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對李賀本來就很賞識,加上李賀和他的兒子權琚又是好朋友,所以李賀來找他,他是不會拒絕的。但找他的文士很多,門衛盤查得很嚴,不合適的人,門衛不會放進來,他也不會搭理。
這一日,李賀早早來到權德輿府門前,隻見這府邸坐落在內城之中,街麵上少有店鋪,環境幽雅清靜。
李賀徑直走到門前對門衛道:“煩勞門官通報,就說東都洛陽的李賀來求見。”
那門衛聽李賀尊稱自己為門官,就知來者是知書達理之人,馬上客氣了幾分,迴答:“老爺上朝去了,一時半會兒迴不來,請您把名刺和舉薦信留下,老爺迴來後我一並呈上。”
李賀謝了,折頭走出內城,迴到東城門旅館等候消息。
等了數日,李賀不見有任何信息,但又不敢輕易離開旅館,隻好終日悶坐著,閑暇時,李賀便開始整理帶來的舊詩句。
這日黃昏,堂倌忽然推門進來,遞過一張便箋,說這是權大人府上送來的。李賀一看大喜,原來權大人讓他次日到府上相見。
次日旭日高升,李賀來到了權府,拜見了權德輿,呈上了禮單。權大人擺擺手說:“俗了俗了!昌穀李賀,乃清雅之士,何必如此?下不為例!”當即讓下人準備酒菜,高興地對李賀說:“今天你不要推脫,一定要在此用飯!但這頓飯不是好吃的,你須敞開胸襟,一邊飲酒,一邊題詩!”
李賀不好推辭,援筆在手,開始構思。
不料這時,門上梆響,一聲“聖旨到”,打斷了作詩人的思緒。適才還談笑風生的權大人,已然跪倒在地上,隻聽宮中內侍叫道:“兵部侍郎權德輿即刻見駕!”
權德輿用目光和李賀打了個招唿,就匆匆離開,跟著內侍走了。
李賀的運氣真不好,好不容易進了權府,眼看就快要說到正事了,權德輿卻被皇帝叫走了。
於是,李賀留下一首詩,酒飯也沒吃,便匆匆離開了權府。
之後許多天,權德輿出京巡查,忙於軍事,沒有時間接見李賀。
李賀每日裏在京城徜徉,利用這段時間,結識了詩人張籍,又結交了秀才張徹。
“二張”後來都成了李賀的好朋友。張籍,就是寫“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那個張籍;張徹,就是大文豪韓愈的侄婿,他後來對李賀的生活很有幫助。
按下此話不講,單說李賀在長安盤桓了數月,期間總算見過權德輿幾次,權大人疏通了關係,為他爭取到了一個參加製舉的指標。須知參加這種考試,就會有機會被皇帝直接發現和擢拔,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但恰恰這時,有人從宜陽趕來了,遞給李賀一封信,李賀一看信便哭了。
原來,他父親去世了。
這真是雙重不幸!他隻得匆匆趕迴家鄉。一個絕好的機會,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白白地丟了。
李賀赴長安之前,已經完婚。其父李晉肅也致仕還鄉了,一家人的指望,從此集中在李賀身上。不料李賀走後,其父親便病了,數月下來竟去世了。李賀迴來奔喪,一路上急急慌慌,走了十幾日,才從長安趕迴昌穀,父親早已埋在黃土之下了。
李賀自然悲慟不已,他須守孝三年,期間不能遠遊。這對他的科舉之路,又是一個羈絆。
一連數月,李賀都在父親的墳頭盤桓。他騎著瘦馬,背著詩囊,從家裏到墳上,再從墳上到家裏,兩點一線,終日閑轉,苦悶極了。這期間,京城裏沒有消息,眼睛裏不見風景,隻有胯下的瘦馬,載著他鬱鬱而行。於是,李賀就寫了很多《馬詩》,其中一首曰: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此詩意在抒發懷才不遇——馬為好馬,但無人為它織錦韂,也無人為它鑄金鞭。空有龍駒駿馬,難有伯樂出現。另一首詩曰: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他以馬自喻,說自己非碌碌之輩。其中的“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認為,一切動物在天上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星辰——“馬為房星之精”,所以李賀認為他的馬是從天上下凡,暗喻自己出身高貴,才質不凡。
李賀的另一首《馬詩》更知名,後世連小學生都會背誦: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他向往邊塞荒漠,企盼陣前殺敵,時刻準備為國家效力,建功立業。
李賀失望地離開長安,重返洛陽。他第一個要找的人,便是韓愈。
這一天中午,韓愈送走了來訪的客人,有些疲倦了,正準備午休,門官卻把李賀的詩卷呈了上來。
韓愈斜靠床榻,展開詩卷。
第一篇是《雁門太守行》,開篇便寫: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好詩啊!詩的開頭太有氣勢了!韓愈乃文章大家,知道一般人作詩,開頭部分,往往要有所鋪墊,慢慢引入,漸次寫至高潮。但這個李賀,起筆就極度突兀,造勢極其強悍。
韓愈擔心,李賀開頭唱了高調,後麵如何寫下去?會不會虎頭蛇尾,甚至狗尾續貂?
