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在咱心裏,你就是狀元之才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知白趕忙否認:“兒臣沒有這樣想。”
然而,朱元璋卻不信。
他嘴角微微上揚,調侃的說道:
“你有沒有狀元之才,暫且不論,確有狀元之貌。
若是如唐宋時候一般,身著紅袍,騎著高頭大馬遊街,那風光,當真是無限啊!”
他頓了頓,話鋒一轉:
“隻是,這般太過招搖。咱覺著,為人還是謙虛些好……”
陸知白趕忙點頭迴應:“兒臣也這般以為。”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滿是笑意,緩緩說道:
“今科選中的這三個人,各有其獨到之處。”
“丁顯的平北之策,與咱心中所想不謀而合,深得咱意。”
“黃子澄提出的平定西南策略,亦是可圈可點。”
“至於練子寧,他對經濟之事,似乎頗有見解。而且,他對你也是多有讚美之詞……”
陸知白眨著眼睛,說道:“我並不認識他。他們都是國子監的……”
朱元璋深深地注視著陸知白,打斷他的話說:“俱不如卿!”
陸知白瞬間愣住,著實沒想到朱元璋會突然來這麽一句。
他反應過來,趕忙說道:“陛下抬愛了。這三人皆是人中龍鳳,才智超群。兒臣若參加科舉,定然難以企及他們的高度。”
朱元璋聽後,哈哈大笑起來:
“你倒是有自知之明。即便你沒有當駙馬,想要成為狀元,也沒有什麽可能。”
陸知白無奈地笑了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迴應。
這話可真是紮心啊。
他坦誠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兒臣在四書五經的研習上,確實還有許多不足……”
朱元璋擺了擺手,說道:
“多讀讀書,學問自然就精進了。關鍵在於,你年紀尚輕,曆練不夠。咱不會讓這樣的人年少得誌!”
說罷,他輕輕歎了口氣,接著說道:
“此次科舉,浙江那邊有個叫花綸的,才學確實出眾。讀卷官判做第一,咱一看他年紀太小,就特意壓了一壓。
等年紀大些也就明白了,什麽狀元、榜眼,都是虛名罷了,往後的路還長著呢。”
說完,他看向陸知白,又補充道:“你比他還要年輕……”
陸知白再次被說得無言以對,思索片刻後說道:
“年輕確實需要多經曆些磨煉,不經風雨,怎長才幹。”
朱元璋有意提點陸知白,問道:
“你屢次提議縮短科舉考試時長,咱都沒有允。你可知道是為何?”
陸知白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說:“此舉,想必是為了考驗考生們的耐性。”
朱元璋笑著點頭,肯定道:
“不錯。鄉試、會試,一下要連考九天!意誌不堅、心性浮躁,亦或是身體文弱的,根本堅持不下來。”
陸知白拱手稱讚道:
“如此安排,實在是精妙啊!”
與此同時,陸知白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他趁著朱元璋心情不錯的時候,曾提過能不能不再吃鹹魚了。
自從從倭國迴來後,他每天都得吃三條鹹魚……
然而,朱元璋堅決不答應。
雖說早早的解除了禁足,但在鹹魚這件事上,態度十分強硬,絲毫不讓步。
陸知白自然明白朱元璋此舉,是想磨煉他的性子。
陸知白笑著說道:“可是,究竟多大年紀,才能稱得上成熟穩重呢?
難道要等到三四十歲,甚至四五十歲嗎?”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道:
“古人雲,‘四十不惑’。一般而言,人到了三四十歲之後,才會變得穩重許多。你們,還是太年輕啦,咱不放心啊!”
陸知白笑著迴應道:“幸好兒臣年輕呢,才有這機會能叫您一聲父皇……”
朱元璋聽後,臉上笑意更濃。
今日他心情格外愉悅,隨即吩咐一旁的宮人取來一卷紙。
隻見他拿起筆,揮毫寫下“欽點狀元郎”幾個大字。
緊接著,又在旁邊寫下一行小字,詳細解釋,這是賞賜給陸知白的名號,雖是戲言卻也真心。
陸知白著實被這一番操作震驚到了,趕忙說道:“父皇,這樣,恐怕不太妥當吧……”
朱元璋望著他,目光竟有一絲慈愛:“有何不妥?在咱心裏,你就是狀元之才。”
隨後,他又叮囑道:“可惜,這個東西不能昭告天下。否則,定會引來諸多非議,對你不利。你向來低調,自己在家中看看便好了~”
陸知白笑了,感覺像是在哄小孩啊?
