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天下名士
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錘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不可能,這怎麽可能。”
另一邊,郭洺親領三十萬水陸大軍,此時已經來到距離建德路不到一百裏的富陽縣,正準備派人到桐廬聯絡徐達時,吳弛卻通過手下的錦衣衛密探,給他帶來了前線的敗報。
乍聞噩耗,郭洺一時間無法相信,畢竟幾日前自己這邊還勝券在握,怎麽才過了幾天,就發生這樣的事。
“上位,此事千真萬確,那朱重八與陳友諒合兵,一個佯攻桐廬,吸引咱們分水、新城的守軍出城支援,另一個於半道設伏……”
見郭洺不肯接受此事,吳弛歎了口氣,接著道:“眼下咱們在分水和新城的六萬守軍,已經全軍覆沒,鄭遇霖將軍戰死,鄭遇春將軍生死不明,此外還有不知有多少人做了朱重八的俘虜。”
“那徐達呢,徐達怎麽樣了?”郭洺聽到這裏,已經容不得他不信了,趕忙向吳弛追問起徐達的處境。
吳弛道:“眼下分水、新城已落入敵手,徐達將軍的四萬兵馬,正困守在桐廬孤城,被朱重八和陳友諒的十數萬大軍輪番圍攻,據探子來報,眼下桐廬城暫時還未被攻破,隻是形勢非常危急。”
“我知道了。”
聽到徐達沒事,郭洺心裏略微鬆了口氣,想到朱元璋和陳友諒竟給自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損失,他心中的殺意再也按捺不住,轉頭對一旁的常遇春道:
“伯仁,屆時等到了建德路,給本國公好好打,隻要是朱重八和陳友諒的人,你想殺多少就殺多少,本國公絕不會怪罪於你。”
伯仁是常遇春的字。
曆史上的常遇春作戰雖然勇猛,但秉性非常暴躁,動不動隨意屠殺俘虜,哪怕朱元璋多次勸說,對方也改不掉這個毛病。
古人說殺降不祥,以前的郭洺本來也不讚成屠殺俘虜,但這次他內心實在是動怒了,因此提前和常遇春打好招唿,允許對方放開手腳殺人。
郭洺本以為常遇春會欣然同意,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這個時空的常遇春,性子已然和原來那個時空大不相同。
聽了郭洺的話,對方把頭搖了搖,沉聲道:“上位,那朱重八一幹人等,劫掠百姓、肆行殺戮,已墮入流寇之列,遲早必然敗亡。”
“如今上位興仁義之師,南下征討賊兵,當以攻心為上,對朱部將領多行拉攏,使他們和朱重八離心離德,方為上策,怎可妄加株連。”
“嘶……”
聽到常遇春這樣的武將,竟然能說出如此一番文縐縐的大道理,郭洺隻覺十分意外,好奇道:
“伯仁,今天這是怎麽了,是不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連你這樣的武夫都知道勸我攻心為上麽?”
常遇春笑著道:“常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末將固然是粗魯漢子不假,難道就不會主動向學嗎。實不相瞞,上迴末將南下江浙時,在杭州路禮聘了一名姓李的先生做幕僚。”
“這位李先生是浙東人,不但相貌生得儒雅,而且胸懷韜略、學富五車,說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恐怕也不為過。末將知道上位愛惜人才,本打算將對方舉薦給上位,奈何先前戰事太多,一直沒有機會。”
“胸懷韜略,姓李?”
郭洺聞言,心裏隻覺得奇怪。元末姓李的謀士,除了李善長比較出名,好像再沒有其他人了吧。
常遇春笑著道:“此人現在就在末將軍中,末將這就讓人請他過來,與上位相見。”
郭洺點了點頭,心裏對常遇春說的這位“李先生”非常感興趣。
片刻之後,常遇春親自將“李先生”領到郭洺麵前。
郭洺抬眼望去,發現眼前之人,個子中等,身穿大袖長袍、頭戴飄飄巾,果然如常遇春所言,麵貌清臒、氣度不凡,給人的第一印象,仿佛古代的諸葛孔明複生。
郭洺愣了一愣,主動合袖,向對方行禮道:“先前聽伯仁說,先生姓李,浙東人氏,卻不知先生向日在何處治學,師從何人?”