但韓愈的擔心是多餘的,隻見李賀的詩接著寫道: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看到這裏,韓愈渾身震顫,連連擊節叫好。
他的思緒早已離開了床榻,仿佛置身於邊關城池,看到了兩軍對壘。
唐代詩人寫邊塞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都是高手,但這幾個人都到過邊塞,寫起來有實際景物可供參考,但李賀終生未到過邊塞,沒有軍旅生活的經驗,甚至連沙漠都沒見過,可他寫的這首邊塞詩,比邊塞詩還邊塞詩,有激情,有氣概,有氣氛。
他是怎麽寫出來的呢?韓愈非常想知道,於是就命門官請李賀進來詳談。
看到如此好詩,韓愈忘記疲勞,和李賀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從此,他更加喜愛這位詩壇新秀,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李賀的成長開辟道路。韓愈的府邸,李賀可以隨時出入,登堂入室。李賀把自己在洛陽城中寫的詩,不斷地拿給韓愈看。
一日,李賀在洛陽東城徜徉,進了銅駝巷,觸景生情,寫了一首《銅駝悲》:
“落魄三月罷,尋花去東家。
誰作送春曲,洛岸悲銅駝。
橋南多馬客,北山饒古人。
客飲杯中酒,駝悲千萬春。
生世莫徒勞,風吹盤上燭。
厭見桃株笑,銅駝夜來哭。”
韓愈看後,知道李賀精神苦悶,壯誌難酬,是該提拔他的時候了。
李賀被選拔至長安應進士舉,洛陽文士預見,李賀此去,一定金榜題名。
這一日,李賀早早來到權德輿府門前,隻見這府邸坐落在內城之中,街麵上少有店鋪,環境幽雅清靜。
李賀徑直走到門前對門衛道:“煩勞門官通報,就說東都洛陽的李賀來求見。”
那門衛聽李賀尊稱自己為門官,就知來者是知書達理之人,馬上客氣了幾分,迴答:“老爺上朝去了,一時半會兒迴不來,請您把名刺和舉薦信留下,老爺迴來後我一並呈上。”
李賀謝了,折頭走出內城,迴到東城門旅館等候消息。
等了數日,李賀不見有任何信息,但又不敢輕易離開旅館,隻好終日悶坐著,閑暇時,李賀便開始整理帶來的舊詩句。
這日黃昏,堂倌忽然推門進來,遞過一張便箋,說這是權大人府上送來的。李賀一看大喜,原來權大人讓他次日到府上相見。
次日旭日高升,李賀來到了權府,拜見了權德輿,呈上了禮單。權大人擺擺手說:“俗了俗了!昌穀李賀,乃清雅之士,何必如此?下不為例!”當即讓下人準備酒菜,高興地對李賀說:“今天你不要推脫,一定要在此用飯!但這頓飯不是好吃的,你須敞開胸襟,一邊飲酒,一邊題詩!”
李賀不好推辭,援筆在手,開始構思。
不料這時,門上梆響,一聲“聖旨到”,打斷了作詩人的思緒。適才還談笑風生的權大人,已然跪倒在地上,隻聽宮中內侍叫道:“兵部侍郎權德輿即刻見駕!”
