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屢遭妖魔叨擾 兄弟二人戮力同心
話說在清朝時有一位江南布商,拿銀錢運動門路,意圖在官場之中謀得升遷。然而卻時運不濟,最後隻捐到一個關外的知縣。在赴任途中,他偶遇大雪,初見這銀裝素裹之景,不覺詩興大發,便下車賞玩。不料一個不留神,竟滑了一跤,不但將官帽摔掉,就連官袍也被扯了個大窟窿。他見自己形貌狼狽,遂作了打油詩一首以自嘲,詩曰:“皇恩永駐關外祥,赴任途中賞雪忙。忽而頭下腳朝上,天地顛倒衣裳髒。”
當然這雖是個笑話,卻也能間接道出雪天路滑難行。而麻三兒與王大愣的北上之日卻恰好趕上此種天氣,二人冒著風雪整整走了一夜,直待手腳酸麻,衣裳浸濕,卻也沒能趕出多少路程。眼看天色將明,四周圍仍是白茫茫的一片,二人不覺愁上心頭,因為他們心中明白,倘或日頭升起而沒有景物遮眼,耀眼的雪光非將雙目灼傷不可。
他們又向前挨了一段路,轉過一處山坡,赫然有間小店矗立在道旁,一位老漢正在門口挑出酒幌,預備開張。他頭上戴有一頂破氈帽,身上沒穿厚重的冬衣,在寒風之中被凍得縮手縮腳,手中的幌子怎麽也掛不牢了。
王大愣的心腸最熱,見此情形,急忙走上前,仗著身子高大,隨手接過幌子,輕輕掛好。老頭迴身打量,不覺驚歎於王大愣身材魁梧,又見後麵的麻三兒,雖然麵貌清瘦,卻身子骨兒挺拔輕巧,眉宇間自透出一股英雄之氣,不覺肅然起敬,便縮身拱手道:
“二位小爺,想是走了一整夜的路吧,不如進小店兒歇歇腳兒,再喝上一杯水酒暖暖身子如何?”
麻三兒見這老頭麵貌慈祥,不似一般的奸偽之徒,便沒有猜忌,況且他二人也實在走的乏了,急需一個地方打尖休整。他們隨同這老者一並進了店鋪,見鋪中陳設雖然簡陋,卻頗為整潔幹淨,靠南麵的土牆之上掛有一柄獵叉,木柄已被摩挲得黝黑發亮,顯是使用多年的舊物了;窗邊擺有兩張桌子,五六把椅子,都是鄉下用的粗笨家什;西屋之中正飄出陣陣香氣,雖比不過大館子那般的油膩香甜,卻也能勾得人食指大動,饞涎欲滴了。
老者喊來正在廚下燒火的婆子,在木桌上擺下粗瓷大碗,碗中盛有滾燙的麵湯,又擺下醬瓜、鹹蛋、醬豆腐等鮮美小菜兒,最後則端上一大盆金黃焦香的玉米餅子,擺在了中間。麻三兒與王大愣都是鄉下平民出身,於禮節上也不甚講究,便掏出隨身的碎銀子賞了老漢,又招唿他老兩口兒一並上桌兒吃喝。
那老漢初時不肯與客人同桌,到後來見麻三兒邀的至誠,便招唿了婆子一並坐下。幾個人手捧麵湯,大嚼餅子,猶如風卷殘雲一般,吃喝了一迴。老漢像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放下手中的瓷碗,走進屋去提出一個紫色的瓷瓶,放到桌上。麻三兒曾在王府中做過下人,不覺間長了見識,見到有如此形製的瓷瓶,不覺疑竇叢生,暗自思討道:如此的窮鄉僻壤間,怎會有這般一個好瓶子,斷然是偷盜而來,或是截奪而來的。這裏胡子眾多,一般的店家都將店鋪設在圍子左近,以求自保,為何他家能獨獨建在野外呢?
