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韓愈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提攜,加上李賀自身超群的實力,此後幾年,李賀各方麵都有了很大進步,生活也很幸福。他往來於洛陽、宜陽之間,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在洛陽考場上,他憑著出眾的才華,順利通過了府試,取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
當時河南府出的應試詩是《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這是道很難的“高考題”,要求考生在限定時間內,把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風光全寫出來,既要切合題意,又要合於格式,還要自出機樞,不落窠臼,一時難倒了許多考生。
但這對於李賀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他信手拈來,一會兒便寫到了第三首,即《三月》:
“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殺人。
複宮深殿竹風起,新翠舞衿淨如水。
光風轉蕙百餘裏,暖霧驅雲撲天地。
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
曲水漂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
李賀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得就非常好,以至於一千一百多年後的1992年春天,中國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後,《深圳特區報》刊發了長篇報道,大標題為《東方風來滿眼春》。
李賀寫出十二個月不同風光後,忽想起還有一個閏月,於是大筆一揮,又寫了一首《閏月》,使題目變成了《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
閏月:
“帝重光,年重時,七十二候迴環推,天官玉琯灰剩飛。
今歲何長來歲遲,王母移桃獻天子,羲氏和氏迂龍轡。”
考官們看全詩了,給予極高評價。
一切都很順利。這年冬天,李賀被選撥至長安應進士舉。
但出乎意料的是,李賀在即將走進考場時,卻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原來,有人嫉妒他的才華,故意在“政審”上卡李賀。
有人放出風來,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和進士犯了嫌名,因此不能推舉為進士。跟李賀一起考試的舉人們紛紛響應,一起響應元稹。李賀終於沒有資格考進士,一生仕途就這麽沒了。
韓愈聽說此事,非常氣憤,寫了一篇《諱辯》為李賀發聲。
但是結果已經無法改變,一生想要考進士的李賀最終還是沒能如願。
李賀無奈,不得不憤然離開試院。從此,李賀的人生便一蹶不振。
後來,大約是因為他是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的推獎,李賀被安排了一個九品小官奉侍郎。
這個官位低得不能再低,而且隻是負責皇家朝拜和祭祀時使用的供品和禮儀事宜,李賀覺得根本不能施展他的一腔抱負,展現他“大唐皇孫”的風采。
為此,李賀終身感到抑鬱而不得誌,所以,他借助描寫牛鬼蛇神這類的鬼魅氛圍,來表達他苦悶的內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對牛鬼神蛇如此地熟悉,估計也是因為擔任了三年奉禮郎的緣故。
奉禮郎成天接觸的都是有關陵墓、祭壇之類的事務,即便是李賀再不喜歡這個官位,但是,工作性質和內容決定了他一天到晚是要和鬼魂打交道。他本身就是思想敏感、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三年下來,勢必會對他的思想產生一些深刻的影響。
在李賀筆下,充滿了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燈如漆點鬆花”、“鬼雨灑空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這也是後人稱其為“詩鬼”的重要原因。
李賀詩中多仙境鬼域,一方麵是因為他極度坎坷的人生有時令他極度的迷茫苦悶,然而更多的是體現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迴死”等詩肯定了萬事萬物的變化,指出了滄海桑田、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神弦》、《苦晝短》等詩更是直接寫出神鬼的虛誕,矛頭直指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唐憲宗,抨擊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荒唐。
李賀筆下這些“鬼”,“雖為異類,情亦猶人”,絕不是那些讓人談而色變的惡物。有人說李賀“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溪刻,法定當天。”這種見解未免過於偏狹,李賀寫鬼與其說是自感早天之兆,不如說是其逆反心理使然。
為官三年,李賀親身經曆,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係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李賀此間心情“憔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曆,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後世稱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
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告病迴昌穀休養了一段時日。他不甘沉淪,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撰寫《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迴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
元和九年(814年),李賀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迴昌穀“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三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迴長安。
李賀無路可走,隻得強撐病軀,迴到昌穀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麵,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湧,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辟等方麵,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引薦李賀不久,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任命韓愈正式擔任國子博士,正五品。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在洛陽考場上,他憑著出眾的才華,順利通過了府試,取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