雖有些哭笑不得,但朱元璋竟願意花心思哄自己,還是讓他頗感意外。
陸知白一臉感動,誠摯地保證道:
“兒臣定會繼續努力,好好做事,勤奮學習,為陛下分憂,為國家解難……”
朱元璋亦是懇切地說道:
“你要知曉,咱心裏一直都很看重你,比對其他人更為上心。
日後施政,隻要咱同意了,隻管放開手腳去做,無需有任何顧慮。”
陸知白點頭稱是,心中明白,朱元璋此舉與之前的棲霞報告引起的非議,遙相唿應。
朱元璋特意選那這個時機,就是為了讓他放寬心。
不得不說,這一番舉動,情緒價值給得滿滿當當。
這大餅香得,誰吃了不迷糊?
緊接著,兩人的說起了接下來的科舉流程。
科舉乃國家大事,絕非僅僅唱個名、張貼個皇榜就宣告結束。
接下來,還有一場重要的宴會。
在宋朝,這宴會在瓊林苑舉辦,故而得名瓊林宴。
到了明朝,名稱有所變化,稱作恩榮宴。
寓意著新科進士獲得榮耀後,要感恩皇恩。
相較瓊林宴,恩榮宴的名字直白許多,沒有風雅,全是功利,契合專製皇權逐漸加強的趨勢。
陸知白提議道:“父皇,宴會之後,不妨讓新科進士集體去看戲,就看那出《鬥貪官》。”
朱元璋聽後,迴憶起來,去年陸知白就曾提過此事。
他思索了一會兒,覺得這主意頗為有趣,便點頭應允。
畢竟,這出戲文,他親自看過,還曾加以指點修改。
整體而言,十分符合他的心意。
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也是他所認可的。
然而,朱元璋卻不信。
他嘴角微微上揚,調侃的說道:
“你有沒有狀元之才,暫且不論,確有狀元之貌。
若是如唐宋時候一般,身著紅袍,騎著高頭大馬遊街,那風光,當真是無限啊!”
他頓了頓,話鋒一轉:
“隻是,這般太過招搖。咱覺著,為人還是謙虛些好……”
陸知白趕忙點頭迴應:“兒臣也這般以為。”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滿是笑意,緩緩說道:
“今科選中的這三個人,各有其獨到之處。”
“丁顯的平北之策,與咱心中所想不謀而合,深得咱意。”
“黃子澄提出的平定西南策略,亦是可圈可點。”
“至於練子寧,他對經濟之事,似乎頗有見解。而且,他對你也是多有讚美之詞……”
陸知白眨著眼睛,說道:“我並不認識他。他們都是國子監的……”
朱元璋深深地注視著陸知白,打斷他的話說:“俱不如卿!”
陸知白瞬間愣住,著實沒想到朱元璋會突然來這麽一句。
他反應過來,趕忙說道:“陛下抬愛了。這三人皆是人中龍鳳,才智超群。兒臣若參加科舉,定然難以企及他們的高度。”
朱元璋聽後,哈哈大笑起來:
“你倒是有自知之明。即便你沒有當駙馬,想要成為狀元,也沒有什麽可能。”
陸知白無奈地笑了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迴應。
這話可真是紮心啊。
他坦誠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兒臣在四書五經的研習上,確實還有許多不足……”
朱元璋擺了擺手,說道:
“多讀讀書,學問自然就精進了。關鍵在於,你年紀尚輕,曆練不夠。咱不會讓這樣的人年少得誌!”