他心下有了這番計較,便留起心來,然不論怎樣用心觀察,這對老夫妻都是本分的鄉下人,絕不似一般的綠林歹人。麻三兒正在納悶間,那老漢已然打開了瓶蓋,便有一股酒香撲麵而來。麻三兒湊近瓶口,輕輕嗅了嗅,自覺酒香醇厚,絕不是寡淡的普通村酒,心中倒愈加疑惑了。王大愣卻隻是個粗人,須臾間已吃了十多個餅子,五六碗麵湯,兀自意猶未盡,見到有酒,便不論青紅皂白,隻顧催促著快快倒酒,過後一並算錢便了。
麻三兒亦倒了一杯,他用嘴微微品嚐,自覺味道不俗,便停杯不飲了。那老漢頗覺奇怪,便開口問道:
“小爺,此乃老漢私藏的好酒,怎麽還不中你的意?我藏了它這許多年都沒舍得喝上一口,今天見你們並不嫌棄我們這一對兒孤老,能以誠相待,這才拿出來請你們喝的。”
聞聽此言,麻三兒臉上一紅,忙將酒杯輕輕一推,解釋道:
“老爺子,實不相瞞,我猜這酒絕不是普通村坊裏的東西,故而才不敢喝了。您若是能說出此酒的來曆,或許我們還有些許膽量再喝上兩口。”
老者聽了此話不覺哈哈大笑,連忙說道:
“老漢我早就看出你是個有心機的,這酒若憑我老漢當真是喝不起的。當著真人我也不敢說假話,此酒實則是幾年前白得的。你們若是想問,那我就當閑話說說,倒也無妨。”
而後,這老漢便借著酒勁兒,以手指天,得意洋洋的說出了幾年前他們老夫妻倆遇到的一樁奇事。
也就是三年前,此老漢還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把式,因沒有子女,便和自己的老伴兒守著幾畝薄田過活。然老漢除了在土中刨食而外,卻還有一好,那便是拿鷹。
他家本姓尹,遠在清初便是關外有名的鷹戶。每年開春之際,鷹戶都會帶上捕網上山去劃拉鷹。他們會在預先選好的地方,用削尖的樹枝將捕網固定在離地一尺餘高的地方,下麵用木樁拴好鴿子或山雞,再將細繩綁於它們的腳上,拉在手中。來人會在左近挖一處深坑,蓋好草皮,自己則帶著幹糧貓在坑內,僅透過一個細孔向外窺望。
每隔約一刻鍾,來人便會用細繩拉動鳥雀,迫使其猛撲雙翅,以引起鷹的注意。鷹眼乃天下第一銳利的,雖然身在萬米高空,卻能洞悉地麵的風吹草動,它見有鳥雀撲閃,便俯衝而下,以利爪捕抓。不料利爪剛剛透過捕網,便被牢牢纏住,縱有天大的本領也難甩脫了。此時捕鷹人就會走上前,用黑布條蒙了鷹的雙眼,再用棉布將鷹體細細裹了,帶迴家去。到了家須先摘去眼罩,在鷹爪上拴個鈴鐺,隻要稍動,鈴鐺便會“嘩嘩”作響,使鷹受到驚嚇,再也不敢亂動了。然此時鷹在表麵上隨不敢反抗,實則野性尚存,不論喂水喂肉都莫想靠近,到了這個火候獵鷹人便需準備幹糧,預備熬鷹了。
所謂熬鷹就是通過長時間的接觸,使鷹熟悉人類的居住環境,熟悉自己的主人,進而緩和其暴戾天性,可以為人所駕馭的過程。熬鷹時一般都是在戶外的茅棚中進行,那裏安靜輕鬆,兼而四麵透風,很有自然氣息,鷹便能相對放鬆些。入夜,熬鷹人手持旱煙袋,在放鷹的木架之旁擺上清水與新鮮雞肉,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與交流。
