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子會南子(下)
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 作者:楓溪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因如此,子貢向來與衛國的那些達官顯貴們關係密切、交往甚篤。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孔子此次周遊六國所需的經費,大部分都是由子貢慷慨解囊提供的呢!可以說,如果沒有子貢在經濟方麵給予的大力支持,孔子的這次偉大遊曆恐怕很難得以順利開展。生意賺來的,老師要見衛國國夫人,這是大事,他沒少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活動。
而孔子之所以最終答應南子的邀請去見一人,有一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人就是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他是衛國(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人)人。春秋時期衛國大臣,大夫蘧無咎之子。
衛獻公初即已入仕,他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一生侍奉衛獻公、衛殤公、衛靈公三代國君,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體恤民生,“無為而治”的開創者。病卒於任上,諡號為成。
孔子比蘧伯玉小29歲,他在帶弟子周遊列國之前,與蘧伯玉分別仕於魯和衛兩國時,就已互派使者致問了,關於這一點學界存在爭議,但兩人在為人處世、禮樂之道、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思想見解有相通、相同之處,則是很多學者的共識。
兩人還有另一層紐帶,那就是:子貢則是蘧伯玉的外孫,也是蘧伯玉親手交給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論語》中出現次數最多、對儒學貢獻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
孔子師徒周遊列國14年,有10年在衛國。孔子多次進出衛國,居無定所,數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家中。兩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後人將“至聖先師”孔子與蘧伯玉之間的友情稱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
兩月前的冬日,南子派梵娘到“帝丘驛館”發出見麵邀請後,孔子舉棋不定。翌日,他就親自好友蘧伯玉府上說起這事。
南子是個聰明人,她聽說孔子與大夫蘧伯玉交好,她派梵娘前往送信的當晚就召見了蘧伯玉,並讓其轉告孔子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南子)。寡小君原(願)見。”
意思是說,別國的君子要來見我們的國君,都會來見我。而我亦想見見您。
盡管孔子已經從梵娘口中得知了這層意思,但讓蘧伯玉是他的至交好友,如今他在此這麽說,自然意義不一樣。
蘧伯玉不僅向孔子轉達了南子的意思,還鄭重地告訴孔子道:“君欲薦汝之治國之道於衛君,必先經南子夫人也。”
另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彌子暇來。盡管彌子暇是衛靈公的男寵,也和南子有不正當的關係,但彌子暇也是衛國總管軍隊的大將軍。他親自來請,孔子不好推托,畢竟不去的話,不給人麵子。……
思慮再三,孔子才下定決心,他把子路召到跟前,吩咐道:“子路,為師欲前往衛王宮謁見衛國國君夫人,汝此刻前往替為師傳訊:丘欲與夫人一會也。望夫人應允!”
當日,子路帶著梵娘讓她帶的口信,氣唿唿地迴到了驛館,將它迴稟了自家老師,孔子隻說子路辛苦了,讓他好生休息。
《史記》以春秋筆法記載道:“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麵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這裏的“夫人”指的就是南子,而這幾句話就生動地勾勒出了孔子見南子時的樣子,甚至還有“環佩玉聲璆然”,讓人不能不浮想聯翩。
三月那日,春光明媚,晴空萬裏,孔子的心情卻遠不如天氣這般美好,反而是忐忑不安,如烏雲蓋頂一般。可以說,孔子是帶著很大的思想包袱去見南子的,心情複雜,難以言表。
初見南子,中間隔著葛布做成的帷幔,孔子隱隱約約隻看到南子端坐帷幔之中。
南子端坐在細葛布製成的帷帳中,她對於這次會麵做了很完善的準備,甚至都穿上最為隆重的禮服,唯恐給對方留下輕薄浮誇的印象。
孔子進門後開始向北行稽首禮,朗聲道:“丘謁見南子夫人,夫人萬年!”
南子向孔子再次躬身迴禮,帷帳中傳來了女子悅耳的聲音:“夫子不必多禮,且請起稍坐!”
