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荊襄之戰(二)十麵埋伏
一統天下,從救關羽開始 作者:鵝卵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羽醒了之後說道:“我已經在沿河高處設了烽火台,何故一直無人示警。”
探馬答道:“呂蒙扮作商人,讓軍士扮作百姓,穿了尋常衣服搖櫓過江,又用舳艫扮作商船暗藏精兵,先擒了守台士兵,才取了公安。”
關羽後悔的說道:“丟了荊州,讓我如何向兄長交代!”
督糧官趙累說道:“當務之急,應該先派人向成都稟報,然後我們迅速迴援救江陵。”
關公聽了,一邊寫了文書令馬良、伊籍向成都求救,一邊整頓軍馬,過河準備去救江陵。
到了此時,關羽已經覺得襄樊打不下來了,就把襄陽的兵馬也盡數調動,仍有四萬餘人,關羽一路馬不停蹄的準備南歸。
徐晃保下樊城,眼看襄陽在即,又向襄陽奔來,關羽棄襄陽,徐晃便占了襄陽。到此時,曹操才稍微放心,又聽聞趙雲到了房陵上庸一帶,忙令樂進摩陂,以防趙雲突襲。令張遼仍守合肥。
曹操親帥大軍到樊城,接見並獎賞了徐晃,徐晃言道:“彼時於禁兵敗,我北地精兵有二萬多人被雲長俘虜,雲長仁厚,並未加害,此時雲長兵敗,我料我北地之兵必然思歸,不如趁機再衝殺一次,免得我北地精兵再為東吳鼠輩所辱。”
這個時代,兵源其實是各方都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糧草能支撐的情況下,都願意把俘虜留下來。畢竟不管在哪兒當兵,當的都是漢朝的兵,曹操、劉備、孫權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
曹操聽了徐晃的建議說道:“大善,汝自出兵,隻是須得提防東吳。”
徐晃得令,命騎兵追殺關羽,同時豎起一杆大旗,“投降免死”。關羽之軍營本就糧草短缺,很多曹魏的降兵在混亂之中便又投降了徐晃,徐晃得俘虜一萬多人。
此時的關羽已經顧不得這許多了,正南行間,突聞鼓聲震天,跳出一員大將,關羽定眼一看,原來是蔣欽殺到,蔣欽道:“荊州已失,關公何不早降!”關羽見了江東鼠輩,哪還有好說辭,二話不說提刀殺來,蔣欽不是關羽的對手,關羽盛怒之下,蔣欽更是不堪一擊,三合之後,蔣欽敗走。
關羽見蔣欽敗走,縱馬便追,蔣欽沒頭腦的就跑,恰過一個山穀,右邊跑出周泰,左邊跑出丁奉,各帶一路人馬殺來,蔣欽一見幫手來了,這才敢調轉馬頭迎戰關羽。
關羽和三將一場酣戰,隻是此時左邊山頭有人豎起白旗,上寫“公安人士招降處”,右邊山頭也豎起白旗,上寫“江陵人士招降處”,關公見旗,知這也是離心之計,但是自己被三將圍住,一時也無可奈何。
這一場大戰從白天打到黃昏,由於三位大將都被關羽牽製住,關平和廖化帶兵殺來,關平道:“父親,軍心已失,如今之計,先找城暫守,以待援兵,就近有個麥城,請父親速做決斷。”
關羽忙催殘兵進了麥城,封閉四個城門固守,一炷香後吳兵將麥城團團圍住。
趙累上前說道:“此處相近上庸,現有劉封、孟達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前幾日已經差人前往成都報信,我料成都兵馬已發,隻要上庸派兵接應,待成都兵到,一切自可卷土重來。”
關羽問道:“誰願去上庸求救?”
廖化道:“末將願往!”
關平說道:“我送汝出城!”
廖化吃了頓飽飯,縱身上馬,關平緊隨其後,開了西門,正遇西門守將丁奉攔路,關平提刀與丁奉戰作一團,廖化縱馬狂奔,隨手砍殺五六人後,士兵退讓,廖化出城而走。
關平迴城之後,堅守不出,坐困愁城。
比至天明,關公在城樓上遠遠看去,一杆大纛上寫“呂”字,關公暗自思索,應是呂蒙到了。
呂蒙還未前來,先來了一個書生,那書生大喊:“休要放箭,我乃雲長舊人!”
