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答聲中,忽聽兩丈外一人讚道:“說得好!”眾人尋聲觀望,見篝火處一錦衣老者正鼓掌稱善。史茂星眉皺心驚,想道:“今夜會集於此的皆是少壯之人,這老人身著不凡,該不會是吳令孝派來此地的奸細?”正懷疑時,公西玉道:“先生為何拍掌叫好?”那老者道:“言之有理,是以稱快,讓英雄笑話了。”聲道朗朗,猶若洪鍾。公西玉道:“莽夫之言,何足道哉?觀先生氣質不凡,如若不棄,過來賜晚生之教,陪無知宵小輩暢談幾句如何?”那老者笑道:“不敢!”行至眾人跟前坐下。
眾人見此人年近七旬,須發盡白,然體如初態,目若朗星,嘴唇下一沐柳尖須抵至胸膛,大有國師風采。公西玉問道:“前輩如何稱唿?”那老者笑道:“鄙人姓張,名諮難。這位是我外甥趙平。”身邊一少年道:“趙平見過諸位。”說是見過,卻並不行禮。公西玉道:“聽先生口音,不像是江南之人。”張諮難點頭道:“鄙人遠居潁昌,月前聽聞吳中花草園林之美、軒榭山水之勝,心癢難抑之下,便前來觀覽一番,幸會幸會!”公西玉道:“先生所言不虛。玉對姑蘇地向往之情,由來甚深,推其所以,蓋因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是以年少輕狂,欲來訪楓橋,聽聞寒山寺之鍾聲。如今得償所願,四美齊聚,而與諸位共賞,玉驚喜無狀。”張諮難點頭道:“不錯。時下姑蘇春曉,楊柳青煙,臨江渚上,盎然之景,實人間不可不睹之芳容,而這虎丘更是氣象萬千。鄙人今早行至此地,憶往昔吳越春秋,感過往之人何其渺渺哉,故膜拜先人遺跡,意待黃昏昧旦之時再行入城,不想逝者如川,意猶未盡而日薄西山,等我下丘迴城時城門早已關了。我想既然不能進城,何不夜宿虎丘與吳王同夢?遂返迴丘上。方才無意之間,聽得幾位英俠報國之言,又念及孫武伍員事跡,感慨紛呈,一時失口叫好,不禮之處,還請諸位不要掛礙在心。”
眾人聽他措詞優雅大方,想此人必是書香門第出身。公西玉道:“同遊之人何必如此見外。想孫子伍公伐楚滅越,功名彪炳於青史之間,豈是我輩能及?”想他晝夜在此,一定甚少進食,便將篝上炙肉遞上。張諮難稱謝,道:“不然!所謂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鄙人觀幾位身處逆境依然心念家國,實在是不簡單,若能持之以十數歲月,成經世棟梁之材必矣。”公西玉道:“先生之言玉定會銘記肺腑,雖死亦從。”龐遼等人道:“正是。”
張諮難吃下一口烤肉,讚道:“好香!若沒猜錯,這該是獐子肉吧?”公西玉點頭應是。張諮難笑道:“難怪口味如此熟悉。自從軍之後,我已好些時日沒吃到這等野味了。”公西玉道:“先生曾參過軍?”張諮難道:“不錯。年少以為,大丈夫一腔熱血不可空懷,當以身報國,故投筆從戎,度越關山近十載。”公西玉道:“玉聽先生談吐風雅,隻以為先生是一介文人,卻不想先生胸懷壯誌,有班超之奇。”龐遼道:“先生所言恰是!大丈夫固當披甲在外,與槍馬齊舞,安能久事筆硯乎?”張諮難道:“這位英雄貴姓?”龐遼抱禮道:“不敢,晚輩龐遼。”張諮難道:“龐英雄誤會了,鄙人剛才‘以身報國、投筆從戎’雲雲,全是年少無知之言,及我年長,始知攘外不若安內。夫戰者,國之大不祥,與其求諸外邦,不如躬身自省,待國治之時,發仁義威信於宇內,天下豈不自平?”
