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打聽,試圖巧遇
下鄉女知青被催婚十年 作者:天蓮噬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母瞪眼,“那是你沒看到,整天跟個佛菩薩似的無所事事,地上這麽髒,你不會拿掃把掃兩下,隔壁劉大爺一大清早就拿著魚竿去河邊釣魚,整整三條手臂長的鯽魚,你就不能跟人家學學。”
王書寧挑眉,今天早上自己騎車出門的時候正好看到劉大爺拎著桶迴來,估計是劉嬸拿魚過來朝宋母顯擺了。
“可以吃飯了。”王建軍手上端著爐子進門。
王書寧和宋母各自把手上的書和衣服放下,然後把矮凳上的杯子、點心和水果幹收下去。
鹹菜豆腐燒肉,大冬天家裏經常吃這個,竹籃子裏放著新鮮的綠葉子蔬菜,想吃就放到鍋裏燙。
吃過午飯後,王書寧的爸爸當真拿著滿是灰塵的舊魚竿,拎著桶出門了。
可晚上迴來的時候,水桶裏隻有一條巴掌大的小鯽魚,紅燒不夠一盤菜,一個人吃都嫌少。
身為孝順媳婦的張秀珍硬是把魚殺了,燒了一小鍋鯽魚豆腐湯。
一人一勺就見底。
宋母看著魚刺深深歎口氣。
隔天上午,宋母拿著已經成型的棉衣給王書寧試,“穿一下,看緊不緊,袖子短不短。”
淺黃色的棉衣在大冬天顯得格外亮眼,張秀珍看向自己手上的紅棉衣,頓時感覺不是那麽好看了。
“長度剛好,不緊也不鬆。”棉衣裏裝的是新棉花,一套上就感覺特別鬆軟暖和。
宋母滿意地看著王書寧,“這顏色真的特別襯膚色,感覺又白了許多,脫下來我給你收收線,下午就能穿了。”
用針線把棉花一塊一塊地固定住,防止洗衣服的時候跑到一塊去。
廖母吃過早飯便在一家人的期盼下騎著自行車來到城南大院。
在街口隻問了一個人就曉得了王書寧家在哪裏。
沒急著過去看,廖母先找人閑聊,打探出王書寧家裏都有哪些人,家庭關係怎麽樣。
兄妹三個,說明王書寧母親能生,女兒肯定也不差。
就是姐姐不太好,經常迴娘家打秋風。
這點小事也不是大問題,她總不會跑到妹妹婆家占便宜。
更何況小兩口常年在島上待,也就放假的時候迴來住幾天,礙不著什麽事。
廖母對王書寧特別滿意,在門外悄悄看一眼確定位置後便打道迴府了。
廖父迫不及待地問:“怎麽樣,打聽到了嗎?”
廖母坐下喝口水,“打聽到了,那姑娘在城南大院還挺有名,高中一畢業就下鄉,自己有出息,聽說是今年才當上老師,然後就去金山島支援,估計和廷鳴沒認識多久。”
“家裏父母健在,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姐姐已經嫁出去,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哥哥已經娶了媳婦,就是還沒孩子,一家四口都有工作,吃公家飯。”
賀慈棉滿意地點頭,條件算不上太好,但也算不錯,至少不會給女兒拖後腿。
都是公家飯,想必彩禮也不會獅子大開口,就算要的多,估計也會帶迴來。
廖母眼裏閃著光:“聽說城南大院大廣場那邊今天晚上六點放露天電影,那姑娘家說不定會過去,我們也去看看?”
廖父猶豫道:“城南大院距離我們這裏有點遠,肯定都是街坊鄰居過去看,我們幾個生人會不會不太好。”
賀慈棉鬆嘴,“那姑娘和弟弟相看過,既然沒成,弟弟又不肯放棄,那就得厚臉皮。過完年二十歲,她不急不代表她爸媽不急,弟弟條件這麽好,一般人肯定能瞧上。”
“今天晚上先打招唿,等過年的時候再找機會上門拜個年,讓她父母催她,一下子沒瞧對眼沒關係,隻要迴島上後弟弟有機會和人家相處聊天,感情這不就處出來了!”
