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落座,推杯換盞,席間或探討古今大事,或談論江湖趣聞。賓主間氣氛融洽,酒桌上充斥著歡聲笑語。
攀談半晌後,劉養正突然起身向賈瑜敬一杯酒。
“這位先生高姓大名?”
賈瑜趕忙起身敬道:“在下姓賈,單名一個瑜字,表字無過,山西霍州人。”
“我觀賈先生腹有經綸,似乎是個讀書人,敢問可有功名?”
賈瑜眉眼微垂,扭捏道:“賈某於成化二十二年考中秀才,但弘治二年參加鄉試時,與人發生爭執......失手殺了對方,從此不得不亡命江湖。”
劉養正大喜:“我也參加過弘治二年的鄉試,並在那屆中了舉人,這樣算來咱倆還是同年啊!”
“哦?竟有如此緣分!”
賈瑜喜出望外,但一想到自己如今的身份,又不禁唏噓:“可惜我沒能像劉兄一樣搏得功名,您後來可曾進京參加會試?”
劉養正擺了擺,道:“哎!那些所謂的功名全是虛的,胸中有韜略才是實的。劉某到如今也隻是個舉人,但我比那些狀元榜眼要強上萬倍!當年伊尹隻是個耕地的奴隸,卻能輔佐成湯滅夏興商。薑子牙一介漁夫,卻開創了大周八百年基業。我等未入廟堂,也隻是時運不濟,切不可妄自菲薄!”
賈瑜聽的熱血沸騰,旋即幹了杯中之酒。
“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賈兄,你我若遇明主,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話一出口,劉養正頓覺失言,趕忙找補道:“好在賈兄已經覓得正道,您在龍寨主手下必能大展宏圖。”
其實龍雲山並未在意這兩個文人之間的豪言壯語,他這人性情曠達,有時不太能體會別人的細膩心思。
酒過三巡,眾人已豪飲數杯。
龍雲山喝這點酒自然不在話下,可那寧王已有些醉意。他手裏仍舉著酒杯,眼神中卻有些許迷離。
“龍寨主,你可知本王為何如此看重你?”
龍雲山愣了片刻,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寧王也沒指望他迴答,依舊自言自語:“本王不光看重你在綠林道上的聲望,更是欣賞你這個人的能力。當然了,這兩點也是相輔相成的。我聽說你經常率領部下出關與蒙古人作戰,了不起,當真了不起!”
寧王醉醺醺地朝龍雲山豎起大拇指,看上去十分激動。
龍雲山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龍某雖是一介草莽,卻也有保境安民之心。”
寧王擺了擺手,正色道:“凡事光有心是不夠的,更要有膽識和能力。你能把一群山賊治理成一支鐵軍,並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種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像你這樣的人物,就該如霍去病那般封狼居胥,現如今卻被埋沒於江湖,這是我們大明的遺憾啊!若本王能當皇帝,定封你為上將軍,將天下兵馬交到你手上。到那時,橫掃六合,吞並八荒,立下不世之功業!”
此話一出,龍雲山等人盡皆愕然。他們雖是江湖中人,卻也知道這種話不是一位藩王能說的。
空氣瞬間凝固,半晌無人出聲。寧王見眾人緘口不言,尬笑道:“本王不勝酒力,開始說醉話了,諸位莫怪......莫怪。我去偏殿小憩一會,張道長和劉先生先替我作陪。各位接著喝,千萬不要拘束。”
寧王在仆人的攙扶下,搖搖晃晃地走進偏殿。
而後張元慶起身敬了眾人一杯酒,就在即將落座之時,他那雙淩厲的眼睛突然望向顧欽烽。
“聽說顧少俠出自昆侖派?”
顧欽烽拱手道:“昆侖後學,不足道爾。”
張元慶嘴角微勾,皮笑肉不笑道:“昆侖派屬道家一脈,貴派掌門張廣陵更是號稱「昆侖道宗」,想必其門人也都深諳道義吧。”
老道話中帶刺,顧欽烽聽著有些不舒服,但他身為客人又不好當眾迴懟。
“晚輩蒙恩師教誨,也略懂一些道義。不過與道長相比,晚輩這點道行就不值一提了。”顧欽烽本想將這個話題含混過去,可對方卻不肯罷休。
“既然顧少俠精通道義,還望不吝指教。”
“指教二字萬不敢當,不過晚輩可以同道長探討一二。”
“貧道曾拜讀過張廣陵的著作,他似乎極其崇尚「無為」,敢問少俠這「無為」二字何解?”
“世間萬物皆有道,人需順應自然,而不是去刻意改變,因而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修道者對待自身要清靜無為,君王對待百姓要無為而治。”
“既然無為,那還要君王做什麽?”
