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在不同的機甲上應用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重型機甲動輒幾十噸重,對於它們來說,速度就如同珍稀動物般難得。即便引擎容量翻倍,實際速度提升可能也就十幾個百分點而已,大多數重型機甲並不太在乎提高速度。
而輕型機甲通常為速度而生。設計師們常常咬緊牙關,為了增加一些武器和裝甲而犧牲一點點速度,這種痛苦的取舍對他們而言就像拔牙一樣難受。
張誌豪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到如同整個下頜都在痛一般,他堅決地削減了原本讓“八角籠”堅固的部分。他小心翼翼地移除了一些部位的裝甲,同時將其他部分削薄。
五天過去後,張誌豪看著眼前這台比平時瘦削約30%的機甲,眼中滿是血絲。
“我真是受不了了。我幾乎把‘八角籠’扒得隻剩下骨頭架子了,現在再叫它中型機甲都有些勉強。”
新變種機甲的裝甲大幅縮水,雖然換來的是速度與敏捷性的大幅度提升,但這也意味著它不再適合充當前線單位。無論是耐久力還是裝甲防護,都無法與常規前線機甲相抗衡。
他在裝甲方案中唯一沿用迷霧潛行者的設計元素就是在關節和接合處嵌入了一點柔性裝甲。這種柔韌的裝甲相對輕便,而且關節部位隻需要少量裝甲就能抵擋大部分偶然性損傷。盡管無法抵抗直接爆炸衝擊,但也總比沒有強。
“接下來,就是助推器了。”
為了讓他的輕型機甲獵手能以一次巨大的衝刺迅速接近獵物,張誌豪選擇了使用六個助推器而不是更少。雖然會消耗大量燃料,但這足以讓除了最輕武裝的機甲之外的所有目標都落入其攻擊範圍之內。
助推器的具體安裝位置卻有些棘手。由於機甲模仿人類奔跑的動作,在執行不同活動時背部姿態也會有所變化。保持背部挺直是最高效的直線移動方式,但在遭受敵方火力攻擊時,大多數機甲往往會前傾低頭,這是非常自然的人類反應,但卻不利於合理管理助推器。
盡管噴口具有一定的活動範圍,但它們所能做的調整有限。
張誌豪打算將六個助推器呈矩形排列安裝在機甲背部。雖然他也考慮過采用五邊形中間加一個主助推器或者六邊形不帶中心助推器等更為複雜的布局,但這樣的設計在受損時性能往往不佳。
他將助推器的位置設定在重心附近,並稍微向下偏移。這樣細微的效果使得機甲在全功率啟動助推器時會微微向上翹起。
張誌豪希望實現這樣的效應,使機甲能夠以更輕盈的步伐向前推進,更容易越過不平坦地形。
如果采取相反的方法,讓助推器推動機甲向下,則能讓機甲獲得更好的抓地力,代價是轉向更加銳利的同時降低速度並增加對框架的壓力。
“雖然更好地控製方向是件好事,但如果因此導致機甲速度損失過多就不劃算了。既然首要任務是從a點到b點以最快速度縮短距離,那麽直線加速才是最佳選擇。”
本質上,張誌豪把他的變種機甲變成了一枚火箭,一枚擅長直線飛行卻不擅長其他動作的火箭。他認為機甲應該具備足夠的抓地力,以便在目標突然閃避時做出最後時刻的轉向。
完成助推器的設置後,他退後一步審視著自己的輕型機甲殺手。雖然整體上應該可以按照預想的方式運作,但張誌豪覺得它缺少一種威力感。
“‘八角籠’的標準長矛看起來有點細。”
這柄長矛原是為了在“八角籠”瘋狂左右移動時進行機會主義刺殺而設計的。為了便於穿透,長矛形狀盡可能做得又粗又尖,整體看上去就像一根放大版的牙簽。
如此纖細的設計並不符合當前設計的需求。如果機甲啟動助推器並追上輕型機甲,那驚人的衝量很可能導致首擊時長矛失去控製,過度穿透目標。不僅長矛會深深紮入目標體內,而且由於大部分傷害集中在一個小區域內而非從撞擊點向外擴散,造成的損害也是有限的。
保留長矛目前的形狀等於浪費了一個給予致命打擊的好機會。他修改了長矛的設計,使其杆部更為結實,矛尖稍寬一些。經過這些快速改動之後,長矛在撞擊瞬間能夠更好地傳遞動能。
