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落差,誰能遭得住?
正寧帝的臉色青白交加,明明暗暗,看向蕭景曜的目光也忽冷忽熱,複雜難辨。
最終,正寧帝合上雙眼,長嘆一聲,「景曜啊,碰上朕和太子,是你的幸運。」
換個皇帝,蕭景曜這會兒已經人頭落地。正寧帝是個仁君,繼任者同樣宅心仁厚,有人情味,還對蕭景曜十分親近,拿蕭景曜當好友對待。
對於蕭景曜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幸運的事。
不然的話,讓蕭景曜眼睜睜地看著海禁遺毒百年,最終給華夏帶來滅頂之災?
那對蕭景曜未免太過殘忍。
穿越本就是一件殘忍的事,尤其是從便利的現代社會穿越迴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多年打拚全都化為烏有,蕭景曜沒有崩潰,那純屬是他心理素質夠強悍。
要是再讓蕭景曜清醒地看到華夏再次走向那段屈辱的歷史,卻無法改變一星半點。那蕭景曜覺得自己還不如噶了算了,命運待他何其殘酷。
好在蕭景曜上輩子積德行善,這輩子雖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夠便捷舒適,但蕭景曜的幸運值還不錯,又收穫了千金難買的真情,還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如此一來,這一輩子,也不算白活。
蕭景曜琢磨著正寧帝話裏頭的意思,覺得他應當是同意了開海禁之事。蕭景曜當即神色一喜,激動地拱手道:「陛下和太子殿下宅心仁厚,一心為了江山社稷,是萬民之福!」
正寧帝又是一聲嘆息,臉上露出了一絲苦笑,「朕怎麽能當華夏的罪人?」
正寧帝又看向李首輔幾人,眼中寒光乍現,「這些話,朕不希望再有其他人知曉!」
李首輔幾人趕緊跪伏在地,再三保證,「臣等必將守口如瓶,絕不透露隻言片語!」
海外小國,不過蠻夷爾。華夏內部亂成什麽樣,腦漿都打出來,那也是自家人的事情。被蠻夷之人逼到近乎亡國滅種的地步,那是整個華夏的恥辱!
哪怕要違背太/祖定下的規矩,這個海禁,還就非開不可了!
不僅要開,大齊的戰船還要經過每一個蠻夷之地,讓他們知曉,幾千年的禮儀之邦是何等風采!
李首輔等人宛若打了雞血,鬥誌滿滿。
「如果海禁弊端如此之大,那是否證明,未來華夏的敵人,來自海上?」
驚駭過後,正寧帝屬於帝王的智商上線,讓李首輔等人告退之後,正寧帝才單獨問蕭景曜。
蕭景曜有些驚訝,倒是沒想到自己一個衝動,會讓正寧帝能猜到這一點,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那些會對華夏造成滅頂之災的蠻夷,都有哪些?」
蕭景曜發誓,他真的從正寧帝的話裏聽到了殺氣!
不等蕭景曜迴答,正寧帝突然想起來蕭景曜對倭匪的厭惡,當即開口道:「倭國是其中一個?」
雖然是疑問的口氣,但正寧帝的神情很是篤定。
蕭景曜默認,正寧帝當即冷笑一聲,「朕本來想著讓倭奴王和高黎王為朕和大齊官員們跳跳舞就行,如今看來,留他們一命,都是朕太過仁慈了!」
「高黎國也有份?」
蕭景曜搖頭,但神情還是有些厭惡。
正寧帝頓時瞭然,「看來它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正好,倭島那邊可以不斷開採金銀礦,大齊可以不再為國庫發愁,那就厲兵秣馬,將高黎拿下吧。」
從此之後,世上再無高黎,也就不復存在養的狗反咬主人的事。
正寧帝很快就做出了決斷,「將倭島上的倭人分散到倭島附近的島上,還有高黎。將他們通通打散,史籍典冊收入大齊,其他的不必留著。他們也該說大齊的官話,學四書五經。告訴他們,他們成了大齊子民,和其他百姓一樣,隻要能通過科舉考試,也能入朝為官。」
正寧帝先前對倭島和高黎的打算,是想著設都護府,利用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現在知道了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正寧帝就沒那麽宅心仁厚了,恨不得將這兩個小國徹底抹去。
典籍文化?一堆學華夏還學劈叉的,在大齊麵前,也配談文化?
正寧帝這完全是天/朝上國的典型思維。
蕭景曜眨了眨眼,突然發現,先前正寧帝打算讓畫師畫的《二王慶賀圖》,可能要變成《二王受刑圖》了。以正寧帝對待敵人的冷酷,蕭景曜有理由相信,等到高黎王和倭奴王團聚後,正寧帝說不準就會以他們某天右腳先踏進宮門的理由,將他們下大獄。
還真別說,一想到那個場景,蕭景曜的心情都愉快了不少呢。
正寧帝又看著蕭景曜,「你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開海禁?」
蕭景曜反問正寧帝,「難道不是陛下下定決心了嗎?」
正寧帝微微一笑,站起身走到蕭景曜身邊,帶著萬般期許,輕輕拍了拍蕭景曜的肩,「那兩年後,你就去閔州吧。」
那一堆地主豪強,還真該蕭景曜去收拾他們。
蕭景曜大喜過望,「謝陛下!」
正寧帝神情欣慰,再次拍了拍蕭景曜的肩,「這兩年,你多教導教導太子,別同他生疏了。」
正寧帝想保住他在意的所有人,現在已經開始為蕭景曜謀一條康莊後路。
蕭景曜明白了正寧帝的意思,當即笑道:「能教導太子,是臣之幸。」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正寧帝的臉色青白交加,明明暗暗,看向蕭景曜的目光也忽冷忽熱,複雜難辨。
最終,正寧帝合上雙眼,長嘆一聲,「景曜啊,碰上朕和太子,是你的幸運。」
換個皇帝,蕭景曜這會兒已經人頭落地。正寧帝是個仁君,繼任者同樣宅心仁厚,有人情味,還對蕭景曜十分親近,拿蕭景曜當好友對待。
對於蕭景曜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幸運的事。
不然的話,讓蕭景曜眼睜睜地看著海禁遺毒百年,最終給華夏帶來滅頂之災?
