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九月初三,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講演練各品妙經。唐王領文武百官,拜佛拈香。法師獻上用來超度孤魂的濟孤榜文給太宗看。
太宗看了,滿心歡喜,對眾僧說道:“你們秉著著赤誠的心,一定不要怠慢了佛事。等功成完備後,朕自有重賞,絕對不會讓你們空勞。”
眾僧都磕頭拜謝。
卻說南海觀音,自從領了如來旨意,就在長安城訪查能取經的善人,過了許久,也沒有碰到真實有德行的行者。
忽然聽聞太宗宣揚善果,大選高僧,開建“水陸大會”,又聽到挑選出的法師壇主,就是江流兒和尚。這江流兒正是從西天降下來的佛子金蟬,巧的是還是自己引送他投的胎。
觀音十分歡喜,就把佛祖賜下的寶貝捧著走上長街,跟木叉一起去賣這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把那三個金緊禁的箍兒自己好好收著,留做後用。他們還是化作了兩個身穿破納衣,赤著雙腳,頭上疤疤癩癩的和尚。
剛走到街上,就有一個來參選卻落選了的,手裏還是有幾個臭錢的蠢笨和尚,看見那袈裟熠熠生光,就上前問道:“癩頭和尚,你這袈裟要賣多少錢?”
觀音道:“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
那和尚氣笑了,說道:“這兩個癩頭和尚是瘋子!是傻子!就這兩件不值錢的東西,要賣七千兩銀子?就算是穿身上能長生不老,立馬成佛作祖,也值不了這麽多!趕緊拿走!肯定賣不出去!”
觀音也不跟他爭吵,帶著木叉繼續往前走。來到了東華門前,正撞著散朝迴府的宰相蕭瑀。眾儀仗邊行走邊喝開道路,觀音絲毫不躲避,捧著袈裟直接迎向蕭瑀。蕭瑀勒住馬觀看,隻見那袈裟熠熠生光,就派人去問袈裟什麽價錢。
觀音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兩千兩。”
蕭瑀道:“這其中有什麽好處,能值這麽高的價格?”
觀音道:“這袈裟有好處,也有不好處;有要錢處,也有不要錢處。”
蕭瑀道:“好處是什麽?不好處又是什麽?”
觀音道:“穿上我的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災,這便是好處;如果是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就難以見識到我的袈裟,這就是不好處。”
蕭瑀又問:“那什麽是要錢,什麽是不要錢?”
觀音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的人,強要買袈裟,錫杖,肯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是敬重三寶,跟隨善人做善事,皈依我佛,又承受的起的人,我把袈裟、錫杖情願送給他,就為了讓他跟我結個善緣,這就是不要錢。”
蕭瑀聽後,神色越加和善,知道他是好人,就下了馬與觀音見禮。
蕭瑀說道:“大法長老,請恕蕭瑀之罪。我大唐的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都奉行我主的旨意。現在正起建著‘水陸大會’,你這袈裟正好可以給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
觀音領著木叉欣然跟著他直接進了東華門裏。黃門官轉奏後,蕭瑀他們承蒙宣召來到寶殿。
唐王看見蕭瑀引著兩個癩頭和尚站立在台階下,問道:“蕭瑀你迴來要奏什麽事?”
蕭瑀跪趴在台階前道:“臣剛出了東華門,偶遇兩位僧人,是賣袈裟跟錫杖的。臣想著法師玄奘正好可以穿這袈裟,就領他們來啟見陛下了。”
太宗大喜,就問那袈裟什麽價錢。觀音跟木叉站立在台階下,沒有行禮,因著唐王問價錢,就迴答道:“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
太宗道:“那袈裟有什麽好處就能值這麽多錢?”
觀音道:“這袈裟,龍披上一縷能免了被大鵬吞噬的災難;鶴掛上一絲能得到超凡入聖的奧妙。披上他,靜有萬神朝禮;動有七佛隨身。
這袈裟由冰蠶吐絲,能匠翻騰成線,仙娥神女織成。穿上滿身紅霧繞,展開像一段飛騰的彩雲。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避塵珠、定風珠;又有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兩道銷金的鎖邊,扣領用的是連環白玉琮(cong)。它能跟日月爭輝,閑時折疊起來,千層包裹中都能透出彩虹光;遇聖才穿時,能驚動諸天的神鬼,使他們都畏懼。”
唐王在寶殿上聽到後,十分歡喜,又問道:“那和尚,九環杖又有什麽好處?”
