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少各自施展身法,朝著木屋飛奔而去,他們之所以如此焦急,是擔心那「古怪先生」真的瘋了!
可當二人衝入房門時,卻被眼前一幕驚的目瞪口呆。
隻見「古怪先生」滿麵春風,一雙明眸再次恢複生機,好似兩口枯井中注入一汪清泉。整個人猶如脫胎換骨,雖無潘安之俊美,卻有宋玉之風流。
先生見二人歸來,喜悅之情更加溢於言表,疾唿:“道長!欽烽!我終於悟道了!”
二人尷尬地杵在原地,一時間不知該祝賀還是該勸慰,他們不知道「古怪先生」究竟悟了什麽道,隻覺得他比先前更不正常了。照這樣下去,得趕緊帶他離開這裏,到外麵找個郎中,看看還能不能調理過來。
「古怪先生」無視二人驚愕的表情,口中振振有詞道:“心即理,意之所在便是物。朱熹說要存天理滅人欲,此乃大謬,因為天理本身就存在於我心中。我要做的不單是格物致知,更要發掘自己本心裏的良知,將內心的良知與外在的行為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他越說越興奮,說到興起之處,竟攥住二人的手,高聲道:“我們不但不能壓抑自己的天性,反而要積極思考,通過觀察萬物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內心,才能致良知曉天理!”
顧欽烽一臉茫然,但也略微聽懂了一二,他不禁詢問:“那是否意味著我便是這個世界,如果我死了,這個世界便也不存在了?”
古怪先生搖頭道:“非也,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隻有我的本心認識了它,它對我來說才有意義。比如在我認識你之前,你也是存在的,隻不過對於我來說你是沒有意義的。而我認識你之後意義便產生了,你的存在可能影響到我內心。”
雲逸道長也對他的話產生一點興趣,於是虛心請教:“既然萬物皆存,證明天道常在,您又為何說天理存於本心呢?”
“萬事萬物雖存在,但其真理卻需要我們的本心來探索。既要格外物亦要致良知,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可得正道。”
二人沉吟半晌,似乎是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似乎腳踏實地,又似乎在雲裏霧裏。不過他們看的出來,此刻的「古怪先生」並非瘋癲,而是沉浸在喜悅中,看來他真的悟出了心中之道。
許久過後,「古怪先生」慢慢收斂住激動情緒,隻留一絲淺淺的微笑掛在臉上,貌似是徹底恢複正常了。
他整理一下衣衫,朝二人深施一禮,道:“這兩年來,我沉迷於悟道,平日裏瘋癲無狀,著實給二位添了不少麻煩。二人關照之恩,王某銘感於心,在此請受王某一拜!”
二人急忙扶住那位先生,雲逸道長迴禮道:“先生言重了,咱們同在一個屋簷下,理應同心同德,您何必如此客氣。若說謝,該道謝的也是我們。當年若不是您慷慨接納,我倆恐怕還得露宿荒野,即便不餓死也得凍死。貧道早有感激之心,奈何無暇表露,今日正好借這個機會向您道謝了。”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二位切勿為意。”
雲逸道長又問道:“咱們相識已有兩年,還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先生端正身姿,拱手道:“在下姓王,上守下仁,表字伯安,弘治十二年進士,原兵部武選司主事。”
此言一出,二人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古怪先生」居然還是朝廷命官!
雲逸道長不禁道出心中所惑:“請恕貧道冒昧,既然王先生是廟堂中人,為何要隱居於此呢?”
“哎,若朝廷清明,誰又願意流落山林啊......”
“哦?此話怎講?先生可否細述?”
談及此事,王守仁的嘴角略微下沉,臉上的喜悅也消散如煙,隨即唏噓道:“當年先帝駕崩,今上禦極,劉瑾等宦官隨之得勢。正德元年,內閣首輔劉健聯合百官奏請誅殺劉瑾,誰料皇上不納忠言偏信奸佞,非但沒殺劉瑾,反倒責令劉健謝遷等人致仕還鄉。一時之間滿朝激憤,群臣冒死直諫,請求留用劉謝二閣老。可皇上依舊執迷不悟,他將上奏大臣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當場死於杖下。我當時怒發衝冠,遂彈劾劉瑾為「權奸」,因而被罰杖四十,貶至貴州龍場做驛丞。好在我福大命大,沒被廷杖打死,可那劉瑾仍不肯罷休,竟暗中派人追殺我......”
