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結束後,大唐王朝艱難地從崩潰邊緣逐步走迴到正規。
然而,由於各地藩鎮節度使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凝聚力。
成德鎮是“河朔三鎮”之一,其實力在所有藩鎮中算得上數一數二。在唐代宗後期,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為了防止被朝廷瓦解、吞並,就與魏博、平盧、山南東道等藩鎮結成軍事同盟。
建中二年(781年),李寶臣去世。按照慣例,他的兒子李惟嶽將會繼承節度使之職。
然而,唐德宗(唐代宗長子)卻打算趁機削藩,因此拒絕了這一慣例。
於是,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唐德宗的削藩想法並非沒有道理。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這四個藩鎮結成的軍事同盟雖然實力強勁,但朝廷這邊除了擁有一支已初具規模的軍隊(神策軍)外,還有忠於自己的幽州、河東、昭義、宣武等藩鎮。因此,即便在硬碰硬的情況下,發動叛亂的四個藩鎮也絕對不是朝廷及其支持者的對手。
戰事的最初發展形勢基本符合唐德宗預期,最弱和最孤立的山南東道首先就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擊潰。而成德、魏博、平盧三鎮則在朝廷和其他勤王藩鎮的圍剿下節節敗退。
到了建中三年初,成德鎮重要將領張孝忠投靠到了幽州節度使朱滔旗下,成德鎮實際控製人李惟嶽被手下將領王武俊殺死,之後王武俊率領全鎮將士向朝廷投降;平盧鎮的實際控製人李納(平盧節度使李正己之子,李正己病逝後自領平盧軍政大權,但未經朝廷批準)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謀求與朝廷和解;唯一還在堅持抵抗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被圍困於自己的治地魏州。
如此一來,平定叛亂幾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
在輕鬆取得勝利後,唐德宗認為削藩路線完全可行,於是就采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他下令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由王武俊、張孝忠和康日知這三個原成德鎮的重要將領節製,並命王武俊為幽州軍提供後勤支援。同時,朝廷拒絕了李納的請求,準備用武力將其消滅。幽州軍則繼續承擔主攻魏博的艱巨任務。
唐德宗這一係列安排很快就引起了各藩鎮將士們的不滿。
王武俊認為自己殺死李惟嶽,當居首功,如今卻與什麽都沒做的康日知平起平坐,同樣擔任團練使的職務,這讓他心裏難以平衡,而且朝廷還要求他向幽州軍提供給養,顯然是有意削弱其實力。
被圍困中的田悅派人去遊說幽州節度使朱滔,向他直言唇亡齒寒的道理。朱滔也認為自己在平叛中出了大力,但卻沒得到多少實質性的好處。如果魏博等鎮都被平定後,接下來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了。於是朱滔決定改變立場,並聯合心懷不滿的王武俊一起出兵解救魏博。
原本即將平定的“四鎮之亂”再起戰火。
朱滔、王武俊加入叛軍陣營後,戰爭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朝廷和河北幾大藩鎮間的實力旗鼓相當,雙方都無法迅速擊敗對方。
此時,位於南方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卻響應叛軍號召發動叛亂,並迅速占領汴州(今河南開封),切斷了朝廷與富饒的南方地區的供應路線。戰爭天平迅速倒向了叛軍陣營。
在叛軍強大的攻勢下,唐德宗先從長安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又從奉天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最後,迫於無奈的唐德宗提出了既往不咎和承認現狀的條件,給那些隻想獲得朝廷承認的節度使一個選擇。多數參加叛亂的節度使最終目標並非為了推翻唐朝,於是便接受了朝廷提出的條件,並取得了崇高的封號。叛亂形勢這才大大得到緩解。
後來,入關赴援的神策軍將李晟率部平定叛亂,朱滔等人亦相繼表示歸順朝廷,藩鎮叛亂至此平息。
