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起望著穀中橫七豎八的屍體,心中沒有一絲喜悅。這場戰爭,雖取得了勝利,但無數的生命消逝,讓他感到一絲沉重。
“收拾戰場,將魯王和魯王妃以王爺之禮好好厚葬!”楊起下令道。
士兵們開始忙碌起來,落魂穀中的喊殺聲漸漸平息,隻留下一片寂靜和血腥。
這場殘酷的戰爭,成為了曆史長河中的一段悲歌,見證了權力的爭奪和生命的脆弱。
遠處,天邊泛起一絲曙光,新的一天即將到來,但這片土地上的傷痛,卻久久難以消散。
士兵們將戰死的同伴和敵軍的屍體一起掩埋,清理著戰場上的武器和殘骸。
楊起站在穀口,望著漸漸明亮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這場勝利,是他邁向更高權力的一步,心情也無比沉重。他深知,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還有更多的敵人等待他去征服。
“傳令下去,打掃戰場!收攏敗兵!”楊起的聲音在穀中迴蕩,帶著一絲疲憊,卻又充滿堅定。
楊起站在落魂穀穀口,神色凝重地望著打掃戰場的士兵們忙碌穿梭。
此時,趙昀和南宮策快馬奔來,翻身下馬後,躬身行禮。
趙昀率先開口,聲音洪亮:“王爺,打掃戰場完畢,此次一共收攏得四萬敗兵!”
楊起微微點頭,目光轉向南宮策,南宮策緊接著說道:“我軍傷亡三萬多人。”
聽到這個數字,楊起的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閃過一絲沉痛。這場勝利,著實來之不易,每一個犧牲的將士都曾是鮮活的生命,為了這場戰事付出了一切。
“王爺,雖然我軍傷亡不小,但大獲全勝,魯王蜀王皆已授首,這是了不起的功績。”趙昀看到楊起神色凝重,出言寬慰道。
楊起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將士們的犧牲不會白費,這一戰,我們為收複失地、穩定局勢踏出了堅實一步。”
稍作停頓,楊起看向南宮策:“你配合馮唐一起寫捷報,將魯王蜀王已經自刎,蜀地平定、收複河南的消息傳入京城。”
他目光堅定,仿佛看到了京城中接到捷報時的振奮場景,頓了頓,繼續補充,“並且把我們將繼續向山東推進的計劃一並寫明。”
南宮策領命:“殿下放心,我與馮唐定會將捷報寫得詳實清楚,讓陛下知曉我軍的英勇與戰果。”
一旁的趙昀卻微微皺眉:“王爺,繼續向山東推進,是否太過急切?我軍剛剛經曆大戰,將士們疲憊不堪,且傷亡眾多,需要時間休整。”
楊起拍了拍趙昀的肩膀,目光望向遠方:“子龍,你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戰機稍縱即逝,如今魯王已滅,山東方麵必然人心惶惶。
我們若不乘勝追擊,給他們喘息之機,待其重新整頓防禦,日後再想推進,難度隻會更大。”
趙昀思索片刻,覺得楊起所言有理,便不再多言。
楊起接著說道:“不過,你說的將士休整也很重要。
放心,今日迴到開封城,本王會讓將士們有足夠的時間恢複體力。同時,傳令後勤部隊,務必保障糧草和軍備的充足供應。”
南宮策點頭:“殿下考慮周全,我這就去與馮唐商議捷報一事。”說罷,他轉身快步離去。
趙昀望著南宮策的背影,又看向楊起:“將軍,此次平定蜀地、收複河南,陛下定會重重嘉獎。隻是,朝堂之上,難免有人會嫉妒將軍功績。”
楊起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本王一心隻為國家社稷,為百姓謀福,從不懼那些小人的閑言碎語。
本王行得正、坐得端,憑借的是真刀真槍拚來的戰功,他們又能奈我何?”
趙昀敬佩地看著楊起:“王爺心懷大義,實乃我等楷模。末將願始終追隨王爺,為王爺效力!”
