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南。


    有道是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此美景,文人騷客應該乘一葉扁舟,或泛舟於江河之上,或徜徉於碧波之中;再或者騎快馬感受一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亦或是騎慢馬享受駿馬驕行踏落花都是人生快事。


    在此江南美景中,偏偏有人在和煦的陽光下在密謀著陰私,東吳大都督陸遜叫來潘璋、朱然吩咐道:“今日細作傳來密報,劉玄德欲平南中叛亂,爾等以為如何?”


    潘璋、朱然本就是一介武夫,統兵打仗不在話下,分析時局判斷利害那是文臣職能,他們能懂個什麽!潘璋詫異的說道:“劉備平南蠻,與我等何幹?”


    朱然道:“讓劉備去唄,平白消耗西川兵力,豈不是好事!”


    陸遜見到這兩個夯貨腦子裏毫無戰略,於是放棄了統一思想的念頭於是說道:“潘璋聽命,令你帶三千精兵三千鎧甲去支援交州刺史呂岱,六月之前到達,不得延誤,違令者斬!”


    潘璋道:“得令!隻是請問大都督,交州並未有叛亂,帶精兵去支援膠州刺史做什麽?”


    陸遜說道:“遵令便是,再勿多言!”潘璋依命而退。


    陸遜又道:“朱然聽令!”


    朱然道:“末將在!”


    陸遜道:“朱然,令你帶二千精兵二千甲胄前去支援交州刺史呂岱,也是六月之前必須到達,違令者斬!”


    朱然道:“得令!”


    陸遜道:“二位將軍既已得令,即刻出發吧!”


    潘璋、朱然二人怎麽能知,陸遜這是在給南中送甲胄來了,孫權早就在謀劃此事,本來步騭的膠州刺史做的好好的,交州上下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就因為孫權要讓交州有“叛亂”,所以讓呂岱去換了步騭。


    交州有“叛亂”,孫權才好出兵,孫權出兵剿滅叛亂失敗,亂兵竄逃至南中,很合理吧!亂兵甲胄齊全,逃到南中投降越巂夷王高定,這是孫權也決定不了的事情,劉備也不好怪東吳什麽,孫權也可以賊喊捉賊的向劉備發出共剿叛亂的邀請。此時,交州叛亂難平,請孫權派兵去救援的表奏就要到建業了。


    阿鬥對此事自然是一無所知,上輩子征討南中時荊州失手,劉備、關羽、張飛、黃忠已死。阿鬥登基之後,諸葛亮去的,當時越巂夷王高定、雍闓都已經開始叛亂了,其實諸葛亮第一次去征討的就是雍闓。


    此時因為阿鬥的出現,打亂了孫權收荊州亂南中的部署,征討南中的人變成了劉備,很多事情便不確定了。再加上此事在《三國演義》中所占篇幅不大,阿鬥也沒有在意,因為他現在被另外一個消息影響了。


    曹丕承嗣魏王之後,聲望日隆,清除了朝廷內支持曹彰、曹植的勢力,再將忠於漢室的文臣武將邊緣化之後,在當今朝堂權利已經達到了頂端。


    和曹操不同,曹操本來是漢臣,年輕之時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用現代的話說那是有理想、有抱負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好青年,後來見到董卓弄權還想拉攏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救皇帝與危難,又覺得自己宦官之後,身份地位都和袁紹相差甚遠,甚至願意將盟主之位拱手相讓。從這一層上說,曹操可謂是東漢末年為數不多忠於國家忠於社稷的諸侯。


    隻是後來經過三番五次的皇帝猜忌,類似衣帶詔之類的事情也層出不窮,曹操對漢獻帝劉協失去希望,再加上他從一個小諸侯剿滅四方成了最大的諸侯王,野心、欲望和權力達到了巔峰,或許也產生過取而代之的想法。


    曹操和劉協還有一層關係就是曹操畢竟還是劉協的嶽父,諸多因素綜合到一起,使得曹操對劉協即便過分,也總有底線,劉協的日子雖然難熬,也還保留著皇帝的尊嚴和威儀。


    曹操薨逝之後,漢獻帝最後的榮光再也沒有了,曹丕這個大舅子對他本身就一百個看不上,再加上有取而代之的心思且表現的很明顯,這就導致了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宮中內宦都不再把皇帝當迴事,本來的吉祥物現在變成了必須踩一腳當做投名狀的受氣包。


    曹丕淩辱獻帝更甚,當時臨淄有官員表奏魏王曰:“魏王嗣位,麒麟現臨淄。”中郎將李伏就跑去給獻帝說道:“皇帝在位多年,不見麒麟此等瑞獸,如今魏王剛嗣位,就有麒麟奔走相賀,莫不是在預示著什麽?”


