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翁家裏離開後。


    霍海在馬車上,唱著小曲兒:“找公主去。”


    項緒調轉車頭,換了個方向。


    項緒小聲:“公子,今天很開心啊!”


    霍海樂嗬嗬:“當然,我都佩服我自己,這事兒辦的真漂亮!”


    項緒:“嘿嘿嘿,公子這麽開心,能不能指點路,最近投資風口……”


    霍海聽項緒這麽說,倒是想起來了:“最近我和陛下會把城西的那些距離長安近的貴族豪宅都給買下來。”


    “但是得持有一段時間,才會漲價。”


    項緒興奮:“明白了公子。”


    霍海:“項緒,你是跟我最早的,也是最久的,這次你就入仕吧,不用再跟著我了。”


    項緒愣了一下急忙:“公子,下次我不問賺錢的事兒了。”


    項緒知道霍海不是小氣的人,更何況去買貴族的房子這事兒公子又不會虧,也不會少賺,怎麽問一下之後公子居然趕人啊?


    霍海:“我不是趕你走,而是明年開始,隻有考試過關的人才能當官了,我跟文翁談的事情就是科考,之後所有的官,都必須是學校培養出來的,是通過了科舉考試的。你能力雖然強,但是每天這麽忙,真考起試來,未必是那些讀書人的對手。”


    倒不是說項緒行測還是申論某個部分有問題。


    而是說,他給的答案,太過於高深了,可能閱卷老師看都看不懂。


    因為項緒每天接觸的都是帝國中樞的大人物,是走在了時代改革的最前沿,他的很多思維下意識的融入答案,對閱卷老師都是一道難題。


    這是不可能考得到高分的。


    再說了,論寫文章,人家每天練,項緒哪有時間練?久而久之,怎麽考得過。


    項緒:“公子,入不入仕……我不想入仕。”


    “跟著公子身邊,給公子架馬,挺好的。”


    霍海:“胡說八道,你是茂陵四義士之首,你名滿天下,誰人不知道茂陵四義士?”


    “皇甫華,現在是匈奴公司武官,是除了我哥,大將軍衛青,飛將軍李廣之外,少數自主帶著軍隊在帝國邊疆活動的人。隻有曹襄迴來之前,還有現在的路博德,趙食其他們和他自主權一樣,已經走武官的路線走到了封侯,他還年前,十年二十年之後,未必不是前後左右將軍。”


    “樊胚早在兩年前就是瓷器廠的廠長了,經過了兩年的打拚,把瓷器廠帶的蒸蒸日上,現在培養了兩個徒弟要接班,他自己馬上也要步入中樞了。”


    “羅建,兩年前就是建材廠的廠長,比樊胚還更早出名,當初修建渭河大橋時,羅建就在文武百官麵前露臉了,丞相李蔡還親自上書稱讚羅建,說‘鋼筋水泥是建築的棟梁,而羅建是大漢的棟梁’。日後陛下把建築這一塊單獨列出來時,哪個位置就是個給羅建準備的。”


    “你呢?”


    項緒,才是茂陵四義士之首。


    但說實話,經過了又一年之後,項緒的地位反而成了最低的了。


    不過這一年,項緒守在大本營,既沒有跟著霍海去出征,也沒有進入具體項目去實施,真就沒有立功的機會。


    但是,項緒就像蕭何一樣,才是功勳榜榜一成員。


    甚至榜二都輪不上韓信樊噲彭越他們,而是同樣在後勤方麵下功夫的曹參。


    為什麽?


    實際上,真正打贏項羽的不是劉邦,不是韓信,不是彭越,不是樊噲,不是張良,而是蕭何。


    當然,從史書上記載來看,的確,是他們在和項羽正麵對抗,最後項羽敗了,要算功勞是他們的功勞。


    但是,項羽每戰必勝,而劉邦這邊連戰連敗,最後一直贏的項羽卻打到人越來越少糧越來越少,而劉邦那邊越打越多。


    是憑空變出來的?


    是蕭何啊!