觀音道:“我這錫杖,是九節仙藤為主體,銅鑲鐵造的九連環,不沾染任何紅塵汙穢。”
唐王聞言,即刻命人展開袈裟,從頭仔細觀看,果然是件好物,說道:“大法長老,實不相瞞。朕現今大開善教,廣種福田,目前在那化生寺聚集眾僧,演講經法。其中有一位大有德行的法師,法名玄奘。朕買你這兩件寶物,事實上是要賜給他使用。你到底要什麽價錢?”
觀音聞言,與木叉合掌,道聲佛號,躬身上奏道:“既然是有德行的人,貧僧情願送給他,決不要錢。”
說罷,抽身就走。
唐王急忙讓蕭瑀拉扯住他,站在殿上欠身問道:“你原來說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現在看見朕要買你的寶物,就不要錢了,那不是成了朕要仗著君位,強要你的寶物?——沒有這樣的道理。朕照你的原價給你錢,不能推辭啊。”
觀音起手道:“貧僧許有願望在前,原來就說了,如果有敬重三寶,跟著別人做善事,皈依我佛的,就不要錢,情願送給他。今天見到陛下明德止善,敬重我佛門,況且高僧又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所當然的要奉給陛下,決不要錢。貧僧情願留下此物告辭。”
唐王見他說的這麽懇切,非常歡喜。隨即命使光祿寺大排素宴來酬謝觀音。觀音又堅決的推辭了,暢暢然的離開,依舊返迴了土地廟。
太宗在這天設立午朝,派魏徵帶上旨意去宣召玄奘入朝。那法師正在聚眾登壇講經,聽到有旨意到了,就下壇整理衣服後領旨,跟魏徵一同上朝見駕。
太宗道:“求證善事,有勞法師了,一直沒有合適的東西來酬謝你。今天早上蕭瑀碰見了兩個僧人,他們願意送上錦斕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現在特意宣召法師來領去使用。”
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果不嫌棄,可以穿上給朕看看。”
長老於是就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在台階前。那袈裟就像給他量身剪裁似得,穿在身上輝光豔豔,配著毗盧帽和九環錫杖,凜凜威風中透著優雅俊秀。
看的那些文武百官在台階前紛紛喝彩,太宗也不勝歡喜。
太宗就讓法師穿著袈裟,持著寶杖,又賜給他兩對儀仗隊,吩咐眾官把他送出朝門,叫他在長安城的大街上巡街,就跟狀元郎誇官遊街一般,一路慢慢的往化生寺走去。
玄奘拜了兩拜謝恩後,就跟著儀仗隊走上了大街。
他們在長街上走的轟轟烈烈,搖搖擺擺,長安城的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都紛紛出來爭相觀看,誇獎讚歎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玄奘來到化生寺,眾僧人都走下坐榻來迎接他,看見他披著袈裟,持著禪杖的樣子,都說是地藏王來了,個個皈依,侍立於左右。
光陰拈指,到了七日正會。玄奘又上表,請唐王來拈香。
這個時候善聲已經傳遍了天下。太宗率領文武百官,後妃國戚,早早的來到了化生寺裏。長安城的眾人,無論大小尊卑都來到寺裏聽講。
這時,觀音對木叉說道:“今天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以了。我和你去雜立在人群中,一則看看他那個‘水陸大會’怎麽樣,二則看那金蟬子有沒有福氣穿上我的寶貝,三則也聽聽他講的是哪一門經法。”
他們兩個就來到了化生寺裏觀看,真的是天朝大國,果然是上刹寶寺的氣象,一派的仙音響亮,佛號喧嘩。
觀音擠到多寶台旁邊,就看見那台上講經的人確實是明智金蟬的相貌。
那法師坐在高台上,念一會兒《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兒《安邦天寶篆》,又宣講一會兒《勸修功卷》。
觀音聽後,走上前用手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怎麽隻會談‘小乘教法’,那可會談‘大乘教法’嗎?”
