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不看孟浩然的詩,可能你不會喜歡他。


    你會覺得,孟浩然為人做事抓不住重點,牢騷滿腹,不合時宜,還一直很任性,難怪一生官運不濟。照他的個性,最適合他的生活,就隻能是隱居。


    真是糟蹋了開元盛世。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少年時崇尚氣節、義氣,喜歡幫助患難的人,還和別人一起隱居在鹿門山。鹿門山位於襄陽市襄州區城東南15公裏的東津鎮境內,據縣誌載:“漢建武中帝與習鬱俱夢見蘇嶺山神。命鬱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


    隱居中,孟浩然兩耳不聞外事,一心苦讀詩書。弱冠之年後,孟浩然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各地,廣交八方朋友,幹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十二年(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陽,便前往洛陽求仕,三年一無所獲。


    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在揚州一帶遊曆,結識了同樣在遊曆的詩仙李白。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孟浩然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結果,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孟浩然落第了。


    孟浩然力求一鳴驚人,應試前還先做了開拓工作,曾給當時的丞相張說寫過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以求引薦: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重點在後四句,他在委婉地求官:我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國家,卻無用武之地,隻能看到你們施展身手大有作為,我白白地羨慕你們喲。前四句通過水墨畫式的大筆渲染,將八百裏洞庭的壯觀景象躍然紙上,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使本篇成了一首著名的山水詩。


    張說學富五車,也十分愛惜人才,收到這首詩一瞅,就明白孟浩然的心思。要講孟浩然的水平當進士是滿夠格的,無奈文曲星不眷顧。


    應進士舉考試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他曾經在朝廷裏的最高學府太學賦詩,滿座的人都感歎佩服,沒有敢和他比的。張九齡、王維都非常欣賞他。


    當時的盛況是這樣的——


    唐,開元年間,帝都長安。


    一陣急促的秋雨過後,夜空澄澈,新月初升。


    太學裏燈火通明,一場即景賦詩的聯句賽詩會即將開始。


    來者都是雅擅文墨的朝廷官員,放眼望去,不乏諸多已詩壇赫赫有名之輩。


    比如,十九歲便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打動玉真公主、一舉登科的太樂丞王維;


    神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作者、致力掃除六朝綺靡詩風的中書舍人張九齡;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的老前輩、製舉策論曾為天下第一的中書令張說;


    還有憑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爭鋒邊塞一哥的校書郎王昌齡;


    ……


    其他到場的還有尚書侍郎裴胐、吏部員外郎盧僎、校書郎劉昚虛等。


    很快,條桌接龍,長卷鋪就,好戲開場。


    吏部員外郎盧僎第一個拽步出席,拱手行禮:“鄙人鬥膽開場,文辭淺陋,還望諸位不吝賜教。”


    語罷,行至案前,提筆落墨:“雨露將天澤,文章播國風。”


    接下來是校書郎劉昚虛:“應以修往業,亦惟立此身。”


    多輪過後,王昌齡登場賦詩:“郭外秋聲急,城邊月色殘。”


    緊接著,老前輩張說出場了:“白首看黃葉,徂顏複幾何。”


    要不說是前輩呢,借景抒情,高啊!


    張說題完,卻不著急落座,而是轉身望向與自己座次相鄰的男子,微微點頭,示意其登場一試。


    大家這才發現,該男子似非官場同僚,十分麵生。


    與張說四目相對後,此人緩步出席,一襲白衫,身材頎長。


    眾人觀之,心中俱是一震:好個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之人!不知是何方雅士。


    此人並未走向案前長卷,而是徑入庭院,駐足於一株粗大的梧桐樹下。


    此時,天邊正綴著幾縷薄雲,殘留在樹稍的雨水不斷匯聚、下墜、滴落,斷續敲打在梧桐葉上……


    片刻,男子淡然一笑,語音清曠:“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一聯既出,舉座震驚。


    良久,張九齡率先擲筆:“我大唐擅詩賦者眾,然未見清幽衝淡至如此者,九齡甘拜下風!”


    說完,望向王維。


    王維凝眉良久,長歎一聲:“清絕至此,維亦不複為繼也!”


    王維語罷,起身奔向庭院,對男子拱手施禮:“敢問兄台高姓大名?幸然得識,相見恨晚也!”


