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知道,他倆曾經為爭姥姥,成了情敵。
就在兩人你來我往地交談間,不知怎的,話題突然一轉,老木匠和村東頭的鐵匠比起了劃拳。隻見他們嘴裏喊著口令。
情緒愈發高漲,他倆臉上原本就密密麻麻的皺褶如幹裂的土地般開裂開來。從那些深深的紋路裏,緩緩滲出一滴滴油膩膩的汗珠。這些汗珠順著皮膚的紋理流淌而下,一直延伸到脖子根部,將衣領都浸濕了一小片。
不僅如此,由於太過用力和興奮,他們腦門上和脖子兩側的青筋也根根暴起,猶如一條條蜿蜒爬行的蚯蚓,讓人看了不禁為其捏一把汗。但即便如此,兩個老頭子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依舊沉浸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劃拳較量之中。
說起老木匠和老鐵匠這兩位老哥呀,方圓二三十裏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頂尖手藝人呢。但凡哪家的木盆、水桶、馬桶壞了,漏了,都得找他倆。又或是哪家的姑娘要出嫁了,必定會邀請老木匠、老鐵匠精心打造一套全新的木器作為陪嫁品,那精致的工藝,那時期,這些木製品屬於高檔物品。
木盆、水桶以及馬桶之類的木器,它們有個特點,就是碰到水之後會微微膨脹,等水分蒸發變幹後又會收縮,這可著實讓人有些頭疼呢。不過沒關係呀,因為有木匠、鐵匠在,那些木器外麵需要加上一圈鐵環緊緊地箍住,以防止它們變形或漏水,而這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就交給鐵匠來完成啦。
老鐵匠憑借精湛的手藝,將那鐵環打得嚴絲合縫,與木器完美契合。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鐵匠大哥都會小心翼翼地將鐵環套在木器上,然後用他那有力的錘子輕輕敲打,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樂章。而油泥則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老木匠會用它將鐵環與木器之間的縫隙仔細地抹上,確保一滴水也無法滲透進去。等油泥幹燥了,再塗上一層油漆,村民們通常喜歡紅色的油漆,紅色代表喜氣,既美觀又實用。
這老哥倆平日裏呀,還時常會為一些小事相互掐對方。老木匠總是說鐵匠在木桶上的鐵環沒有箍緊,生怕哪天木桶就會散架;老鐵匠指責老木匠木桶沒有打好,不夠結實。哎,反正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合作還是默契的。
可曾知道,他倆曾經為爭姥姥,成了情敵。
兩老頭都無子、無女。
村裏有紅白喜事少不了他倆,村裏人也喜歡他倆到場,圖個熱鬧。
結果,三人都說不娶不嫁,落到現在,三人成了老光棍、老嫗。
三人的故事早些年一直是村裏流傳的故事。
“三星高照!” 老木匠喊道。
“四季發財!”鐵匠迴應道。
“五子登科!”老木匠出一句。
“六六順呀!” 鐵匠不甘示弱。
“七巧巧呀!” 老木匠再次喊出。
兩人一邊喊著口令,一邊比劃著手勢,情緒越來越高漲。周圍的人看著這一幕,不禁笑出聲來。這個場麵真是太有趣了,讓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歡樂氛圍。
不知是誰,在姥姥耳邊嘀咕了一番,隻見姥姥原本和藹可親的臉上,瞬間布滿了怒容,那一道道皺紋似乎都因憤怒而變得更加深刻,緊接著,便對正在一旁悠然自得地揮舞著酒令的老木匠破口大罵起來:“木匠哥,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混賬玩意兒。”
老木匠那原本還在半空中舞動著的手,如同被施了定身術般,硬生生地停留在了半空之中,一臉的茫然與不知所措,仿佛瞬間失去了方向。多少年了,有人叫他老匠哥的,隻有美英。要知道,這老木匠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在這村裏幾乎沒有什麽人能讓他心生畏懼,唯獨姥姥可以隨便罵他。至今,沒人見過老木匠在姥姥麵前頂過嘴,甚至,在背後也不曾有過。
大家常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老木匠就是覺得姥姥看著格外順眼,那模樣就好似一朵盛開在他心中的嬌豔花朵。
在這小小的村子裏,也唯有姥姥才有這個膽量這樣大聲地罵老木匠。曾經啊,老木匠跟姥姥之間還真有過一段極為隱秘且不為人知的“風流史”呢。
