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夔州詩,手法變化多端。
杜甫作為一位敢於探索、突破常規的詩人,到了晚年,由於見多識廣,藝術純熟,經驗豐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既能突破尋常法度,信手拈來,隨意揮灑,又能裁剪得當,內涵豐富。
“晚年漸於詩律細”,是杜甫對其夔州律詩的客觀總結。在沉鬱風格的基調上,杜甫的創作又呈現多樣化的風采:或雄渾,或悲壯,或奔放,或瑰麗,或質樸,或古簡,或輕靈,無不達於勝境。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曆曆》、《洛陽》、《驪山》、《提封》八首和前舉的《鸚鵡》等八首詠物詩,或因事詠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揮灑自如又不違格律,鉛華洗盡卻更見純真。
五古大都寫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課伐木》、《種萵苣》、《雷》、《火》等,寫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詩》,王嗣奭說:“此八公傳也,而以韻記之,公乃創格。詩史非虛稱矣。”
七古如《縛雞行》、《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後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氣息也很濃,誦之仿佛見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氣勢磅礴,《觀公孫大娘弟子舞》撫事慷慨而詞氣縱橫,皆臻老境卻無頹喪之病,很是難得。
絕句更趨自由。如《三絕句》中“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都寫得極其自由而且口語程度很高,顯示了杜甫老年時在藝術上不拘繩墨,揮灑自如之妙。
《壯遊》《八哀詩》等開創了以詩立傳的先河;《夔州歌十絕句》首創竹枝新體。
杜甫還創造了“俳諧體”,“口號”體。
俳諧,意謂如俳優(演員)那樣詼諧。俳諧體,詩的一種體裁,內容多以遊戲取笑為主。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詩曰:“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隻有不關渠”(其一),“西曆青羌阪,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傳神語,佘田費火耕。是非何處論?高枕笑浮生”(其二)。詼諧中,杜甫對夔州當時的風土習俗作了珍貴的記載。
詩如口號,信口唱出。如杜甫《存歿口號二首》、《西閣口號,呈元十一》、《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或敘友情,或議國是,皆無拘無束。
為了表達自己真切感受和強烈感情,詩人創造了拗律這一體式。
《白帝城最高樓》結句:“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迴白頭”,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讓人覺得和諧中有不和諧,在不和諧中追求和諧,但詩人憂國憂民的熾烈感情由此卻表達得淋漓盡致。意境極為奇崛沉鬱。
《夔州歌十絕句·其一》詩曰:“中巴之東巴東山”,連用七個平聲字,有助於氣氛的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的感覺。五律《暮雨題瀼西新賃草屋》首聯“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濟世策’三字皆仄,‘尚書郎’三字皆平,乃更覺入律。”
《晝夢》詩曰:“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對句“不獨夜短晝”五仄。
《愁》詩曰:“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盤窩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杜甫抑鬱不平之氣,多以拗體發之。杜甫的拗體,大多寫於入夔以後,最意味深長的是,就在他於大曆二年對自己的詩藝進行總結,於《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中道出“晚節漸於詩律細“之後,杜詩拗體倍增,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此後杜甫共七律35首,拗體有14首,竟占40%。”
寓居夔州後期,詩人處境艱難,淒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杜甫的弟弟杜觀曾從京城長安來到夔州,兄弟二人在多年戰亂後異鄉相逢,自然是既悲且喜,百感交集,說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離情。
弟弟離開夔州後,杜甫的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難以抑製,終於讓杜甫做出了放棄夔州的安定富足生活,取道荊楚返迴洛陽故裏的艱難決定。
大曆三年(768年),杜甫把那片四十畝的果園送給了一個朋友,然後攜妻挈子穿越長江三峽來到了楚地重鎮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
杜甫原想從江陵走陸路北上襄陽,然後從襄陽繼續向北直達洛陽,但是,當時的地麵交通遠不像現在這麽發達,結果,杜甫在江陵城外等了好幾個月,也沒遇到可以載著他一家老小去襄陽的合適的車輛,無奈之下決定繼續乘船順江而下,然後從位於現在湖北中部的沔鄂一帶轉入漢江,之後溯漢江而上抵達襄陽。
杜甫逗留江陵前後偶遇了一個身份非常特殊的朋友,後來的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肅。
李賀之所以被剝奪了考進士的權利,就是因為他父親名字中有一個和“進士”的“進”諧音的“晉”字。
當杜甫乘坐的船隻停靠在洞庭湖畔的嶽州(今湖南嶽陽),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麵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一起登上了嶽陽樓。
前兩聯寫登嶽陽樓所見,用凝練的語言,將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和宏偉壯麗的形象真實地描畫出來,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麵。“今上嶽陽樓”,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歎,長歎的內裏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
頸聯,表現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尾聯,抒寫出詩人眼睜睜看著國家離散而又無可奈何,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的淒傷。
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鬱,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
登臨了聞名天下的嶽陽樓後,他忽然動了遊曆瀟湘尋訪屈原賈誼足跡的想法,要知道這兩位文化名人和他一樣都有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幸經曆呀!於是,杜甫暫時放棄了北歸的計劃,轉而南下訪古。
大曆四年正月,杜甫由嶽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複折迴潭州。