雲逸道長不忿道:“這狗賊也忒歹毒了!那您後來是如何脫困的呢?”
“當時我在歸鄉途中,察覺有人跟蹤後,便在客棧牆壁上留下一首絕命詩,又去江邊脫下衣靴,製造出投江自盡的假象。隨後江上路過一艘商船,船老大好心收留了我,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好一招金蟬脫殼!”
王守仁繼續道:“逃出生天後,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想我王守仁自付滿腹經綸,本欲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成想竟被一個太監逼得走投無路。既然仕途不暢,不如潛心修學,於是我便來到終南山深處,一為暫避追殺,二為靜心悟道。”
雲逸道長和顧欽烽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皆為王先生的遭遇感到憤慨,也為社稷蒼生感到惆悵。
雲逸喟歎道:“如此下去,國將不國,後漢晚唐的閹宦之禍必會重演!”
當天下午,顧欽烽去林中捕了三隻雉雞,一頭野豬,又去河裏撈了兩條新鮮肥美的鯉魚。雲逸道長用這些食材做了一桌美味佳肴,王守仁也從床底下掏出三壇珍藏許久的美酒。
顧欽烽見有好酒,當即雙眼放光,叫嚷著:“王先生,你瞞得我們好苦啊!這兩年天天喝白水,嘴裏都快淡出鳥來了,沒想到你床底下就是個酒窖啊!”
王守仁哈哈大笑,道:“世間處處是佳釀,但須慧眼辨濁清。美酒就在你眼前,喝不到隻能怪你自己嘍!”
三個男人把酒言歡,暢聊了很久很久,話題從古至今,從中原至四夷,從朝堂至江湖,仿佛要把兩年未說的話通通說出來。
三人的年齡相差甚遠,身份也大相徑庭,但彼此間卻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情。直至深夜,桌上早已杯盤狼藉,三人皆酩酊大醉。
雲逸道長眯著醉醺醺的眼睛,含糊不清道:“王先生......既然你已經悟道了......接下來打算去哪啊?”
王守仁認真的思考半晌,道:“朝廷任命我為龍場驛丞,我想我還是去赴任吧。”
一聽這話,老道猛然清醒過來,急道:“那龍場山高路遠,苗僚混雜,此去吉兇難斷,先生真的要到去那裏上任?”
王守仁異常堅定的說:“驛丞之職雖不入流,卻也是皇命,我既然身負此職,就該履行自己的職責。龍場雖遠,也是大明之土,我又有何懼!”
雲逸道長暗歎:“王先生雖然外表儒雅,內心卻堅如磐石,日後必能有所作為。”
“道長,欽烽,你們下一步打算去哪?”
雲逸道長調笑道:“貧道向來隨心所欲,想到哪就去哪,心裏沒什麽打算。”
王守仁歎道:“道長逍遙自在,不受凡塵所羈絆,真乃活神仙!欽烽,你也打算同道長一路嗎?”
顧欽烽放下酒碗,連連擺手道:“不不不,我乃凡人一個,離道長的境界還差十萬八千裏呢。我當日下山是為迴鄉祭奠父母,沒想到家沒迴成,反倒遭遇諸多機緣。現在苦也吃了,武功也練了,我琢磨著還是先迴趟江南吧。”
“哦?你是江南人士,那咱倆還是同鄉啊!”
“在下原籍浙江嚴州府,先生家住何處?”
王守仁笑道:“我是浙江餘姚人,沒想到在這荒山野嶺間,會偶遇梓鄉故友,真乃一大快事!”
二人舉碗相慶,幹了碗中之酒。
顧欽烽又問:“您可知此去江南,該往何處走?”
王守仁伸出食指,在桌上邊比劃邊說:“從這裏往南走,數日後可至萬州。你在萬州渡口上船,順江一路東下,不出半月便可抵達江南。”
顧欽烽聞言大喜,道:“既然如此,咱們明日就出發吧!”