變種設計如今已接近完成,但張誌豪認為它還欠缺一種存在感。現在的它僅僅像一台瘦身過度的中型機甲。他不想讓自己的變種設計顯得過於弱不禁風。
美學很重要,每天都有許多性能平庸、但外形好看的機甲成功售出。
“我差點忘了加上節日雲霧發生器。”ves對雲霧生成器的效果情有獨鍾。它不僅能增添一點特色,還能成為他故鄉星球的標誌。來自雲幕星球的其他駕駛員看到這一設計應該會立刻認出他的作品,並因此更傾向於購買他的虛擬機甲。
在考慮雲霧發生器的位置時,他認為變種機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助推器和長矛。如果將雲霧發生器放在背部,不僅顯得平淡無奇,還可能無謂地引人注意機甲的後部,而他絕不希望給敵人一個心理暗示,讓他們集中攻擊機甲的背部。
於是,他轉向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想法——將雲霧發生器融入長矛之中。張誌豪做了些估算,發現如果選擇最薄款的雲霧發生器,確實可以在長矛手柄處容納主發電機,同時不會影響到矛尖部分的結構完整性。不過,如果長矛尾部釋放蒸汽,看上去就不太酷炫了。
為此,張誌豪再次修改了長矛的設計,在長矛背麵開了一條細窄的通道直達矛尖前方。隻要通道位於杆身中部,就不會過分削弱長矛的整體強度。他在矛頭後麵增設了一些小型排氣口。靈感源自一種古式長矛的獨特樣式,張誌豪將蒸汽染成了醒目的紅色。黑色的長矛、銀色鉻合金機身背景之下,這抹紅色在機甲衝鋒時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仿佛是一顆不可阻擋的流星。
當張誌豪將機甲輸入模擬中進行測試時,自己也對其印象深刻。僅僅添加那一抹紅光,便極大地增強了機甲的存在感。當機器啟動最大功率的助推器向前猛衝時,機甲就像一顆無法抵擋的隕星,比起之前那種不穩定且類似火箭的外觀,現在的造型更加威武帥氣。
為了增強這種幻象效果,張誌豪還在機甲框架上塗裝了幾道亮麗的紅色條紋。
這一額外的點綴也讓他的新變體與基礎型號有所區分,避免人們將其誤認為普通版的“八角籠”。
“我想就是這樣了。喂,係統,你覺得怎麽樣?”
【設計評估:疾速惡魔】
變體名稱:o-225cs 疾速惡魔
基礎型號:octagon o-225c
原始製造商:全球星極公司
重量等級:極限中輕型
推薦角色:反輕型機甲
裝甲防護:d+
承載能力:f
外觀美學:b
耐力:c-
能源效率:c
靈活性:a-
火力強度:e-
結構完整性:c-
機動性:a-
偵察能力:d+
x因素:e-
差異度:30%
性能提升:7%
成本效率:-14%
總體評價:疾速惡魔提供了一種非典型的駕駛風格,但未能充分實現其設計理念。為了達到期望的速度和衝擊傷害,犧牲了太多性能。
【您已完成一項原創設計,已獲得5 設計點】
【您的機甲設計帶有x因素痕跡,已獲得100 設計點】
“唉。”
被他命名為“疾速惡魔”的機甲並沒有像預想中那樣表現出色。雖然與基礎型號相比變化巨大,但在戰場上的實際表現並未優於原型機。
換句話說,“疾速惡魔”雖與眾不同,卻並不比原型更好。
張誌豪剛完成了迷霧潛行者的設計,那台機甲雖然改進幅度不大,但性能上有明顯提升,相比之下,他對疾速惡魔的表現感到失望。
“我削掉了太多的裝甲,迴想起來,我應該選用更適合薄裝甲應用且性能更好的裝甲係統。”
為了避免進一步消耗他日益減少的光輝幣,張誌豪決定不購買另一個係統。
助推器就已經夠糟糕的了,要是繼續像澆花那樣揮霍光輝幣的話,他很快就會窮得需要動用儲蓄罐裏的錢來填補資金缺口。
“連x因素都比我上一台機甲弱一些。”
他已經感覺到了這一點不如上一台出色。