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觀音起手道:“老師父,弟子有失瞻仰,多有得罪。目前所有的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麽樣的?”
觀音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隻能與世俗混同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度亡者升天,能度苦難的人脫離苦海,能修持無量的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卻說那司香的巡堂官看見這突發狀況,就急忙奏告給唐王,說道:“法師正在講談妙法,被兩個癩頭遊僧,扯下台來給他亂說胡話。”
唐王就命令把那兩個僧人擒拿過去,立即就有許多人把觀音他們推擁進了後法堂。
等到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著麵道:“陛下有什麽事要問我?”
唐王認出了他,說道:“你是前天那個送袈裟的和尚?”
觀音道:“正是。”
太宗道:“你既然來這聽講,隻應該吃些齋飯就罷了,為什麽要跟我的法師亂講,擾亂經堂秩序,耽誤了我的佛事?”
觀音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事實上是超度不了亡者升天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亡者脫離苦難,壽身不壞。”
太宗端正神情,心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麽地方?”
觀音道:“在大西天的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它能夠化解百冤之結,也能夠消除無妄之災。”
太宗道:“你可記得嗎?”
觀音道:“我記得。”
太宗大喜道:“讓法師引領前去,請你上台開講。”
觀音帶著木叉,飛上了高台,又腳踏祥雲上升到了九霄高空,現出了救苦救難的原身:瑞靄繽紛中手托淨瓶楊柳,身後祥光護著法身。左邊的惠岸行者,精神抖擻的手持渾鐵棍侍立在他身旁。
唐王看見,喜不自勝,朝天禮拜,眾文武俱跪地焚香,滿寺眾人都拜倒在地,口裏念道:“南無觀世音菩薩”。
太宗立即傳旨,叫妙手丹青畫下觀音的真像。旨意一出,就選出了圖神寫聖的吳道子,他立即展開妙筆,畫寫成觀音真形的畫像。
觀音駕著祥雲漸漸地飛遠,不見了金光。隻看見那半空中,滴溜溜飄落下一張簡帖,上麵有幾句頌子,寫的清楚明白: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迴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能求正果金身。
太宗看完頌子,就命令眾僧道:“暫且收了勝會,等我派人去取迴大乘真經,再秉持誠心,重新修善果。”
眾人無不遵從。
當時太宗就在寺中問眾僧人道:“誰願意領上朕的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去?”
話音還沒有落地,玄奘法師就閃身出來,向太宗施禮,說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用禦手扶起玄奘道:“法師果真能盡此忠賢,不怕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
玄奘拜了兩拜謝恩。
唐王果然是十分賢德,就帶著玄奘來到寺裏的佛前,同他拜了四拜,口裏稱道:“禦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說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你的天恩如此眷顧?我這一去,一定要捐軀努力,直到去到西天迴來為止;如果到不了西天,取不迴真經,就是死了也不敢迴國,永墮沉淪地獄。”
隨即在佛前拈香,以此發了誓言。
唐王十分歡喜,後命鑾駕迴宮,等選好了黃道吉日,再給玄奘發放通關文牒出行。
玄奘也迴到了他的洪福寺裏,那本寺的僧人與他的幾個徒弟,早就聽聞了取經的事情,都來與他相見,因而就問道:“你發了誓願要去西天取經,是真的嗎?”
