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朱元璋,你女婿不要你啦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陣容,和陸知白先前的推測區別不是很大。
主將是延安侯唐勝宗,封征東將軍,率領中路軍。
副將是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率領東路軍;
南安侯俞通海,為右副將軍,率領西路軍。
他們各自還有副將,名單中就包括張赫、朱壽等人。
此外,飛球營果然又派了一百隻飛球,由陶成道親自帶隊。
但是,誰都沒想到,還有一個右副將軍——李文忠。
大朝會上,聽到這份出戰名單,李文忠自己也是懵的,不禁眉頭緊鎖。
他一直反對征倭,上過好幾份奏疏。
可朱元璋置若罔聞。
不僅如此,竟然派他去征倭。
這一手太狠了。
若是等旨意落實才不想去,就成了抗旨。
所以,宣讀完名單之後,李文忠就拱手道:
“陛下,臣難擔此重任,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朱元璋隻瞥他一眼,悠悠地說:
“咱自有咱的考慮,就這麽定了,你要抗旨不成?”
李文忠到底沒有再說什麽。
但下了朝,他便急著去麵聖。
結果,仍是沒能讓朱元璋改變主意。
李文忠知道,最近兩年,朱元璋對他有些不滿。
先是因為胡惟庸案,他上書勸諫,不要殺那麽多人。
後來因為陸知白,胡惟庸案雖結案了,但朱元璋心裏還惦記著李文忠難聽的諫言。
這一次,李文忠反對征倭,卻還被任命,這就是朱元璋給他的答複!
也是要看他的態度。
如果李文忠真的敢抗旨不從,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嚴懲。
李文忠悶悶不樂,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滿朝文武,也有一些正直耿介之士。
哪怕大軍名單已定,他們仍然上書反對。
但是,反對無效。
朱元璋命殿閣大學士,把反對征倭的奏疏挑出來放到一旁。
他根本就一眼不看!
十月初五這天。
南雄侯趙庸集結了一批軍船,先行出發。
其餘幾支隊伍也會陸續跟上。
因為十月初三,浙江台州等地,又遭遇倭寇侵襲。
因此,那邊的衛所調人要慢了一些。
李文忠還在糾結,也有相好的文武大臣得知倭寇又來襲,勸他不要強了。
事已至此,隻能遵旨。
大明有北虜南倭兩個大患,如果此番征倭能成功,確實是利國利民。
朱標甚至親自見了他一麵,向他說明朱元璋的想法。
李文忠說的建設海上城防,固然是抗倭的辦法,卻治標不治本。
朱標說:
“你想過沒有,倭國一樣在發展,倭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但我們的防守,會不會有空虛的時候?
所以,還是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沒有倭國,就不會有倭寇。倭國並不是癬疥之疾,而是心腹大患。”
李文忠啞口無言,隻好拱手道:
“陛下遠見卓識,殿下苦口婆心,文忠受教了……”
浙江的倭寇,搶了些東西就跑了。
於是,幾天後,唐勝宗、俞通源很快就整理好隊伍,也出發了。
李文忠率領一支騎兵。
原本,可以走陸路去山東再坐船。
但為了盡快習慣海上生活,他的隊伍從長江口就坐船了。
又送走了一支大軍,朱元璋再次騰出手來,想起了兩個還賴在京中不走的兒子。
於是又派人去催。
並且為他們挑了一個黃道吉日。
十月初十。
這一天。
朱橚和朱楨帶著各自的護衛隊,結伴而行,滾出了南京城。
一眾皇子又來相送。
一下兩個弟弟要就藩,朱標也來了。
陸知白也在。
看著大家都在傷感,陸知白皺著眉頭,繃起臉。
生怕忍不住笑出來。
仔細一想,確實挺傷感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今年不散,明年也得散。
