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 作者:成人的童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也想著,迴頭空了也把這些果子的種子都挖出來。
等著以後空間裏麵有了多餘的空地,就弄了種子種進去,長出什麽算什麽。
當然這個不急,畢竟自己今天買的那麽多種子,都不知道得多久種完。
還有之前買的那些幹果和調料也都沒弄完,也不知道多少能發芽,要占多少地方。
更不用說,這些本地的果樹樹苗遲早也得弄一些到空間裏麵,這東西當成保底。
不過,真的那時候也不管它能長成啥樣,結出什麽果子都不做幹預。
畢竟實生苗結果太晚,至少得等幾年再看結果。
也不知道真的那麽久了,自己是不是早就把這麽多果樹的樹苗都弄全了。
自己買了這麽多的果子,自然不乏雜交品種。
用種子種植出實生苗,也必然會有性狀分離的情況,那長出的樹苗,結出的果子基本都跟原來的品種大相徑庭。
這也是為什麽現在的商業性種子大半不能留種的原因。
除非是像常規稻這樣的非雜交品種才能留種。
但是個人種植,也可能長期種植以後,種子退化或者混雜,導致產量和性狀發生變化。
也正是為了規避這個,所以他才想著把幾種辣椒分開種植。
哪怕真的免不了退化混雜,那也是越晚越好。
或許等到真的這些種子不能用了,也已經改開了,那就根本沒必要在意了。
李想國今天買的這些水果,基本上都是薔薇科的植物。
不管結出來的果子是什麽,還是能吃的,區別也就隻有好吃與否的問題。
當然,育種也隻是他以後閑著無聊才會做的事情。
畢竟娛樂太少了,與其整天跟滿院子的禽獸鬥智鬥勇,還不如折騰這些,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
而且他真的玩育種的話,目的也很明確——他也隻要那些結出的果子味道好,個頭大小差不多的果樹就行。
至於果子的品相無所謂,是否耐儲更無所謂,那些是商業育種才需要考慮的事情。
至於是否豐產、抗病性如何就更不在他的考慮範圍。
一棵樹不夠吃,種上幾十上百棵樹,怎麽也能實現果子吃一個扔十個的願望。
畢竟這空間最大用途就一個——滿足自己吃吃喝喝就夠了。
空間裏麵時間流速還是外界的兩倍,運氣好的話,用不幾年就能選育出能讓自己更滿意的品種。
事實上,實生苗育苗就是用的這樣的方式,這也是水果選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嘛。
當然商業育種,比他這個複雜得多,比如雜交什麽的,就得先選定父本和母本,然後再做相應的人工幹預。
後世更有基因修飾、分子標記等各種高效的方法,遠不是這個時代能完成的。
當然他不會,也沒想過去學這東西。
盡管知道有著係統幫助,學習這些也不會太費事。
他又不要建立種子帝國。
上一個種子帝國的老板都判了好幾年,很多狼友還說欠了快播一個會員。
隨便販賣真正的種子,判刑可是比這個還重。
更何況沒了商業需求的製約,自己培育更隨心所欲。
畢竟商業培育,客戶是果農和經銷商,之後才是消費者。
當然是更注重前者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麽西紅柿越培育味道越差的原因。
就算運氣不好,種出的果子口味差。
甚至結出山丁子一樣的小果子又或者不結果,那也無所謂。
大不了權當自己種了一大片薪炭林。
砍了拿來當柴燒,或者燒成炭也挺不錯的嘛。
不是傳說烤鴨都得用高品質的果木炭嘛,自己以後養點鴨子,然後空間搭個爐子……
今天買了這麽多的水果,李想國也不是沒有遺憾。
身處這個年代,就連後世最親民的水果——蘋果都是罕見的東西。
作為栽培蘋果的發源地,幾千年來,卻隻培育出綿蘋果。
而後世更為人熟知的蘋果,實際上是“西洋蘋果”。
不過,這個年代引進國內的蘋果品種並不多。
這麽多店逛下來,李想國隻買到一種蘋果,還不是這個年代最多的國光蘋果。
他買到的是魯省那邊兒產的黃綠色蘋果,上麵帶一點兒紅暈,個頭兒也不大,一斤能稱三個。
李想國也不知道這是什麽品種。