“所謂無為,並非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無論是修身還是治國,都要順應天道,不能與民爭利,更不能對民眾過多幹預。儒家愚民,法家馭民,而道家則主張開啟民智,發掘萬民的潛力。”
“你說修道者該清靜無為,那你師父李卿玄為何積極出世?”
“清靜無為,是針對內心修行,而非一味地消極避世。我師父除暴安良,正是順應天道,和「無為」二字並不衝突。”
“避世時宣揚清靜無為,出世時又自稱替天行道。那你口中之道是否真的是天道,亦或隻是你們心中之道?”
“道本無形,全憑心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原本就存在於天地,而我們修道者就是要用心去領悟大道。”
張元慶臉色驟沉,追問道:“既然道存於心,那李卿玄究竟是替天行道,還是貪慕「劍聖」虛名,恐怕也隻有他心裏知道吧。”
顧欽烽聽對方言語已十分無禮,心裏漸漸有了火氣,迴懟道:“人心之道,天地可鑒,何必向誰解釋?至於劍聖之名,也並非家師自詡,而是江湖群雄公認的!”
“哈哈哈!好一個江湖公認,難道貧道不算江湖中人?我龍虎山乃張天師嫡出血脈,天下道門正統,尚且不敢自稱「道宗」。而區區昆侖派,地處偏方,竟敢自稱什麽「道宗」、「劍聖」。依我看,不過是群井底之蛙罷了!”
顧欽烽怒火中燒,臉上卻沒有波瀾。若是放在從前,他早就拍桌子罵娘了。可這些年的曆練讓他成熟許多,現在的他已經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了。
隻見他不怒反笑道:“的確,我小小昆侖派怎敢與龍虎山相提並論。當年忽必烈入主中原,授予龍虎山掌教「天師」稱號,統領天下道門。世人都讚歎張天師有教無類,竟能不嫌腥膻,屈身於蒙古人帳下,想必定是元廷的忠臣孝子。誰料本朝太祖龍興,將蒙古人逐迴漠北。而張家非但沒為故主盡忠,反而立刻投降新朝,這份見風使舵的能力絕非我昆侖派能夠企及的。”
張元慶老臉漲的通紅,雙眼恨不得立馬噴出火來。
他把牙齒咬的吱吱作響,狠狠道:“小子,你敢侮辱龍虎山,我看你是活膩了!多說無益處,手下見真章,貧道今天就看看劍聖弟子是什麽成色!”
顧欽烽早有此意,就等他先說這話了。
“晚輩樂意奉陪!”
攀談半晌後,劉養正突然起身向賈瑜敬一杯酒。
“這位先生高姓大名?”
賈瑜趕忙起身敬道:“在下姓賈,單名一個瑜字,表字無過,山西霍州人。”
“我觀賈先生腹有經綸,似乎是個讀書人,敢問可有功名?”
賈瑜眉眼微垂,扭捏道:“賈某於成化二十二年考中秀才,但弘治二年參加鄉試時,與人發生爭執......失手殺了對方,從此不得不亡命江湖。”
劉養正大喜:“我也參加過弘治二年的鄉試,並在那屆中了舉人,這樣算來咱倆還是同年啊!”
“哦?竟有如此緣分!”
賈瑜喜出望外,但一想到自己如今的身份,又不禁唏噓:“可惜我沒能像劉兄一樣搏得功名,您後來可曾進京參加會試?”
劉養正擺了擺,道:“哎!那些所謂的功名全是虛的,胸中有韜略才是實的。劉某到如今也隻是個舉人,但我比那些狀元榜眼要強上萬倍!當年伊尹隻是個耕地的奴隸,卻能輔佐成湯滅夏興商。薑子牙一介漁夫,卻開創了大周八百年基業。我等未入廟堂,也隻是時運不濟,切不可妄自菲薄!”
賈瑜聽的熱血沸騰,旋即幹了杯中之酒。
“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賈兄,你我若遇明主,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話一出口,劉養正頓覺失言,趕忙找補道:“好在賈兄已經覓得正道,您在龍寨主手下必能大展宏圖。”
其實龍雲山並未在意這兩個文人之間的豪言壯語,他這人性情曠達,有時不太能體會別人的細膩心思。
酒過三巡,眾人已豪飲數杯。
龍雲山喝這點酒自然不在話下,可那寧王已有些醉意。他手裏仍舉著酒杯,眼神中卻有些許迷離。
“龍寨主,你可知本王為何如此看重你?”
龍雲山愣了片刻,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寧王也沒指望他迴答,依舊自言自語:“本王不光看重你在綠林道上的聲望,更是欣賞你這個人的能力。當然了,這兩點也是相輔相成的。我聽說你經常率領部下出關與蒙古人作戰,了不起,當真了不起!”