    也正因為楚霸王是冷兵器史上,最能打那個,是個人勇武和帶兵結合的最好的一個,才讓後來人知道了後勤是多重要蕭何是多重要。


    換個對手來,以蕭何搞出的經濟規模,三兩下就給對手滅了,全顯在戰將身上了,就顯不出蕭何的厲害了。


    到時候曹參周勃都得排到他前麵去。


    不過幸好對手是楚霸王,才顯出了蕭何。


    但,天下現在哪有楚霸王?


    日後別人提到茂陵四義士,隻會說,皇甫華、周建、樊胚真厲害,項緒?湊數的。


    實際上,項緒才是這個團隊中,最重要的那個人。


    不過,霍海又不追求皇圖霸業,不需要天天帶個穩定器在身邊。


    “這一次安洛鐵路,由你擔任總經理,兼任董事長。”


    項緒瞪眼。


    霍海繼續:“不隻是兼任董事長不隻是擔任總經理,你還要把鐵路管理方麵的事情吃透。”


    “你記住,五年內,你就是大漢鐵路大臣,與廷尉等高,十年內,你就是大漢交通大臣,和丞相齊平。”


    十年後,項緒也就是三十五六歲而已。


    霍海這麽說可不是瞎說的。


    首先第一點,目前的安神鐵路,從長安到同關,從同關到神木,之間那麽多調度,那麽多安排,是誰在做?


    項緒。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梅黑夫強是強,羅建厲害是厲害,他們擔任一個職務,不到一年,就能名滿天下,誰都知道他們。


    而項緒強在,他聞名長安,別人卻不知道他到底是幹什麽的。


    因為他什麽都能幹。


    霍氏旗下,任何地方有問題,或者霍海沒空去處理,或者別人找不到霍海時,就去找項緒,一定能得到解決。


    安神鐵路是霍海和劉徹投資建立的,一開始因為是研究院在做,所以劉徹沒派人,是誰在主導項目的進展?是項緒。


    後來,因為要安排大軍北上,開始對匈奴的總攻。


    所以也不能安排人來對安神鐵路光明正大的進行建設。


    是誰在主導安神鐵路的二期建設?


    是項緒。


    安神鐵路建設完成後,北邊神木到五原,這一段路可謂是惡劣至極。


    就算有鐵道警察成立的幫助,有人協管安全問題和防盜問題,光是這一段鐵路的修建,就能讓人抓破頭。


    但霍海打完匈奴後是怎麽迴長安的?


    坐火車。


    是誰主導的項目?項緒。


    如果說一個人,能把從未出現過的巨大工程給安排妥當,那毫無疑問就是最頂級的天才。


    但項緒在吧鐵路安排妥當的同時,還在維持整個長安大量霍氏企業霍氏項目以及研究院少尉府衙還有各個衙門之間互通的工作。


    所以,霍海覺得是時候了。


    項緒本來可以主導一個大工程,或者幹脆直接外放去當一個封疆大吏,都是綽綽有餘。


    但現在霍海天天在家閑著,而項緒也就把做事兒的優先級放開了,天天守著給霍海當車夫,別的事情反而放在一旁了。


    這怎麽能行?


    而對於項緒的安排,霍海也是用了不少力氣。


    這個安洛鐵路,讓誰去管?


    目前劉徹那兒的經濟類人才,趙過現在是西域公司的總經理,卜式現在是匈奴公司的總經理。


    本來,這個位置,劉徹想要讓桑弘羊去。


    但是霍海還是提出了讓項緒去。


    桑弘羊之前因為年輕,所以敗給了卜式,又因為實操方麵的缺陷,敗給了趙過。


    按道理,現在有第三個大公司要出現了,應該桑弘羊去了。


    但事實上,霍海提出讓項緒去後,劉徹馬上就拋棄了桑弘羊這個選項。


    劉徹對項緒也是印象深刻。


    對於這種人,劉徹就一個評價。


    宰相之才。


    別看劉徹天天評價這個那個都是宰相之才。


    但他真這麽評價的,後麵一定會讓他上位。


    隻是,等項緒這一代人成長起來時,也許宰相就沒那麽重要了。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經驗。


    霍海知道,未來鐵路和航運,還有公路管轄,一定會合為一個機構。


    無論是交通局,還是交通部,還是交通省,還是交通台,都一迴事兒。


    為什麽?