“好!有你等相助,何愁大業不成。”楊起的眼中閃爍著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輝煌。
不多時,馮唐與南宮策拿著寫好的捷報前來。馮唐恭敬地遞上捷報:“王爺,捷報已寫好,請王爺過目!”
楊起接過捷報,仔細閱讀。隻見捷報中詳細描述了戰事經過,魯王蜀王的覆滅,
以及收複河南等地的成果,同時也清晰闡述了繼續向山東推進的計劃。
楊起看完,滿意地點點頭:“寫得不錯,即刻派人送往京城!”
一名紅翎信使接過捷報,飛身上馬,揚塵而去。望著信使遠去的方向,楊起大聲下令:“全軍聽令,休整三日,三日後繼續向山東進發!”
“殺!殺!殺!”士兵們的迴應聲震天動地,士氣在這一刻重新高昂起來。
……
昌隆十六年九月初十,昌隆帝如往常一般在乾元殿早朝。太監總管戴權正扯著尖細的嗓子唱喏著朝臣的奏章,忽然,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信使滿頭大汗、衣衫淩亂地衝進殿內,“撲通”一聲跪地,高舉手中捷報:“陛下,前方急報!”
昌隆帝原本有些倦怠的神情瞬間一振,急切道:“快呈上來!”戴權趕緊小跑過去,接過捷報,小心翼翼地呈到昌隆帝麵前。
昌隆帝一把抓過捷報,快速瀏覽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眼睛越睜越大,臉上先是露出難以置信的驚喜,緊接著放聲大笑:“好!好啊!楊起果然不負朕望,蜀地平定,河南收複,魯王蜀王皆已授首!”
滿朝文武聽聞,先是一愣,隨即紛紛露出欣喜之色,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陛下,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呐!”內閣大臣林荀率先出列,臉上堆滿了笑容。
昌隆帝興奮地站起身來,在龍椅前踱步:“是啊,朕就知道楊起有此能耐。眾愛卿,說說該如何嘉獎楊起和此次立功的將士們?”
戶部尚書秦大人上前一步:“陛下,秦王楊起戰功赫赫,此次平定蜀地、收複河南,實乃大功一件。依臣之見,可增加秦王的食邑,賜予他更多的財寶,以彰顯陛下對他的恩寵。”
昌隆帝微微點頭:“食邑和財寶自然不能少。楊起為朕分憂,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這些賞賜是他應得的。”
這時,禮部侍郎張大人也站了出來:“陛下,除了物質賞賜,還應給予秦王極高的榮譽。比如,賜他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之特權,以表陛下對他的倚重。”
昌隆帝撫著下巴思索片刻,笑道:“此提議不錯。楊起出入朝堂可不必小步快走,佩劍穿鞋上殿,這是朕對他的特別恩準。”
“陛下聖明!”眾人紛紛附和。
“那馮唐呢?他協助楊起,也立下不少功勞。”昌隆帝又問道。
兵部尚書俞大人趕緊說道:“陛下,馮唐智謀過人,此次在戰事中出謀劃策,功不可沒。可晉升他為兵部侍郎,掌管部分軍機要務,讓他能更好地施展才華。”
“準奏!”昌隆帝大手一揮,“還有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們,論功行賞,一個都不能落下。受傷的將士要安排最好的太醫診治,陣亡將士的家屬,要給予豐厚的撫恤。”
“陛下仁慈!”朝堂上響起一片讚譽之聲。
昌隆帝心情大好,笑著對眾人說:“楊起還在捷報中提到要繼續向山東推進,眾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林荀沉思片刻道:“陛下,楊起此舉甚好。如今士氣正盛,乘勝追擊,有望一舉平定山東。隻是,糧草輜重等後勤保障需務必跟上,切不可因補給不足影響戰事。”
昌隆帝點頭稱是:“林愛卿所言極是。戶部要全力配合,確保糧草充足供應。兵部也要做好調度,保證軍備及時送達前線。”
“臣等領命!”眾臣齊聲應道。