唐德宗原本可以借助幾大忠於朝廷藩鎮節度使的力量,輕鬆平定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引發的“四鎮之亂”,可是他卻急於求成,想一口氣完成削藩大業,結果反而導致舊叛未平,新叛又起,險些釀成亡國慘劇。
真是福禍相依!安史之亂與建中之亂,竟都成了韋應物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
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韋應物擔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夏,四十八歲的韋應物因政績卓著,被擢升為滁州刺史。三年間,韋應物由正七品升到正四品。
長安到滁州兩千裏,勞途漫漫。
韋應物途經洛陽,作《寄大梁諸友》詩:“分竹守南譙,弭節過梁池。雄都眾君子,出餞擁河湄。燕謔始雲洽,方舟已解維。一為風水便,但見山川馳。昨日次睢陽,今夕宿符離。雲樹愴重疊,煙波念還期。相敦在勤事,海內方勞師。”
接著,韋應物由水路乘船,曆汴梁、睢陽、符離、盱眙,一路迤邐而來,到達滁州任職。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秋冬之際,作《寄暢當(聞以子弟被召從軍)》詩:“寇賊起東山,英俊方未閑。聞君新應募,籍籍動京關。出身文翰場,高步不可攀。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間。昔為瓊樹枝,今有風霜顏。秋郊細柳道,走馬一夕還。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鬢毛斑。”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英雄當有用武之地、為大唐建功立業的思想。
滁州上任伊始,韋應物為了體察民情,親自驅車踏遍了滁州地界內的山山水水,掌握了詳細的水文數據、風土民俗。
初到滁州的韋應物,寫下的幾首詩,都是對長安、親友的懷念。秋夜,月色,樓中,笛聲……這些是他詩句裏出現最多的意象,詩裏的滁州,不過是荒草蓁蓁、溪水恣肆,那時的琅琊也隻是清榮峻茂,老樹寒煙。
此時正處建中之亂,韋應物牽掛自己的弟弟們,寫下七絕《寄諸弟》:“歲暮兵戈亂京國,帛書間道訪存亡。還信忽從天上落,唯知彼此淚千行。”又作五律《京師叛亂寄諸弟》,留下精彩詩句:“弱冠遭世難,二紀猶未平。羈離官遠郡,虎豹滿西京。”
然而,由於各地藩鎮節度使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凝聚力。
成德鎮是“河朔三鎮”之一,其實力在所有藩鎮中算得上數一數二。在唐代宗後期,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為了防止被朝廷瓦解、吞並,就與魏博、平盧、山南東道等藩鎮結成軍事同盟。
建中二年(781年),李寶臣去世。按照慣例,他的兒子李惟嶽將會繼承節度使之職。
然而,唐德宗(唐代宗長子)卻打算趁機削藩,因此拒絕了這一慣例。
於是,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唐德宗的削藩想法並非沒有道理。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這四個藩鎮結成的軍事同盟雖然實力強勁,但朝廷這邊除了擁有一支已初具規模的軍隊(神策軍)外,還有忠於自己的幽州、河東、昭義、宣武等藩鎮。因此,即便在硬碰硬的情況下,發動叛亂的四個藩鎮也絕對不是朝廷及其支持者的對手。
戰事的最初發展形勢基本符合唐德宗預期,最弱和最孤立的山南東道首先就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擊潰。而成德、魏博、平盧三鎮則在朝廷和其他勤王藩鎮的圍剿下節節敗退。
到了建中三年初,成德鎮重要將領張孝忠投靠到了幽州節度使朱滔旗下,成德鎮實際控製人李惟嶽被手下將領王武俊殺死,之後王武俊率領全鎮將士向朝廷投降;平盧鎮的實際控製人李納(平盧節度使李正己之子,李正己病逝後自領平盧軍政大權,但未經朝廷批準)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謀求與朝廷和解;唯一還在堅持抵抗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被圍困於自己的治地魏州。
如此一來,平定叛亂幾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