(祝光蘋果)
他也愈發想著幹脆近期就去果子市,去搜集更多蘋果的品種。
用種子種植了,這東西倒是真的可以人工幹預了雜交培育,要不然培育周期太久。
畢竟現在四九城全部加起來也就四五百畝的“蘋果”,實際上也主要以綿蘋果、海棠等這些為主,一直要等到南口農場、西山農場建立了一批國管蘋果園,各區縣創建了一大批集體經營的蘋果園,到六三年,四九城地區蘋果園總麵積達到4.7萬多畝。
沒錯,一直到這時候,昌平、延慶這些已經劃分到四九城了。
而那些地方才是四九城蘋果的最大產區。
而且一直到七十年代,四九城主流種植的也隻是紅星、金冠、國光這些老品種的“大蘋果”。
至於後世蘋果品種扛把子,占據國內蘋果種植大半江山(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紅富士這個年代應該已經培育出來了,不過這時候還沒引入國內。
所以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得到“大蘋果”的果樹苗。
就算以後有機會找到,估摸著也隻會是國光這樣的老品種。
甚至可能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連這個樹苗都找不到。
真有那時間,估計自己都培育出來滿意的樹苗了。
所以他也隻能將目光放到綿蘋果上麵,這個想來還是應該能夠找得到的。
反倒放到後世,除了宿遷,隻怕別的地方也找不到這樹苗。
至於真的在宿遷買了,給你發來的是啥,隻怕專門搞植物學研究的都未必一眼能認出來是啥。
為啥?
“全科醫生”也不是啥毛病都能看。
“專科醫生”跨專業也就比普通人強一點兒罷了。
憑啥研究植物的,就得對所有的植物都熟悉?
《中國植物誌》都有十六開大本,字典那麽厚的一百多本。
換個不愛看書的人,畢業後的餘生,能不能看這麽多書都未必呢。
你覺得會有哪個人完全熟悉上麵的所有植物嗎?
如果真那麽好認,就不會各個網站經常有人問“我網上買的xx,宿遷發來的,大家幫我看看發的是啥\/是什麽品種……”這樣的問題了。
很多問題還都找不到正確答案。
等著以後空間裏麵有了多餘的空地,就弄了種子種進去,長出什麽算什麽。
當然這個不急,畢竟自己今天買的那麽多種子,都不知道得多久種完。
還有之前買的那些幹果和調料也都沒弄完,也不知道多少能發芽,要占多少地方。
更不用說,這些本地的果樹樹苗遲早也得弄一些到空間裏麵,這東西當成保底。
不過,真的那時候也不管它能長成啥樣,結出什麽果子都不做幹預。
畢竟實生苗結果太晚,至少得等幾年再看結果。
也不知道真的那麽久了,自己是不是早就把這麽多果樹的樹苗都弄全了。
自己買了這麽多的果子,自然不乏雜交品種。
用種子種植出實生苗,也必然會有性狀分離的情況,那長出的樹苗,結出的果子基本都跟原來的品種大相徑庭。
這也是為什麽現在的商業性種子大半不能留種的原因。
除非是像常規稻這樣的非雜交品種才能留種。
但是個人種植,也可能長期種植以後,種子退化或者混雜,導致產量和性狀發生變化。
也正是為了規避這個,所以他才想著把幾種辣椒分開種植。
哪怕真的免不了退化混雜,那也是越晚越好。
或許等到真的這些種子不能用了,也已經改開了,那就根本沒必要在意了。
李想國今天買的這些水果,基本上都是薔薇科的植物。
不管結出來的果子是什麽,還是能吃的,區別也就隻有好吃與否的問題。
當然,育種也隻是他以後閑著無聊才會做的事情。
畢竟娛樂太少了,與其整天跟滿院子的禽獸鬥智鬥勇,還不如折騰這些,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
而且他真的玩育種的話,目的也很明確——他也隻要那些結出的果子味道好,個頭大小差不多的果樹就行。
至於果子的品相無所謂,是否耐儲更無所謂,那些是商業育種才需要考慮的事情。
至於是否豐產、抗病性如何就更不在他的考慮範圍。
一棵樹不夠吃,種上幾十上百棵樹,怎麽也能實現果子吃一個扔十個的願望。
畢竟這空間最大用途就一個——滿足自己吃吃喝喝就夠了。