    因為,交通,和情報,密不可分。


    想一下,未來,貨運客運,經濟動脈,加上情報係統,這些工作要合為一體結合起來歸一個人管轄。


    這個人的權利,和宰相有什麽區別?


    所以霍海才說十年後,項緒將會和丞相比肩。


    項緒雖然不願意,霍海也隻能:“給我找個新車夫來,明天開始你就去籌劃安洛鐵路的事情吧。”


    “在股票交易中心公考計劃書。”


    項緒不是很情願:“公子,那明天豈不是就見不到您了?”


    霍海:“滾吧,等你什麽時候結婚,我再去見你。”


    “老大不小的人了,換成是別人這個年齡,兒子都快結婚了。”


    雖然項緒才二十六歲,但這個時代,二十六歲的人兒子有個十一二歲準備結婚了很正常。


    項緒以前就是個門客,到處混飯吃的,接不上婚很正常。


    現在有能力了有地位也有錢了,還不結婚還等什麽?


    萬一哪天為國捐軀了,豈不是個念想都沒有?


    這個還是霍海之前悼念葛楠的時候產生的感歎。


    葛楠是標標準準的為國捐軀了,也是為霍海捐軀了。


    本來葛楠是對俗世權力很有欲望的。


    他想的是成功之後,就封侯,封侯之後就成家,從此以後大富大貴。


    結果沒想到為國捐軀。


    又沒有個直係後代,說好的封侯,都封不上了,改封神。


    以項緒的性格,去主導交通,不讓他成婚生子,霍海真的不好意思。


    霍海早就派人去查過了,項緒那真叫一個舉目無親,是和葛楠一樣,到時候想要追封,都封不了。


    葛楠還信教,可以封個道家天師封神,項緒怎麽辦?


    項緒也知道,公子這個人雖然有時候沒正行,但說話是說一不二。


    從跟著公子開始,公子下的決心,那幾乎就沒有不成的,隻有第一次和陛下交鋒,輸了。


    從此以後無往不利,就算再和陛下表決心,都是說服陛下,而不是被說服。


    自己也不可能說服公子。


    那就站好最後一班崗吧。


    項緒笑了起來,揮動馬韁加速,然後大聲:“公子,剛剛你說自己都佩服自己,是什麽意思啊?”


    霍海哈哈大笑:“現在儒家分成了兩派,一派公羊學,一派穀梁學。”


    “公羊學攻擊性極強,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一樣,是主擴張的。”


    “而穀梁學,雖然攻擊性也不錯,但是大部分時候是想要以等級製度以規矩,限製其他思想的出現,來達到自己和皇權綁定共生,長期永存的目的。”


    項緒:“公子肯定是把它們抓起來利用了一把?”


    霍海哈哈大笑:“沒錯,穀梁學不是講究等級製度嗎?不是要討皇帝喜歡來保障自己的永存嗎?”


    “給他們這個機會,讓他們去外國,跟外國人講等級製度。”


    “哈哈哈哈哈。”


    項緒馬上明白了過來。


    公子肯定認為穀梁學長期在大漢,會有不良影響,可如果這種學說拿去對付外國人,那就是剛剛好。


    既不會有遺毒荼毒大漢,又強度很高,讓被劃等級的人無法反抗。


    項緒想的沒有錯,霍海就是這麽想的。


    穀梁學的優勢是什麽?無限集權,無限拔高統治的穩定性。


    缺陷是什麽?禁錮思想,降低戰鬥力,時間久了會導致腐儒的誕生。


    所以……這個學說本來就不該用在國內啊,本來就該用在國外啊!


    如果穀梁學放在大漢之外,那他將沒有弱點!沒有缺陷!全是優點!