那“李先生”聞言,笑著搖頭道:“國公見笑了,在下並無什麽師承,不過是承襲祖業,世為儒戶,因此識得幾個字,會寫幾筆文章,懂些經史兵法、象緯圖讖罷了。”
郭洺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後,開口試探道:“我若沒猜錯的話,先生應該是浙東青田人,元朝至順年曾應試科舉,中過進士,還在江西、江浙等地做過地方官,是也不是?”
那“李先生”咽了口唾沫,詫異道:“國公如何知道這些?”
郭洺道:“你不姓李,姓劉,名基,字伯溫。”
對方聽到這裏,徹底呆住了。
郭洺見狀,已然確定自己的猜測,心中頓時狂喜——
天,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可是後世鼎鼎有名的大謀士啊。怪不得自己到處尋找此人,一直沒能找到,原來對方改了名字,藏在常遇春的軍中。
“什麽,先生姓劉?”
一旁的常遇春,聽到劉基並不姓李,先是有些驚訝,隨後不解道:“先生既然姓劉,為何要對某家自稱姓李呢?”
劉基歎了口氣道:“常將軍莫怪,在下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苦衷的。當年我中了元廷進士,到江西、江浙等地做官,彼時正值當地紅巾賊……不,紅巾義士,蜂擁而起,星火燎原。”
劉基說到這裏,抬頭看了看郭洺和常遇春,見兩人臉上並無異色,這才接著道:
“在下素來秉性剛直,那時在地方上,鎮壓過不少起事的紅巾軍,向來為四方豪傑怨恨。後來又得罪同僚,辭官迴家,本想從此隱居避世,奈何兵災肆虐,無處容身,隻得到杭州投奔舊友。”
“彼時正好常大帥路過杭州,招募文士,於是前往應募,我知道國公的郭家軍起自南派紅巾,因恐舊事被人察覺,所以才更改了名姓。”
“嘖嘖……原來如此。”
聽罷事情原委,郭洺咂嘴道:“劉先生放心,郭某和部下將士,雖說也是起自紅巾,但純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其實本國公對那些隻會燒香拜佛、裝神弄鬼的神棍妖人,並無任何好感。”
話說到這裏,郭洺心裏忽然有些好笑——自己如此著急和紅巾軍撇清關係,倒是和原來那個時空的朱元璋別無二致。
不過這樣做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邪教一定要鏟除,從沒聽說古代哪個皇帝能以邪教成事的。
另一邊,郭洺親領三十萬水陸大軍,此時已經來到距離建德路不到一百裏的富陽縣,正準備派人到桐廬聯絡徐達時,吳弛卻通過手下的錦衣衛密探,給他帶來了前線的敗報。
乍聞噩耗,郭洺一時間無法相信,畢竟幾日前自己這邊還勝券在握,怎麽才過了幾天,就發生這樣的事。
“上位,此事千真萬確,那朱重八與陳友諒合兵,一個佯攻桐廬,吸引咱們分水、新城的守軍出城支援,另一個於半道設伏……”
見郭洺不肯接受此事,吳弛歎了口氣,接著道:“眼下咱們在分水和新城的六萬守軍,已經全軍覆沒,鄭遇霖將軍戰死,鄭遇春將軍生死不明,此外還有不知有多少人做了朱重八的俘虜。”
“那徐達呢,徐達怎麽樣了?”郭洺聽到這裏,已經容不得他不信了,趕忙向吳弛追問起徐達的處境。
吳弛道:“眼下分水、新城已落入敵手,徐達將軍的四萬兵馬,正困守在桐廬孤城,被朱重八和陳友諒的十數萬大軍輪番圍攻,據探子來報,眼下桐廬城暫時還未被攻破,隻是形勢非常危急。”
“我知道了。”
聽到徐達沒事,郭洺心裏略微鬆了口氣,想到朱元璋和陳友諒竟給自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損失,他心中的殺意再也按捺不住,轉頭對一旁的常遇春道:
“伯仁,屆時等到了建德路,給本國公好好打,隻要是朱重八和陳友諒的人,你想殺多少就殺多少,本國公絕不會怪罪於你。”
伯仁是常遇春的字。
曆史上的常遇春作戰雖然勇猛,但秉性非常暴躁,動不動隨意屠殺俘虜,哪怕朱元璋多次勸說,對方也改不掉這個毛病。
古人說殺降不祥,以前的郭洺本來也不讚成屠殺俘虜,但這次他內心實在是動怒了,因此提前和常遇春打好招唿,允許對方放開手腳殺人。
郭洺本以為常遇春會欣然同意,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這個時空的常遇春,性子已然和原來那個時空大不相同。
聽了郭洺的話,對方把頭搖了搖,沉聲道:“上位,那朱重八一幹人等,劫掠百姓、肆行殺戮,已墮入流寇之列,遲早必然敗亡。”
“如今上位興仁義之師,南下征討賊兵,當以攻心為上,對朱部將領多行拉攏,使他們和朱重八離心離德,方為上策,怎可妄加株連。”
“嘶……”
聽到常遇春這樣的武將,竟然能說出如此一番文縐縐的大道理,郭洺隻覺十分意外,好奇道:
“伯仁,今天這是怎麽了,是不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連你這樣的武夫都知道勸我攻心為上麽?”
