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衛國興衰,子路子貢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昔康叔隨周公平三監之亂,因功封建衛國,定都殷墟,兼領濮上。曆九代,及至武公翼護天子東遷有功,升爵封公,領東部方伯。時衛國地廣千裏,戰車三千乘,列國敬服,誠中原雄國也……”
衛國,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國。後隨周公旦定亂有功受封河內之地,建都朝歌,掌控舊商王畿的精華之地,衛國幾代經營,在平王東遷的時候達到國力巔峰。
當時的衛國地是列國中排名前三的國家,地跨大河東西,人口眾多。(大致為安陽、鶴壁、新鄉、濮陽、部分聊城與菏澤)
像如今晉國的河內、部分邯鄲之地當時都是衛國的領地。
隻是好景不長,衛國盛極而衰。還是老生常談的嫡庶君位繼承問題,衛國連續內亂了好幾代。政治內鬥不僅讓衛國國力虛弱不堪,還催生了好幾個類似三桓的旁宗家族。
到了好鶴的衛懿公上位,赤狄自太行山南下,國野內外皆無戰心。如同犬戎破鎬京殺周幽王一樣,赤狄陣殺懿公,攻破了朝歌城。這座上千年的古城被大肆搶掠,宮闕幾乎焚燒殆盡。
此戰之後,衛國喪失了黃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安陽、鶴壁、新鄉),幾乎一蹶不振。之後的衛國幾次遷都避禍,最後在齊國的幫助下才於濮水流域重建國家,建都帝丘(濮陽)。
可就算是吃過一次大虧,衛國還是內鬥不止。幾年前,當今衛侯姬元流亡山東,在齊晉的幫助下才迴國登上君位。
此時的衛國館舍之中,夏諭與趙鞅相對跪坐於錦席之上,相談甚歡。二人率軍押送魯公西進,途中經過衛國,衛侯姬元聞之,譴使請二人入都,將設宴於衛宮。
二人行在衛國,難免提及衛國舊事。
趙鞅正襟危坐,聽著孟子談及衛國興衰故事,想起了自己曾經助衛侯繼位輝煌事跡,顯聖之心頓起,嚴肅英武麵容上笑意滿滿:“夏愚遍觀經史,三代故事,鮮有不知。隻是言及衛國局勢,鞅亦有幾分淺見,孟子恐難專美於前……”
夏諭是個好聽眾,對於趙鞅侃侃而談自己的輝煌事跡,不僅靜作聆聽之態,還時不時提上一兩個問題,給趙鞅送上裝比的機會。
待到往事敘述完,夏諭遞上一杯清茶,趙鞅接過一飲而盡,隻覺渾身上下、自內而外的舒爽。
裝逼爽!在天才麵前裝逼更爽!趙鞅現在就是這麽個心情。
“宗主、孟子,這是今日的拜帖。”就在此時,屋外侍候的家臣武士趨步入內,送上衛都各家族、名流的拜帖。
趙鞅微微頷首,接過各家拜帖,隨意翻撿看了兩眼便興致缺缺的放在漆案之上。
夏諭卻是頗有興致的翻看起來,拜帖中大氏族、公族、時流皆有。夏諭細細斟酌思量,最後抽出三份單獨放置。
“衛太子蒯聵倒也罷了……”
“宋朝乃是宋公之叔,竟出宋為下大夫?”
“端木巨?區區衛國西境一中大夫,孟子何以另眼待之?”趙鞅翻看三張拜帖,細看之下麵色不禁疑惑起來。
夏諭輕笑一聲:“今夜衛宮之宴,我料此三人必然臨席。”
“為何?”
夏諭身音微頓:“衛侯之好…天才皆知。宋朝其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巧色侍衛侯,無功僭為大夫。今專司衛宮車馬步輦,職卑而權重,雖為幸進,衛侯已然待之如心腹。”
“再者,我與宋朝有隙…”
“端木賜,衛國西境大夫,其領地隔河西望河內,乃是我等入晉必經之路,今入衛都,衛侯之命也。”
趙鞅先前初看不知其意,現在夏諭一番解釋也明白了過來:端木巨明顯是衛侯姬元特地給他們找的出衛“向導”,肯定是要露露臉的。至於宋朝,更像是衛侯的“玩物”,而且其人竟還與孟子有隙?
想起孟子對宋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及衛侯惡心人的癖好,趙鞅心中已經對宋朝生起惡意。今夜臨席宋朝規規矩矩也就罷了,若是……他不介意幫衛侯認清誰是兒子誰是爹。
夏諭自是不知道趙鞅已生出幫他教訓宋朝的心思。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端木巨的身上,準確來說是其子端木賜身上。
端木賜既子貢,後世孔門十哲之一。其人善辭令,經商於曹、魯間,富累幹金。曆仕魯、衛,出使各國時與諸侯分庭抗禮。曾為魯遊說齊、吳、越、晉等國,促使吳伐齊救魯。
在孔子死後,獨自廬墓守靈六年。
前世,夏諭最喜歡的孔門弟子有兩人,子路與子貢。原因無他,十哲皆是能人,但唯有這兩人是全才。
子路:善理政、能整軍、長於勇武、高談闊論、道德水平高。
子貢:商業天賦拉滿、善辭令、外交天賦拉滿、治政也不差,而且道德水平極高。
要是將兩人引為臂助,一文一武想想就爽。
夏諭與子路為友十年,親如兄弟。如今子貢雖已近在眼前,隻可惜……
特喵的才八歲!