次日一早,三人收拾好行囊,作別了這座簡陋的木屋。陋室雖陋,卻為他們遮擋過無數風雨,如今即將別離,心中還有些依依不舍。
顧欽烽猶豫再三,最終決定把「太乙神功」留在木屋。一來,神功刻於竹簡之上,帶在身上多有不便;二來,此物本非他所有,他又豈可據之。
或許多年以後,還會有人誤入此間,到那時又是一段機緣。
可當二人衝入房門時,卻被眼前一幕驚的目瞪口呆。
隻見「古怪先生」滿麵春風,一雙明眸再次恢複生機,好似兩口枯井中注入一汪清泉。整個人猶如脫胎換骨,雖無潘安之俊美,卻有宋玉之風流。
先生見二人歸來,喜悅之情更加溢於言表,疾唿:“道長!欽烽!我終於悟道了!”
二人尷尬地杵在原地,一時間不知該祝賀還是該勸慰,他們不知道「古怪先生」究竟悟了什麽道,隻覺得他比先前更不正常了。照這樣下去,得趕緊帶他離開這裏,到外麵找個郎中,看看還能不能調理過來。
「古怪先生」無視二人驚愕的表情,口中振振有詞道:“心即理,意之所在便是物。朱熹說要存天理滅人欲,此乃大謬,因為天理本身就存在於我心中。我要做的不單是格物致知,更要發掘自己本心裏的良知,將內心的良知與外在的行為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他越說越興奮,說到興起之處,竟攥住二人的手,高聲道:“我們不但不能壓抑自己的天性,反而要積極思考,通過觀察萬物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內心,才能致良知曉天理!”
顧欽烽一臉茫然,但也略微聽懂了一二,他不禁詢問:“那是否意味著我便是這個世界,如果我死了,這個世界便也不存在了?”
古怪先生搖頭道:“非也,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隻有我的本心認識了它,它對我來說才有意義。比如在我認識你之前,你也是存在的,隻不過對於我來說你是沒有意義的。而我認識你之後意義便產生了,你的存在可能影響到我內心。”
雲逸道長也對他的話產生一點興趣,於是虛心請教:“既然萬物皆存,證明天道常在,您又為何說天理存於本心呢?”
“萬事萬物雖存在,但其真理卻需要我們的本心來探索。既要格外物亦要致良知,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可得正道。”
二人沉吟半晌,似乎是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似乎腳踏實地,又似乎在雲裏霧裏。不過他們看的出來,此刻的「古怪先生」並非瘋癲,而是沉浸在喜悅中,看來他真的悟出了心中之道。
許久過後,「古怪先生」慢慢收斂住激動情緒,隻留一絲淺淺的微笑掛在臉上,貌似是徹底恢複正常了。
他整理一下衣衫,朝二人深施一禮,道:“這兩年來,我沉迷於悟道,平日裏瘋癲無狀,著實給二位添了不少麻煩。二人關照之恩,王某銘感於心,在此請受王某一拜!”
二人急忙扶住那位先生,雲逸道長迴禮道:“先生言重了,咱們同在一個屋簷下,理應同心同德,您何必如此客氣。若說謝,該道謝的也是我們。當年若不是您慷慨接納,我倆恐怕還得露宿荒野,即便不餓死也得凍死。貧道早有感激之心,奈何無暇表露,今日正好借這個機會向您道謝了。”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二位切勿為意。”
雲逸道長又問道:“咱們相識已有兩年,還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先生端正身姿,拱手道:“在下姓王,上守下仁,表字伯安,弘治十二年進士,原兵部武選司主事。”
此言一出,二人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古怪先生」居然還是朝廷命官!
雲逸道長不禁道出心中所惑:“請恕貧道冒昧,既然王先生是廟堂中人,為何要隱居於此呢?”
“哎,若朝廷清明,誰又願意流落山林啊......”
“哦?此話怎講?先生可否細述?”
談及此事,王守仁的嘴角略微下沉,臉上的喜悅也消散如煙,隨即唏噓道:“當年先帝駕崩,今上禦極,劉瑾等宦官隨之得勢。正德元年,內閣首輔劉健聯合百官奏請誅殺劉瑾,誰料皇上不納忠言偏信奸佞,非但沒殺劉瑾,反倒責令劉健謝遷等人致仕還鄉。一時之間滿朝激憤,群臣冒死直諫,請求留用劉謝二閣老。可皇上依舊執迷不悟,他將上奏大臣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當場死於杖下。我當時怒發衝冠,遂彈劾劉瑾為「權奸」,因而被罰杖四十,貶至貴州龍場做驛丞。好在我福大命大,沒被廷杖打死,可那劉瑾仍不肯罷休,竟暗中派人追殺我......”