常遇春笑著道:“常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末將固然是粗魯漢子不假,難道就不會主動向學嗎。實不相瞞,上迴末將南下江浙時,在杭州路禮聘了一名姓李的先生做幕僚。”
“這位李先生是浙東人,不但相貌生得儒雅,而且胸懷韜略、學富五車,說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恐怕也不為過。末將知道上位愛惜人才,本打算將對方舉薦給上位,奈何先前戰事太多,一直沒有機會。”
“胸懷韜略,姓李?”
郭洺聞言,心裏隻覺得奇怪。元末姓李的謀士,除了李善長比較出名,好像再沒有其他人了吧。
常遇春笑著道:“此人現在就在末將軍中,末將這就讓人請他過來,與上位相見。”
郭洺點了點頭,心裏對常遇春說的這位“李先生”非常感興趣。
片刻之後,常遇春親自將“李先生”領到郭洺麵前。
郭洺抬眼望去,發現眼前之人,個子中等,身穿大袖長袍、頭戴飄飄巾,果然如常遇春所言,麵貌清臒、氣度不凡,給人的第一印象,仿佛古代的諸葛孔明複生。
郭洺愣了一愣,主動合袖,向對方行禮道:“先前聽伯仁說,先生姓李,浙東人氏,卻不知先生向日在何處治學,師從何人?”
那“李先生”聞言,笑著搖頭道:“國公見笑了,在下並無什麽師承,不過是承襲祖業,世為儒戶,因此識得幾個字,會寫幾筆文章,懂些經史兵法、象緯圖讖罷了。”
郭洺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後,開口試探道:“我若沒猜錯的話,先生應該是浙東青田人,元朝至順年曾應試科舉,中過進士,還在江西、江浙等地做過地方官,是也不是?”
那“李先生”咽了口唾沫,詫異道:“國公如何知道這些?”
郭洺道:“你不姓李,姓劉,名基,字伯溫。”
對方聽到這裏,徹底呆住了。
郭洺見狀,已然確定自己的猜測,心中頓時狂喜——
天,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可是後世鼎鼎有名的大謀士啊。怪不得自己到處尋找此人,一直沒能找到,原來對方改了名字,藏在常遇春的軍中。
“什麽,先生姓劉?”
一旁的常遇春,聽到劉基並不姓李,先是有些驚訝,隨後不解道:“先生既然姓劉,為何要對某家自稱姓李呢?”
劉基歎了口氣道:“常將軍莫怪,在下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苦衷的。當年我中了元廷進士,到江西、江浙等地做官,彼時正值當地紅巾賊……不,紅巾義士,蜂擁而起,星火燎原。”
劉基說到這裏,抬頭看了看郭洺和常遇春,見兩人臉上並無異色,這才接著道:
“在下素來秉性剛直,那時在地方上,鎮壓過不少起事的紅巾軍,向來為四方豪傑怨恨。後來又得罪同僚,辭官迴家,本想從此隱居避世,奈何兵災肆虐,無處容身,隻得到杭州投奔舊友。”
“彼時正好常大帥路過杭州,招募文士,於是前往應募,我知道國公的郭家軍起自南派紅巾,因恐舊事被人察覺,所以才更改了名姓。”
“嘖嘖……原來如此。”
聽罷事情原委,郭洺咂嘴道:“劉先生放心,郭某和部下將士,雖說也是起自紅巾,但純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其實本國公對那些隻會燒香拜佛、裝神弄鬼的神棍妖人,並無任何好感。”
話說到這裏,郭洺心裏忽然有些好笑——自己如此著急和紅巾軍撇清關係,倒是和原來那個時空的朱元璋別無二致。
不過這樣做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邪教一定要鏟除,從沒聽說古代哪個皇帝能以邪教成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