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小朋友好奇發問,農民伯伯每年都種地,自己家應該有種子,為什麽還要去買種子?
院長媽媽笑著解釋說,農民伯伯手裏的種子也能種,但種子經歷了一代一代,容易退化,產量降低不說,還有可能生別的病。去糧站買新的種子就很好,糧站賣的種子,是農科院的那些特別有學問的人培育出來的新種子,肯定是最好的。
所以蕭景曜知道,糧種也要和新品種去雜交,培育出新的糧種,才不會讓種子退化。
從這點入手,蕭景曜又提到了可以讓商隊從西域和海外帶來更多的糧種,由此拓展到海上。蕭景曜也是到了京城後才知道,大齊現在商業如此發達,竟然還有海禁。
這就很離譜。
但這裏麵的關係錯綜複雜,蕭景曜要是上來就大大咧咧地嚷嚷著要開海禁,怕是剛進官場就有一堆人等著弄死他。
蕭景曜想了想,點到即止,隻提到海外可能有更多的糧種,民以食為天,若是能多出一樣能讓百姓們填飽肚子的食物,那便是陛下的恩德。
在這個農民隻能靠天吃飯的時代,糧食的重要性比後世人想像的還要重要得多。
哪怕是後世史書上記載的太平盛世,也有小部分人餓死。大部分人不餓死,哪怕還沒填飽肚子,也能算是盛世。
算算現在的糧食產量,再算算百姓要交的賦稅就知道,尋常人家,沒病沒災,風調雨順,也就勉強能剩點餘糧。這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要是碰上旱災洪澇,那就是百姓流離失所,成為史書上的一句,「歲大飢,人相食」。
蕭景曜以糧種為由提到海外,並不會讓那些主張海禁的官員心生不喜。
接著,蕭景曜又提到了給與匠人一定獎勵,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主動改進農具和各種手工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更好的農具,百姓們就能種出更多的糧食。
這也算是蕭景曜的一點點私心,他一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華夏從古至今都不缺能人誌士,各行各業的天才多如繁星。隻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他們的才華被人忽略。或許有些東西,隻要再堅持那麽一下下,再精進那麽一點點,就可能取得巨大的進步,說不準就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蕭景曜選擇相信先人的智慧,隻想著為推進這個發展貢獻出自己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力量。
想到這裏,蕭景曜頓時想到了後世那句流傳很廣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嘴角不由露出了一絲笑意。
至於兵戈方麵,蕭景曜別出心裁,從抓軍隊精神建設入手,提出可以組建宣傳隊,在將士們閑暇之時將大齊帝王們的一些仁政和愛民事跡編成小故事,讓人上台演,讓將士們知道他們是王道之師,朝廷給了百姓許多恩惠,他們的家人也越過越好,讓他們更加對陛下歸心。
這一點算是說到了皇帝們的心坎上。為什麽有那麽多昏君猜忌優秀的將領?無非就是擔心他們功高震主,振臂一唿,底下的士兵們跟著他就反了。
現在蕭景曜提到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看似是讓將士們知曉朝廷的仁德,實際上是讓將士們對朝廷更加歸心。
雖然還稍顯稚嫩,因為對軍隊不夠了解,有許多不足之處,但蕭景曜這個觀點,足夠讓所有人耳目一新。
蕭景曜越寫越順,下筆如有神。寫著寫著,蕭景曜突然發現身邊站了個人,頓時無語,陛下,您能不能不要充當考生們最後一場考試中的最大障礙?
蕭景曜心態穩得一批,在正寧帝和善的目光下,蕭景曜連手都沒抖一下,唿吸都沒亂,從容不迫地接著往下寫。
正寧帝暗暗點頭,對蕭景曜愈發滿意。這次見到蕭景曜,蕭景曜的每一次表現,都在正寧帝加大分。
其他考生可就慘了,正寧帝這麽一晃悠,有筆下一抖寫廢了一張紙的,有腦一片空白再也想不起來自己要寫什麽的,還有瑟瑟發抖唿吸急促幾乎要暈過去的……
真不是考生們心理素質差。摸著良心說,能過五關斬六將來到殿試的考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殘酷考試中早就被練出了一顆大心髒了。但他們現在身邊站著的可是當朝皇帝啊!這誰能不激動?
帝王在所有人心裏,是天子,是天下之主,帝王薨逝,叫做「山陵崩」,完全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誰見到天子能不激動呢?
蕭景曜雖然沒發抖,但他心裏還是激動的,隻是心態夠穩,上輩子又練就了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氣度,所以蕭景曜看起來才仿佛沒有受到任何幹擾。
中午也是在保和殿吃飯。兩邊的侍衛送來了白花花的饅頭和湯水。不是正寧帝小氣,而是飯菜味道大,考生們在眾目睽睽之下,估計也吃不了幾口,不如吃饅頭更自在。
蕭景曜優雅地幹掉四個饅頭,喝了點水潤潤嗓子,又把湯全部喝完,成為保和殿中唯一一個把湯喝完的貢士。
倒不是湯不好喝,而是其他人不敢喝太多水,免得要去上廁所。
殿裏有出恭的地方,問題是,正寧帝和這麽多大臣都在這裏,兩邊還各站了一排帶刀侍衛。這種場合下提出去上廁所,基本也算是小小社死一迴。
讀書人最愛臉麵,哪能讓自己丟這個臉?
