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天子,她就隻想得起來周天子。幾百年來周天子都是那副弱小可憐又無助的模樣,著實沒什麽優秀案例可談。
再往前西周的天子,那太遠了。記載稀少,基本不可考,大家寫下來的多也是以訛傳訛,充滿了自己的想像。
陰嫚意識到了什麽:
「當秦王,和當大秦天子,其實是不一樣的,對不對?」
扶蘇含笑點頭:
「自然,霸道是商君為大秦獨霸天下所作的選擇,可治理整個天下,不能隻有霸氣沒有王氣。」
霸為君王獨斷,王為寬容宏大。兩者相輔相成,才是最合適的。
當君王偏信一家之言時,雖然短期內可以讓國家得到質的飛躍,但長此以往,遲早將自己坑死。
歷史上大秦被法家帶進了坑裏,而後續的西漢、宋明清等則是被儒家帶進了坑裏。
哪怕扶蘇不知道那些後世歷史,可他遠見卓識,已經察覺到了每一家學說裏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就是人性中的缺陷。
扶蘇淡漠地說道:
「倘若天下學子都學同一門學說,並且對此堅信不疑,他們就會為了利益忽略這種學說裏的缺陷。」
沒有人會主動揭自己的短,但粉飾太平的後果是王朝替他們承擔這一切。
而且沒有競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過分的競爭不好,沒有競爭對手更不好。保持良性競爭的環境,才能讓世道欣欣向榮。
扶蘇語重心長地教導妹妹:
「為天子者,要兼百家之長,聽萬民之言。絕不可偏聽偏信,致使自己被某一家給蒙蔽。你每一家都挑著聽,就能得到每一家的稱讚。」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就是這個道理。
秦國對法家太好了,以後但凡降低一點待遇,就會迎來法家的抱怨。他們會認為現在的君王不如之前的賢明,居然打壓他們法家、捧別的學派。
但相反的是,其他學派卻會十分感動。他們可不管秦王是不是隻採納了一點點自家的學說,隻要你肯迷途知返地用我,你就是好王上。
你看,想要得到百家稱讚多簡單啊,隻是歷代秦王不屑這個而已。
陰嫚若有所思:
「大秦分明隻聽了大秦需要的,百家卻不會因此生出不滿和貪心。原來如此,這就是雜家子弟會被百家罵拾人牙慧,君王卻反而能得讚譽的原因。」
諸子百家都是用的自己的學說,偏偏你雜家這裏抄一點那裏抄一點,美其名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在是招人恨。
抄我學說就算了,還要挑剔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你才是糟粕,你的學說裏才有糟粕呢。
可是換到君王身上,那又不一樣了。
君王喜歡雜家,那不叫到處抄。那叫海納百川,那叫有容人之量。
陰嫚又問道:
「如此,我隻看見了王道,霸道又在何處呢?」
扶蘇答:
「與我有益者為精華,與我無益者為糟粕。天下大事由我定奪,若想得我青睞,必得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換句話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諸子百家若想在朝中獲得更多的地位,那就得根據天子的想法改造自己的學說。不改,那你就等著被其他家搶占所有的生存空間吧。
陰嫚搖頭:
「若秦國不聽,百家隻會選擇離去,另選他人,就如孔先生那樣的聖賢一般……」
說到一半,陰嫚自己住了口,她意識到哪裏不對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是塊硬骨頭。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特別有骨氣,而是因為他們有很多選擇的餘地。
你不聽我的,那算了,總有其他諸侯聽我的。大家都不聽我的,也沒關係,列國那麽多、君王更替那麽快,遲早能找到我的伯樂。
可是天下一統之後,情況就很不一樣了,百家沒了其他的備選。
大聖賢自然會堅持己見不願妥協,但百家弟子卻多是尋常人。他們還沒有那麽強烈的決心,總會有人願意為了榮華富貴妥協的。
扶蘇單手支頤,漫不經心地說道:
「陰嫚,治國要的不是大聖賢,而是實幹的人才。」
很多聖賢經營學說非常有一套,能得千古讚譽。但是當官,就未必能當好了。
反而是汲汲營營的人,他們更適應也更適合官場。
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聖賢再好也隻能當個招牌供起來,願意為了君王的想法做出改變的那些人,哪怕他們被別人罵成是蠅營狗苟,可得到實惠的是大秦啊!