玄奘道:“是真的。”
他的徒弟們說道:“師父啊,我們曾經聽人說起過,去西天的路途十分遙遠,又多有虎豹妖魔。隻怕你是有去無迴,性命難保啊。”
玄奘道:“我已經發了弘誓大願,不取到真經,就永墮沉淪地獄。這大概就是蒙受了君王的恩寵,就不得不盡忠來報國吧。我這次去真的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
他又說道:“徒弟們,我走了之後,或許是三二年,或許是五七年,你們隻要看到那山門裏的鬆樹枝頭朝向東,那時我就迴來了;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是還沒有迴來呢。”
眾徒弟把這話切切的記在了心上。
次日早朝,太宗聚集文武百官,寫好了取經文牒,蓋上了通行寶印。
欽天監奏告道:“今日是人專吉星,適宜出行遠路。”
唐王大喜。
黃門官來奏道:“禦弟法師在朝門外候旨。”
唐王隨即把他宣召上寶殿,說道:“禦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還有一個紫金缽盂,送給你路上化齋用。再選了兩個跟你長行的隨從,也選出了白馬一匹給你做腳力。你可以就這上路行走了。”
玄奘大喜,隨即謝了恩,領了各項物事,沒有一點想要滯留的意思。
唐王排開鑾駕,與眾官一同把玄奘送到了長安城的關外,看見了洪福寺的眾僧和玄奘的幾個徒弟也在關外等候,原來他們已經準備好了玄奘的冬夏衣服,在這裏等著給他。唐王就叫玄奘先去跟他們收拾行囊、馬匹,並與他們道別。
太宗讓宮人手持酒壺倒了一杯禦酒。
太宗舉起酒杯,又問玄奘道:“禦弟可有什麽雅號?”
玄奘道:“貧僧是個出家人,未敢有什麽稱號。”
太宗道:“當時觀音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以指經取號,號作‘三藏’怎麽樣?”
玄奘又謝了恩,接過禦酒,說道:“陛下,酒是僧家的頭一戒,貧僧自從為人,還不會飲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與其他的事有所不同。這禦酒是素酒,你隻飲此一杯,以盡朕設酒送行的本意。”
三藏不敢不受。拿著酒杯,正準備舉起去喝時,就看見太宗低頭從土地上拈了一撮塵土,彈進了酒杯中。三藏不解他的舉動有什麽含義。
太宗笑道:“禦弟啊,你這一去,到了西天,要多久才能夠迴來?”
三藏道:“隻要三年,我就直接迴來我們大唐了。”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飲了這杯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這時才悟出唐王撚土之意,又謝了恩,這時才把杯中土酒飲盡,拜辭唐王後騎馬出關離開了。唐王也擺駕迴宮。
太宗看了,滿心歡喜,對眾僧說道:“你們秉著著赤誠的心,一定不要怠慢了佛事。等功成完備後,朕自有重賞,絕對不會讓你們空勞。”
眾僧都磕頭拜謝。
卻說南海觀音,自從領了如來旨意,就在長安城訪查能取經的善人,過了許久,也沒有碰到真實有德行的行者。
忽然聽聞太宗宣揚善果,大選高僧,開建“水陸大會”,又聽到挑選出的法師壇主,就是江流兒和尚。這江流兒正是從西天降下來的佛子金蟬,巧的是還是自己引送他投的胎。
觀音十分歡喜,就把佛祖賜下的寶貝捧著走上長街,跟木叉一起去賣這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把那三個金緊禁的箍兒自己好好收著,留做後用。他們還是化作了兩個身穿破納衣,赤著雙腳,頭上疤疤癩癩的和尚。
剛走到街上,就有一個來參選卻落選了的,手裏還是有幾個臭錢的蠢笨和尚,看見那袈裟熠熠生光,就上前問道:“癩頭和尚,你這袈裟要賣多少錢?”
觀音道:“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
那和尚氣笑了,說道:“這兩個癩頭和尚是瘋子!是傻子!就這兩件不值錢的東西,要賣七千兩銀子?就算是穿身上能長生不老,立馬成佛作祖,也值不了這麽多!趕緊拿走!肯定賣不出去!”
觀音也不跟他爭吵,帶著木叉繼續往前走。來到了東華門前,正撞著散朝迴府的宰相蕭瑀。眾儀仗邊行走邊喝開道路,觀音絲毫不躲避,捧著袈裟直接迎向蕭瑀。蕭瑀勒住馬觀看,隻見那袈裟熠熠生光,就派人去問袈裟什麽價錢。
觀音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兩千兩。”
蕭瑀道:“這其中有什麽好處,能值這麽高的價格?”
觀音道:“這袈裟有好處,也有不好處;有要錢處,也有不要錢處。”
蕭瑀道:“好處是什麽?不好處又是什麽?”