在輕鬆取得勝利後,唐德宗認為削藩路線完全可行,於是就采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他下令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由王武俊、張孝忠和康日知這三個原成德鎮的重要將領節製,並命王武俊為幽州軍提供後勤支援。同時,朝廷拒絕了李納的請求,準備用武力將其消滅。幽州軍則繼續承擔主攻魏博的艱巨任務。
唐德宗這一係列安排很快就引起了各藩鎮將士們的不滿。
王武俊認為自己殺死李惟嶽,當居首功,如今卻與什麽都沒做的康日知平起平坐,同樣擔任團練使的職務,這讓他心裏難以平衡,而且朝廷還要求他向幽州軍提供給養,顯然是有意削弱其實力。
被圍困中的田悅派人去遊說幽州節度使朱滔,向他直言唇亡齒寒的道理。朱滔也認為自己在平叛中出了大力,但卻沒得到多少實質性的好處。如果魏博等鎮都被平定後,接下來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了。於是朱滔決定改變立場,並聯合心懷不滿的王武俊一起出兵解救魏博。
原本即將平定的“四鎮之亂”再起戰火。
朱滔、王武俊加入叛軍陣營後,戰爭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朝廷和河北幾大藩鎮間的實力旗鼓相當,雙方都無法迅速擊敗對方。
此時,位於南方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卻響應叛軍號召發動叛亂,並迅速占領汴州(今河南開封),切斷了朝廷與富饒的南方地區的供應路線。戰爭天平迅速倒向了叛軍陣營。
在叛軍強大的攻勢下,唐德宗先從長安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又從奉天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最後,迫於無奈的唐德宗提出了既往不咎和承認現狀的條件,給那些隻想獲得朝廷承認的節度使一個選擇。多數參加叛亂的節度使最終目標並非為了推翻唐朝,於是便接受了朝廷提出的條件,並取得了崇高的封號。叛亂形勢這才大大得到緩解。
後來,入關赴援的神策軍將李晟率部平定叛亂,朱滔等人亦相繼表示歸順朝廷,藩鎮叛亂至此平息。
唐德宗原本可以借助幾大忠於朝廷藩鎮節度使的力量,輕鬆平定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引發的“四鎮之亂”,可是他卻急於求成,想一口氣完成削藩大業,結果反而導致舊叛未平,新叛又起,險些釀成亡國慘劇。
真是福禍相依!安史之亂與建中之亂,竟都成了韋應物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
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韋應物擔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夏,四十八歲的韋應物因政績卓著,被擢升為滁州刺史。三年間,韋應物由正七品升到正四品。
長安到滁州兩千裏,勞途漫漫。
韋應物途經洛陽,作《寄大梁諸友》詩:“分竹守南譙,弭節過梁池。雄都眾君子,出餞擁河湄。燕謔始雲洽,方舟已解維。一為風水便,但見山川馳。昨日次睢陽,今夕宿符離。雲樹愴重疊,煙波念還期。相敦在勤事,海內方勞師。”
接著,韋應物由水路乘船,曆汴梁、睢陽、符離、盱眙,一路迤邐而來,到達滁州任職。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秋冬之際,作《寄暢當(聞以子弟被召從軍)》詩:“寇賊起東山,英俊方未閑。聞君新應募,籍籍動京關。出身文翰場,高步不可攀。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間。昔為瓊樹枝,今有風霜顏。秋郊細柳道,走馬一夕還。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鬢毛斑。”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英雄當有用武之地、為大唐建功立業的思想。
滁州上任伊始,韋應物為了體察民情,親自驅車踏遍了滁州地界內的山山水水,掌握了詳細的水文數據、風土民俗。
初到滁州的韋應物,寫下的幾首詩,都是對長安、親友的懷念。秋夜,月色,樓中,笛聲……這些是他詩句裏出現最多的意象,詩裏的滁州,不過是荒草蓁蓁、溪水恣肆,那時的琅琊也隻是清榮峻茂,老樹寒煙。
此時正處建中之亂,韋應物牽掛自己的弟弟們,寫下七絕《寄諸弟》:“歲暮兵戈亂京國,帛書間道訪存亡。還信忽從天上落,唯知彼此淚千行。”又作五律《京師叛亂寄諸弟》,留下精彩詩句:“弱冠遭世難,二紀猶未平。羈離官遠郡,虎豹滿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