扶蘇:反正被罵軟骨頭的是百家子弟,又不是大秦,無所謂。
陰嫚宛如醍醐灌頂。
她以前從未學過這些,因為父親從未考慮過除了大兄之外的任何人接替王位。他們都沒學過君王之道,所有對「如何當好一個王」的了解,都來自於模仿父親。
可現在看來,父親如今展現給他們的視角是諸侯王爭霸的視角,而非天子統禦天下的視角。
他們照著這個學,是要學劈叉的。真想學的話,得等父親一統天下之後,再去模仿他。
今日大兄提前告訴了陰嫚要怎麽做,對她來說是頭一次被人手把手教導。雖然她沒機會當一把天子,可學了這個也不浪費,畢竟輔佐君王也要抓準君王的心思呀。
再往前西周的天子,那太遠了。記載稀少,基本不可考,大家寫下來的多也是以訛傳訛,充滿了自己的想像。
陰嫚意識到了什麽:
「當秦王,和當大秦天子,其實是不一樣的,對不對?」
扶蘇含笑點頭:
「自然,霸道是商君為大秦獨霸天下所作的選擇,可治理整個天下,不能隻有霸氣沒有王氣。」
霸為君王獨斷,王為寬容宏大。兩者相輔相成,才是最合適的。
當君王偏信一家之言時,雖然短期內可以讓國家得到質的飛躍,但長此以往,遲早將自己坑死。
歷史上大秦被法家帶進了坑裏,而後續的西漢、宋明清等則是被儒家帶進了坑裏。
哪怕扶蘇不知道那些後世歷史,可他遠見卓識,已經察覺到了每一家學說裏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就是人性中的缺陷。
扶蘇淡漠地說道:
「倘若天下學子都學同一門學說,並且對此堅信不疑,他們就會為了利益忽略這種學說裏的缺陷。」
沒有人會主動揭自己的短,但粉飾太平的後果是王朝替他們承擔這一切。
而且沒有競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過分的競爭不好,沒有競爭對手更不好。保持良性競爭的環境,才能讓世道欣欣向榮。
扶蘇語重心長地教導妹妹:
「為天子者,要兼百家之長,聽萬民之言。絕不可偏聽偏信,致使自己被某一家給蒙蔽。你每一家都挑著聽,就能得到每一家的稱讚。」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就是這個道理。
秦國對法家太好了,以後但凡降低一點待遇,就會迎來法家的抱怨。他們會認為現在的君王不如之前的賢明,居然打壓他們法家、捧別的學派。
但相反的是,其他學派卻會十分感動。他們可不管秦王是不是隻採納了一點點自家的學說,隻要你肯迷途知返地用我,你就是好王上。
你看,想要得到百家稱讚多簡單啊,隻是歷代秦王不屑這個而已。
陰嫚若有所思:
「大秦分明隻聽了大秦需要的,百家卻不會因此生出不滿和貪心。原來如此,這就是雜家子弟會被百家罵拾人牙慧,君王卻反而能得讚譽的原因。」
諸子百家都是用的自己的學說,偏偏你雜家這裏抄一點那裏抄一點,美其名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在是招人恨。
抄我學說就算了,還要挑剔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你才是糟粕,你的學說裏才有糟粕呢。
可是換到君王身上,那又不一樣了。
君王喜歡雜家,那不叫到處抄。那叫海納百川,那叫有容人之量。
陰嫚又問道:
「如此,我隻看見了王道,霸道又在何處呢?」
扶蘇答:
「與我有益者為精華,與我無益者為糟粕。天下大事由我定奪,若想得我青睞,必得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換句話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諸子百家若想在朝中獲得更多的地位,那就得根據天子的想法改造自己的學說。不改,那你就等著被其他家搶占所有的生存空間吧。
陰嫚搖頭:
「若秦國不聽,百家隻會選擇離去,另選他人,就如孔先生那樣的聖賢一般……」
說到一半,陰嫚自己住了口,她意識到哪裏不對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是塊硬骨頭。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特別有骨氣,而是因為他們有很多選擇的餘地。
你不聽我的,那算了,總有其他諸侯聽我的。大家都不聽我的,也沒關係,列國那麽多、君王更替那麽快,遲早能找到我的伯樂。
可是天下一統之後,情況就很不一樣了,百家沒了其他的備選。
大聖賢自然會堅持己見不願妥協,但百家弟子卻多是尋常人。他們還沒有那麽強烈的決心,總會有人願意為了榮華富貴妥協的。
扶蘇單手支頤,漫不經心地說道:
「陰嫚,治國要的不是大聖賢,而是實幹的人才。」
很多聖賢經營學說非常有一套,能得千古讚譽。但是當官,就未必能當好了。
反而是汲汲營營的人,他們更適應也更適合官場。
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聖賢再好也隻能當個招牌供起來,願意為了君王的想法做出改變的那些人,哪怕他們被別人罵成是蠅營狗苟,可得到實惠的是大秦啊!
扶蘇:反正被罵軟骨頭的是百家子弟,又不是大秦,無所謂。
陰嫚宛如醍醐灌頂。
她以前從未學過這些,因為父親從未考慮過除了大兄之外的任何人接替王位。他們都沒學過君王之道,所有對「如何當好一個王」的了解,都來自於模仿父親。
可現在看來,父親如今展現給他們的視角是諸侯王爭霸的視角,而非天子統禦天下的視角。
他們照著這個學,是要學劈叉的。真想學的話,得等父親一統天下之後,再去模仿他。
今日大兄提前告訴了陰嫚要怎麽做,對她來說是頭一次被人手把手教導。雖然她沒機會當一把天子,可學了這個也不浪費,畢竟輔佐君王也要抓準君王的心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