乾元殿內氣氛熱烈,昌隆帝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與文武百官熱烈討論著後續的安排,仿佛已經看到了天下一統的盛景。在這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周朝似乎迎來了新的輝煌篇章 。
“收拾戰場,將魯王和魯王妃以王爺之禮好好厚葬!”楊起下令道。
士兵們開始忙碌起來,落魂穀中的喊殺聲漸漸平息,隻留下一片寂靜和血腥。
這場殘酷的戰爭,成為了曆史長河中的一段悲歌,見證了權力的爭奪和生命的脆弱。
遠處,天邊泛起一絲曙光,新的一天即將到來,但這片土地上的傷痛,卻久久難以消散。
士兵們將戰死的同伴和敵軍的屍體一起掩埋,清理著戰場上的武器和殘骸。
楊起站在穀口,望著漸漸明亮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這場勝利,是他邁向更高權力的一步,心情也無比沉重。他深知,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還有更多的敵人等待他去征服。
“傳令下去,打掃戰場!收攏敗兵!”楊起的聲音在穀中迴蕩,帶著一絲疲憊,卻又充滿堅定。
楊起站在落魂穀穀口,神色凝重地望著打掃戰場的士兵們忙碌穿梭。
此時,趙昀和南宮策快馬奔來,翻身下馬後,躬身行禮。
趙昀率先開口,聲音洪亮:“王爺,打掃戰場完畢,此次一共收攏得四萬敗兵!”
楊起微微點頭,目光轉向南宮策,南宮策緊接著說道:“我軍傷亡三萬多人。”
聽到這個數字,楊起的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閃過一絲沉痛。這場勝利,著實來之不易,每一個犧牲的將士都曾是鮮活的生命,為了這場戰事付出了一切。
“王爺,雖然我軍傷亡不小,但大獲全勝,魯王蜀王皆已授首,這是了不起的功績。”趙昀看到楊起神色凝重,出言寬慰道。
楊起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將士們的犧牲不會白費,這一戰,我們為收複失地、穩定局勢踏出了堅實一步。”
稍作停頓,楊起看向南宮策:“你配合馮唐一起寫捷報,將魯王蜀王已經自刎,蜀地平定、收複河南的消息傳入京城。”
他目光堅定,仿佛看到了京城中接到捷報時的振奮場景,頓了頓,繼續補充,“並且把我們將繼續向山東推進的計劃一並寫明。”
南宮策領命:“殿下放心,我與馮唐定會將捷報寫得詳實清楚,讓陛下知曉我軍的英勇與戰果。”
一旁的趙昀卻微微皺眉:“王爺,繼續向山東推進,是否太過急切?我軍剛剛經曆大戰,將士們疲憊不堪,且傷亡眾多,需要時間休整。”
楊起拍了拍趙昀的肩膀,目光望向遠方:“子龍,你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戰機稍縱即逝,如今魯王已滅,山東方麵必然人心惶惶。
我們若不乘勝追擊,給他們喘息之機,待其重新整頓防禦,日後再想推進,難度隻會更大。”
趙昀思索片刻,覺得楊起所言有理,便不再多言。
楊起接著說道:“不過,你說的將士休整也很重要。
放心,今日迴到開封城,本王會讓將士們有足夠的時間恢複體力。同時,傳令後勤部隊,務必保障糧草和軍備的充足供應。”
南宮策點頭:“殿下考慮周全,我這就去與馮唐商議捷報一事。”說罷,他轉身快步離去。
趙昀望著南宮策的背影,又看向楊起:“將軍,此次平定蜀地、收複河南,陛下定會重重嘉獎。隻是,朝堂之上,難免有人會嫉妒將軍功績。”
楊起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本王一心隻為國家社稷,為百姓謀福,從不懼那些小人的閑言碎語。
本王行得正、坐得端,憑借的是真刀真槍拚來的戰功,他們又能奈我何?”
趙昀敬佩地看著楊起:“王爺心懷大義,實乃我等楷模。末將願始終追隨王爺,為王爺效力!”
“好!有你等相助,何愁大業不成。”楊起的眼中閃爍著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輝煌。
不多時,馮唐與南宮策拿著寫好的捷報前來。馮唐恭敬地遞上捷報:“王爺,捷報已寫好,請王爺過目!”