旋即,身體在行禮起伏間,身上佩戴的玉佩首飾相擊發出悅耳的清脆聲。
“素問子仁德多才,今日得見尊嚴,吾實三生有幸也!”南子跪坐在地板上,麵向孔子行禮道。
“夫人謬讚矣,丘實愧不敢當也!吾唯恪守本心憑心而為耳。”孔子再次稽首道。
“夫子不必過謙也。吾聞子深諳治國之道,有心欲求教一二,未知可否應允?”南子誠懇地說道。
“夫人但言無妨,丘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孔子恭敬地平展右手掌,攤開往上恭敬說道。
“如此,吾便冒昧求教一事:如何方可令政令無而士民有禮焉?”南子虛心請教道。
孔子撚了撚花白的胡須,略做沉思後緩緩道:“此禮非''朝歌樓''也罷,當有''焉行中庸'',其民弗拒也。”
此後,兩人就治國理政、道德周禮等諸多方麵開展了交談與討論,幾乎都是一問一答。
起初,當孔子踏入那座宮殿去謁見南子時,他的心中難免帶著幾分忐忑和謹慎。畢竟對於這位衛國國君夫人,他所知甚少,而南子同樣對這位聞名遐邇的大儒心存敬畏。
於是乎,初見之時,二人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一舉一動都顯得格外小心,生怕有絲毫失禮之處。他們之間的對話也如同被一層薄紗所籠罩,客氣而又生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憑借其淵博的學識和儒雅的風度漸漸打破了這份尷尬的沉寂。他以深入淺出的言辭講述著自己的理念和見解,南子則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並時不時提出一些頗有深度的問題。
如此一來一往間,原本凝重的氣氛開始慢慢鬆動,仿佛春日裏的堅冰逐漸消融。不知不覺中,雙方的言談舉止不再那麽拘謹,偶爾還會流露出一絲會心的微笑,使得整個房間都彌漫起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
終於,這場謁見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畫上了句號。告別南子之後,孔子坐上返迴驛館的馬車。此刻,他的心情猶如碧空如洗般晴朗無雲,難以抑製的喜悅之情溢滿心間。
一路上,他時而輕閉雙眸迴味方才與南子交流時的精彩瞬間,時而透過車窗欣賞沿途的風景,但無論如何,那份愉悅始終縈繞心頭。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孔子此次周遊六國所需的經費,大部分都是由子貢慷慨解囊提供的呢!可以說,如果沒有子貢在經濟方麵給予的大力支持,孔子的這次偉大遊曆恐怕很難得以順利開展。生意賺來的,老師要見衛國國夫人,這是大事,他沒少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活動。
而孔子之所以最終答應南子的邀請去見一人,有一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人就是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他是衛國(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人)人。春秋時期衛國大臣,大夫蘧無咎之子。
衛獻公初即已入仕,他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一生侍奉衛獻公、衛殤公、衛靈公三代國君,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體恤民生,“無為而治”的開創者。病卒於任上,諡號為成。
孔子比蘧伯玉小29歲,他在帶弟子周遊列國之前,與蘧伯玉分別仕於魯和衛兩國時,就已互派使者致問了,關於這一點學界存在爭議,但兩人在為人處世、禮樂之道、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思想見解有相通、相同之處,則是很多學者的共識。
兩人還有另一層紐帶,那就是:子貢則是蘧伯玉的外孫,也是蘧伯玉親手交給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論語》中出現次數最多、對儒學貢獻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
孔子師徒周遊列國14年,有10年在衛國。孔子多次進出衛國,居無定所,數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家中。兩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後人將“至聖先師”孔子與蘧伯玉之間的友情稱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
兩月前的冬日,南子派梵娘到“帝丘驛館”發出見麵邀請後,孔子舉棋不定。翌日,他就親自好友蘧伯玉府上說起這事。
南子是個聰明人,她聽說孔子與大夫蘧伯玉交好,她派梵娘前往送信的當晚就召見了蘧伯玉,並讓其轉告孔子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南子)。寡小君原(願)見。”
意思是說,別國的君子要來見我們的國君,都會來見我。而我亦想見見您。
盡管孔子已經從梵娘口中得知了這層意思,但讓蘧伯玉是他的至交好友,如今他在此這麽說,自然意義不一樣。
蘧伯玉不僅向孔子轉達了南子的意思,還鄭重地告訴孔子道:“君欲薦汝之治國之道於衛君,必先經南子夫人也。”
另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彌子暇來。盡管彌子暇是衛靈公的男寵,也和南子有不正當的關係,但彌子暇也是衛國總管軍隊的大將軍。他親自來請,孔子不好推托,畢竟不去的話,不給人麵子。……
思慮再三,孔子才下定決心,他把子路召到跟前,吩咐道:“子路,為師欲前往衛王宮謁見衛國國君夫人,汝此刻前往替為師傳訊:丘欲與夫人一會也。望夫人應允!”