龐遼道:“黃老之學何足取信?自古而來,以戰養國,立霸業於伏屍上之人,方能逐天下之鹿。我看先生所說的安內治國道理,全是宋襄之仁罷了。”張諮難道:“非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各有其長短,焉能棄其一以蹈楚霸王之覆轍?再有,戰者禍事也,損人且於己無益,實非不得已而用之。故上國為政以文德,寬濟黎民,避兵戈險禍於不用,此孫武子所謂‘上兵伐謀’也。”龐遼道:“先生這話可就錯了!昔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等席卷天下的氣魄,豈是書生文人所能為?”張諮難道:“蓋趙政踐六世之基業,固一代之奇雄,白起、王翦亦是良將,然若無張儀、尉繚之謀,衛鞅、李斯之法,獨倚帶甲之士百萬,秦國焉能逆風而行,東進三千裏?是以治則盈利,伐則傷虧,但凡有道之國,謀治為上,攻伐次之。昔者齊趙麥丘之事,便是這個道理。”
龐遼道:“然天下事往往與人的誌願相違背,治國亦然,倘若外有憂患,他人又豈會容你守成發展?我大宋自太宗皇帝以來,二十五年間,遼人屢屢犯我燕雲之地,依先生的意思,便不該對其用兵了?再說一國如無堅銳,則國威何在,豈不任他人欺淩?”張諮難道:“龐英雄之言貴在專兵,非強國之策。用兵之道,利己而不輕害他人,譬如寶劍,十年磨刃,然後藏鋒於匣內,不輕易出,出則必定見血,斯如是,則天下誰敢正視此劍鋒芒?此即為不戰之戰,不勝之勝也。一方有事,當分巨細鬆緊,謀定而後動。若能不戰而解國憂,固然最好,若決意一戰,則當戰必勝,攻必取,如此作風,方是君子之國所為。倘若不問緣由,便對來犯之人交戈動武,長年累月,再好的劍也終會有鋒芒殆盡的時候。”
龐遼似有所悟,低頭不言。張諮難道:“好男兒熱血報國,欲效馬援、衛青立功沙漠,本無不是。然兵者死生之地,一旦功敗,則陷國家於危急之中。‘戰必勝,攻必取’,前人在其中著重一個‘必’字,言下之意就是說敵我情勢明朗,一戰必可成功。而今天下局勢未定,貿然出兵無疑是自取滅亡之舉。又聞王者之師不竊人之百姓,自十一年前澶淵一盟,宋遼間再無戰事,兩國百姓各享太平,豈不是天下至美之事?”兩人各執己見,一番言論下來,在場之人無不欽佩。沈莫揚對這種場麵向來不喜,隻是在一旁吃著烤肉,於對話充耳不聞,吃完烤肉,夜色漸涼,沈莫揚隻覺無趣,長哈個懶腰,臥在草中睡去。
寅時,蘇州,州府。
李弘臉色焦急,負手在廳上來迴行走。吳令孝道:“李將軍何必心急,但請坐下等待。”李弘頓足道:“怎能不急,龐遼竟敢犯上作亂,這我……我是不信,其中必有什麽原因,我恨不能立馬抓他過來問個清楚。”長唿口氣,鬱鬱坐下。王密道:“這千真萬確的事情,李將軍怎能不信?我早看他不安好心,這次若非邱皓相救及時,隻怕我與吳大人都已遭他毒手。唉,但願不要將他跑了才好,不然……不然……”一臉慌張之色。稍等片刻,李弘又按耐不住,站起來向門外看了數眼,怒道:“他媽的,消息怎麽還不到?”王密道:“難不成他們都被龐遼殺了,這該如何是好?”