那對蕭景曜未免太過殘忍。
穿越本就是一件殘忍的事,尤其是從便利的現代社會穿越迴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多年打拚全都化為烏有,蕭景曜沒有崩潰,那純屬是他心理素質夠強悍。
要是再讓蕭景曜清醒地看到華夏再次走向那段屈辱的歷史,卻無法改變一星半點。那蕭景曜覺得自己還不如噶了算了,命運待他何其殘酷。
好在蕭景曜上輩子積德行善,這輩子雖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夠便捷舒適,但蕭景曜的幸運值還不錯,又收穫了千金難買的真情,還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如此一來,這一輩子,也不算白活。
蕭景曜琢磨著正寧帝話裏頭的意思,覺得他應當是同意了開海禁之事。蕭景曜當即神色一喜,激動地拱手道:「陛下和太子殿下宅心仁厚,一心為了江山社稷,是萬民之福!」
正寧帝又是一聲嘆息,臉上露出了一絲苦笑,「朕怎麽能當華夏的罪人?」
正寧帝又看向李首輔幾人,眼中寒光乍現,「這些話,朕不希望再有其他人知曉!」
李首輔幾人趕緊跪伏在地,再三保證,「臣等必將守口如瓶,絕不透露隻言片語!」
海外小國,不過蠻夷爾。華夏內部亂成什麽樣,腦漿都打出來,那也是自家人的事情。被蠻夷之人逼到近乎亡國滅種的地步,那是整個華夏的恥辱!
哪怕要違背太/祖定下的規矩,這個海禁,還就非開不可了!
不僅要開,大齊的戰船還要經過每一個蠻夷之地,讓他們知曉,幾千年的禮儀之邦是何等風采!
李首輔等人宛若打了雞血,鬥誌滿滿。
「如果海禁弊端如此之大,那是否證明,未來華夏的敵人,來自海上?」
驚駭過後,正寧帝屬於帝王的智商上線,讓李首輔等人告退之後,正寧帝才單獨問蕭景曜。
蕭景曜有些驚訝,倒是沒想到自己一個衝動,會讓正寧帝能猜到這一點,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那些會對華夏造成滅頂之災的蠻夷,都有哪些?」
蕭景曜發誓,他真的從正寧帝的話裏聽到了殺氣!
不等蕭景曜迴答,正寧帝突然想起來蕭景曜對倭匪的厭惡,當即開口道:「倭國是其中一個?」
雖然是疑問的口氣,但正寧帝的神情很是篤定。
蕭景曜默認,正寧帝當即冷笑一聲,「朕本來想著讓倭奴王和高黎王為朕和大齊官員們跳跳舞就行,如今看來,留他們一命,都是朕太過仁慈了!」
「高黎國也有份?」
蕭景曜搖頭,但神情還是有些厭惡。
正寧帝頓時瞭然,「看來它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正好,倭島那邊可以不斷開採金銀礦,大齊可以不再為國庫發愁,那就厲兵秣馬,將高黎拿下吧。」
從此之後,世上再無高黎,也就不復存在養的狗反咬主人的事。
正寧帝很快就做出了決斷,「將倭島上的倭人分散到倭島附近的島上,還有高黎。將他們通通打散,史籍典冊收入大齊,其他的不必留著。他們也該說大齊的官話,學四書五經。告訴他們,他們成了大齊子民,和其他百姓一樣,隻要能通過科舉考試,也能入朝為官。」
正寧帝先前對倭島和高黎的打算,是想著設都護府,利用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現在知道了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正寧帝就沒那麽宅心仁厚了,恨不得將這兩個小國徹底抹去。
典籍文化?一堆學華夏還學劈叉的,在大齊麵前,也配談文化?
正寧帝這完全是天/朝上國的典型思維。
蕭景曜眨了眨眼,突然發現,先前正寧帝打算讓畫師畫的《二王慶賀圖》,可能要變成《二王受刑圖》了。以正寧帝對待敵人的冷酷,蕭景曜有理由相信,等到高黎王和倭奴王團聚後,正寧帝說不準就會以他們某天右腳先踏進宮門的理由,將他們下大獄。
還真別說,一想到那個場景,蕭景曜的心情都愉快了不少呢。
正寧帝又看著蕭景曜,「你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開海禁?」
蕭景曜反問正寧帝,「難道不是陛下下定決心了嗎?」
正寧帝微微一笑,站起身走到蕭景曜身邊,帶著萬般期許,輕輕拍了拍蕭景曜的肩,「那兩年後,你就去閔州吧。」
那一堆地主豪強,還真該蕭景曜去收拾他們。
蕭景曜大喜過望,「謝陛下!」
正寧帝神情欣慰,再次拍了拍蕭景曜的肩,「這兩年,你多教導教導太子,別同他生疏了。」
正寧帝想保住他在意的所有人,現在已經開始為蕭景曜謀一條康莊後路。
蕭景曜明白了正寧帝的意思,當即笑道:「能教導太子,是臣之幸。」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