權德輿用目光和李賀打了個招唿,就匆匆離開,跟著內侍走了。
李賀的運氣真不好,好不容易進了權府,眼看就快要說到正事了,權德輿卻被皇帝叫走了。
於是,李賀留下一首詩,酒飯也沒吃,便匆匆離開了權府。
之後許多天,權德輿出京巡查,忙於軍事,沒有時間接見李賀。
李賀每日裏在京城徜徉,利用這段時間,結識了詩人張籍,又結交了秀才張徹。
“二張”後來都成了李賀的好朋友。張籍,就是寫“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那個張籍;張徹,就是大文豪韓愈的侄婿,他後來對李賀的生活很有幫助。
按下此話不講,單說李賀在長安盤桓了數月,期間總算見過權德輿幾次,權大人疏通了關係,為他爭取到了一個參加製舉的指標。須知參加這種考試,就會有機會被皇帝直接發現和擢拔,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但恰恰這時,有人從宜陽趕來了,遞給李賀一封信,李賀一看信便哭了。
原來,他父親去世了。
這真是雙重不幸!他隻得匆匆趕迴家鄉。一個絕好的機會,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白白地丟了。
李賀赴長安之前,已經完婚。其父李晉肅也致仕還鄉了,一家人的指望,從此集中在李賀身上。不料李賀走後,其父親便病了,數月下來竟去世了。李賀迴來奔喪,一路上急急慌慌,走了十幾日,才從長安趕迴昌穀,父親早已埋在黃土之下了。
李賀自然悲慟不已,他須守孝三年,期間不能遠遊。這對他的科舉之路,又是一個羈絆。
一連數月,李賀都在父親的墳頭盤桓。他騎著瘦馬,背著詩囊,從家裏到墳上,再從墳上到家裏,兩點一線,終日閑轉,苦悶極了。這期間,京城裏沒有消息,眼睛裏不見風景,隻有胯下的瘦馬,載著他鬱鬱而行。於是,李賀就寫了很多《馬詩》,其中一首曰: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此詩意在抒發懷才不遇——馬為好馬,但無人為它織錦韂,也無人為它鑄金鞭。空有龍駒駿馬,難有伯樂出現。另一首詩曰: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他以馬自喻,說自己非碌碌之輩。其中的“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認為,一切動物在天上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星辰——“馬為房星之精”,所以李賀認為他的馬是從天上下凡,暗喻自己出身高貴,才質不凡。
李賀的另一首《馬詩》更知名,後世連小學生都會背誦: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他向往邊塞荒漠,企盼陣前殺敵,時刻準備為國家效力,建功立業。
李賀失望地離開長安,重返洛陽。他第一個要找的人,便是韓愈。
這一天中午,韓愈送走了來訪的客人,有些疲倦了,正準備午休,門官卻把李賀的詩卷呈了上來。
韓愈斜靠床榻,展開詩卷。
第一篇是《雁門太守行》,開篇便寫: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好詩啊!詩的開頭太有氣勢了!韓愈乃文章大家,知道一般人作詩,開頭部分,往往要有所鋪墊,慢慢引入,漸次寫至高潮。但這個李賀,起筆就極度突兀,造勢極其強悍。
韓愈擔心,李賀開頭唱了高調,後麵如何寫下去?會不會虎頭蛇尾,甚至狗尾續貂?
但韓愈的擔心是多餘的,隻見李賀的詩接著寫道: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看到這裏,韓愈渾身震顫,連連擊節叫好。
他的思緒早已離開了床榻,仿佛置身於邊關城池,看到了兩軍對壘。
唐代詩人寫邊塞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都是高手,但這幾個人都到過邊塞,寫起來有實際景物可供參考,但李賀終生未到過邊塞,沒有軍旅生活的經驗,甚至連沙漠都沒見過,可他寫的這首邊塞詩,比邊塞詩還邊塞詩,有激情,有氣概,有氣氛。
他是怎麽寫出來的呢?韓愈非常想知道,於是就命門官請李賀進來詳談。
看到如此好詩,韓愈忘記疲勞,和李賀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從此,他更加喜愛這位詩壇新秀,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李賀的成長開辟道路。韓愈的府邸,李賀可以隨時出入,登堂入室。李賀把自己在洛陽城中寫的詩,不斷地拿給韓愈看。
一日,李賀在洛陽東城徜徉,進了銅駝巷,觸景生情,寫了一首《銅駝悲》:
“落魄三月罷,尋花去東家。
誰作送春曲,洛岸悲銅駝。
橋南多馬客,北山饒古人。
客飲杯中酒,駝悲千萬春。
生世莫徒勞,風吹盤上燭。
厭見桃株笑,銅駝夜來哭。”
韓愈看後,知道李賀精神苦悶,壯誌難酬,是該提拔他的時候了。
李賀被選拔至長安應進士舉,洛陽文士預見,李賀此去,一定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