姥姥真名:曲美英,小名:美英,棽璟村人,是正兒八經的本地人,十六歲那年嫁給了趕騾車的丈夫“騾子”,好景不長,半年後,“騾子”被自家的騾車攆死,美英成了寡婦。又過了半年後,美英生了娃。母子倆相依為命,一直等到兒子長大成人,美英的生活才緩過氣來,中間少不了老木匠的幫襯。
那時候呀,他們兩人,一個是光棍,一個是寡婦。
美英男人人稱“騾子”,是趕騾子幫人拉貨買賣,人也勤快,小兩口生活的挺溫馨。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匹騾子拉著架子車,車上載著沉重的貨物,一路沿著陡峭的斜坡向下疾馳而去。
行駛在半途中,迎麵遇到三個遊手好閑之徒,其中那高個小子轉身冷不丁地將手上的竹竿在騾子的屁股上挨了一杆子,騾子受驚騰空躍起,“騾子”正跨在架子車手把上迷糊著,被突然的驚嚇懵了,一不留神被掀起架子車,從高高的手把上栽了下來,頭著地,身體被架子車車軲轆攆了過去。
肇事高小子見勢不妙,丟下竹竿,跟著同伴一溜煙跑了。
接著“砰”的一聲撕拉響,騾子連同架子車一起翻倒在了深深的溝裏,車上的貨物嘩啦啦地散落了一地。路過的紛紛停下腳步聚攏過來,隻是好奇地觀望,有人開始撿拾那些散落的貨物。一時間,現場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
躺在路邊的“騾子”,臉色蒼白,露出無盡的痛苦和絕望。他在那裏苦苦掙紮著,渴望有人能夠伸出援手救他一命,但周圍的人群卻隻是遠遠地看著,沒有人願意上前去給予他及時的救治。最終,“騾子”還是因為沒能得到及時救助而亡。
“騾子”死了沒多久,美英便迎來了新的生命,就是如今的棽棽她爹——穀建峰。
家裏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仿佛天塌了一般,沒有了男人的支撐和依靠,美英和年幼兒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隻能緊緊相依,靠著農田裏微薄的收成艱難地維持著生活。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老木匠時常以各種借口來到他們家,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木匠常常去美英家修水盆。為了接近美英,他故意把水盆修的隔三差五的漏水。
美英一次又一次的讓村口小孩傳話。
老木匠給她家掏糞、犁地,沿路撿拾的木材,送到了美英家。漸漸地,美英對老木匠產生了好感,兩人的眼神交匯間仿佛都暗藏著絲絲情愫,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盞明燈,讓她的心中充滿了慰藉。
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裏,美英正值青春年華,嬌豔動人。她那如詩如畫般的麵容和婀娜多姿的身姿,使得周圍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也是最難熬的時刻。
她獨自一人坐在窗前,望著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心中總會情不自禁地泛起一絲絲細微的漣漪。
曾經有那麽幾迴,美英與老木匠在自家院子裏那棵榆樹下。微風輕輕拂過他們的臉頰,帶來了絲絲涼意;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為他們低語呢喃。在這寧靜而又浪漫的氛圍之中,兩人相互傾訴著彼此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他們時而相視而笑,眼神交匯間流露出無盡的溫柔與愛意;時而低頭輕語,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份原本若隱若現的感情如同春天裏破土而出的嫩芽一般,在不知不覺之間慢慢地生根發芽,悄無聲息地蔓延開來,充斥著美英那顆充滿憧憬的心。
美英在掐著指頭算時間,她的亡夫死了已有五百四十二天了,還有五百五十三天,才滿三年。她在等那個時間,那個被無數人認可的莫須有的時間。
她讓木匠再等等:“木匠哥,你別著急哦。”
老木匠嘴裏說不急,心裏火急火燎,他怕時間久了,被鐵匠這小子鑽了空子。
美英給他吃了定心丸,兒子剛開口,她讓兒子叫他:“木匠爸爸”。
老鐵匠心裏有了底。
老木匠的舉動引起了老鐵匠的注意。
據說,那一段充滿美好的浪漫情感,被老鐵匠給攪黃了。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習俗,女人死了男人,就得守寡三年。
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美英與老木匠的事,讓整個村子快活了一陣子。