    既能讓山巒之外的遠方的那些人,對大漢效忠,對大漢皇權效忠,又能讓禁錮他們的思想,降低他們的戰鬥力。


    什麽,他們中產生腐儒怎麽辦?關大漢什麽事兒。


    大漢又不把他們召迴來做官。


    這個主意,當真是絕妙。


    ……


    將入冬了,有點冷司馬遷還在家賴床。


    最近皇帝也沒通知要出行,也沒有什麽大新聞,司馬遷在家寫點小文章,想想如何把儒生的地位帶高,讓儒生們更團結在自己麾下就好了。


    正迷糊著呢,門外傳來了吵吵聲。


    司馬家的奴仆極力阻攔,但來人依舊在大喊:“眼看著火燒眉毛了,還睡覺,還讓你稟告?快放我進去,我要和司馬兄細聊!”


    司馬遷翻起身坐了起來,疑惑的看向了門外。


    這聲音耳熟。


    像是……石德?


    還沒確定呢,又一個聲音傳了過來:“哎呀,出大事了,你與其攔我,不如趕緊去讓司馬兄起來。”


    這一下司馬遷確定了,第一個說話的是石德,第二個說話的是周鴻升。


    “帶他們去大廳,我馬上過來。”


    屋裏的司馬遷開口後,仆人自然停下了:“二位這邊走吧。”


    兩人聽到司馬遷起來了,也就沒有再急了,再急也不急於這一時,穿衣服的時間當然是要給的。


    司馬遷起身後穿上衣服,洗了把臉,才慢慢悠悠往大廳方向走。


    到了大廳,已經上了三杯茶。


    司馬遷淡然:“石兄,周兄,喝茶。”


    石德拍手:“哎呀,司馬兄,火燒眉毛了!還喝什麽茶呢。”


    司馬遷沒有理會,而是端起茶杯,慢慢的坐下,用茶杯蓋子把茶沫子打開,喝了一口茶,才歪頭品了品味道:“這霍海搞出來的茶,是有點厲害,這茶比去年才初流行時,好上了不知道多少。”


    “那時以為喝的是佳品,比起今天這個又差遠了,不知道貢品又是什麽滋味。”


    “想我必然有一日入主中樞,得到陛下賞賜的茶葉。”


    “屆時如今日一樣,與二位共飲。”


    司馬遷本來外形條件就不好,但司馬遷讀的史書多,知道凡是急不得,急就錯,越錯越急。


    周鴻升:“司馬兄,還是看看這個吧,我也不急了,你慢慢看。”


    周鴻升,身份很特殊。


    他是周勃的曾孫。


    周亞夫是他叔爺爺。


    他爺爺叫做周勝之。


    他奶奶是文帝的女兒,絳侯公主。


    特殊就特殊在,他既沒見過周亞夫,也沒見過他爺爺周勝之。更沒見過他奶奶絳侯公主,也與劉徹不熟悉,更沒見過景帝。


    劉氏宗族從沒統計過他的名字,而周家族譜也不寫他的名號。


    原因也簡單。


    當初周勝之才六歲時,就尚公主了。


    相比之下,霍海和衛長公主,那叫一個晚婚晚育優生優育。


    隨著周家日漸勢大,劉徹勢必是要拿下周勝之的。


    打鐵還需自身硬,周勝之自己也是個爛豆腐,居然殺人,殺人被舉報了。


    於是國除。


    那時候,絳侯公主就知道,最是無情帝王家,自己的老爹,自己的弟弟,未來要幹些什麽,那真不好說。


    自己的親兒子要不步後塵,就隻有一個辦法,不要在長安晃悠。


    周勝之失去爵位後,周亞夫和周堅兩兄弟可還好著呢。


    但絳侯公主更不想周鴻升和他兩個叔叔有什麽瓜葛。


    絳侯公主知道,別看周亞夫厲害,越厲害,下場越慘。


    絳侯公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大漢躺平族了。


    她的猜測沒錯,後來周亞夫的兒子搞了一批盔甲要作為他爹陪葬的用品。


    但私藏盔甲,等同造反。


    於是周家老二這一脈也是沒好下場。


    周堅是周家老三,但可惜,周家老三不孕不育。


    說迴周勝之和絳侯公主的孩子,當初絳侯公主生了孩子,就知道自家人還在長安混,必死無疑。


    於是直接搬走了。


    但是,她並沒有活到把兒子撫養成人,就死了。


    這下就尷尬了。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種苦心。


    作為周勝之和絳侯公主的兒子,他怎麽想?