觀音道:“穿上我的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災,這便是好處;如果是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就難以見識到我的袈裟,這就是不好處。”
蕭瑀又問:“那什麽是要錢,什麽是不要錢?”
觀音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的人,強要買袈裟,錫杖,肯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是敬重三寶,跟隨善人做善事,皈依我佛,又承受的起的人,我把袈裟、錫杖情願送給他,就為了讓他跟我結個善緣,這就是不要錢。”
蕭瑀聽後,神色越加和善,知道他是好人,就下了馬與觀音見禮。
蕭瑀說道:“大法長老,請恕蕭瑀之罪。我大唐的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都奉行我主的旨意。現在正起建著‘水陸大會’,你這袈裟正好可以給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
觀音領著木叉欣然跟著他直接進了東華門裏。黃門官轉奏後,蕭瑀他們承蒙宣召來到寶殿。
唐王看見蕭瑀引著兩個癩頭和尚站立在台階下,問道:“蕭瑀你迴來要奏什麽事?”
蕭瑀跪趴在台階前道:“臣剛出了東華門,偶遇兩位僧人,是賣袈裟跟錫杖的。臣想著法師玄奘正好可以穿這袈裟,就領他們來啟見陛下了。”
太宗大喜,就問那袈裟什麽價錢。觀音跟木叉站立在台階下,沒有行禮,因著唐王問價錢,就迴答道:“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
太宗道:“那袈裟有什麽好處就能值這麽多錢?”
觀音道:“這袈裟,龍披上一縷能免了被大鵬吞噬的災難;鶴掛上一絲能得到超凡入聖的奧妙。披上他,靜有萬神朝禮;動有七佛隨身。
這袈裟由冰蠶吐絲,能匠翻騰成線,仙娥神女織成。穿上滿身紅霧繞,展開像一段飛騰的彩雲。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避塵珠、定風珠;又有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兩道銷金的鎖邊,扣領用的是連環白玉琮(cong)。它能跟日月爭輝,閑時折疊起來,千層包裹中都能透出彩虹光;遇聖才穿時,能驚動諸天的神鬼,使他們都畏懼。”
唐王在寶殿上聽到後,十分歡喜,又問道:“那和尚,九環杖又有什麽好處?”
觀音道:“我這錫杖,是九節仙藤為主體,銅鑲鐵造的九連環,不沾染任何紅塵汙穢。”
唐王聞言,即刻命人展開袈裟,從頭仔細觀看,果然是件好物,說道:“大法長老,實不相瞞。朕現今大開善教,廣種福田,目前在那化生寺聚集眾僧,演講經法。其中有一位大有德行的法師,法名玄奘。朕買你這兩件寶物,事實上是要賜給他使用。你到底要什麽價錢?”
觀音聞言,與木叉合掌,道聲佛號,躬身上奏道:“既然是有德行的人,貧僧情願送給他,決不要錢。”
說罷,抽身就走。
唐王急忙讓蕭瑀拉扯住他,站在殿上欠身問道:“你原來說袈裟五千兩,錫杖兩千兩,現在看見朕要買你的寶物,就不要錢了,那不是成了朕要仗著君位,強要你的寶物?——沒有這樣的道理。朕照你的原價給你錢,不能推辭啊。”
觀音起手道:“貧僧許有願望在前,原來就說了,如果有敬重三寶,跟著別人做善事,皈依我佛的,就不要錢,情願送給他。今天見到陛下明德止善,敬重我佛門,況且高僧又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所當然的要奉給陛下,決不要錢。貧僧情願留下此物告辭。”
唐王見他說的這麽懇切,非常歡喜。隨即命使光祿寺大排素宴來酬謝觀音。觀音又堅決的推辭了,暢暢然的離開,依舊返迴了土地廟。
太宗在這天設立午朝,派魏徵帶上旨意去宣召玄奘入朝。那法師正在聚眾登壇講經,聽到有旨意到了,就下壇整理衣服後領旨,跟魏徵一同上朝見駕。
太宗道:“求證善事,有勞法師了,一直沒有合適的東西來酬謝你。今天早上蕭瑀碰見了兩個僧人,他們願意送上錦斕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現在特意宣召法師來領去使用。”
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果不嫌棄,可以穿上給朕看看。”
長老於是就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在台階前。那袈裟就像給他量身剪裁似得,穿在身上輝光豔豔,配著毗盧帽和九環錫杖,凜凜威風中透著優雅俊秀。
看的那些文武百官在台階前紛紛喝彩,太宗也不勝歡喜。
太宗就讓法師穿著袈裟,持著寶杖,又賜給他兩對儀仗隊,吩咐眾官把他送出朝門,叫他在長安城的大街上巡街,就跟狀元郎誇官遊街一般,一路慢慢的往化生寺走去。