朱橚差點就嚎啕大哭了,一點也不像演的。
朱楨則是咧著嘴笑,沒心沒肺的,滿臉都是對自由的向往。
一番十八相送。
把兩人送出城十幾裏地,大家這才迴去。
陸知白在隊伍最後,衝朱橚兩人擺了擺手。
他們也擺擺手,帶著隊伍慢吞吞出發了。
陸知白也迴去了。
朱元璋得到消息,稍稍鬆了口氣。
好啦,該就藩的就藩去了。
男孩子不成群,也就翻不出什麽花來。
下午,朱元璋還特意問了錦衣衛,陸知白今天在做什麽。
迴複說:“在家裏逗孩子玩。”
朱元璋點頭:
“這才對嘛,這家夥,就適合過這樣的生活。”
……
當天晚上,夜色漆黑。
陸知白薅了薅兒子的小狗頭,對朱長樂道:
“我走了~你不要擔心,明年四月之前,我必定迴來。”
這段時間,朱長樂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
這會兒她雖然傷感,卻催道:
“你快走吧,莫被人發現了。”
於是,陸知白就匆匆從後門離開,乘著馬車直奔棲霞。
到了棲霞,又直奔深山。
長江支流從棲霞山中經過,陸知白擇了一處合適地點,建設了一個秘密船港。
在太倉等地造好的大海船,就藏在這裏,方便改裝船炮,儲備物資。
但隻能停下兩艘,第三艘停在長江口的某個港口。
朱元璋或許曉得這些,但他絕對想不到,他們敢用這船偷偷跑路。
陸知白帶著幾個貼身護衛到了船港。
大船的甲板上,朱楨已經看到他了,便招了招手,喊道:“等你半天了!”
楊士奇也在船上,站在朱楨身後。
陸知白登上船,心還是撲通直跳,太刺激了。
他問道:“檢查過沒有?都準備好了吧?”
他的親傳弟子張大順,兩眼放光,激動道:
“院長,一切都準備妥當了!”
陸知白說:“好,那就開動,出發!”
一些舵手跑到甲板上忙活。
大船便緩緩地開動了。
船的兩側,旋轉的葉輪激起嘩嘩流水。
朱楨探頭看了一會,樂道:
“這車船,倒是比尋常的都大。”
陸知白笑道:“尋常的是河船,我這可是海船。”
雖然一樣是在船塢裏造出來的,但他的船跟其他戰船不太一樣,加裝了水車。
古代稱之為“車船”,也就是輪船的雛形。
但古代車船都是小型化的,不適合在海裏用。
主將是延安侯唐勝宗,封征東將軍,率領中路軍。
副將是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率領東路軍;
南安侯俞通海,為右副將軍,率領西路軍。
他們各自還有副將,名單中就包括張赫、朱壽等人。
此外,飛球營果然又派了一百隻飛球,由陶成道親自帶隊。
但是,誰都沒想到,還有一個右副將軍——李文忠。
大朝會上,聽到這份出戰名單,李文忠自己也是懵的,不禁眉頭緊鎖。
他一直反對征倭,上過好幾份奏疏。
可朱元璋置若罔聞。
不僅如此,竟然派他去征倭。
這一手太狠了。
若是等旨意落實才不想去,就成了抗旨。
所以,宣讀完名單之後,李文忠就拱手道:
“陛下,臣難擔此重任,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朱元璋隻瞥他一眼,悠悠地說:
“咱自有咱的考慮,就這麽定了,你要抗旨不成?”
李文忠到底沒有再說什麽。
但下了朝,他便急著去麵聖。
結果,仍是沒能讓朱元璋改變主意。
李文忠知道,最近兩年,朱元璋對他有些不滿。
先是因為胡惟庸案,他上書勸諫,不要殺那麽多人。
後來因為陸知白,胡惟庸案雖結案了,但朱元璋心裏還惦記著李文忠難聽的諫言。
這一次,李文忠反對征倭,卻還被任命,這就是朱元璋給他的答複!
也是要看他的態度。
如果李文忠真的敢抗旨不從,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嚴懲。
李文忠悶悶不樂,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滿朝文武,也有一些正直耿介之士。
哪怕大軍名單已定,他們仍然上書反對。
但是,反對無效。
朱元璋命殿閣大學士,把反對征倭的奏疏挑出來放到一旁。
他根本就一眼不看!