張誌豪顯然十分享受設計強大且獨具特色的迷霧潛行者的經曆,麵對模塊化裝甲方案的構建和優化所帶來的挑戰,讓他感到十分充實。
相比起來,疾速惡魔更像是他的一次挫敗嚐試。在設計過程中,張誌豪多次咬緊牙關試圖尋找減輕重量的方法而又不致於付出過大的性能代價。這種負麵情緒無疑影響到了他投入到設計中的意圖。
總的來說,通過這款最新設計,張誌豪吸取了教訓:如果想要獲得大量設計點數,就不該貪多嚼不爛。
“不過,這次經曆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強行提升機甲速度所麵臨的種種困難。”
盡管這款機甲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至少其性能足夠好,足以投放到虛擬市場中。一如他的其他設計作品,張誌豪將疾速惡魔的價格定得盡可能低,保證不虧本即可。為了最大化獲取設計點數的收益,他甚至放棄了從《鐵血精神》中銷售機甲賺取光輝幣的想法。
“我的第二個委托應該很快就要來了。不知道馬桂玲打算多久後才會給我下一個訂單呢。”
他隻能耐心等待,並相信自己的經紀人會盡力為他尋找客戶。目前,據他所知,在第一次實戰操作中,鳳凰泣鳴表現得相當不錯。至少劉清源隊長沒有打電話迴來大聲抱怨,說明這台機甲的技術層麵是可靠的。
在設計疾速惡魔的這一周時間裏,也正好到了張誌豪安排的安全升級日程。幾艘標有sa.s.s的重武裝穿梭艇從弗雷林飛抵他的工作坊。技術人員、安全專家以及眾多裝載機器人紛紛從車輛上下來,開始卸載裝備。葉筱雲站在門口迎接張誌豪。
“您的賽博機械套裝已經送達。我們大概需要一天時間來安裝設置。是否允許我們掃描您的工作坊並深入檢查您的軟件係統?如果您希望保留某些文件的保密性,我可以給您時間先做備份。”
“我已經提前做了備份。你們盡管拆解我的電腦吧,裝迴去的時候別忘了就行。”
事實上,張誌豪幾乎把他所有敏感的設計文件都保存在了他的《機甲設計師係統》中。雖然他確實是在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至少隨時都能對它進行全麵控製。
在張誌豪的注視下,sa.s.s的專家們小心翼翼地開始作業。
裝載機器人負責放置傳感器、電子圍欄和其他各種巧妙裝置,而人類工作人員則仔細排查整個工作坊是否存在任何惡意設備。
“我們的團隊報告目前尚未檢測到任何異常情況,張先生。”一名安保人員說。
這讓張誌豪鬆了一口氣:“那太讓人安心了。”
但他還未完全放心,當專家們完成了對房間和走廊的掃描之後,他們開始檢查他的設備。他主要用來進行虛擬工作的電腦終端被拆開。計算機專家仔細掃描了每一塊芯片、每一根線路,甚至每一個螺絲。然後他將電腦重新組裝起來並啟動。使用自己專業的軟件,這位技術員深入挖掘了終端的數據。
“我發現了幾個休眠狀態下的漏洞。”專家說,“我已經全部處理好了。”
張誌豪對此並不太擔心,他隻用這台電腦來進行研究和訪問《鐵血精神》的市場界麵。任何黑客即便侵入了他的電腦係統,也隻能查看他的瀏覽記錄。至於利用他的賬戶登錄《鐵血精神》,遊戲本身就要求必須經過二次驗證過程,比如神經模式掃描,才能登錄。
張誌豪把電腦問題交給技術宅處理,自己則前往主車間參觀。大部分安全專家都在這裏忙碌著。
借助他們自己的拆解機器人,他們將3d打印機和裝配器拆解開。他們細致入微地檢查每個部件,並記錄下任何異常情況。迄今為止,他們發現的標準偏差都可以歸因於正常磨損。另外兩名計算機專家正在逐個檢查這些係統的軟件是否有任何不規則之處。
幸運的是,他們並未發現嚴重問題。僅有的問題包括一些非標準維修破損部件的做法以及少數可能會提高性能但同時也增加了故障風險的奇怪軟件調整。這些都是前一任機器主人留下的改動,並非故意破壞這些精密設備。因此,張誌豪選擇保持現狀。反正他最多也就打算再用這些機器十年左右。