玄奘拜了兩拜謝恩後,就跟著儀仗隊走上了大街。
他們在長街上走的轟轟烈烈,搖搖擺擺,長安城的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都紛紛出來爭相觀看,誇獎讚歎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玄奘來到化生寺,眾僧人都走下坐榻來迎接他,看見他披著袈裟,持著禪杖的樣子,都說是地藏王來了,個個皈依,侍立於左右。
光陰拈指,到了七日正會。玄奘又上表,請唐王來拈香。
這個時候善聲已經傳遍了天下。太宗率領文武百官,後妃國戚,早早的來到了化生寺裏。長安城的眾人,無論大小尊卑都來到寺裏聽講。
這時,觀音對木叉說道:“今天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以了。我和你去雜立在人群中,一則看看他那個‘水陸大會’怎麽樣,二則看那金蟬子有沒有福氣穿上我的寶貝,三則也聽聽他講的是哪一門經法。”
他們兩個就來到了化生寺裏觀看,真的是天朝大國,果然是上刹寶寺的氣象,一派的仙音響亮,佛號喧嘩。
觀音擠到多寶台旁邊,就看見那台上講經的人確實是明智金蟬的相貌。
那法師坐在高台上,念一會兒《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兒《安邦天寶篆》,又宣講一會兒《勸修功卷》。
觀音聽後,走上前用手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怎麽隻會談‘小乘教法’,那可會談‘大乘教法’嗎?”
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觀音起手道:“老師父,弟子有失瞻仰,多有得罪。目前所有的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麽樣的?”
觀音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隻能與世俗混同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度亡者升天,能度苦難的人脫離苦海,能修持無量的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卻說那司香的巡堂官看見這突發狀況,就急忙奏告給唐王,說道:“法師正在講談妙法,被兩個癩頭遊僧,扯下台來給他亂說胡話。”
唐王就命令把那兩個僧人擒拿過去,立即就有許多人把觀音他們推擁進了後法堂。
等到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著麵道:“陛下有什麽事要問我?”
唐王認出了他,說道:“你是前天那個送袈裟的和尚?”
觀音道:“正是。”
太宗道:“你既然來這聽講,隻應該吃些齋飯就罷了,為什麽要跟我的法師亂講,擾亂經堂秩序,耽誤了我的佛事?”
觀音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事實上是超度不了亡者升天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亡者脫離苦難,壽身不壞。”
太宗端正神情,心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麽地方?”
觀音道:“在大西天的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它能夠化解百冤之結,也能夠消除無妄之災。”
太宗道:“你可記得嗎?”
觀音道:“我記得。”
太宗大喜道:“讓法師引領前去,請你上台開講。”
觀音帶著木叉,飛上了高台,又腳踏祥雲上升到了九霄高空,現出了救苦救難的原身:瑞靄繽紛中手托淨瓶楊柳,身後祥光護著法身。左邊的惠岸行者,精神抖擻的手持渾鐵棍侍立在他身旁。
唐王看見,喜不自勝,朝天禮拜,眾文武俱跪地焚香,滿寺眾人都拜倒在地,口裏念道:“南無觀世音菩薩”。
太宗立即傳旨,叫妙手丹青畫下觀音的真像。旨意一出,就選出了圖神寫聖的吳道子,他立即展開妙筆,畫寫成觀音真形的畫像。
觀音駕著祥雲漸漸地飛遠,不見了金光。隻看見那半空中,滴溜溜飄落下一張簡帖,上麵有幾句頌子,寫的清楚明白: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裏,大乘進殷勤。此經迴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能求正果金身。
太宗看完頌子,就命令眾僧道:“暫且收了勝會,等我派人去取迴大乘真經,再秉持誠心,重新修善果。”
眾人無不遵從。
當時太宗就在寺中問眾僧人道:“誰願意領上朕的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去?”