就在兩人你來我往地交談間,不知怎的,話題突然一轉,老木匠和村東頭的鐵匠比起了劃拳。隻見他們嘴裏喊著口令。
情緒愈發高漲,他倆臉上原本就密密麻麻的皺褶如幹裂的土地般開裂開來。從那些深深的紋路裏,緩緩滲出一滴滴油膩膩的汗珠。這些汗珠順著皮膚的紋理流淌而下,一直延伸到脖子根部,將衣領都浸濕了一小片。
不僅如此,由於太過用力和興奮,他們腦門上和脖子兩側的青筋也根根暴起,猶如一條條蜿蜒爬行的蚯蚓,讓人看了不禁為其捏一把汗。但即便如此,兩個老頭子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依舊沉浸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劃拳較量之中。
說起老木匠和老鐵匠這兩位老哥呀,方圓二三十裏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頂尖手藝人呢。但凡哪家的木盆、水桶、馬桶壞了,漏了,都得找他倆。又或是哪家的姑娘要出嫁了,必定會邀請老木匠、老鐵匠精心打造一套全新的木器作為陪嫁品,那精致的工藝,那時期,這些木製品屬於高檔物品。
木盆、水桶以及馬桶之類的木器,它們有個特點,就是碰到水之後會微微膨脹,等水分蒸發變幹後又會收縮,這可著實讓人有些頭疼呢。不過沒關係呀,因為有木匠、鐵匠在,那些木器外麵需要加上一圈鐵環緊緊地箍住,以防止它們變形或漏水,而這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就交給鐵匠來完成啦。
老鐵匠憑借精湛的手藝,將那鐵環打得嚴絲合縫,與木器完美契合。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鐵匠大哥都會小心翼翼地將鐵環套在木器上,然後用他那有力的錘子輕輕敲打,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樂章。而油泥則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老木匠會用它將鐵環與木器之間的縫隙仔細地抹上,確保一滴水也無法滲透進去。等油泥幹燥了,再塗上一層油漆,村民們通常喜歡紅色的油漆,紅色代表喜氣,既美觀又實用。
這老哥倆平日裏呀,還時常會為一些小事相互掐對方。老木匠總是說鐵匠在木桶上的鐵環沒有箍緊,生怕哪天木桶就會散架;老鐵匠指責老木匠木桶沒有打好,不夠結實。哎,反正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合作還是默契的。
可曾知道,他倆曾經為爭姥姥,成了情敵。
兩老頭都無子、無女。
村裏有紅白喜事少不了他倆,村裏人也喜歡他倆到場,圖個熱鬧。
結果,三人都說不娶不嫁,落到現在,三人成了老光棍、老嫗。
三人的故事早些年一直是村裏流傳的故事。
“三星高照!” 老木匠喊道。
“四季發財!”鐵匠迴應道。
“五子登科!”老木匠出一句。
“六六順呀!” 鐵匠不甘示弱。
“七巧巧呀!” 老木匠再次喊出。
兩人一邊喊著口令,一邊比劃著手勢,情緒越來越高漲。周圍的人看著這一幕,不禁笑出聲來。這個場麵真是太有趣了,讓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歡樂氛圍。
不知是誰,在姥姥耳邊嘀咕了一番,隻見姥姥原本和藹可親的臉上,瞬間布滿了怒容,那一道道皺紋似乎都因憤怒而變得更加深刻,緊接著,便對正在一旁悠然自得地揮舞著酒令的老木匠破口大罵起來:“木匠哥,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混賬玩意兒。”
老木匠那原本還在半空中舞動著的手,如同被施了定身術般,硬生生地停留在了半空之中,一臉的茫然與不知所措,仿佛瞬間失去了方向。多少年了,有人叫他老匠哥的,隻有美英。要知道,這老木匠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在這村裏幾乎沒有什麽人能讓他心生畏懼,唯獨姥姥可以隨便罵他。至今,沒人見過老木匠在姥姥麵前頂過嘴,甚至,在背後也不曾有過。
大家常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老木匠就是覺得姥姥看著格外順眼,那模樣就好似一朵盛開在他心中的嬌豔花朵。
在這小小的村子裏,也唯有姥姥才有這個膽量這樣大聲地罵老木匠。曾經啊,老木匠跟姥姥之間還真有過一段極為隱秘且不為人知的“風流史”呢。
姥姥真名:曲美英,小名:美英,棽璟村人,是正兒八經的本地人,十六歲那年嫁給了趕騾車的丈夫“騾子”,好景不長,半年後,“騾子”被自家的騾車攆死,美英成了寡婦。又過了半年後,美英生了娃。母子倆相依為命,一直等到兒子長大成人,美英的生活才緩過氣來,中間少不了老木匠的幫襯。