當日,子路帶著梵娘讓她帶的口信,氣唿唿地迴到了驛館,將它迴稟了自家老師,孔子隻說子路辛苦了,讓他好生休息。
《史記》以春秋筆法記載道:“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麵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這裏的“夫人”指的就是南子,而這幾句話就生動地勾勒出了孔子見南子時的樣子,甚至還有“環佩玉聲璆然”,讓人不能不浮想聯翩。
三月那日,春光明媚,晴空萬裏,孔子的心情卻遠不如天氣這般美好,反而是忐忑不安,如烏雲蓋頂一般。可以說,孔子是帶著很大的思想包袱去見南子的,心情複雜,難以言表。
初見南子,中間隔著葛布做成的帷幔,孔子隱隱約約隻看到南子端坐帷幔之中。
南子端坐在細葛布製成的帷帳中,她對於這次會麵做了很完善的準備,甚至都穿上最為隆重的禮服,唯恐給對方留下輕薄浮誇的印象。
孔子進門後開始向北行稽首禮,朗聲道:“丘謁見南子夫人,夫人萬年!”
南子向孔子再次躬身迴禮,帷帳中傳來了女子悅耳的聲音:“夫子不必多禮,且請起稍坐!”
旋即,身體在行禮起伏間,身上佩戴的玉佩首飾相擊發出悅耳的清脆聲。
“素問子仁德多才,今日得見尊嚴,吾實三生有幸也!”南子跪坐在地板上,麵向孔子行禮道。
“夫人謬讚矣,丘實愧不敢當也!吾唯恪守本心憑心而為耳。”孔子再次稽首道。
“夫子不必過謙也。吾聞子深諳治國之道,有心欲求教一二,未知可否應允?”南子誠懇地說道。
“夫人但言無妨,丘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孔子恭敬地平展右手掌,攤開往上恭敬說道。
“如此,吾便冒昧求教一事:如何方可令政令無而士民有禮焉?”南子虛心請教道。
孔子撚了撚花白的胡須,略做沉思後緩緩道:“此禮非''朝歌樓''也罷,當有''焉行中庸'',其民弗拒也。”
此後,兩人就治國理政、道德周禮等諸多方麵開展了交談與討論,幾乎都是一問一答。
起初,當孔子踏入那座宮殿去謁見南子時,他的心中難免帶著幾分忐忑和謹慎。畢竟對於這位衛國國君夫人,他所知甚少,而南子同樣對這位聞名遐邇的大儒心存敬畏。
於是乎,初見之時,二人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一舉一動都顯得格外小心,生怕有絲毫失禮之處。他們之間的對話也如同被一層薄紗所籠罩,客氣而又生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憑借其淵博的學識和儒雅的風度漸漸打破了這份尷尬的沉寂。他以深入淺出的言辭講述著自己的理念和見解,南子則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並時不時提出一些頗有深度的問題。
如此一來一往間,原本凝重的氣氛開始慢慢鬆動,仿佛春日裏的堅冰逐漸消融。不知不覺中,雙方的言談舉止不再那麽拘謹,偶爾還會流露出一絲會心的微笑,使得整個房間都彌漫起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
終於,這場謁見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畫上了句號。告別南子之後,孔子坐上返迴驛館的馬車。此刻,他的心情猶如碧空如洗般晴朗無雲,難以抑製的喜悅之情溢滿心間。
一路上,他時而輕閉雙眸迴味方才與南子交流時的精彩瞬間,時而透過車窗欣賞沿途的風景,但無論如何,那份愉悅始終縈繞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