話音還沒有落地,玄奘法師就閃身出來,向太宗施禮,說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用禦手扶起玄奘道:“法師果真能盡此忠賢,不怕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
玄奘拜了兩拜謝恩。
唐王果然是十分賢德,就帶著玄奘來到寺裏的佛前,同他拜了四拜,口裏稱道:“禦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說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你的天恩如此眷顧?我這一去,一定要捐軀努力,直到去到西天迴來為止;如果到不了西天,取不迴真經,就是死了也不敢迴國,永墮沉淪地獄。”
隨即在佛前拈香,以此發了誓言。
唐王十分歡喜,後命鑾駕迴宮,等選好了黃道吉日,再給玄奘發放通關文牒出行。
玄奘也迴到了他的洪福寺裏,那本寺的僧人與他的幾個徒弟,早就聽聞了取經的事情,都來與他相見,因而就問道:“你發了誓願要去西天取經,是真的嗎?”
玄奘道:“是真的。”
他的徒弟們說道:“師父啊,我們曾經聽人說起過,去西天的路途十分遙遠,又多有虎豹妖魔。隻怕你是有去無迴,性命難保啊。”
玄奘道:“我已經發了弘誓大願,不取到真經,就永墮沉淪地獄。這大概就是蒙受了君王的恩寵,就不得不盡忠來報國吧。我這次去真的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
他又說道:“徒弟們,我走了之後,或許是三二年,或許是五七年,你們隻要看到那山門裏的鬆樹枝頭朝向東,那時我就迴來了;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是還沒有迴來呢。”
眾徒弟把這話切切的記在了心上。
次日早朝,太宗聚集文武百官,寫好了取經文牒,蓋上了通行寶印。
欽天監奏告道:“今日是人專吉星,適宜出行遠路。”
唐王大喜。
黃門官來奏道:“禦弟法師在朝門外候旨。”
唐王隨即把他宣召上寶殿,說道:“禦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還有一個紫金缽盂,送給你路上化齋用。再選了兩個跟你長行的隨從,也選出了白馬一匹給你做腳力。你可以就這上路行走了。”
玄奘大喜,隨即謝了恩,領了各項物事,沒有一點想要滯留的意思。
唐王排開鑾駕,與眾官一同把玄奘送到了長安城的關外,看見了洪福寺的眾僧和玄奘的幾個徒弟也在關外等候,原來他們已經準備好了玄奘的冬夏衣服,在這裏等著給他。唐王就叫玄奘先去跟他們收拾行囊、馬匹,並與他們道別。
太宗讓宮人手持酒壺倒了一杯禦酒。
太宗舉起酒杯,又問玄奘道:“禦弟可有什麽雅號?”
玄奘道:“貧僧是個出家人,未敢有什麽稱號。”
太宗道:“當時觀音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以指經取號,號作‘三藏’怎麽樣?”
玄奘又謝了恩,接過禦酒,說道:“陛下,酒是僧家的頭一戒,貧僧自從為人,還不會飲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與其他的事有所不同。這禦酒是素酒,你隻飲此一杯,以盡朕設酒送行的本意。”
三藏不敢不受。拿著酒杯,正準備舉起去喝時,就看見太宗低頭從土地上拈了一撮塵土,彈進了酒杯中。三藏不解他的舉動有什麽含義。
太宗笑道:“禦弟啊,你這一去,到了西天,要多久才能夠迴來?”
三藏道:“隻要三年,我就直接迴來我們大唐了。”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飲了這杯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這時才悟出唐王撚土之意,又謝了恩,這時才把杯中土酒飲盡,拜辭唐王後騎馬出關離開了。唐王也擺駕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