    漢獻帝則說道:“當初丞相曹操為魏王時尚不見麒麟於野,如今其子曹丕為魏王則有祥瑞,麒麟欲陷曹丕不孝乎?或爾等以為曹操之魏王不見喜於麒麟?”


    這話就是在說你們說曹丕當魏王有麒麟祥瑞,而曹操沒有,你們是在說曹操的德行不如曹丕麽?要知道曹操在很多人心中那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比如此時的司馬懿。李伏自然不敢再說什麽,萬一說錯話恐怕曹丕第一個就要弄死他,於是便拂袖而出。


    此時有官啟奏曰:“江東孫權有信至。”


    曹丕看後哈哈大笑,將孫權所書於群臣看。原來孫邵根據孫權的意思寫了一道書信,信中不乏阿諛奉承之詞,孫權覽罷,就命人送於曹丕。


    曹丕之所以看後發笑,一是看透了孫權的意圖,就是為了讓他稱帝去勾起劉備的怒火,這樣劉備和曹丕二虎相爭,孫權好有機可乘。孫權用這樣拙劣的計來算計曹魏,曹丕怎能不發笑。


    華歆道:“先王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以臣愚見,孫仲謀不過如此,此等計謀,恐主公幼時便能識破,還來賣弄,簡直貽笑大方。不過此信倒是能說明一個問題。”


    曹丕問道:“是何問題?”


    華歆道:“孫權久有不臣之心,若是他仍心存漢室,斷不會勸主公稱帝,如今天下諸侯隻剩三家,吳侯和我主都有稱帝之心,可見漢室氣數已盡。”說完跪下道:“願主公順天道承民意盡早登皇帝位,則天下幸甚,萬民幸甚。”


    曹丕道:“劉玄德為漢室宗親,皇帝親稱‘皇叔’,如今又僭稱漢中王,擁有荊州,益州二地且兵精糧足,如之奈何?”


    王朗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漢朝國祚四百餘年,如今氣數已盡,劉玄德又能奈何?”


    曹丕道:“昔日劉玄德之子劉禪一封信害了仲達(司馬懿)二子性命,孤深以為憾,仲達如何看?”


    司馬懿道:“魏王既垂詢,仲達必進忠言,我與西蜀有殺子之仇,先於群臣欲置西蜀於死地。然劉備如今氣候已成,我主若進位,劉備必盡起益、荊二州兵馬征討,我大魏自是不懼,然二虎相爭,鼠輩必能得利,我主不得不察。”


    說完又道:“我料劉備出兵必分三道,其一雍州,其二出漢中,其三出荊州。我主可在長安、襄陽置重兵相抗。另,房陵上庸守將孟達、劉封與漢壽亭侯關羽不合,且孟達為反複之小人,主公可派人說降。原上庸太守申耽及弟申儀雖已降劉備,仍心念舊國,主公也可派人說降,若得三人,必可得房陵、上庸,屆時劉備再想北伐,恐三年無功,銳氣盡失。”


    此時突有一人諫言道:“若是皇帝在位,劉備忠於漢室,皇帝為魏王淩辱,劉備必起兵;若皇帝禪讓魏王,吳侯孫權稱臣,天下萬民臣服,劉備為臣,安敢造反?若劉備亦稱帝,有何理由伐魏?”一言驚醒眾人,眾人看時,原來是賈詡。


    曹丕聽此言大喜,雖說也有稱帝之心,總是顧慮重重,可若是皇帝禪讓,則可堵天下人悠悠之口,於是一邊派人聯絡四方,策反西蜀守將,一邊派大臣威逼淩辱獻帝逼其禪位。又親自給孫權迴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我願意聽你的意見稱帝,但是我若稱帝,你願意臣服麽?你不臣服,我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劉備得知此事,心急如焚,恨不得即刻北伐剿滅曹魏,還政於皇帝。可是若要北伐,必先平亂,於是也不顧糧草未齊,急匆匆令黃忠為先鋒帶兵五千,自己帶兵三萬向南中進發。


    在東漢末年最後的半年裏,風雲變幻,將星隕落,自此拉開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統天下,從救關羽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鵝卵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鵝卵石並收藏一統天下,從救關羽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