重型機甲動輒幾十噸重,對於它們來說,速度就如同珍稀動物般難得。即便引擎容量翻倍,實際速度提升可能也就十幾個百分點而已,大多數重型機甲並不太在乎提高速度。
而輕型機甲通常為速度而生。設計師們常常咬緊牙關,為了增加一些武器和裝甲而犧牲一點點速度,這種痛苦的取舍對他們而言就像拔牙一樣難受。
張誌豪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到如同整個下頜都在痛一般,他堅決地削減了原本讓“八角籠”堅固的部分。他小心翼翼地移除了一些部位的裝甲,同時將其他部分削薄。
五天過去後,張誌豪看著眼前這台比平時瘦削約30%的機甲,眼中滿是血絲。
“我真是受不了了。我幾乎把‘八角籠’扒得隻剩下骨頭架子了,現在再叫它中型機甲都有些勉強。”
新變種機甲的裝甲大幅縮水,雖然換來的是速度與敏捷性的大幅度提升,但這也意味著它不再適合充當前線單位。無論是耐久力還是裝甲防護,都無法與常規前線機甲相抗衡。
他在裝甲方案中唯一沿用迷霧潛行者的設計元素就是在關節和接合處嵌入了一點柔性裝甲。這種柔韌的裝甲相對輕便,而且關節部位隻需要少量裝甲就能抵擋大部分偶然性損傷。盡管無法抵抗直接爆炸衝擊,但也總比沒有強。
“接下來,就是助推器了。”
為了讓他的輕型機甲獵手能以一次巨大的衝刺迅速接近獵物,張誌豪選擇了使用六個助推器而不是更少。雖然會消耗大量燃料,但這足以讓除了最輕武裝的機甲之外的所有目標都落入其攻擊範圍之內。
助推器的具體安裝位置卻有些棘手。由於機甲模仿人類奔跑的動作,在執行不同活動時背部姿態也會有所變化。保持背部挺直是最高效的直線移動方式,但在遭受敵方火力攻擊時,大多數機甲往往會前傾低頭,這是非常自然的人類反應,但卻不利於合理管理助推器。
盡管噴口具有一定的活動範圍,但它們所能做的調整有限。
張誌豪打算將六個助推器呈矩形排列安裝在機甲背部。雖然他也考慮過采用五邊形中間加一個主助推器或者六邊形不帶中心助推器等更為複雜的布局,但這樣的設計在受損時性能往往不佳。
他將助推器的位置設定在重心附近,並稍微向下偏移。這樣細微的效果使得機甲在全功率啟動助推器時會微微向上翹起。
張誌豪希望實現這樣的效應,使機甲能夠以更輕盈的步伐向前推進,更容易越過不平坦地形。
如果采取相反的方法,讓助推器推動機甲向下,則能讓機甲獲得更好的抓地力,代價是轉向更加銳利的同時降低速度並增加對框架的壓力。
“雖然更好地控製方向是件好事,但如果因此導致機甲速度損失過多就不劃算了。既然首要任務是從a點到b點以最快速度縮短距離,那麽直線加速才是最佳選擇。”
本質上,張誌豪把他的變種機甲變成了一枚火箭,一枚擅長直線飛行卻不擅長其他動作的火箭。他認為機甲應該具備足夠的抓地力,以便在目標突然閃避時做出最後時刻的轉向。
完成助推器的設置後,他退後一步審視著自己的輕型機甲殺手。雖然整體上應該可以按照預想的方式運作,但張誌豪覺得它缺少一種威力感。
“‘八角籠’的標準長矛看起來有點細。”
這柄長矛原是為了在“八角籠”瘋狂左右移動時進行機會主義刺殺而設計的。為了便於穿透,長矛形狀盡可能做得又粗又尖,整體看上去就像一根放大版的牙簽。
如此纖細的設計並不符合當前設計的需求。如果機甲啟動助推器並追上輕型機甲,那驚人的衝量很可能導致首擊時長矛失去控製,過度穿透目標。不僅長矛會深深紮入目標體內,而且由於大部分傷害集中在一個小區域內而非從撞擊點向外擴散,造成的損害也是有限的。
保留長矛目前的形狀等於浪費了一個給予致命打擊的好機會。他修改了長矛的設計,使其杆部更為結實,矛尖稍寬一些。經過這些快速改動之後,長矛在撞擊瞬間能夠更好地傳遞動能。
變種設計如今已接近完成,但張誌豪認為它還欠缺一種存在感。現在的它僅僅像一台瘦身過度的中型機甲。他不想讓自己的變種設計顯得過於弱不禁風。