現實中,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始終用眼睛盯著鷹的眼睛看,而是要和鷹嘮起家常話,還要將口中的旱煙一口口噴在鷹頭上。起初,鷹的警惕性很高,它見煙霧噴至,往往一邊躲閃,一邊高叫;但隨著夜色加深,鷹也逐漸懈怠下來,慢慢打起了瞌睡。熬鷹人瞥見鷹在閉目點頭,便急忙抄起一條兒鮮肉,硬塞進它的嘴裏。鷹立刻被驚醒了,卻因全無防備,直接吃了一口,可緊接著便有第二口、第三口接踵而至,直到它嚐到了與人相處的甜頭,被徹底馴服為止。
尹老漢也是在開春兒之時上山拿鷹的。他依前將捕網和鴿子安放好,正要往挖好的坑裏鑽,卻猛然聽到幾聲鷂鷹的啼鳴,蒼涼高遠,自有一股桀驁不馴的野性充斥其間。尹老漢心中大喜,知道這是碰上寶貝了,急忙鑽入坑中,牽動細繩,靜待鷂鷹入網上鉤。
然而他在坑中貓了好久,卻仍不見鷂鷹的影子,時間一長就連捕網下的鴿子也被折騰得沒了力氣,任憑他如何驚擾,就是不肯扇翅跳躍了。實在沒辦法,他隻好從坑中探出半個腦袋,向空中窺望,可這一望之下卻讓他傻了眼。原來不知是何緣故,天空中已經聚集了三隻鷂鷹,它們頭尾相接,依次在天空盤旋滑翔,卻絲毫沒有俯衝捕食之意。
尹老漢捕了一輩子鷹,卻從未見過如此景象,他曾聽父親講過,鷹乃百裏挑一的靈雀,善護英雄豪傑,難不成真有哪位真命天子尚在左近不成?想到此處他再也提不起拿鷹的興致,急忙掀開草皮,順手提起藏在灌木叢中的獵叉,悄悄地向著鷂鷹盤旋的方向摸索過去。
走了約有一裏山路,便可赫然看見麵前的草地上現出一帶血跡,那血跡隻是微微幹涸,想來受傷之人剛經此地不久。若論為什麽尹老漢能立時判斷出是有人受傷呢?因為獸有獸跡,有經驗的山民隻要稍微觀察便能分辨出是獐、鹿或是熊羆的痕跡,而眼前的痕跡絕不是野獸留下的,定然是個腰腿受傷之人曾從這裏艱難爬過。他鼓足勇氣又向前走了一段路,果見有一人倒臥在樹叢之中。尹老漢知道這裏胡子頗多,且時常火並,偶而碰見個把死人也是常事。可即便如此他依舊嚇得怦然心跳,b想要上前看個究竟,卻又有些躊躇難決。正在其猶疑不定之時,樹叢中的“死人”卻突然呻吟了一聲。老漢還以為是碰見了活死人,急忙掉頭就跑,可到了家,老伴兒見其神色慌張,便問發生了什麽事?老漢本不想說這糟心的事兒,卻經不起老伴兒追問,隻得原原本本講了方才所見。老婆子一聽便開口罵道:
“想你是老糊塗了,咱家沒個一兒半女,想是上輩子做了什麽孽事。而今你看到了能救的人卻獨自跑迴來,如此怎能消了咱家的罪業。我看你還是盡快迴去,將他救下山來,倘或能醫得好時,為咱家也多集些陰德。”
老漢被這夾七夾八的一通罵倒激起了些許膽量,便拉上地了排子車,一口氣兒跑到那人藏身的樹叢,見他心口尚有口熱乎氣兒,便不由分說拖迴家來。無奈天色已黑,左近實在找不到郎中,老兩口兒隻好將那人的衣裳扒了,用溫鹽水給他擦洗傷口,又給他塗上家中的刀創藥。當時的鷹戶家家都有刀創藥,那是防備熬鷹時被鷹抓傷用的,雖然都是土配方,卻卓然好用,那人當夜便止了血,兩天之後竟然就蘇醒過來。
經過一番寒暄,尹老漢斷定此人必是綠林中人,可他卻對自己的名諱始終絕口不提,別人也就不便再追問下去了。那人將養了十來天,身子骨兒便漸漸恢複了,雖然是江湖中人,卻頗為通情達理,對這老兩口千恩萬謝,又將藏在衣服夾層裏的金葉子取出,作為酬謝。而老兩口對任何酬謝都堅辭不受,那人見老兩口不要錢也就作罷了,臨行之時他將隨身攜帶的一隻木匣交給老爺子,並叮囑說:
“您老有了這個物件兒,方圓百裏之內再沒人敢來叨擾二老,如此便是我對救命之恩的一點補報吧。”
說完那人就拱手告辭,以後便再也沒有露過麵。
話說在清朝時有一位江南布商,拿銀錢運動門路,意圖在官場之中謀得升遷。然而卻時運不濟,最後隻捐到一個關外的知縣。在赴任途中,他偶遇大雪,初見這銀裝素裹之景,不覺詩興大發,便下車賞玩。不料一個不留神,竟滑了一跤,不但將官帽摔掉,就連官袍也被扯了個大窟窿。他見自己形貌狼狽,遂作了打油詩一首以自嘲,詩曰:“皇恩永駐關外祥,赴任途中賞雪忙。忽而頭下腳朝上,天地顛倒衣裳髒。”
當然這雖是個笑話,卻也能間接道出雪天路滑難行。而麻三兒與王大愣的北上之日卻恰好趕上此種天氣,二人冒著風雪整整走了一夜,直待手腳酸麻,衣裳浸濕,卻也沒能趕出多少路程。眼看天色將明,四周圍仍是白茫茫的一片,二人不覺愁上心頭,因為他們心中明白,倘或日頭升起而沒有景物遮眼,耀眼的雪光非將雙目灼傷不可。
他們又向前挨了一段路,轉過一處山坡,赫然有間小店矗立在道旁,一位老漢正在門口挑出酒幌,預備開張。他頭上戴有一頂破氈帽,身上沒穿厚重的冬衣,在寒風之中被凍得縮手縮腳,手中的幌子怎麽也掛不牢了。
王大愣的心腸最熱,見此情形,急忙走上前,仗著身子高大,隨手接過幌子,輕輕掛好。老頭迴身打量,不覺驚歎於王大愣身材魁梧,又見後麵的麻三兒,雖然麵貌清瘦,卻身子骨兒挺拔輕巧,眉宇間自透出一股英雄之氣,不覺肅然起敬,便縮身拱手道:
“二位小爺,想是走了一整夜的路吧,不如進小店兒歇歇腳兒,再喝上一杯水酒暖暖身子如何?”
麻三兒見這老頭麵貌慈祥,不似一般的奸偽之徒,便沒有猜忌,況且他二人也實在走的乏了,急需一個地方打尖休整。他們隨同這老者一並進了店鋪,見鋪中陳設雖然簡陋,卻頗為整潔幹淨,靠南麵的土牆之上掛有一柄獵叉,木柄已被摩挲得黝黑發亮,顯是使用多年的舊物了;窗邊擺有兩張桌子,五六把椅子,都是鄉下用的粗笨家什;西屋之中正飄出陣陣香氣,雖比不過大館子那般的油膩香甜,卻也能勾得人食指大動,饞涎欲滴了。
老者喊來正在廚下燒火的婆子,在木桌上擺下粗瓷大碗,碗中盛有滾燙的麵湯,又擺下醬瓜、鹹蛋、醬豆腐等鮮美小菜兒,最後則端上一大盆金黃焦香的玉米餅子,擺在了中間。麻三兒與王大愣都是鄉下平民出身,於禮節上也不甚講究,便掏出隨身的碎銀子賞了老漢,又招唿他老兩口兒一並上桌兒吃喝。
那老漢初時不肯與客人同桌,到後來見麻三兒邀的至誠,便招唿了婆子一並坐下。幾個人手捧麵湯,大嚼餅子,猶如風卷殘雲一般,吃喝了一迴。老漢像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放下手中的瓷碗,走進屋去提出一個紫色的瓷瓶,放到桌上。麻三兒曾在王府中做過下人,不覺間長了見識,見到有如此形製的瓷瓶,不覺疑竇叢生,暗自思討道:如此的窮鄉僻壤間,怎會有這般一個好瓶子,斷然是偷盜而來,或是截奪而來的。這裏胡子眾多,一般的店家都將店鋪設在圍子左近,以求自保,為何他家能獨獨建在野外呢?