空間裏麵時間流速還是外界的兩倍,運氣好的話,用不幾年就能選育出能讓自己更滿意的品種。
事實上,實生苗育苗就是用的這樣的方式,這也是水果選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嘛。
當然商業育種,比他這個複雜得多,比如雜交什麽的,就得先選定父本和母本,然後再做相應的人工幹預。
後世更有基因修飾、分子標記等各種高效的方法,遠不是這個時代能完成的。
當然他不會,也沒想過去學這東西。
盡管知道有著係統幫助,學習這些也不會太費事。
他又不要建立種子帝國。
上一個種子帝國的老板都判了好幾年,很多狼友還說欠了快播一個會員。
隨便販賣真正的種子,判刑可是比這個還重。
更何況沒了商業需求的製約,自己培育更隨心所欲。
畢竟商業培育,客戶是果農和經銷商,之後才是消費者。
當然是更注重前者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麽西紅柿越培育味道越差的原因。
就算運氣不好,種出的果子口味差。
甚至結出山丁子一樣的小果子又或者不結果,那也無所謂。
大不了權當自己種了一大片薪炭林。
砍了拿來當柴燒,或者燒成炭也挺不錯的嘛。
不是傳說烤鴨都得用高品質的果木炭嘛,自己以後養點鴨子,然後空間搭個爐子……
今天買了這麽多的水果,李想國也不是沒有遺憾。
身處這個年代,就連後世最親民的水果——蘋果都是罕見的東西。
作為栽培蘋果的發源地,幾千年來,卻隻培育出綿蘋果。
而後世更為人熟知的蘋果,實際上是“西洋蘋果”。
不過,這個年代引進國內的蘋果品種並不多。
這麽多店逛下來,李想國隻買到一種蘋果,還不是這個年代最多的國光蘋果。
他買到的是魯省那邊兒產的黃綠色蘋果,上麵帶一點兒紅暈,個頭兒也不大,一斤能稱三個。
李想國也不知道這是什麽品種。
(祝光蘋果)
他也愈發想著幹脆近期就去果子市,去搜集更多蘋果的品種。
用種子種植了,這東西倒是真的可以人工幹預了雜交培育,要不然培育周期太久。
畢竟現在四九城全部加起來也就四五百畝的“蘋果”,實際上也主要以綿蘋果、海棠等這些為主,一直要等到南口農場、西山農場建立了一批國管蘋果園,各區縣創建了一大批集體經營的蘋果園,到六三年,四九城地區蘋果園總麵積達到4.7萬多畝。
沒錯,一直到這時候,昌平、延慶這些已經劃分到四九城了。
而那些地方才是四九城蘋果的最大產區。
而且一直到七十年代,四九城主流種植的也隻是紅星、金冠、國光這些老品種的“大蘋果”。
至於後世蘋果品種扛把子,占據國內蘋果種植大半江山(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紅富士這個年代應該已經培育出來了,不過這時候還沒引入國內。
所以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得到“大蘋果”的果樹苗。
就算以後有機會找到,估摸著也隻會是國光這樣的老品種。
甚至可能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連這個樹苗都找不到。
真有那時間,估計自己都培育出來滿意的樹苗了。
所以他也隻能將目光放到綿蘋果上麵,這個想來還是應該能夠找得到的。
反倒放到後世,除了宿遷,隻怕別的地方也找不到這樹苗。
至於真的在宿遷買了,給你發來的是啥,隻怕專門搞植物學研究的都未必一眼能認出來是啥。
為啥?
“全科醫生”也不是啥毛病都能看。
“專科醫生”跨專業也就比普通人強一點兒罷了。
憑啥研究植物的,就得對所有的植物都熟悉?
《中國植物誌》都有十六開大本,字典那麽厚的一百多本。
換個不愛看書的人,畢業後的餘生,能不能看這麽多書都未必呢。
你覺得會有哪個人完全熟悉上麵的所有植物嗎?
如果真那麽好認,就不會各個網站經常有人問“我網上買的xx,宿遷發來的,大家幫我看看發的是啥\/是什麽品種……”這樣的問題了。
很多問題還都找不到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