雲逸道長不忿道:“這狗賊也忒歹毒了!那您後來是如何脫困的呢?”
“當時我在歸鄉途中,察覺有人跟蹤後,便在客棧牆壁上留下一首絕命詩,又去江邊脫下衣靴,製造出投江自盡的假象。隨後江上路過一艘商船,船老大好心收留了我,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好一招金蟬脫殼!”
王守仁繼續道:“逃出生天後,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想我王守仁自付滿腹經綸,本欲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成想竟被一個太監逼得走投無路。既然仕途不暢,不如潛心修學,於是我便來到終南山深處,一為暫避追殺,二為靜心悟道。”
雲逸道長和顧欽烽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皆為王先生的遭遇感到憤慨,也為社稷蒼生感到惆悵。
雲逸喟歎道:“如此下去,國將不國,後漢晚唐的閹宦之禍必會重演!”
當天下午,顧欽烽去林中捕了三隻雉雞,一頭野豬,又去河裏撈了兩條新鮮肥美的鯉魚。雲逸道長用這些食材做了一桌美味佳肴,王守仁也從床底下掏出三壇珍藏許久的美酒。
顧欽烽見有好酒,當即雙眼放光,叫嚷著:“王先生,你瞞得我們好苦啊!這兩年天天喝白水,嘴裏都快淡出鳥來了,沒想到你床底下就是個酒窖啊!”
王守仁哈哈大笑,道:“世間處處是佳釀,但須慧眼辨濁清。美酒就在你眼前,喝不到隻能怪你自己嘍!”
三個男人把酒言歡,暢聊了很久很久,話題從古至今,從中原至四夷,從朝堂至江湖,仿佛要把兩年未說的話通通說出來。
三人的年齡相差甚遠,身份也大相徑庭,但彼此間卻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情。直至深夜,桌上早已杯盤狼藉,三人皆酩酊大醉。
雲逸道長眯著醉醺醺的眼睛,含糊不清道:“王先生......既然你已經悟道了......接下來打算去哪啊?”
王守仁認真的思考半晌,道:“朝廷任命我為龍場驛丞,我想我還是去赴任吧。”
一聽這話,老道猛然清醒過來,急道:“那龍場山高路遠,苗僚混雜,此去吉兇難斷,先生真的要到去那裏上任?”
王守仁異常堅定的說:“驛丞之職雖不入流,卻也是皇命,我既然身負此職,就該履行自己的職責。龍場雖遠,也是大明之土,我又有何懼!”
雲逸道長暗歎:“王先生雖然外表儒雅,內心卻堅如磐石,日後必能有所作為。”
“道長,欽烽,你們下一步打算去哪?”
雲逸道長調笑道:“貧道向來隨心所欲,想到哪就去哪,心裏沒什麽打算。”
王守仁歎道:“道長逍遙自在,不受凡塵所羈絆,真乃活神仙!欽烽,你也打算同道長一路嗎?”
顧欽烽放下酒碗,連連擺手道:“不不不,我乃凡人一個,離道長的境界還差十萬八千裏呢。我當日下山是為迴鄉祭奠父母,沒想到家沒迴成,反倒遭遇諸多機緣。現在苦也吃了,武功也練了,我琢磨著還是先迴趟江南吧。”
“哦?你是江南人士,那咱倆還是同鄉啊!”
“在下原籍浙江嚴州府,先生家住何處?”
王守仁笑道:“我是浙江餘姚人,沒想到在這荒山野嶺間,會偶遇梓鄉故友,真乃一大快事!”
二人舉碗相慶,幹了碗中之酒。
顧欽烽又問:“您可知此去江南,該往何處走?”
王守仁伸出食指,在桌上邊比劃邊說:“從這裏往南走,數日後可至萬州。你在萬州渡口上船,順江一路東下,不出半月便可抵達江南。”
顧欽烽聞言大喜,道:“既然如此,咱們明日就出發吧!”
次日一早,三人收拾好行囊,作別了這座簡陋的木屋。陋室雖陋,卻為他們遮擋過無數風雨,如今即將別離,心中還有些依依不舍。
顧欽烽猶豫再三,最終決定把「太乙神功」留在木屋。一來,神功刻於竹簡之上,帶在身上多有不便;二來,此物本非他所有,他又豈可據之。
或許多年以後,還會有人誤入此間,到那時又是一段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