說罷,他輕輕歎了口氣,接著說道:
“此次科舉,浙江那邊有個叫花綸的,才學確實出眾。讀卷官判做第一,咱一看他年紀太小,就特意壓了一壓。
等年紀大些也就明白了,什麽狀元、榜眼,都是虛名罷了,往後的路還長著呢。”
說完,他看向陸知白,又補充道:“你比他還要年輕……”
陸知白再次被說得無言以對,思索片刻後說道:
“年輕確實需要多經曆些磨煉,不經風雨,怎長才幹。”
朱元璋有意提點陸知白,問道:
“你屢次提議縮短科舉考試時長,咱都沒有允。你可知道是為何?”
陸知白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說:“此舉,想必是為了考驗考生們的耐性。”
朱元璋笑著點頭,肯定道:
“不錯。鄉試、會試,一下要連考九天!意誌不堅、心性浮躁,亦或是身體文弱的,根本堅持不下來。”
陸知白拱手稱讚道:
“如此安排,實在是精妙啊!”
與此同時,陸知白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他趁著朱元璋心情不錯的時候,曾提過能不能不再吃鹹魚了。
自從從倭國迴來後,他每天都得吃三條鹹魚……
然而,朱元璋堅決不答應。
雖說早早的解除了禁足,但在鹹魚這件事上,態度十分強硬,絲毫不讓步。
陸知白自然明白朱元璋此舉,是想磨煉他的性子。
陸知白笑著說道:“可是,究竟多大年紀,才能稱得上成熟穩重呢?
難道要等到三四十歲,甚至四五十歲嗎?”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道:
“古人雲,‘四十不惑’。一般而言,人到了三四十歲之後,才會變得穩重許多。你們,還是太年輕啦,咱不放心啊!”
陸知白笑著迴應道:“幸好兒臣年輕呢,才有這機會能叫您一聲父皇……”
朱元璋聽後,臉上笑意更濃。
今日他心情格外愉悅,隨即吩咐一旁的宮人取來一卷紙。
隻見他拿起筆,揮毫寫下“欽點狀元郎”幾個大字。
緊接著,又在旁邊寫下一行小字,詳細解釋,這是賞賜給陸知白的名號,雖是戲言卻也真心。
陸知白著實被這一番操作震驚到了,趕忙說道:“父皇,這樣,恐怕不太妥當吧……”
朱元璋望著他,目光竟有一絲慈愛:“有何不妥?在咱心裏,你就是狀元之才。”
隨後,他又叮囑道:“可惜,這個東西不能昭告天下。否則,定會引來諸多非議,對你不利。你向來低調,自己在家中看看便好了~”
陸知白笑了,感覺像是在哄小孩啊?
雖有些哭笑不得,但朱元璋竟願意花心思哄自己,還是讓他頗感意外。
陸知白一臉感動,誠摯地保證道:
“兒臣定會繼續努力,好好做事,勤奮學習,為陛下分憂,為國家解難……”
朱元璋亦是懇切地說道:
“你要知曉,咱心裏一直都很看重你,比對其他人更為上心。
日後施政,隻要咱同意了,隻管放開手腳去做,無需有任何顧慮。”
陸知白點頭稱是,心中明白,朱元璋此舉與之前的棲霞報告引起的非議,遙相唿應。
朱元璋特意選那這個時機,就是為了讓他放寬心。
不得不說,這一番舉動,情緒價值給得滿滿當當。
這大餅香得,誰吃了不迷糊?
緊接著,兩人的說起了接下來的科舉流程。
科舉乃國家大事,絕非僅僅唱個名、張貼個皇榜就宣告結束。
接下來,還有一場重要的宴會。
在宋朝,這宴會在瓊林苑舉辦,故而得名瓊林宴。
到了明朝,名稱有所變化,稱作恩榮宴。
寓意著新科進士獲得榮耀後,要感恩皇恩。
相較瓊林宴,恩榮宴的名字直白許多,沒有風雅,全是功利,契合專製皇權逐漸加強的趨勢。
陸知白提議道:“父皇,宴會之後,不妨讓新科進士集體去看戲,就看那出《鬥貪官》。”
朱元璋聽後,迴憶起來,去年陸知白就曾提過此事。
他思索了一會兒,覺得這主意頗為有趣,便點頭應允。
畢竟,這出戲文,他親自看過,還曾加以指點修改。
整體而言,十分符合他的心意。
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也是他所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