    男子後退一步,抽身還禮:“承蒙閣下謬愛,在下襄陽布衣,孟浩然。”


    王維和孟浩然的友誼從此開始,直至兩人均以田園詩名聲大振,人稱“王孟”。


    縱觀唐朝曆史,科舉落榜生的名單裏,總是有一眾後世大名鼎鼎的詩人。首當其衝的應該是孟浩然,他是一位臨場發揮極差的考生:筆試和麵試都考砸。


    麵試,在唐代科舉考試中叫“幹謁”。這是唐朝的一種風氣,文人可以向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們的問詢和考察,博取好感。


    曾經有過幹謁很成功的詩人,比如李賀接受韓愈的麵試,讀了其代表作《雁門太守行》,聲色壯麗叫韓愈拍手稱好,收了李賀做學生。


    但是孟浩然就是反例了。他的機遇非常好,遇到的麵試官是當朝一把手——唐玄宗,但是孟浩然同學給皇帝讀了一首牢騷詩。


    真是要了親命了。


    《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


    多次落第後的孟浩然鬱鬱寡歡,此時王維正在宮中太樂署任職,於是便邀請他入宮作客,以盡地主之誼,也幫他散散心。


    雖然這裏是皇宮禁地,外人不得隨意入內,但王維在宮中認識人很廣泛,經常結識皇親貴族,高官公卿,帶個人進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兩人正在飲酒作詩,不亦樂乎。突然聽見外麵一聲喊,“皇上禦駕到——”,不知道什麽原因,很少來太樂署的皇帝,今天破天荒地進來了。王維嚇得直哆嗦,匆忙之間,讓孟浩然躲進了床底。


    唐玄宗進來後,自然看到成雙的酒杯在桌子,也見到了王維的慌張神情。跪在地下的王維見瞞不住了,更不敢欺君罔上,趕忙稟報實情。


    唐玄宗卻很高興:“我聽說過這個人很有才學,卻沒見過,怕什麽呀?還要躲藏起來!”接著吆喝孟浩然趕快出來。


    唐玄宗詢問孟浩然的詩作,不知道什麽原因,也可能是緊張過度了吧,孟浩然腦瓜好像霎時短了路,施禮後張嘴就背誦:


    北闕休上書,南才歸蔽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號稱“梨園祖師”的唐玄宗,琴棋詩書畫卻樣樣精通,聽了那句“不才明主棄”龍顏就不悅了,慍聲說道:“你從沒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拋棄你,為何打胡亂說?”說完,拂袖而去。皇上的話,從來都是一言九鼎的,這幾句話,就判定了孟浩然的仕途。


    事後王維哭笑不得,孟兄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裏麵既有八百裏洞庭的壯觀景象,也有你發揮聰明才智報效國家的願望,皇上橫聽豎聽都會滿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騷詩!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斷了仕路也!


    看到這段傳說,你就明白了孟浩然抓不住重點得有多致命。


    更要命的是,孟浩然還死不悔改。


    一次,采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薦他。正巧孟浩然家裏有老朋友來,喝酒非常高興,有人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別,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後來,張九齡在擔任荊州刺史時把孟浩然征聘在幕府中,結果後來幕府撤銷了,孟浩然隻好離開。


    還有一個例子,開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養病,本來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齡來訪。孟浩然設宴款待,有一道菜曆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肴——漢江查頭鯿,肉嫩味鮮。一高興,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魚鮮的囑咐丟到了九霄雲外,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來。兩人桌上觥籌交錯,海吃胡喝,相談甚歡。


    剛過幾天,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時,孟浩然的癰疽複發了,就此永遠閉上了眼睛,時年52歲。真的是“不聽郎中言,頃刻死眼前”。有句古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齡對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輩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隊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的生活狀態,可能才更適合作為詩人的孟浩然。


    (二)


    從孟浩然幾篇代表性詩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經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之少。”


    《春曉》是孟浩然的詩作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首,這可能是許多兒童在唐詩啟蒙中最先接觸到的一首經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時期正是武後執政的時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並不認同武周皇帝搶奪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歲時,武後走下神壇,李顯即位,匡複李唐王朝,這讓孟浩然感到歡欣鼓舞。


    中宗李顯即位後,宰相張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擠,被貶為襄州刺史。這一年,孟浩然去襄陽參加科舉考試,孟浩然初露頭角,就取得了全縣高考狀元,張柬之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華,宴請了他。沒多久,張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嶺南的詔書。一頓舟車勞頓後,八十多歲的張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張柬之的死,都對孟浩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開始重新審視人生,最後決定放棄襄州府試,再次隱居鹿門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門山澗南園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間專為在桃子成熟的時季看護桃子而建的草廬。桃花綻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獨自一人到草廬中溫書研習。