眾將士將那人用吊筐吊上城樓,原來是諸葛瑾。諸葛瑾見了關羽說道:“雲長,我奉吳侯之命前來勸降,如今荊州已經歸吳,你之家眷盡在我主之手,陸遜攻下了秭歸、奉節,吳侯暫駐江陵,韓當守公安,朱然守臨沮,北邊有曹丞相幾十萬大軍,你已經陷入十麵埋伏,縱使霸王複生也難以脫身,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若降了吳侯,可保富貴。”
關羽說道:“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
諸葛瑾又道:“君侯若降,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漢室,別無他意。君侯何執迷如是?”
關平聞言大怒拔劍就要砍殺諸葛瑾,關羽忙製止道:“此乃孔明之兄,如今軍師在成都輔佐漢中王,殺他恐傷了兄弟情義,讓他去吧!”
諸葛瑾迴到大營,對呂蒙搖搖頭,呂蒙表麵悄無聲息,其實內心放心許多。
廖化才走三日,麥城已經糧盡,關羽知道,再不突圍,就算是劉封的救兵到了,麥城也早已破了。關公說道:“如今已是窮途末路了,該怎麽辦才好?”
趙累說道:“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今之計,前路受阻,隻有你親自殺往上庸,才有一線生機。不如你帶兵突圍往上庸而去,與我留下二百將士牽製敵軍,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理應能逃出升天卷土重來。”
此時關平突然說道:“父親,當日太子殿下曾有錦囊三個,第一個解了我們缺糧之危,第二個讓窮途末路打開,此時不正是窮途末路!”
關平說完,就拿出第二個錦囊慌忙拆開來看,隻見上寫著六字“出麥城至臨沮。”眾人看後,參謀王甫說道:“太子殿下真神算也,他怎知如今我們被困在麥城?”
眾人聽了王甫之言,覺得言之有理,隻是臨沮距此300餘裏,現在重兵團團圍困,如何才能到臨沮?
就在眾人麵麵相覷之時,王甫又道:“太子殿下妙算人心,末將拜服,諸君,呂蒙白衣渡江已是天下皆知,曹操肯定不會不知,若我們突圍往臨沮走,東吳最初肯定會重兵去追,但是越是往北,兵力必然會越少,因為臨沮距離襄陽過近,東吳若是重兵壓境,曹操必然會立即對東吳用兵,往臨沮看似很危險,其實是最安全的路徑,我們不妨一試。”
趙累道:“國山(王甫的字)言之有理,君侯,為今之計,不妨向臨沮進發。”
探馬答道:“呂蒙扮作商人,讓軍士扮作百姓,穿了尋常衣服搖櫓過江,又用舳艫扮作商船暗藏精兵,先擒了守台士兵,才取了公安。”
關羽後悔的說道:“丟了荊州,讓我如何向兄長交代!”
督糧官趙累說道:“當務之急,應該先派人向成都稟報,然後我們迅速迴援救江陵。”
關公聽了,一邊寫了文書令馬良、伊籍向成都求救,一邊整頓軍馬,過河準備去救江陵。
到了此時,關羽已經覺得襄樊打不下來了,就把襄陽的兵馬也盡數調動,仍有四萬餘人,關羽一路馬不停蹄的準備南歸。
徐晃保下樊城,眼看襄陽在即,又向襄陽奔來,關羽棄襄陽,徐晃便占了襄陽。到此時,曹操才稍微放心,又聽聞趙雲到了房陵上庸一帶,忙令樂進摩陂,以防趙雲突襲。令張遼仍守合肥。
曹操親帥大軍到樊城,接見並獎賞了徐晃,徐晃言道:“彼時於禁兵敗,我北地精兵有二萬多人被雲長俘虜,雲長仁厚,並未加害,此時雲長兵敗,我料我北地之兵必然思歸,不如趁機再衝殺一次,免得我北地精兵再為東吳鼠輩所辱。”
這個時代,兵源其實是各方都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糧草能支撐的情況下,都願意把俘虜留下來。畢竟不管在哪兒當兵,當的都是漢朝的兵,曹操、劉備、孫權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
曹操聽了徐晃的建議說道:“大善,汝自出兵,隻是須得提防東吳。”
徐晃得令,命騎兵追殺關羽,同時豎起一杆大旗,“投降免死”。關羽之軍營本就糧草短缺,很多曹魏的降兵在混亂之中便又投降了徐晃,徐晃得俘虜一萬多人。