蕭景曜為何不擔心這點?因為他仔細算了算,以他寫字的速度,等他吃完飯,用不了多久就能寫完試卷,交捲走人。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院長媽媽笑著解釋說,農民伯伯手裏的種子也能種,但種子經歷了一代一代,容易退化,產量降低不說,還有可能生別的病。去糧站買新的種子就很好,糧站賣的種子,是農科院的那些特別有學問的人培育出來的新種子,肯定是最好的。
所以蕭景曜知道,糧種也要和新品種去雜交,培育出新的糧種,才不會讓種子退化。
從這點入手,蕭景曜又提到了可以讓商隊從西域和海外帶來更多的糧種,由此拓展到海上。蕭景曜也是到了京城後才知道,大齊現在商業如此發達,竟然還有海禁。
這就很離譜。
但這裏麵的關係錯綜複雜,蕭景曜要是上來就大大咧咧地嚷嚷著要開海禁,怕是剛進官場就有一堆人等著弄死他。
蕭景曜想了想,點到即止,隻提到海外可能有更多的糧種,民以食為天,若是能多出一樣能讓百姓們填飽肚子的食物,那便是陛下的恩德。
在這個農民隻能靠天吃飯的時代,糧食的重要性比後世人想像的還要重要得多。
哪怕是後世史書上記載的太平盛世,也有小部分人餓死。大部分人不餓死,哪怕還沒填飽肚子,也能算是盛世。
算算現在的糧食產量,再算算百姓要交的賦稅就知道,尋常人家,沒病沒災,風調雨順,也就勉強能剩點餘糧。這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要是碰上旱災洪澇,那就是百姓流離失所,成為史書上的一句,「歲大飢,人相食」。
蕭景曜以糧種為由提到海外,並不會讓那些主張海禁的官員心生不喜。
接著,蕭景曜又提到了給與匠人一定獎勵,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主動改進農具和各種手工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更好的農具,百姓們就能種出更多的糧食。
這也算是蕭景曜的一點點私心,他一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華夏從古至今都不缺能人誌士,各行各業的天才多如繁星。隻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他們的才華被人忽略。或許有些東西,隻要再堅持那麽一下下,再精進那麽一點點,就可能取得巨大的進步,說不準就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蕭景曜選擇相信先人的智慧,隻想著為推進這個發展貢獻出自己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力量。
想到這裏,蕭景曜頓時想到了後世那句流傳很廣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嘴角不由露出了一絲笑意。
至於兵戈方麵,蕭景曜別出心裁,從抓軍隊精神建設入手,提出可以組建宣傳隊,在將士們閑暇之時將大齊帝王們的一些仁政和愛民事跡編成小故事,讓人上台演,讓將士們知道他們是王道之師,朝廷給了百姓許多恩惠,他們的家人也越過越好,讓他們更加對陛下歸心。
這一點算是說到了皇帝們的心坎上。為什麽有那麽多昏君猜忌優秀的將領?無非就是擔心他們功高震主,振臂一唿,底下的士兵們跟著他就反了。
現在蕭景曜提到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看似是讓將士們知曉朝廷的仁德,實際上是讓將士們對朝廷更加歸心。
雖然還稍顯稚嫩,因為對軍隊不夠了解,有許多不足之處,但蕭景曜這個觀點,足夠讓所有人耳目一新。
蕭景曜越寫越順,下筆如有神。寫著寫著,蕭景曜突然發現身邊站了個人,頓時無語,陛下,您能不能不要充當考生們最後一場考試中的最大障礙?
蕭景曜心態穩得一批,在正寧帝和善的目光下,蕭景曜連手都沒抖一下,唿吸都沒亂,從容不迫地接著往下寫。
正寧帝暗暗點頭,對蕭景曜愈發滿意。這次見到蕭景曜,蕭景曜的每一次表現,都在正寧帝加大分。
其他考生可就慘了,正寧帝這麽一晃悠,有筆下一抖寫廢了一張紙的,有腦一片空白再也想不起來自己要寫什麽的,還有瑟瑟發抖唿吸急促幾乎要暈過去的……
真不是考生們心理素質差。摸著良心說,能過五關斬六將來到殿試的考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殘酷考試中早就被練出了一顆大心髒了。但他們現在身邊站著的可是當朝皇帝啊!這誰能不激動?
帝王在所有人心裏,是天子,是天下之主,帝王薨逝,叫做「山陵崩」,完全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誰見到天子能不激動呢?
蕭景曜雖然沒發抖,但他心裏還是激動的,隻是心態夠穩,上輩子又練就了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氣度,所以蕭景曜看起來才仿佛沒有受到任何幹擾。
中午也是在保和殿吃飯。兩邊的侍衛送來了白花花的饅頭和湯水。不是正寧帝小氣,而是飯菜味道大,考生們在眾目睽睽之下,估計也吃不了幾口,不如吃饅頭更自在。
蕭景曜優雅地幹掉四個饅頭,喝了點水潤潤嗓子,又把湯全部喝完,成為保和殿中唯一一個把湯喝完的貢士。
倒不是湯不好喝,而是其他人不敢喝太多水,免得要去上廁所。
殿裏有出恭的地方,問題是,正寧帝和這麽多大臣都在這裏,兩邊還各站了一排帶刀侍衛。這種場合下提出去上廁所,基本也算是小小社死一迴。
讀書人最愛臉麵,哪能讓自己丟這個臉?
蕭景曜為何不擔心這點?因為他仔細算了算,以他寫字的速度,等他吃完飯,用不了多久就能寫完試卷,交捲走人。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