十月初五這天。
南雄侯趙庸集結了一批軍船,先行出發。
其餘幾支隊伍也會陸續跟上。
因為十月初三,浙江台州等地,又遭遇倭寇侵襲。
因此,那邊的衛所調人要慢了一些。
李文忠還在糾結,也有相好的文武大臣得知倭寇又來襲,勸他不要強了。
事已至此,隻能遵旨。
大明有北虜南倭兩個大患,如果此番征倭能成功,確實是利國利民。
朱標甚至親自見了他一麵,向他說明朱元璋的想法。
李文忠說的建設海上城防,固然是抗倭的辦法,卻治標不治本。
朱標說:
“你想過沒有,倭國一樣在發展,倭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但我們的防守,會不會有空虛的時候?
所以,還是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沒有倭國,就不會有倭寇。倭國並不是癬疥之疾,而是心腹大患。”
李文忠啞口無言,隻好拱手道:
“陛下遠見卓識,殿下苦口婆心,文忠受教了……”
浙江的倭寇,搶了些東西就跑了。
於是,幾天後,唐勝宗、俞通源很快就整理好隊伍,也出發了。
李文忠率領一支騎兵。
原本,可以走陸路去山東再坐船。
但為了盡快習慣海上生活,他的隊伍從長江口就坐船了。
又送走了一支大軍,朱元璋再次騰出手來,想起了兩個還賴在京中不走的兒子。
於是又派人去催。
並且為他們挑了一個黃道吉日。
十月初十。
這一天。
朱橚和朱楨帶著各自的護衛隊,結伴而行,滾出了南京城。
一眾皇子又來相送。
一下兩個弟弟要就藩,朱標也來了。
陸知白也在。
看著大家都在傷感,陸知白皺著眉頭,繃起臉。
生怕忍不住笑出來。
仔細一想,確實挺傷感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今年不散,明年也得散。
朱橚差點就嚎啕大哭了,一點也不像演的。
朱楨則是咧著嘴笑,沒心沒肺的,滿臉都是對自由的向往。
一番十八相送。
把兩人送出城十幾裏地,大家這才迴去。
陸知白在隊伍最後,衝朱橚兩人擺了擺手。
他們也擺擺手,帶著隊伍慢吞吞出發了。
陸知白也迴去了。
朱元璋得到消息,稍稍鬆了口氣。
好啦,該就藩的就藩去了。
男孩子不成群,也就翻不出什麽花來。
下午,朱元璋還特意問了錦衣衛,陸知白今天在做什麽。
迴複說:“在家裏逗孩子玩。”
朱元璋點頭:
“這才對嘛,這家夥,就適合過這樣的生活。”
……
當天晚上,夜色漆黑。
陸知白薅了薅兒子的小狗頭,對朱長樂道:
“我走了~你不要擔心,明年四月之前,我必定迴來。”
這段時間,朱長樂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
這會兒她雖然傷感,卻催道:
“你快走吧,莫被人發現了。”
於是,陸知白就匆匆從後門離開,乘著馬車直奔棲霞。
到了棲霞,又直奔深山。
長江支流從棲霞山中經過,陸知白擇了一處合適地點,建設了一個秘密船港。
在太倉等地造好的大海船,就藏在這裏,方便改裝船炮,儲備物資。
但隻能停下兩艘,第三艘停在長江口的某個港口。
朱元璋或許曉得這些,但他絕對想不到,他們敢用這船偷偷跑路。
陸知白帶著幾個貼身護衛到了船港。
大船的甲板上,朱楨已經看到他了,便招了招手,喊道:“等你半天了!”
楊士奇也在船上,站在朱楨身後。
陸知白登上船,心還是撲通直跳,太刺激了。
他問道:“檢查過沒有?都準備好了吧?”
他的親傳弟子張大順,兩眼放光,激動道:
“院長,一切都準備妥當了!”
陸知白說:“好,那就開動,出發!”
一些舵手跑到甲板上忙活。
大船便緩緩地開動了。
船的兩側,旋轉的葉輪激起嘩嘩流水。
朱楨探頭看了一會,樂道:
“這車船,倒是比尋常的都大。”
陸知白笑道:“尋常的是河船,我這可是海船。”
雖然一樣是在船塢裏造出來的,但他的船跟其他戰船不太一樣,加裝了水車。
古代稱之為“車船”,也就是輪船的雛形。
但古代車船都是小型化的,不適合在海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