他心下有了這番計較,便留起心來,然不論怎樣用心觀察,這對老夫妻都是本分的鄉下人,絕不似一般的綠林歹人。麻三兒正在納悶間,那老漢已然打開了瓶蓋,便有一股酒香撲麵而來。麻三兒湊近瓶口,輕輕嗅了嗅,自覺酒香醇厚,絕不是寡淡的普通村酒,心中倒愈加疑惑了。王大愣卻隻是個粗人,須臾間已吃了十多個餅子,五六碗麵湯,兀自意猶未盡,見到有酒,便不論青紅皂白,隻顧催促著快快倒酒,過後一並算錢便了。
麻三兒亦倒了一杯,他用嘴微微品嚐,自覺味道不俗,便停杯不飲了。那老漢頗覺奇怪,便開口問道:
“小爺,此乃老漢私藏的好酒,怎麽還不中你的意?我藏了它這許多年都沒舍得喝上一口,今天見你們並不嫌棄我們這一對兒孤老,能以誠相待,這才拿出來請你們喝的。”
聞聽此言,麻三兒臉上一紅,忙將酒杯輕輕一推,解釋道:
“老爺子,實不相瞞,我猜這酒絕不是普通村坊裏的東西,故而才不敢喝了。您若是能說出此酒的來曆,或許我們還有些許膽量再喝上兩口。”
老者聽了此話不覺哈哈大笑,連忙說道:
“老漢我早就看出你是個有心機的,這酒若憑我老漢當真是喝不起的。當著真人我也不敢說假話,此酒實則是幾年前白得的。你們若是想問,那我就當閑話說說,倒也無妨。”
而後,這老漢便借著酒勁兒,以手指天,得意洋洋的說出了幾年前他們老夫妻倆遇到的一樁奇事。
也就是三年前,此老漢還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把式,因沒有子女,便和自己的老伴兒守著幾畝薄田過活。然老漢除了在土中刨食而外,卻還有一好,那便是拿鷹。
他家本姓尹,遠在清初便是關外有名的鷹戶。每年開春之際,鷹戶都會帶上捕網上山去劃拉鷹。他們會在預先選好的地方,用削尖的樹枝將捕網固定在離地一尺餘高的地方,下麵用木樁拴好鴿子或山雞,再將細繩綁於它們的腳上,拉在手中。來人會在左近挖一處深坑,蓋好草皮,自己則帶著幹糧貓在坑內,僅透過一個細孔向外窺望。
每隔約一刻鍾,來人便會用細繩拉動鳥雀,迫使其猛撲雙翅,以引起鷹的注意。鷹眼乃天下第一銳利的,雖然身在萬米高空,卻能洞悉地麵的風吹草動,它見有鳥雀撲閃,便俯衝而下,以利爪捕抓。不料利爪剛剛透過捕網,便被牢牢纏住,縱有天大的本領也難甩脫了。此時捕鷹人就會走上前,用黑布條蒙了鷹的雙眼,再用棉布將鷹體細細裹了,帶迴家去。到了家須先摘去眼罩,在鷹爪上拴個鈴鐺,隻要稍動,鈴鐺便會“嘩嘩”作響,使鷹受到驚嚇,再也不敢亂動了。然此時鷹在表麵上隨不敢反抗,實則野性尚存,不論喂水喂肉都莫想靠近,到了這個火候獵鷹人便需準備幹糧,預備熬鷹了。
所謂熬鷹就是通過長時間的接觸,使鷹熟悉人類的居住環境,熟悉自己的主人,進而緩和其暴戾天性,可以為人所駕馭的過程。熬鷹時一般都是在戶外的茅棚中進行,那裏安靜輕鬆,兼而四麵透風,很有自然氣息,鷹便能相對放鬆些。入夜,熬鷹人手持旱煙袋,在放鷹的木架之旁擺上清水與新鮮雞肉,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與交流。
現實中,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始終用眼睛盯著鷹的眼睛看,而是要和鷹嘮起家常話,還要將口中的旱煙一口口噴在鷹頭上。起初,鷹的警惕性很高,它見煙霧噴至,往往一邊躲閃,一邊高叫;但隨著夜色加深,鷹也逐漸懈怠下來,慢慢打起了瞌睡。熬鷹人瞥見鷹在閉目點頭,便急忙抄起一條兒鮮肉,硬塞進它的嘴裏。鷹立刻被驚醒了,卻因全無防備,直接吃了一口,可緊接著便有第二口、第三口接踵而至,直到它嚐到了與人相處的甜頭,被徹底馴服為止。