    明明老媽是公主,隻要求一下情,自己未必不能複爵。


    自己為什麽要當一個普通人?還遠離朝堂?


    不過,沒關係,他命也不長,並沒有活到七老八十天天悔恨這件事情。


    而是生了兒子後沒多久就死球了。


    而周鴻升,就是周家第四代人。


    他從迴長安,以絳侯公主的親孫子的名頭,雖然沒什麽實際作用,但是足夠讓讀書人羨慕了。


    而他本人又是苦學儒家,所以在儒生中非常有名。


    到了長安,周鴻升接觸到了穀梁學。


    這算是王八對綠豆,直接對上眼了!


    周鴻升從小就聽母親還有仆人還有所有人都講,若不是他奶奶去世太早,他是有可能當侯爵的。


    這是命裏生來的富貴啊。


    天生就是要高人一等的!


    當一個人沒了什麽,就最容易被什麽給撇住。


    周鴻升很快就成為了穀梁學的代表之一。


    要說的話,周鴻升還真就不是普通人,人家真天生富貴,雖然沒有侯爵之位,但是他在長安城攀親戚,誰又會拒絕呢?


    本來他又有學名,也不算窮酸,做他的親戚也不丟人,別人也沒什麽好拒絕的。


    一來二去,他就真成了穀梁學的領袖之一。


    而石德,家裏世代都是太子師,世代大儒,但石德很擔憂。


    倘若有一天,自己的兒子,沒有了這份榮光怎麽辦?特別是和霍海交手一次,一敗塗地後,石德更加不自信了。


    如果自己的家族,永遠都是太子師,永遠都是大儒多好?


    穀梁學,給了石德可能性。


    所以,石德投入穀梁學,迅速成為另一個領袖。


    而穀梁學暗中還藏有很多領袖,因為這個學派還沒站到前台來,所以領袖都是暗中的,大家互相不認識。


    大當初石德和羅鴻升認識後,恰逢大漢日報的出現,他們立刻意識到了報紙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兩人開始半公開以穀梁學代表的身份行走。


    為的就是獲得更多儒生支持。


    另一麵,他們又找到了司馬遷,要捧司馬遷做穀梁學真正的領袖,傳播穀梁學。


    說白了,他倆就是來當中間商賺差價的。


    司馬遷又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是幹什麽的,所以也沒有那麽重視他們。


    口頭上倒是說以後得了貢茶一定分給他倆喝。


    真得了,茶葉沫子都沒他倆的份兒。


    不過司馬遷並不拒絕和他們兩個接觸。


    因為,人家是舉薦人,是帶路人,有功勞的!


    司馬遷看完了周鴻升遞上來的報紙:“就這?”


    周鴻升和石德對視一眼。


    司馬遷恐怖如斯嗎?


    這麽驚恐的消息,居然麵不改色?


    司馬遷在報紙上看到了文翁的文章。


    文翁在報紙上提出了好幾個新的意見,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肯定】【三個考試】:


    【肯定新學的正確性,建議向全國推廣新學,代替舊學。


    肯定官學的優越性,建議大漢建立全國官學製度。


    肯定科學的創造性,建議大漢培養子民,提高全民平均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內驅動力。】


    三條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結論,【建議大漢舉國建立官學,所有私人學校課程和教材必須同步官學。所有適齡小孩年滿五歲開始蒙學,七歲開始讀小學,六年小學之後讀中學,六年之後選擇深造或畢業。深造者繼續讀大學,或是技術類學校。】


