會生亂,除非君主昏聵、臣子奸佞。
扶蘇提議,那就多加點愛國教育。
遇到這樣的君臣,庶民的愛國之心會讓他們選擇鏟奸除惡,再扶持秦氏的明德新君上位,而不是自己翻身做皇帝。
扶蘇掃了一眼殿中的臣子,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
「天下即將一統,屆時父親可搜羅百家書冊與各國史書,在鹹陽等地留有足量的備份避免失傳之後,其餘的直接銷毀。」
等大秦在庶民心中徹底紮根之後,這些禁書就能重新開放越多了。
那時的學子即便看到六國史書,也隻會當成是一段與自己無關的歷史。而其餘的百家學說,學子也會基於自己的理念進行批判和借鑑。
就像扶蘇看墨家書籍一樣,他會讚賞墨子兼愛非攻的大義,但同樣會覺得這也太扯了,根本不現實。
又不是看了一本書、了解了其中的理論,就會當真被它蠱惑,人還是會受先入為主的教育影響。
尤其是再基礎教育搭配當前的優質生活,讓學子們覺得自己學的東西沒有問題、完全正確的時候。
那麽此時再看與自家學習內容不同的思想,也就是看個熱鬧。頂多學點裏頭的優秀之處,很難從根本上動搖讀者的想法。
秦王政從愛子的舉例中明悟到了什麽。
他揮退了臣子們,讓他們下去繼續討論思想統一的操作細節。剩下的話他要同扶蘇單獨交流,不適合給臣子聽。
殿中隻剩下父子二人,一個侍者都沒留。史官卻不肯走,他可是受到過太子的叮囑,君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如實記錄。
秦王政看了他一眼,沒有堅持。接下來的對話隻是不能叫臣子聽見,記錄下來給後世帝王學習倒也合適。
忽略了旁邊杵著的史官,秦王政斟酌了片刻,這才開口:
「蒙毅兄弟二人忠心耿耿,全賴蒙家自小的教導。」
扶蘇忍不住反駁道:
「分明更多的是為父親的英明折服。」
秦王政唇角勾了勾,無奈地看了一眼兒子,示意他不要隨便插話,自己還沒說完。
扶蘇乖巧閉嘴。
秦王政:「從幼童時期便開始進行忠君愛國的教導,想來對他們長成之後有深遠影響。」
子孫後代不爭氣的話,隻能用這招手段了。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和秦王政一樣,人格魅力超群的。
與其指望後代的秦王優秀,還不如指望大秦能以強盛國力和自小的教育凝聚人心。
史官記錄的手顫抖了一下。
這這這……這種內容是他一個小小的臣子能聽的嗎?王上和太子是當著他的麵商量以後要怎麽給臣民洗腦啊!
秦王父子一個眼神也沒有給史官,顯然不怕他往外說。
扶蘇笑道:
「也不必大秦一直強盛,隻要曾經強盛過,便能叫子民念念不忘。」
王朝走向末路的時候,懷念強秦的人們自然會不甘心它的隕落。奮起反抗,或能叫大秦再續命一迴。
秦王政目光逐漸變得堅毅起來:
「允許庶民進學做官,古未有之。民富國足,包容開放,更有賢臣名將如雲,締造一統天下之霸業。後世子孫未見得能叫大秦成為千古惦念的王朝,便由你我父子來完成此事。」
別人做不到也不敢做的,秦王政敢。他也相信自己能做到,他要竭盡全力為大秦的延續添磚加瓦。
扶蘇順勢捧起杯盞遞給父親:
「那父親可要好好保重身體,才能多為大秦出一份力。」
秦王政伸手接過了愛子的好意,以為這是愛子怕他口渴準備的茶飲,遞到唇邊正要一飲而盡。
忽然鼻尖嗅到了苦澀的藥味,垂眸一看,果然是藥汁。
秦王政:……
秦王的眼神瞬間淩厲起來:
「扶蘇!滾迴來把藥喝了!」
扶蘇已經悄悄起身準備開溜了,可惜暴露得太快,還未走出幾步。
不過問題不大,太子殿下死豬不怕開水燙,聽到父親的嗬斥反而跑得更快了。
好不容易把每月一碗的補身湯藥給丟了出去,他才不要迴去喝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