寧王醉醺醺地朝龍雲山豎起大拇指,看上去十分激動。
龍雲山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龍某雖是一介草莽,卻也有保境安民之心。”
寧王擺了擺手,正色道:“凡事光有心是不夠的,更要有膽識和能力。你能把一群山賊治理成一支鐵軍,並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種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像你這樣的人物,就該如霍去病那般封狼居胥,現如今卻被埋沒於江湖,這是我們大明的遺憾啊!若本王能當皇帝,定封你為上將軍,將天下兵馬交到你手上。到那時,橫掃六合,吞並八荒,立下不世之功業!”
此話一出,龍雲山等人盡皆愕然。他們雖是江湖中人,卻也知道這種話不是一位藩王能說的。
空氣瞬間凝固,半晌無人出聲。寧王見眾人緘口不言,尬笑道:“本王不勝酒力,開始說醉話了,諸位莫怪......莫怪。我去偏殿小憩一會,張道長和劉先生先替我作陪。各位接著喝,千萬不要拘束。”
寧王在仆人的攙扶下,搖搖晃晃地走進偏殿。
而後張元慶起身敬了眾人一杯酒,就在即將落座之時,他那雙淩厲的眼睛突然望向顧欽烽。
“聽說顧少俠出自昆侖派?”
顧欽烽拱手道:“昆侖後學,不足道爾。”
張元慶嘴角微勾,皮笑肉不笑道:“昆侖派屬道家一脈,貴派掌門張廣陵更是號稱「昆侖道宗」,想必其門人也都深諳道義吧。”
老道話中帶刺,顧欽烽聽著有些不舒服,但他身為客人又不好當眾迴懟。
“晚輩蒙恩師教誨,也略懂一些道義。不過與道長相比,晚輩這點道行就不值一提了。”顧欽烽本想將這個話題含混過去,可對方卻不肯罷休。
“既然顧少俠精通道義,還望不吝指教。”
“指教二字萬不敢當,不過晚輩可以同道長探討一二。”
“貧道曾拜讀過張廣陵的著作,他似乎極其崇尚「無為」,敢問少俠這「無為」二字何解?”
“世間萬物皆有道,人需順應自然,而不是去刻意改變,因而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修道者對待自身要清靜無為,君王對待百姓要無為而治。”
“既然無為,那還要君王做什麽?”
“所謂無為,並非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無論是修身還是治國,都要順應天道,不能與民爭利,更不能對民眾過多幹預。儒家愚民,法家馭民,而道家則主張開啟民智,發掘萬民的潛力。”
“你說修道者該清靜無為,那你師父李卿玄為何積極出世?”
“清靜無為,是針對內心修行,而非一味地消極避世。我師父除暴安良,正是順應天道,和「無為」二字並不衝突。”
“避世時宣揚清靜無為,出世時又自稱替天行道。那你口中之道是否真的是天道,亦或隻是你們心中之道?”
“道本無形,全憑心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原本就存在於天地,而我們修道者就是要用心去領悟大道。”
張元慶臉色驟沉,追問道:“既然道存於心,那李卿玄究竟是替天行道,還是貪慕「劍聖」虛名,恐怕也隻有他心裏知道吧。”
顧欽烽聽對方言語已十分無禮,心裏漸漸有了火氣,迴懟道:“人心之道,天地可鑒,何必向誰解釋?至於劍聖之名,也並非家師自詡,而是江湖群雄公認的!”
“哈哈哈!好一個江湖公認,難道貧道不算江湖中人?我龍虎山乃張天師嫡出血脈,天下道門正統,尚且不敢自稱「道宗」。而區區昆侖派,地處偏方,竟敢自稱什麽「道宗」、「劍聖」。依我看,不過是群井底之蛙罷了!”
顧欽烽怒火中燒,臉上卻沒有波瀾。若是放在從前,他早就拍桌子罵娘了。可這些年的曆練讓他成熟許多,現在的他已經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了。
隻見他不怒反笑道:“的確,我小小昆侖派怎敢與龍虎山相提並論。當年忽必烈入主中原,授予龍虎山掌教「天師」稱號,統領天下道門。世人都讚歎張天師有教無類,竟能不嫌腥膻,屈身於蒙古人帳下,想必定是元廷的忠臣孝子。誰料本朝太祖龍興,將蒙古人逐迴漠北。而張家非但沒為故主盡忠,反而立刻投降新朝,這份見風使舵的能力絕非我昆侖派能夠企及的。”
張元慶老臉漲的通紅,雙眼恨不得立馬噴出火來。
他把牙齒咬的吱吱作響,狠狠道:“小子,你敢侮辱龍虎山,我看你是活膩了!多說無益處,手下見真章,貧道今天就看看劍聖弟子是什麽成色!”
顧欽烽早有此意,就等他先說這話了。
“晚輩樂意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