沒看上還想追人家姑娘,那就得死皮賴臉。
當初要不是廖廷崛臉皮厚,心思又單純,也追不到聰明的賀慈棉。
廖廷崛覺得自己媳婦說的有道理,“我覺得行,弟弟過完年也二十五了,島上又沒多少合適的姑娘,能看中一個不容易。”
廖母刷得一下站起身,“那就這麽決定了,今天晚上早點做飯,吃完過去占位置,也好離人家近點。”
靠在炕上捧著連環畫哈哈大笑的王書寧完全不知道今天晚上自己會遭遇什麽.
如果她知道的話,一定會阻止家人去大廣場看露天電影。
下午,王書寧的新棉衣徹底完工,把線剪斷後宋母立刻就讓她穿上,“出門穿新的,在家裏穿舊的,兩件也夠換。”
王書寧的大哥王建軍興高采烈地從外麵跑進來,“小妹,我給你買到臥鋪票了,排了三天隊,今天我過去的時候終於告訴我有了。”
宋母立刻問他:“哪天的?”
王建軍迴答道:“一月二十四號的,下鋪。”
宋母放心了,二十四號不算太早,要是買到二十號的,自己反而有點舍不得。
王書寧接過車票,“謝謝大哥,能搶到臥鋪是真不容易,還是下鋪。”
王建軍自豪地講道:“要是硬座,我前兩天就能給你買到,臥鋪就久了點。”
雖說小妹的工作勉強夠資格買臥鋪,可過年期間車票緊張,就變得不好買。
宋母望著王書寧身上的新衣服,說道:“還有不到一星期就要過年了,過年那幾天人來人往特別忙,我得先把你兩身春夏天的衣服做出來,要不然到時候來不及帶走。”
張秀珍沒宋母做的快,她的新棉衣至少還有一天才能完工,“等我衣服做好,我幫媽做,到時候就能快點。”
王書寧看著角落裏的布料:“媽,你和爸,還有大哥過年的新衣服還沒買。”
宋母伸手拿起藍色的布料開始畫線準備剪裁,“入冬的時候做過新衣服,過年直接穿那個就行。”
張秀珍穿針的手停頓了一下,入冬時一家四口都做了新衣裳,那是因為舊棉衣布料已經被洗得特別薄,宋母就拿錢票買了顏色深的新布料,把舊棉花放在太陽底下曬了好多天,然後填進新棉衣裏。
當時也算是新衣服,可這都過去三個月了,新的也變舊了,自己現在身上穿的就是那時候做的。
王書寧沒說話,盯著宋母和張秀珍身上的衣服,看顏色是同一批布料,爸和大哥身上的也差不多。
王書寧挑眉,今天早上自己騎車出門的時候正好看到劉大爺拎著桶迴來,估計是劉嬸拿魚過來朝宋母顯擺了。
“可以吃飯了。”王建軍手上端著爐子進門。
王書寧和宋母各自把手上的書和衣服放下,然後把矮凳上的杯子、點心和水果幹收下去。
鹹菜豆腐燒肉,大冬天家裏經常吃這個,竹籃子裏放著新鮮的綠葉子蔬菜,想吃就放到鍋裏燙。
吃過午飯後,王書寧的爸爸當真拿著滿是灰塵的舊魚竿,拎著桶出門了。
可晚上迴來的時候,水桶裏隻有一條巴掌大的小鯽魚,紅燒不夠一盤菜,一個人吃都嫌少。
身為孝順媳婦的張秀珍硬是把魚殺了,燒了一小鍋鯽魚豆腐湯。
一人一勺就見底。
宋母看著魚刺深深歎口氣。
隔天上午,宋母拿著已經成型的棉衣給王書寧試,“穿一下,看緊不緊,袖子短不短。”
淺黃色的棉衣在大冬天顯得格外亮眼,張秀珍看向自己手上的紅棉衣,頓時感覺不是那麽好看了。
“長度剛好,不緊也不鬆。”棉衣裏裝的是新棉花,一套上就感覺特別鬆軟暖和。
宋母滿意地看著王書寧,“這顏色真的特別襯膚色,感覺又白了許多,脫下來我給你收收線,下午就能穿了。”
用針線把棉花一塊一塊地固定住,防止洗衣服的時候跑到一塊去。
廖母吃過早飯便在一家人的期盼下騎著自行車來到城南大院。
在街口隻問了一個人就曉得了王書寧家在哪裏。
沒急著過去看,廖母先找人閑聊,打探出王書寧家裏都有哪些人,家庭關係怎麽樣。
兄妹三個,說明王書寧母親能生,女兒肯定也不差。
就是姐姐不太好,經常迴娘家打秋風。
這點小事也不是大問題,她總不會跑到妹妹婆家占便宜。
更何況小兩口常年在島上待,也就放假的時候迴來住幾天,礙不著什麽事。
廖母對王書寧特別滿意,在門外悄悄看一眼確定位置後便打道迴府了。
廖父迫不及待地問:“怎麽樣,打聽到了嗎?”