正焦慮時,府外傳來一陣快馬鞭聲,隨即一人奔跑過來,大聲道:“大……人,有龐遼的消息了。”王密聞訊驚起,道:“好,人呢?快讓我看看。”李弘道:“怎麽現在才來?快說。”那人喘氣道:“全在虎丘,一個不少。”李弘奇道:“虎丘?他們不跑在那幹什麽?”那人道:“小的也不明白。自從龐遼逃走,小的隨肖副官在後追了幾裏,天黑風起,便失了去向。後來我們在林中分散查找,尋到虎丘時,發現丘上火光一片,龐遼他們竟……竟全在那呆著。”李弘喝問道:“那你們不知道將他拿過來?”那人道:“小的不敢。丘上除了龐遼他們,還有兩百多個山賊。肖副官不敢下手。”李弘驚道:“什麽?龐遼竟和山賊在一起?”王密道:“難怪他要造反,原來卻是和土匪有勾結。”李弘沉聲道:“反了他了,快點五百人來,我要親自將他抓了。”那人應聲退下。王密唯恐情況有變,連即道:“下官願與將軍同往。”李弘道:“隨你的便!”整裝結束,向吳令孝拜過,便步出府門而去。
眾人見此人年近七旬,須發盡白,然體如初態,目若朗星,嘴唇下一沐柳尖須抵至胸膛,大有國師風采。公西玉問道:“前輩如何稱唿?”那老者笑道:“鄙人姓張,名諮難。這位是我外甥趙平。”身邊一少年道:“趙平見過諸位。”說是見過,卻並不行禮。公西玉道:“聽先生口音,不像是江南之人。”張諮難點頭道:“鄙人遠居潁昌,月前聽聞吳中花草園林之美、軒榭山水之勝,心癢難抑之下,便前來觀覽一番,幸會幸會!”公西玉道:“先生所言不虛。玉對姑蘇地向往之情,由來甚深,推其所以,蓋因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是以年少輕狂,欲來訪楓橋,聽聞寒山寺之鍾聲。如今得償所願,四美齊聚,而與諸位共賞,玉驚喜無狀。”張諮難點頭道:“不錯。時下姑蘇春曉,楊柳青煙,臨江渚上,盎然之景,實人間不可不睹之芳容,而這虎丘更是氣象萬千。鄙人今早行至此地,憶往昔吳越春秋,感過往之人何其渺渺哉,故膜拜先人遺跡,意待黃昏昧旦之時再行入城,不想逝者如川,意猶未盡而日薄西山,等我下丘迴城時城門早已關了。我想既然不能進城,何不夜宿虎丘與吳王同夢?遂返迴丘上。方才無意之間,聽得幾位英俠報國之言,又念及孫武伍員事跡,感慨紛呈,一時失口叫好,不禮之處,還請諸位不要掛礙在心。”
眾人聽他措詞優雅大方,想此人必是書香門第出身。公西玉道:“同遊之人何必如此見外。想孫子伍公伐楚滅越,功名彪炳於青史之間,豈是我輩能及?”想他晝夜在此,一定甚少進食,便將篝上炙肉遞上。張諮難稱謝,道:“不然!所謂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鄙人觀幾位身處逆境依然心念家國,實在是不簡單,若能持之以十數歲月,成經世棟梁之材必矣。”公西玉道:“先生之言玉定會銘記肺腑,雖死亦從。”龐遼等人道:“正是。”
張諮難吃下一口烤肉,讚道:“好香!若沒猜錯,這該是獐子肉吧?”公西玉點頭應是。張諮難笑道:“難怪口味如此熟悉。自從軍之後,我已好些時日沒吃到這等野味了。”公西玉道:“先生曾參過軍?”張諮難道:“不錯。年少以為,大丈夫一腔熱血不可空懷,當以身報國,故投筆從戎,度越關山近十載。”公西玉道:“玉聽先生談吐風雅,隻以為先生是一介文人,卻不想先生胸懷壯誌,有班超之奇。”龐遼道:“先生所言恰是!大丈夫固當披甲在外,與槍馬齊舞,安能久事筆硯乎?”張諮難道:“這位英雄貴姓?”龐遼抱禮道:“不敢,晚輩龐遼。”張諮難道:“龐英雄誤會了,鄙人剛才‘以身報國、投筆從戎’雲雲,全是年少無知之言,及我年長,始知攘外不若安內。夫戰者,國之大不祥,與其求諸外邦,不如躬身自省,待國治之時,發仁義威信於宇內,天下豈不自平?”