楊起接過捷報,仔細閱讀。隻見捷報中詳細描述了戰事經過,魯王蜀王的覆滅,
以及收複河南等地的成果,同時也清晰闡述了繼續向山東推進的計劃。
楊起看完,滿意地點點頭:“寫得不錯,即刻派人送往京城!”
一名紅翎信使接過捷報,飛身上馬,揚塵而去。望著信使遠去的方向,楊起大聲下令:“全軍聽令,休整三日,三日後繼續向山東進發!”
“殺!殺!殺!”士兵們的迴應聲震天動地,士氣在這一刻重新高昂起來。
……
昌隆十六年九月初十,昌隆帝如往常一般在乾元殿早朝。太監總管戴權正扯著尖細的嗓子唱喏著朝臣的奏章,忽然,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信使滿頭大汗、衣衫淩亂地衝進殿內,“撲通”一聲跪地,高舉手中捷報:“陛下,前方急報!”
昌隆帝原本有些倦怠的神情瞬間一振,急切道:“快呈上來!”戴權趕緊小跑過去,接過捷報,小心翼翼地呈到昌隆帝麵前。
昌隆帝一把抓過捷報,快速瀏覽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眼睛越睜越大,臉上先是露出難以置信的驚喜,緊接著放聲大笑:“好!好啊!楊起果然不負朕望,蜀地平定,河南收複,魯王蜀王皆已授首!”
滿朝文武聽聞,先是一愣,隨即紛紛露出欣喜之色,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陛下,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呐!”內閣大臣林荀率先出列,臉上堆滿了笑容。
昌隆帝興奮地站起身來,在龍椅前踱步:“是啊,朕就知道楊起有此能耐。眾愛卿,說說該如何嘉獎楊起和此次立功的將士們?”
戶部尚書秦大人上前一步:“陛下,秦王楊起戰功赫赫,此次平定蜀地、收複河南,實乃大功一件。依臣之見,可增加秦王的食邑,賜予他更多的財寶,以彰顯陛下對他的恩寵。”
昌隆帝微微點頭:“食邑和財寶自然不能少。楊起為朕分憂,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這些賞賜是他應得的。”
這時,禮部侍郎張大人也站了出來:“陛下,除了物質賞賜,還應給予秦王極高的榮譽。比如,賜他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之特權,以表陛下對他的倚重。”
昌隆帝撫著下巴思索片刻,笑道:“此提議不錯。楊起出入朝堂可不必小步快走,佩劍穿鞋上殿,這是朕對他的特別恩準。”
“陛下聖明!”眾人紛紛附和。
“那馮唐呢?他協助楊起,也立下不少功勞。”昌隆帝又問道。
兵部尚書俞大人趕緊說道:“陛下,馮唐智謀過人,此次在戰事中出謀劃策,功不可沒。可晉升他為兵部侍郎,掌管部分軍機要務,讓他能更好地施展才華。”
“準奏!”昌隆帝大手一揮,“還有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們,論功行賞,一個都不能落下。受傷的將士要安排最好的太醫診治,陣亡將士的家屬,要給予豐厚的撫恤。”
“陛下仁慈!”朝堂上響起一片讚譽之聲。
昌隆帝心情大好,笑著對眾人說:“楊起還在捷報中提到要繼續向山東推進,眾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林荀沉思片刻道:“陛下,楊起此舉甚好。如今士氣正盛,乘勝追擊,有望一舉平定山東。隻是,糧草輜重等後勤保障需務必跟上,切不可因補給不足影響戰事。”
昌隆帝點頭稱是:“林愛卿所言極是。戶部要全力配合,確保糧草充足供應。兵部也要做好調度,保證軍備及時送達前線。”
“臣等領命!”眾臣齊聲應道。
乾元殿內氣氛熱烈,昌隆帝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與文武百官熱烈討論著後續的安排,仿佛已經看到了天下一統的盛景。在這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周朝似乎迎來了新的輝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