    然後就是【建議實行德教,全麵推行道德教育。但實行能考,以能力選拔人才。


    不一定讓所有人都成為人才,但一定要努力讓所有人都成為有道德的人,然後再在其中選拔人才。


    中學選拔小學畢業生入學,以各地方自主出題(在官學題庫中自主)進行考試。


    大學選拔中學畢業生入學,由朝廷每年出題考核,取成績最優部分。


    朝廷選拔官員,從大學畢業生中,選取國考最優者錄取。


    三種考試,保密出題,糊名閱卷,力求公平公正公開。】


    三個肯定,提出教育骨架。


    三種考試,小考,中考,國考。


    分明是要讓所有學派都失去成為官員的資格,隻有走國考路線,國家讓學什麽,才能學什麽,學成後,才能當官啊!


    在周鴻升看來,這下全完了。


    本來按照周鴻升的想法,未來朝堂全都是儒生。


    儒生成為官員,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子孫的利益,就必然推崇穀梁學。


    那麽到時候,自己的穀梁學代替公羊學,最終自己就能成就思想領袖。


    自己成為思想領袖後,看朝廷給不給自己複爵吧。


    複,那自己家就是貴族,穀梁學專門保護貴族的利益。


    不複爵,那自己就是家傳大儒,以後學生隻會更多。


    無論怎麽走,都是贏。


    但現在,第一步就出現問題了。


    董仲舒帶起儒家才多少年啊,儒家在朝堂成為主要力量才多少年啊,就要完蛋了嗎?


    要知道如果舉孝廉這一套或者按照太學考試那一套,無論是哪一種,最後都是儒家崛起的。


    所以,周鴻升和石德才那麽急。


    司馬遷端起茶又喝了一口,吹了吹茶葉:“哦?這有什麽好急的?”


    “他能寫文章發新聞,我不能麽?”


    周鴻升和石德心中已經在比中指了,雖然他們不知道比中指什麽意思:你個裝逼犯,不就是因為你能寫新聞,所以我們才來找你?


    司馬遷:“文翁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在官場,那都是泰山北鬥一般的存在,要發文,不能懟他,得從側麵迂迴。”


    ……


    清早,文翁看著報紙,忍不住點頭稱讚:“厲害,有趣,有趣。”


    司馬遷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就給出了迴應。


    文章給同樣是【三個肯定】加【三個考試】。


    所有寫的東西,都和文翁寫的一模一樣。


    所有列舉的數據,舉的例子,都和文翁類似。


    甚至有一種他是來幫文翁說話的的感覺,各種舉例,加強了【三個肯定】。


    肯定科學的作用。


    肯定新學的好處。


    肯定官學的厲害。


    但是,司馬遷走的方向完全不同。


    司馬遷認為新學非常好,所以必須要采用簡體字,采用拚音,讓更多人能更簡短的讀懂孔孟荀的經典。


    肯定了官學的厲害,大談教育的厲害,教育的好處,大談孔子開創學校,雖然不是師的發明者,卻是學的發明者。大談孔子的偉大。


    肯定科學的作用,誇讚大漢的發展,但指出如果科學傳播到了匈奴等人手中,會對大漢造成巨大的危害。


    同時如果壞人心術不正的人拿到【科學】,將會對大漢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然後借著文翁【德教能考】瘋狂的發散拆解。


    文翁就說了一句德教,而司馬遷把德教說出花兒來了,並且通過各種論證說明,德教就應該是儒家的德,結合之前提到的官學和新學。


    所以司馬遷得出了結論,應該由大漢朝廷出錢,讓所有孩子從小學習儒家,大力發展簡體字和拚音教學,力求讓所有孩子都成為儒家弟子。


    然後小考考德,中考考德,大考考德。


    嚴格的篩選後,必須要道德過關,要精通儒家,才能進大學。


    進大學後年齡上人才成熟,思想上,才是一個合格的大漢子民。


    此時有了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成熟,學習科學才能做到為國效力,而不是成為危害國家的危險。