龐遼道:“黃老之學何足取信?自古而來,以戰養國,立霸業於伏屍上之人,方能逐天下之鹿。我看先生所說的安內治國道理,全是宋襄之仁罷了。”張諮難道:“非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各有其長短,焉能棄其一以蹈楚霸王之覆轍?再有,戰者禍事也,損人且於己無益,實非不得已而用之。故上國為政以文德,寬濟黎民,避兵戈險禍於不用,此孫武子所謂‘上兵伐謀’也。”龐遼道:“先生這話可就錯了!昔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等席卷天下的氣魄,豈是書生文人所能為?”張諮難道:“蓋趙政踐六世之基業,固一代之奇雄,白起、王翦亦是良將,然若無張儀、尉繚之謀,衛鞅、李斯之法,獨倚帶甲之士百萬,秦國焉能逆風而行,東進三千裏?是以治則盈利,伐則傷虧,但凡有道之國,謀治為上,攻伐次之。昔者齊趙麥丘之事,便是這個道理。”
龐遼道:“然天下事往往與人的誌願相違背,治國亦然,倘若外有憂患,他人又豈會容你守成發展?我大宋自太宗皇帝以來,二十五年間,遼人屢屢犯我燕雲之地,依先生的意思,便不該對其用兵了?再說一國如無堅銳,則國威何在,豈不任他人欺淩?”張諮難道:“龐英雄之言貴在專兵,非強國之策。用兵之道,利己而不輕害他人,譬如寶劍,十年磨刃,然後藏鋒於匣內,不輕易出,出則必定見血,斯如是,則天下誰敢正視此劍鋒芒?此即為不戰之戰,不勝之勝也。一方有事,當分巨細鬆緊,謀定而後動。若能不戰而解國憂,固然最好,若決意一戰,則當戰必勝,攻必取,如此作風,方是君子之國所為。倘若不問緣由,便對來犯之人交戈動武,長年累月,再好的劍也終會有鋒芒殆盡的時候。”
龐遼似有所悟,低頭不言。張諮難道:“好男兒熱血報國,欲效馬援、衛青立功沙漠,本無不是。然兵者死生之地,一旦功敗,則陷國家於危急之中。‘戰必勝,攻必取’,前人在其中著重一個‘必’字,言下之意就是說敵我情勢明朗,一戰必可成功。而今天下局勢未定,貿然出兵無疑是自取滅亡之舉。又聞王者之師不竊人之百姓,自十一年前澶淵一盟,宋遼間再無戰事,兩國百姓各享太平,豈不是天下至美之事?”兩人各執己見,一番言論下來,在場之人無不欽佩。沈莫揚對這種場麵向來不喜,隻是在一旁吃著烤肉,於對話充耳不聞,吃完烤肉,夜色漸涼,沈莫揚隻覺無趣,長哈個懶腰,臥在草中睡去。
寅時,蘇州,州府。
李弘臉色焦急,負手在廳上來迴行走。吳令孝道:“李將軍何必心急,但請坐下等待。”李弘頓足道:“怎能不急,龐遼竟敢犯上作亂,這我……我是不信,其中必有什麽原因,我恨不能立馬抓他過來問個清楚。”長唿口氣,鬱鬱坐下。王密道:“這千真萬確的事情,李將軍怎能不信?我早看他不安好心,這次若非邱皓相救及時,隻怕我與吳大人都已遭他毒手。唉,但願不要將他跑了才好,不然……不然……”一臉慌張之色。稍等片刻,李弘又按耐不住,站起來向門外看了數眼,怒道:“他媽的,消息怎麽還不到?”王密道:“難不成他們都被龐遼殺了,這該如何是好?”
正焦慮時,府外傳來一陣快馬鞭聲,隨即一人奔跑過來,大聲道:“大……人,有龐遼的消息了。”王密聞訊驚起,道:“好,人呢?快讓我看看。”李弘道:“怎麽現在才來?快說。”那人喘氣道:“全在虎丘,一個不少。”李弘奇道:“虎丘?他們不跑在那幹什麽?”那人道:“小的也不明白。自從龐遼逃走,小的隨肖副官在後追了幾裏,天黑風起,便失了去向。後來我們在林中分散查找,尋到虎丘時,發現丘上火光一片,龐遼他們竟……竟全在那呆著。”李弘喝問道:“那你們不知道將他拿過來?”那人道:“小的不敢。丘上除了龐遼他們,還有兩百多個山賊。肖副官不敢下手。”李弘驚道:“什麽?龐遼竟和山賊在一起?”王密道:“難怪他要造反,原來卻是和土匪有勾結。”李弘沉聲道:“反了他了,快點五百人來,我要親自將他抓了。”那人應聲退下。王密唯恐情況有變,連即道:“下官願與將軍同往。”李弘道:“隨你的便!”整裝結束,向吳令孝拜過,便步出府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