廖母坐下喝口水,“打聽到了,那姑娘在城南大院還挺有名,高中一畢業就下鄉,自己有出息,聽說是今年才當上老師,然後就去金山島支援,估計和廷鳴沒認識多久。”
“家裏父母健在,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姐姐已經嫁出去,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哥哥已經娶了媳婦,就是還沒孩子,一家四口都有工作,吃公家飯。”
賀慈棉滿意地點頭,條件算不上太好,但也算不錯,至少不會給女兒拖後腿。
都是公家飯,想必彩禮也不會獅子大開口,就算要的多,估計也會帶迴來。
廖母眼裏閃著光:“聽說城南大院大廣場那邊今天晚上六點放露天電影,那姑娘家說不定會過去,我們也去看看?”
廖父猶豫道:“城南大院距離我們這裏有點遠,肯定都是街坊鄰居過去看,我們幾個生人會不會不太好。”
賀慈棉鬆嘴,“那姑娘和弟弟相看過,既然沒成,弟弟又不肯放棄,那就得厚臉皮。過完年二十歲,她不急不代表她爸媽不急,弟弟條件這麽好,一般人肯定能瞧上。”
“今天晚上先打招唿,等過年的時候再找機會上門拜個年,讓她父母催她,一下子沒瞧對眼沒關係,隻要迴島上後弟弟有機會和人家相處聊天,感情這不就處出來了!”
沒看上還想追人家姑娘,那就得死皮賴臉。
當初要不是廖廷崛臉皮厚,心思又單純,也追不到聰明的賀慈棉。
廖廷崛覺得自己媳婦說的有道理,“我覺得行,弟弟過完年也二十五了,島上又沒多少合適的姑娘,能看中一個不容易。”
廖母刷得一下站起身,“那就這麽決定了,今天晚上早點做飯,吃完過去占位置,也好離人家近點。”
靠在炕上捧著連環畫哈哈大笑的王書寧完全不知道今天晚上自己會遭遇什麽.
如果她知道的話,一定會阻止家人去大廣場看露天電影。
下午,王書寧的新棉衣徹底完工,把線剪斷後宋母立刻就讓她穿上,“出門穿新的,在家裏穿舊的,兩件也夠換。”
王書寧的大哥王建軍興高采烈地從外麵跑進來,“小妹,我給你買到臥鋪票了,排了三天隊,今天我過去的時候終於告訴我有了。”
宋母立刻問他:“哪天的?”
王建軍迴答道:“一月二十四號的,下鋪。”
宋母放心了,二十四號不算太早,要是買到二十號的,自己反而有點舍不得。
王書寧接過車票,“謝謝大哥,能搶到臥鋪是真不容易,還是下鋪。”
王建軍自豪地講道:“要是硬座,我前兩天就能給你買到,臥鋪就久了點。”
雖說小妹的工作勉強夠資格買臥鋪,可過年期間車票緊張,就變得不好買。
宋母望著王書寧身上的新衣服,說道:“還有不到一星期就要過年了,過年那幾天人來人往特別忙,我得先把你兩身春夏天的衣服做出來,要不然到時候來不及帶走。”
張秀珍沒宋母做的快,她的新棉衣至少還有一天才能完工,“等我衣服做好,我幫媽做,到時候就能快點。”
王書寧看著角落裏的布料:“媽,你和爸,還有大哥過年的新衣服還沒買。”
宋母伸手拿起藍色的布料開始畫線準備剪裁,“入冬的時候做過新衣服,過年直接穿那個就行。”
張秀珍穿針的手停頓了一下,入冬時一家四口都做了新衣裳,那是因為舊棉衣布料已經被洗得特別薄,宋母就拿錢票買了顏色深的新布料,把舊棉花放在太陽底下曬了好多天,然後填進新棉衣裏。
當時也算是新衣服,可這都過去三個月了,新的也變舊了,自己現在身上穿的就是那時候做的。
王書寧沒說話,盯著宋母和張秀珍身上的衣服,看顏色是同一批布料,爸和大哥身上的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