當時河南府出的應試詩是《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這是道很難的“高考題”,要求考生在限定時間內,把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風光全寫出來,既要切合題意,又要合於格式,還要自出機樞,不落窠臼,一時難倒了許多考生。
但這對於李賀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他信手拈來,一會兒便寫到了第三首,即《三月》:
“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殺人。
複宮深殿竹風起,新翠舞衿淨如水。
光風轉蕙百餘裏,暖霧驅雲撲天地。
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
曲水漂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
李賀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得就非常好,以至於一千一百多年後的1992年春天,中國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後,《深圳特區報》刊發了長篇報道,大標題為《東方風來滿眼春》。
李賀寫出十二個月不同風光後,忽想起還有一個閏月,於是大筆一揮,又寫了一首《閏月》,使題目變成了《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
閏月:
“帝重光,年重時,七十二候迴環推,天官玉琯灰剩飛。
今歲何長來歲遲,王母移桃獻天子,羲氏和氏迂龍轡。”
考官們看全詩了,給予極高評價。
一切都很順利。這年冬天,李賀被選撥至長安應進士舉。
但出乎意料的是,李賀在即將走進考場時,卻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原來,有人嫉妒他的才華,故意在“政審”上卡李賀。
有人放出風來,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和進士犯了嫌名,因此不能推舉為進士。跟李賀一起考試的舉人們紛紛響應,一起響應元稹。李賀終於沒有資格考進士,一生仕途就這麽沒了。
韓愈聽說此事,非常氣憤,寫了一篇《諱辯》為李賀發聲。
但是結果已經無法改變,一生想要考進士的李賀最終還是沒能如願。
李賀無奈,不得不憤然離開試院。從此,李賀的人生便一蹶不振。
後來,大約是因為他是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的推獎,李賀被安排了一個九品小官奉侍郎。
這個官位低得不能再低,而且隻是負責皇家朝拜和祭祀時使用的供品和禮儀事宜,李賀覺得根本不能施展他的一腔抱負,展現他“大唐皇孫”的風采。
為此,李賀終身感到抑鬱而不得誌,所以,他借助描寫牛鬼蛇神這類的鬼魅氛圍,來表達他苦悶的內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對牛鬼神蛇如此地熟悉,估計也是因為擔任了三年奉禮郎的緣故。
奉禮郎成天接觸的都是有關陵墓、祭壇之類的事務,即便是李賀再不喜歡這個官位,但是,工作性質和內容決定了他一天到晚是要和鬼魂打交道。他本身就是思想敏感、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三年下來,勢必會對他的思想產生一些深刻的影響。
在李賀筆下,充滿了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燈如漆點鬆花”、“鬼雨灑空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這也是後人稱其為“詩鬼”的重要原因。
李賀詩中多仙境鬼域,一方麵是因為他極度坎坷的人生有時令他極度的迷茫苦悶,然而更多的是體現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迴死”等詩肯定了萬事萬物的變化,指出了滄海桑田、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神弦》、《苦晝短》等詩更是直接寫出神鬼的虛誕,矛頭直指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唐憲宗,抨擊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荒唐。
李賀筆下這些“鬼”,“雖為異類,情亦猶人”,絕不是那些讓人談而色變的惡物。有人說李賀“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溪刻,法定當天。”這種見解未免過於偏狹,李賀寫鬼與其說是自感早天之兆,不如說是其逆反心理使然。
為官三年,李賀親身經曆,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係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李賀此間心情“憔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曆,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後世稱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
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告病迴昌穀休養了一段時日。他不甘沉淪,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撰寫《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迴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
元和九年(814年),李賀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迴昌穀“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三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迴長安。
李賀無路可走,隻得強撐病軀,迴到昌穀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麵,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湧,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辟等方麵,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引薦李賀不久,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任命韓愈正式擔任國子博士,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