那時候呀,他們兩人,一個是光棍,一個是寡婦。
美英男人人稱“騾子”,是趕騾子幫人拉貨買賣,人也勤快,小兩口生活的挺溫馨。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匹騾子拉著架子車,車上載著沉重的貨物,一路沿著陡峭的斜坡向下疾馳而去。
行駛在半途中,迎麵遇到三個遊手好閑之徒,其中那高個小子轉身冷不丁地將手上的竹竿在騾子的屁股上挨了一杆子,騾子受驚騰空躍起,“騾子”正跨在架子車手把上迷糊著,被突然的驚嚇懵了,一不留神被掀起架子車,從高高的手把上栽了下來,頭著地,身體被架子車車軲轆攆了過去。
肇事高小子見勢不妙,丟下竹竿,跟著同伴一溜煙跑了。
接著“砰”的一聲撕拉響,騾子連同架子車一起翻倒在了深深的溝裏,車上的貨物嘩啦啦地散落了一地。路過的紛紛停下腳步聚攏過來,隻是好奇地觀望,有人開始撿拾那些散落的貨物。一時間,現場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
躺在路邊的“騾子”,臉色蒼白,露出無盡的痛苦和絕望。他在那裏苦苦掙紮著,渴望有人能夠伸出援手救他一命,但周圍的人群卻隻是遠遠地看著,沒有人願意上前去給予他及時的救治。最終,“騾子”還是因為沒能得到及時救助而亡。
“騾子”死了沒多久,美英便迎來了新的生命,就是如今的棽棽她爹——穀建峰。
家裏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仿佛天塌了一般,沒有了男人的支撐和依靠,美英和年幼兒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隻能緊緊相依,靠著農田裏微薄的收成艱難地維持著生活。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老木匠時常以各種借口來到他們家,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木匠常常去美英家修水盆。為了接近美英,他故意把水盆修的隔三差五的漏水。
美英一次又一次的讓村口小孩傳話。
老木匠給她家掏糞、犁地,沿路撿拾的木材,送到了美英家。漸漸地,美英對老木匠產生了好感,兩人的眼神交匯間仿佛都暗藏著絲絲情愫,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盞明燈,讓她的心中充滿了慰藉。
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裏,美英正值青春年華,嬌豔動人。她那如詩如畫般的麵容和婀娜多姿的身姿,使得周圍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也是最難熬的時刻。
她獨自一人坐在窗前,望著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心中總會情不自禁地泛起一絲絲細微的漣漪。
曾經有那麽幾迴,美英與老木匠在自家院子裏那棵榆樹下。微風輕輕拂過他們的臉頰,帶來了絲絲涼意;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為他們低語呢喃。在這寧靜而又浪漫的氛圍之中,兩人相互傾訴著彼此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他們時而相視而笑,眼神交匯間流露出無盡的溫柔與愛意;時而低頭輕語,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份原本若隱若現的感情如同春天裏破土而出的嫩芽一般,在不知不覺之間慢慢地生根發芽,悄無聲息地蔓延開來,充斥著美英那顆充滿憧憬的心。
美英在掐著指頭算時間,她的亡夫死了已有五百四十二天了,還有五百五十三天,才滿三年。她在等那個時間,那個被無數人認可的莫須有的時間。
她讓木匠再等等:“木匠哥,你別著急哦。”
老木匠嘴裏說不急,心裏火急火燎,他怕時間久了,被鐵匠這小子鑽了空子。
美英給他吃了定心丸,兒子剛開口,她讓兒子叫他:“木匠爸爸”。
老鐵匠心裏有了底。
老木匠的舉動引起了老鐵匠的注意。
據說,那一段充滿美好的浪漫情感,被老鐵匠給攪黃了。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習俗,女人死了男人,就得守寡三年。
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美英與老木匠的事,讓整個村子快活了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