    隻有思想和身體上雙重成熟,明白了君臣關係,明白了如何愛民,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官員。


    所以,國考需要考儒家,附帶在某些特殊技術崗位上,考一些有關專業的問題。


    文翁寫的文章不長。


    而司馬遷的文章比較長。


    幾乎是根據文翁的文章,拆解下來,挨個挨個的分析,然後每每分析到最後,就會得出答案【儒家是標準答案】。


    這兩天看報紙的人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


    本來第一天文翁發完文章後,法家、黃老道學說傳人都是非常不滿的。


    因為新學基本上就不學哲學相關的東西了,最多是學道德。


    而道德課程,大部分選的是儒家,小部分選的是道家墨家的經典。


    大家其實是有點不爽的。


    以前是全國隻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讀得起書,所以大家沒法搶。


    現在,有人提議舉國讀書,那可就不同了!


    如果舉國的人,學什麽,那什麽就是第一大學派!


    很多人都對文翁的提議不是特別滿意。


    還有就是,以前的官員選拔,都是門蔭,是貴族內部提拔。


    就算不提拔嫡子,也是庶子上台。


    一個家族幾乎年輕子弟都是官員,有能力的就當大官,沒能力的就在小地方混著。


    現在,你要改成考試,純按照考試成績來選?


    結果,第二天司馬遷的文章又來了。


    大家又不瞎,雖然看見司馬遷條條都在分析文翁,都在給文翁做補充。


    但實際上每一條都在挖文翁的老底。


    這分明是杠上了啊!


    啊?現在打嘴仗直接用新聞報紙打了嗎?


    這還是開天辟地頭一遭啊!


    大家也是忍不住關注。


    果然,第三天,報紙上刊登了文翁的文章【儒必須學,但不必考】。


    文翁認為,考儒,是本末倒置了,孔子隻是教人道德,什麽時候考過。


    明白人都看的出來,文翁在後退,儒必須學,就已經很退讓了。


    而第四天,司馬遷刊登了文章【儒必須考,但不隻考】


    司馬遷認為,孔子的《論語》寫的是什麽?不就是孔子日常考教學生們,然後記錄了下來了?怎麽能說孔子隻教道德而不考呢?


    但是時代變化了,現在需要科學,所以不能隻考儒家,應該人人都要共通儒家,但各自有各自的技能。


    所以,儒應該是一門主課,再搭配另外一個主課,以及這個職業用得上的副課,成為考試題目。


    很明顯,司馬遷也退讓了。


    從大考儒家,帶著考點別的,到儒是主課,每個人考的主業也是主課,其他的是副課。


    這個爭吵很漫長。


    雙方一直在拉鋸。


    大家也是全程看著動態。


    文翁是多少年的老官員了?還不知道這種事情怎麽推行?


    所以一開始,文翁就蓋住了一個大利好,沒有放出來,然後等著質疑上門。


    然後,再慢慢的鬆口。


    而司馬遷呢?其實司馬遷還真不需要什麽全考儒家必考儒家。


    司馬遷需要的是,讓所有儒生看到他在為儒家戰鬥,他是儒家的戰士,是儒家的領袖,並且還為儒家儒生爭取到了利益!


    突然,有人感覺不對勁了。


    怎麽你們兩個吵上了。


    你文翁不是學春秋的麽?你司馬遷又是在代替誰?看字裏行間像是穀梁學?


    等一下,公羊和穀梁吵起來了?


    什麽時候國考,科考,成了你們內部的事兒了?


    我們不是人嗎?


    但此時,他們發出來的文章,已經沒人關注了。


    大家都在關注著文翁大戰司馬遷呢。


    一個是上一個時代碩果僅存的,一個是後起之秀。


    一個公羊,一個穀梁。


    一個走新政路子,一個力求繼續走招賢路子。


    最終,文翁放出了大招。


    【《新時代的百家》


    ——副標題《儒乃做人之道,科學乃治國之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有活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夜天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夜天高並收藏大漢有活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