尹老漢也是在開春兒之時上山拿鷹的。他依前將捕網和鴿子安放好,正要往挖好的坑裏鑽,卻猛然聽到幾聲鷂鷹的啼鳴,蒼涼高遠,自有一股桀驁不馴的野性充斥其間。尹老漢心中大喜,知道這是碰上寶貝了,急忙鑽入坑中,牽動細繩,靜待鷂鷹入網上鉤。
然而他在坑中貓了好久,卻仍不見鷂鷹的影子,時間一長就連捕網下的鴿子也被折騰得沒了力氣,任憑他如何驚擾,就是不肯扇翅跳躍了。實在沒辦法,他隻好從坑中探出半個腦袋,向空中窺望,可這一望之下卻讓他傻了眼。原來不知是何緣故,天空中已經聚集了三隻鷂鷹,它們頭尾相接,依次在天空盤旋滑翔,卻絲毫沒有俯衝捕食之意。
尹老漢捕了一輩子鷹,卻從未見過如此景象,他曾聽父親講過,鷹乃百裏挑一的靈雀,善護英雄豪傑,難不成真有哪位真命天子尚在左近不成?想到此處他再也提不起拿鷹的興致,急忙掀開草皮,順手提起藏在灌木叢中的獵叉,悄悄地向著鷂鷹盤旋的方向摸索過去。
走了約有一裏山路,便可赫然看見麵前的草地上現出一帶血跡,那血跡隻是微微幹涸,想來受傷之人剛經此地不久。若論為什麽尹老漢能立時判斷出是有人受傷呢?因為獸有獸跡,有經驗的山民隻要稍微觀察便能分辨出是獐、鹿或是熊羆的痕跡,而眼前的痕跡絕不是野獸留下的,定然是個腰腿受傷之人曾從這裏艱難爬過。他鼓足勇氣又向前走了一段路,果見有一人倒臥在樹叢之中。尹老漢知道這裏胡子頗多,且時常火並,偶而碰見個把死人也是常事。可即便如此他依舊嚇得怦然心跳,b想要上前看個究竟,卻又有些躊躇難決。正在其猶疑不定之時,樹叢中的“死人”卻突然呻吟了一聲。老漢還以為是碰見了活死人,急忙掉頭就跑,可到了家,老伴兒見其神色慌張,便問發生了什麽事?老漢本不想說這糟心的事兒,卻經不起老伴兒追問,隻得原原本本講了方才所見。老婆子一聽便開口罵道:
“想你是老糊塗了,咱家沒個一兒半女,想是上輩子做了什麽孽事。而今你看到了能救的人卻獨自跑迴來,如此怎能消了咱家的罪業。我看你還是盡快迴去,將他救下山來,倘或能醫得好時,為咱家也多集些陰德。”
老漢被這夾七夾八的一通罵倒激起了些許膽量,便拉上地了排子車,一口氣兒跑到那人藏身的樹叢,見他心口尚有口熱乎氣兒,便不由分說拖迴家來。無奈天色已黑,左近實在找不到郎中,老兩口兒隻好將那人的衣裳扒了,用溫鹽水給他擦洗傷口,又給他塗上家中的刀創藥。當時的鷹戶家家都有刀創藥,那是防備熬鷹時被鷹抓傷用的,雖然都是土配方,卻卓然好用,那人當夜便止了血,兩天之後竟然就蘇醒過來。
經過一番寒暄,尹老漢斷定此人必是綠林中人,可他卻對自己的名諱始終絕口不提,別人也就不便再追問下去了。那人將養了十來天,身子骨兒便漸漸恢複了,雖然是江湖中人,卻頗為通情達理,對這老兩口千恩萬謝,又將藏在衣服夾層裏的金葉子取出,作為酬謝。而老兩口對任何酬謝都堅辭不受,那人見老兩口不要錢也就作罷了,臨行之時他將隨身攜帶的一隻木匣交給老爺子,並叮囑說:
“您老有了這個物件兒,方圓百裏之內再沒人敢來叨擾二老,如此便是我對救命之恩的一點補報吧。”
說完那人就拱手告辭,以後便再也沒有露過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