    春夜裏的草廬中,孟浩然就著昏黃的燈光讀書。讀到疲倦時,他才熄了油燈,裹緊被子進入夢鄉。夢裏仿佛聽到風雨忽至,草廬外的聲響讓他睡不踏實,直到天色大亮才醒來。在要不要起床的遲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風雨交加,桃園裏的桃花不知會掉落多少,起身推開窗子,他看到春雨過後桃園裏花落滿地,聽到樹上的啾啾鳥鳴,於是寫下了這首家喻戶曉的經典唐詩《春曉》。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裏,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二十歲之前,孟浩然認為隱逸是實現仕途通達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多數時間都是在家鄉讀書。這種思想在孟浩然父親去世之後,發生了轉變。恰逢這時孟浩然遇到了他極為崇敬的丞相張說。


    開元五年(717)七月,孟浩然帶著張說好友的推薦信來到嶽陽拜會張說。張說看到好友的來信之後,對孟浩然熱情款待。孟浩然淡雅樸實的文風與張說所提倡的據實寫意的寫作方法非常契合,這讓張說對孟浩然十分看重。孟浩然對這位當時的文壇巨匠的崇敬之情也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於是孟浩然寫了一首幹謁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送給張說,表達自己進取之心。


    然而比較遺憾的是,當時張說所處的位置並不能為孟浩然的仕途打開大門,孟浩然這次的求職之路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進展。在嶽陽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孟浩然又迴到了家鄉襄陽。


    隨後,孟浩然經曆了漫遊邊塞、洛陽以及江南等地。孟浩然和詩仙李白的交集就是在這個時候來開帷幕。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詩仙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


    第二年春,李白遊曆到襄陽,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


    由此,李白成為孟浩然的“迷弟”。1+1>2,由此,李白和孟浩然也互相成就了對方的詩名。


    隨後,正值不惑之年孟浩然在家鄉準備開元十七年(729)春天的科舉考試。《歲暮歸南山》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所做,從詩題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科考之路又未獲得成功: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舊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秋去冬來,孟浩然依舊在長安城裏尋找入仕的機會,日夜煎熬讓他身心俱疲。寒冷的冬天裏他病倒在客棧,友人聽說孟浩然生病的消息都趕來看望他,時間久了來探望的人就少了。孟浩然心中淒涼,心灰意冷,打算迴到襄陽去。在這樣的心境之下,他寫下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經過一路顛簸,孟浩然迴到故鄉襄陽。沒過多久,他就想再度前往江南一帶漫遊。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


    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經常相聚的地方,伴著清風與明明,這兩位誌趣相投的詩人也許會在那裏一邊喝點小酒,一邊吟詩作賦,暢談理想。真是逍遙自在,樂在其中啊!


    在孟浩然要離開的時候,李白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個“孤”字不單單指孟浩然乘坐的那一隻小船,而是寫出了李白那時的心情,有些許失落,也有些許不舍。


    當小船消失在茫茫碧空盡頭時,他才注意到滾滾江水向天邊流去。他是站了好久吧,看不到小船了,也沒有離去,還凝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他似乎要把自己的情意托付於江水,陪伴著孟浩然遠行。


    李白豪放灑脫,在孟浩然離開的時候,他沒有瀟灑的轉身離去,而是站了好久,感傷了好久。雖然詩中沒有任何關於友誼的字眼,但他對孟浩然真摯的情誼卻流淌於字裏行間。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孟浩然已屆暮年。


    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迴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贈孟浩然》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中,李白對孟浩然的情誼就很明顯了。“吾愛孟夫子”,開篇就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愛。


    為什麽這麽敬重孟浩然呢?詩中句句都說明了原因。


    首先是總體概括,“風流天下聞”,說孟浩然風流倜儻,品格高尚,名滿天下。


    接著下兩聯就是分述,“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少年時就不愛功名利祿,白首時又歸隱居鬆林。這是對孟浩然高尚品格的讚揚,“臥鬆雲”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雲淡風清,悠然自得,高潔儒雅的老者形象。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怪不得他們兩個是至交好友,原來孟浩然也愛酒,而且經常喝醉。杜甫說:李白鬥酒詩百篇。在李白的眼裏,孟浩然連喝醉都是極高雅的。他不事君王,卻沉醉於花草,又一位高潔的隱士!


    最後一聯直接抒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你崇高的品格就像一座高山,怎麽能輕易仰望呢?“我”隻能向你作揖,崇仰你的高風亮節。


    這首詩滿滿的都是李白對孟浩然的欽佩之情,有孟浩然這樣一位朋友,李白必是自豪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遇李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從心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從心來並收藏穿越遇李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