衛國,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國。後隨周公旦定亂有功受封河內之地,建都朝歌,掌控舊商王畿的精華之地,衛國幾代經營,在平王東遷的時候達到國力巔峰。
當時的衛國地是列國中排名前三的國家,地跨大河東西,人口眾多。(大致為安陽、鶴壁、新鄉、濮陽、部分聊城與菏澤)
像如今晉國的河內、部分邯鄲之地當時都是衛國的領地。
隻是好景不長,衛國盛極而衰。還是老生常談的嫡庶君位繼承問題,衛國連續內亂了好幾代。政治內鬥不僅讓衛國國力虛弱不堪,還催生了好幾個類似三桓的旁宗家族。
到了好鶴的衛懿公上位,赤狄自太行山南下,國野內外皆無戰心。如同犬戎破鎬京殺周幽王一樣,赤狄陣殺懿公,攻破了朝歌城。這座上千年的古城被大肆搶掠,宮闕幾乎焚燒殆盡。
此戰之後,衛國喪失了黃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安陽、鶴壁、新鄉),幾乎一蹶不振。之後的衛國幾次遷都避禍,最後在齊國的幫助下才於濮水流域重建國家,建都帝丘(濮陽)。
可就算是吃過一次大虧,衛國還是內鬥不止。幾年前,當今衛侯姬元流亡山東,在齊晉的幫助下才迴國登上君位。
此時的衛國館舍之中,夏諭與趙鞅相對跪坐於錦席之上,相談甚歡。二人率軍押送魯公西進,途中經過衛國,衛侯姬元聞之,譴使請二人入都,將設宴於衛宮。
二人行在衛國,難免提及衛國舊事。
趙鞅正襟危坐,聽著孟子談及衛國興衰故事,想起了自己曾經助衛侯繼位輝煌事跡,顯聖之心頓起,嚴肅英武麵容上笑意滿滿:“夏愚遍觀經史,三代故事,鮮有不知。隻是言及衛國局勢,鞅亦有幾分淺見,孟子恐難專美於前……”
夏諭是個好聽眾,對於趙鞅侃侃而談自己的輝煌事跡,不僅靜作聆聽之態,還時不時提上一兩個問題,給趙鞅送上裝比的機會。
待到往事敘述完,夏諭遞上一杯清茶,趙鞅接過一飲而盡,隻覺渾身上下、自內而外的舒爽。
裝逼爽!在天才麵前裝逼更爽!趙鞅現在就是這麽個心情。
“宗主、孟子,這是今日的拜帖。”就在此時,屋外侍候的家臣武士趨步入內,送上衛都各家族、名流的拜帖。
趙鞅微微頷首,接過各家拜帖,隨意翻撿看了兩眼便興致缺缺的放在漆案之上。
夏諭卻是頗有興致的翻看起來,拜帖中大氏族、公族、時流皆有。夏諭細細斟酌思量,最後抽出三份單獨放置。
“衛太子蒯聵倒也罷了……”
“宋朝乃是宋公之叔,竟出宋為下大夫?”
“端木巨?區區衛國西境一中大夫,孟子何以另眼待之?”趙鞅翻看三張拜帖,細看之下麵色不禁疑惑起來。
夏諭輕笑一聲:“今夜衛宮之宴,我料此三人必然臨席。”
“為何?”
夏諭身音微頓:“衛侯之好…天才皆知。宋朝其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巧色侍衛侯,無功僭為大夫。今專司衛宮車馬步輦,職卑而權重,雖為幸進,衛侯已然待之如心腹。”
“再者,我與宋朝有隙…”
“端木賜,衛國西境大夫,其領地隔河西望河內,乃是我等入晉必經之路,今入衛都,衛侯之命也。”
趙鞅先前初看不知其意,現在夏諭一番解釋也明白了過來:端木巨明顯是衛侯姬元特地給他們找的出衛“向導”,肯定是要露露臉的。至於宋朝,更像是衛侯的“玩物”,而且其人竟還與孟子有隙?
想起孟子對宋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及衛侯惡心人的癖好,趙鞅心中已經對宋朝生起惡意。今夜臨席宋朝規規矩矩也就罷了,若是……他不介意幫衛侯認清誰是兒子誰是爹。
夏諭自是不知道趙鞅已生出幫他教訓宋朝的心思。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端木巨的身上,準確來說是其子端木賜身上。
端木賜既子貢,後世孔門十哲之一。其人善辭令,經商於曹、魯間,富累幹金。曆仕魯、衛,出使各國時與諸侯分庭抗禮。曾為魯遊說齊、吳、越、晉等國,促使吳伐齊救魯。
在孔子死後,獨自廬墓守靈六年。
前世,夏諭最喜歡的孔門弟子有兩人,子路與子貢。原因無他,十哲皆是能人,但唯有這兩人是全才。
子路:善理政、能整軍、長於勇武、高談闊論、道德水平高。
子貢:商業天賦拉滿、善辭令、外交天賦拉滿、治政也不差,而且道德水平極高。
要是將兩人引為臂助,一文一武想想就爽。
夏諭與子路為友十年,親如兄弟。如今子貢雖已近在眼前,隻可惜……
特喵的才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