杜甫作為一位敢於探索、突破常規的詩人,到了晚年,由於見多識廣,藝術純熟,經驗豐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既能突破尋常法度,信手拈來,隨意揮灑,又能裁剪得當,內涵豐富。
“晚年漸於詩律細”,是杜甫對其夔州律詩的客觀總結。在沉鬱風格的基調上,杜甫的創作又呈現多樣化的風采:或雄渾,或悲壯,或奔放,或瑰麗,或質樸,或古簡,或輕靈,無不達於勝境。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曆曆》、《洛陽》、《驪山》、《提封》八首和前舉的《鸚鵡》等八首詠物詩,或因事詠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揮灑自如又不違格律,鉛華洗盡卻更見純真。
五古大都寫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課伐木》、《種萵苣》、《雷》、《火》等,寫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詩》,王嗣奭說:“此八公傳也,而以韻記之,公乃創格。詩史非虛稱矣。”
七古如《縛雞行》、《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後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氣息也很濃,誦之仿佛見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氣勢磅礴,《觀公孫大娘弟子舞》撫事慷慨而詞氣縱橫,皆臻老境卻無頹喪之病,很是難得。
絕句更趨自由。如《三絕句》中“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都寫得極其自由而且口語程度很高,顯示了杜甫老年時在藝術上不拘繩墨,揮灑自如之妙。
《壯遊》《八哀詩》等開創了以詩立傳的先河;《夔州歌十絕句》首創竹枝新體。
杜甫還創造了“俳諧體”,“口號”體。
俳諧,意謂如俳優(演員)那樣詼諧。俳諧體,詩的一種體裁,內容多以遊戲取笑為主。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詩曰:“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隻有不關渠”(其一),“西曆青羌阪,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傳神語,佘田費火耕。是非何處論?高枕笑浮生”(其二)。詼諧中,杜甫對夔州當時的風土習俗作了珍貴的記載。
詩如口號,信口唱出。如杜甫《存歿口號二首》、《西閣口號,呈元十一》、《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或敘友情,或議國是,皆無拘無束。
為了表達自己真切感受和強烈感情,詩人創造了拗律這一體式。
《白帝城最高樓》結句:“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迴白頭”,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讓人覺得和諧中有不和諧,在不和諧中追求和諧,但詩人憂國憂民的熾烈感情由此卻表達得淋漓盡致。意境極為奇崛沉鬱。
《夔州歌十絕句·其一》詩曰:“中巴之東巴東山”,連用七個平聲字,有助於氣氛的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的感覺。五律《暮雨題瀼西新賃草屋》首聯“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濟世策’三字皆仄,‘尚書郎’三字皆平,乃更覺入律。”
《晝夢》詩曰:“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對句“不獨夜短晝”五仄。
《愁》詩曰:“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盤窩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杜甫抑鬱不平之氣,多以拗體發之。杜甫的拗體,大多寫於入夔以後,最意味深長的是,就在他於大曆二年對自己的詩藝進行總結,於《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中道出“晚節漸於詩律細“之後,杜詩拗體倍增,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此後杜甫共七律35首,拗體有14首,竟占40%。”
寓居夔州後期,詩人處境艱難,淒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杜甫的弟弟杜觀曾從京城長安來到夔州,兄弟二人在多年戰亂後異鄉相逢,自然是既悲且喜,百感交集,說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離情。
弟弟離開夔州後,杜甫的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難以抑製,終於讓杜甫做出了放棄夔州的安定富足生活,取道荊楚返迴洛陽故裏的艱難決定。
大曆三年(768年),杜甫把那片四十畝的果園送給了一個朋友,然後攜妻挈子穿越長江三峽來到了楚地重鎮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
杜甫原想從江陵走陸路北上襄陽,然後從襄陽繼續向北直達洛陽,但是,當時的地麵交通遠不像現在這麽發達,結果,杜甫在江陵城外等了好幾個月,也沒遇到可以載著他一家老小去襄陽的合適的車輛,無奈之下決定繼續乘船順江而下,然後從位於現在湖北中部的沔鄂一帶轉入漢江,之後溯漢江而上抵達襄陽。
杜甫逗留江陵前後偶遇了一個身份非常特殊的朋友,後來的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肅。
李賀之所以被剝奪了考進士的權利,就是因為他父親名字中有一個和“進士”的“進”諧音的“晉”字。
當杜甫乘坐的船隻停靠在洞庭湖畔的嶽州(今湖南嶽陽),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麵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一起登上了嶽陽樓。
前兩聯寫登嶽陽樓所見,用凝練的語言,將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和宏偉壯麗的形象真實地描畫出來,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麵。“今上嶽陽樓”,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歎,長歎的內裏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
頸聯,表現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尾聯,抒寫出詩人眼睜睜看著國家離散而又無可奈何,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的淒傷。
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鬱,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
登臨了聞名天下的嶽陽樓後,他忽然動了遊曆瀟湘尋訪屈原賈誼足跡的想法,要知道這兩位文化名人和他一樣都有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幸經曆呀!於是,杜甫暫時放棄了北歸的計劃,轉而南下訪古。
大曆四年正月,杜甫由嶽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複折迴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