美學很重要,每天都有許多性能平庸、但外形好看的機甲成功售出。
“我差點忘了加上節日雲霧發生器。”ves對雲霧生成器的效果情有獨鍾。它不僅能增添一點特色,還能成為他故鄉星球的標誌。來自雲幕星球的其他駕駛員看到這一設計應該會立刻認出他的作品,並因此更傾向於購買他的虛擬機甲。
在考慮雲霧發生器的位置時,他認為變種機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助推器和長矛。如果將雲霧發生器放在背部,不僅顯得平淡無奇,還可能無謂地引人注意機甲的後部,而他絕不希望給敵人一個心理暗示,讓他們集中攻擊機甲的背部。
於是,他轉向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想法——將雲霧發生器融入長矛之中。張誌豪做了些估算,發現如果選擇最薄款的雲霧發生器,確實可以在長矛手柄處容納主發電機,同時不會影響到矛尖部分的結構完整性。不過,如果長矛尾部釋放蒸汽,看上去就不太酷炫了。
為此,張誌豪再次修改了長矛的設計,在長矛背麵開了一條細窄的通道直達矛尖前方。隻要通道位於杆身中部,就不會過分削弱長矛的整體強度。他在矛頭後麵增設了一些小型排氣口。靈感源自一種古式長矛的獨特樣式,張誌豪將蒸汽染成了醒目的紅色。黑色的長矛、銀色鉻合金機身背景之下,這抹紅色在機甲衝鋒時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仿佛是一顆不可阻擋的流星。
當張誌豪將機甲輸入模擬中進行測試時,自己也對其印象深刻。僅僅添加那一抹紅光,便極大地增強了機甲的存在感。當機器啟動最大功率的助推器向前猛衝時,機甲就像一顆無法抵擋的隕星,比起之前那種不穩定且類似火箭的外觀,現在的造型更加威武帥氣。
為了增強這種幻象效果,張誌豪還在機甲框架上塗裝了幾道亮麗的紅色條紋。
這一額外的點綴也讓他的新變體與基礎型號有所區分,避免人們將其誤認為普通版的“八角籠”。
“我想就是這樣了。喂,係統,你覺得怎麽樣?”
【設計評估:疾速惡魔】
變體名稱:o-225cs 疾速惡魔
基礎型號:octagon o-225c
原始製造商:全球星極公司
重量等級:極限中輕型
推薦角色:反輕型機甲
裝甲防護:d+
承載能力:f
外觀美學:b
耐力:c-
能源效率:c
靈活性:a-
火力強度:e-
結構完整性:c-
機動性:a-
偵察能力:d+
x因素:e-
差異度:30%
性能提升:7%
成本效率:-14%
總體評價:疾速惡魔提供了一種非典型的駕駛風格,但未能充分實現其設計理念。為了達到期望的速度和衝擊傷害,犧牲了太多性能。
【您已完成一項原創設計,已獲得5 設計點】
【您的機甲設計帶有x因素痕跡,已獲得100 設計點】
“唉。”
被他命名為“疾速惡魔”的機甲並沒有像預想中那樣表現出色。雖然與基礎型號相比變化巨大,但在戰場上的實際表現並未優於原型機。
換句話說,“疾速惡魔”雖與眾不同,卻並不比原型更好。
張誌豪剛完成了迷霧潛行者的設計,那台機甲雖然改進幅度不大,但性能上有明顯提升,相比之下,他對疾速惡魔的表現感到失望。
“我削掉了太多的裝甲,迴想起來,我應該選用更適合薄裝甲應用且性能更好的裝甲係統。”
為了避免進一步消耗他日益減少的光輝幣,張誌豪決定不購買另一個係統。
助推器就已經夠糟糕的了,要是繼續像澆花那樣揮霍光輝幣的話,他很快就會窮得需要動用儲蓄罐裏的錢來填補資金缺口。
“連x因素都比我上一台機甲弱一些。”
他已經感覺到了這一點不如上一台出色。
張誌豪顯然十分享受設計強大且獨具特色的迷霧潛行者的經曆,麵對模塊化裝甲方案的構建和優化所帶來的挑戰,讓他感到十分充實。