此時的關羽已經顧不得這許多了,正南行間,突聞鼓聲震天,跳出一員大將,關羽定眼一看,原來是蔣欽殺到,蔣欽道:“荊州已失,關公何不早降!”關羽見了江東鼠輩,哪還有好說辭,二話不說提刀殺來,蔣欽不是關羽的對手,關羽盛怒之下,蔣欽更是不堪一擊,三合之後,蔣欽敗走。
關羽見蔣欽敗走,縱馬便追,蔣欽沒頭腦的就跑,恰過一個山穀,右邊跑出周泰,左邊跑出丁奉,各帶一路人馬殺來,蔣欽一見幫手來了,這才敢調轉馬頭迎戰關羽。
關羽和三將一場酣戰,隻是此時左邊山頭有人豎起白旗,上寫“公安人士招降處”,右邊山頭也豎起白旗,上寫“江陵人士招降處”,關公見旗,知這也是離心之計,但是自己被三將圍住,一時也無可奈何。
這一場大戰從白天打到黃昏,由於三位大將都被關羽牽製住,關平和廖化帶兵殺來,關平道:“父親,軍心已失,如今之計,先找城暫守,以待援兵,就近有個麥城,請父親速做決斷。”
關羽忙催殘兵進了麥城,封閉四個城門固守,一炷香後吳兵將麥城團團圍住。
趙累上前說道:“此處相近上庸,現有劉封、孟達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前幾日已經差人前往成都報信,我料成都兵馬已發,隻要上庸派兵接應,待成都兵到,一切自可卷土重來。”
關羽問道:“誰願去上庸求救?”
廖化道:“末將願往!”
關平說道:“我送汝出城!”
廖化吃了頓飽飯,縱身上馬,關平緊隨其後,開了西門,正遇西門守將丁奉攔路,關平提刀與丁奉戰作一團,廖化縱馬狂奔,隨手砍殺五六人後,士兵退讓,廖化出城而走。
關平迴城之後,堅守不出,坐困愁城。
比至天明,關公在城樓上遠遠看去,一杆大纛上寫“呂”字,關公暗自思索,應是呂蒙到了。
呂蒙還未前來,先來了一個書生,那書生大喊:“休要放箭,我乃雲長舊人!”
眾將士將那人用吊筐吊上城樓,原來是諸葛瑾。諸葛瑾見了關羽說道:“雲長,我奉吳侯之命前來勸降,如今荊州已經歸吳,你之家眷盡在我主之手,陸遜攻下了秭歸、奉節,吳侯暫駐江陵,韓當守公安,朱然守臨沮,北邊有曹丞相幾十萬大軍,你已經陷入十麵埋伏,縱使霸王複生也難以脫身,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若降了吳侯,可保富貴。”
關羽說道:“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
諸葛瑾又道:“君侯若降,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漢室,別無他意。君侯何執迷如是?”
關平聞言大怒拔劍就要砍殺諸葛瑾,關羽忙製止道:“此乃孔明之兄,如今軍師在成都輔佐漢中王,殺他恐傷了兄弟情義,讓他去吧!”
諸葛瑾迴到大營,對呂蒙搖搖頭,呂蒙表麵悄無聲息,其實內心放心許多。
廖化才走三日,麥城已經糧盡,關羽知道,再不突圍,就算是劉封的救兵到了,麥城也早已破了。關公說道:“如今已是窮途末路了,該怎麽辦才好?”
趙累說道:“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今之計,前路受阻,隻有你親自殺往上庸,才有一線生機。不如你帶兵突圍往上庸而去,與我留下二百將士牽製敵軍,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理應能逃出升天卷土重來。”
此時關平突然說道:“父親,當日太子殿下曾有錦囊三個,第一個解了我們缺糧之危,第二個讓窮途末路打開,此時不正是窮途末路!”
關平說完,就拿出第二個錦囊慌忙拆開來看,隻見上寫著六字“出麥城至臨沮。”眾人看後,參謀王甫說道:“太子殿下真神算也,他怎知如今我們被困在麥城?”
眾人聽了王甫之言,覺得言之有理,隻是臨沮距此300餘裏,現在重兵團團圍困,如何才能到臨沮?
就在眾人麵麵相覷之時,王甫又道:“太子殿下妙算人心,末將拜服,諸君,呂蒙白衣渡江已是天下皆知,曹操肯定不會不知,若我們突圍往臨沮走,東吳最初肯定會重兵去追,但是越是往北,兵力必然會越少,因為臨沮距離襄陽過近,東吳若是重兵壓境,曹操必然會立即對東吳用兵,往臨沮看似很危險,其實是最安全的路徑,我們不妨一試。”
趙累道:“國山(王甫的字)言之有理,君侯,為今之計,不妨向臨沮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