相比起來,疾速惡魔更像是他的一次挫敗嚐試。在設計過程中,張誌豪多次咬緊牙關試圖尋找減輕重量的方法而又不致於付出過大的性能代價。這種負麵情緒無疑影響到了他投入到設計中的意圖。
總的來說,通過這款最新設計,張誌豪吸取了教訓:如果想要獲得大量設計點數,就不該貪多嚼不爛。
“不過,這次經曆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強行提升機甲速度所麵臨的種種困難。”
盡管這款機甲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至少其性能足夠好,足以投放到虛擬市場中。一如他的其他設計作品,張誌豪將疾速惡魔的價格定得盡可能低,保證不虧本即可。為了最大化獲取設計點數的收益,他甚至放棄了從《鐵血精神》中銷售機甲賺取光輝幣的想法。
“我的第二個委托應該很快就要來了。不知道馬桂玲打算多久後才會給我下一個訂單呢。”
他隻能耐心等待,並相信自己的經紀人會盡力為他尋找客戶。目前,據他所知,在第一次實戰操作中,鳳凰泣鳴表現得相當不錯。至少劉清源隊長沒有打電話迴來大聲抱怨,說明這台機甲的技術層麵是可靠的。
在設計疾速惡魔的這一周時間裏,也正好到了張誌豪安排的安全升級日程。幾艘標有sa.s.s的重武裝穿梭艇從弗雷林飛抵他的工作坊。技術人員、安全專家以及眾多裝載機器人紛紛從車輛上下來,開始卸載裝備。葉筱雲站在門口迎接張誌豪。
“您的賽博機械套裝已經送達。我們大概需要一天時間來安裝設置。是否允許我們掃描您的工作坊並深入檢查您的軟件係統?如果您希望保留某些文件的保密性,我可以給您時間先做備份。”
“我已經提前做了備份。你們盡管拆解我的電腦吧,裝迴去的時候別忘了就行。”
事實上,張誌豪幾乎把他所有敏感的設計文件都保存在了他的《機甲設計師係統》中。雖然他確實是在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至少隨時都能對它進行全麵控製。
在張誌豪的注視下,sa.s.s的專家們小心翼翼地開始作業。
裝載機器人負責放置傳感器、電子圍欄和其他各種巧妙裝置,而人類工作人員則仔細排查整個工作坊是否存在任何惡意設備。
“我們的團隊報告目前尚未檢測到任何異常情況,張先生。”一名安保人員說。
這讓張誌豪鬆了一口氣:“那太讓人安心了。”
但他還未完全放心,當專家們完成了對房間和走廊的掃描之後,他們開始檢查他的設備。他主要用來進行虛擬工作的電腦終端被拆開。計算機專家仔細掃描了每一塊芯片、每一根線路,甚至每一個螺絲。然後他將電腦重新組裝起來並啟動。使用自己專業的軟件,這位技術員深入挖掘了終端的數據。
“我發現了幾個休眠狀態下的漏洞。”專家說,“我已經全部處理好了。”
張誌豪對此並不太擔心,他隻用這台電腦來進行研究和訪問《鐵血精神》的市場界麵。任何黑客即便侵入了他的電腦係統,也隻能查看他的瀏覽記錄。至於利用他的賬戶登錄《鐵血精神》,遊戲本身就要求必須經過二次驗證過程,比如神經模式掃描,才能登錄。
張誌豪把電腦問題交給技術宅處理,自己則前往主車間參觀。大部分安全專家都在這裏忙碌著。
借助他們自己的拆解機器人,他們將3d打印機和裝配器拆解開。他們細致入微地檢查每個部件,並記錄下任何異常情況。迄今為止,他們發現的標準偏差都可以歸因於正常磨損。另外兩名計算機專家正在逐個檢查這些係統的軟件是否有任何不規則之處。
幸運的是,他們並未發現嚴重問題。僅有的問題包括一些非標準維修破損部件的做法以及少數可能會提高性能但同時也增加了故障風險的奇怪軟件調整。這些都是前一任機器主人留下的改動,並非故意破壞這些精密設備。因此,張誌豪選擇保持現狀。反正他最多也就打算再用這些機器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