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使團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倭寇將要進攻大明,這個消息使得朝堂上下不由自主的忙碌起來。
大明對於日本的情況,並不陌生,雙方糾葛了二百多年,早就是老熟人了。
錦衣衛有專門的諜報人員負責探查日本的情報,海商中也有人源源不斷向大明提供日本的情報。琉球更是多次向大明稟告日本的情況。
此時的大明,對於日本的情況,不敢說洞若觀火,但在大的方向上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甚至部分日本大名的身邊,也有錦衣衛的諜報人員潛伏。
而日本的統治者,日本天皇,他對於大明的情況,兩眼一抹黑,什麽都不知道。就連他治下各藩的情況,他也不知道。
因為日本天皇隻是日本名義上的統治者,日本實際的統治者是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他已經向日本下達了動員令。
水軍方麵:臨海的大名,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個海港的人家,每百戶出水手十人。豐臣秀吉本部人馬所用的船隻,交由各個大名建造,費用由豐臣秀吉負責。
陸軍方麵:根據地區的不同,各個大名,每萬石征召二百人到六百人不等。
後勤方麵:百姓不得棄耕,必須種地,且不得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以保證糧食供應。
武士和服兵役之人,不得擅離職守,必須在主家和軍中,更不能放棄武士和軍人身份,以保證兵員充足。
財政方麵:豐臣秀吉下令鑄造金銀貨幣。
日本是個島國,麵積不算大,還有很多山地,動不動還有地震、海嘯,對糧食看的極重。
可就以金銀而論,豐臣秀吉是不缺的。單是一個石見銀礦,就足夠用的了。
同時,豐臣秀吉還下令修築風本城和名護屋城。
風本城位於壹岐島,天氣晴朗時,站在壹岐島上用肉眼就能夠看到對馬島。對馬島的北麵,就是朝鮮。
對馬,夾在朝鮮和日本之間。名義上屬於日本,是日本的一個大名領地。可對馬離朝鮮實在是太近,有時候為了政治方便,對馬還會接受朝鮮的冊封。
就像遼東的女真人一樣,接受大明冊封的官職後,也會接受朝鮮冊封的官職。既是政治上的方便,同時也可以得到朝鮮賞賜的物資。
名護屋城,位於肥前,是日本攻明的“前沿指揮部”,城中匯集了各地的大名、軍隊和物資。
為了了解明軍的戰鬥力,豐臣秀吉還特意詢問了嘉靖年間襲擾大明東南沿海的倭寇。
其得到的結果就是:明軍不堪一擊。
豐臣秀吉為了征服大明,可謂是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很可惜,他對於大明的了解,還停留在倭寇肆虐大明東南沿海那一時期。
認知上的錯誤,注定了豐臣秀吉征明計劃的失敗,以至於使得德川家康笑到了最後。
而李氏朝鮮麵對日本,明知山有虎,可依舊是沒有放在心上,甚至還幻想著在大明與日本之間,能夠獨善其身。
老大和老二打架,遭殃的通常是老三。
很明顯,李氏朝鮮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麵對倭寇將要進攻大明,這麽大的事,他們不敢不向大明稟告。
朝鮮國王李昖派出了使團,但不是去向大明稟告實情,而是按照慣例,年關之際派遣使團朝賀大明,為賀節使。
朝鮮使團帶隊之人名為金應南。
臨出發之時,朝鮮國王李昖還特意交代金應南。到了大明,先別急著說話,先打探消息,如果大明不知道倭寇將要進攻他們的消息,你就別多嘴了。如果大明知道了消息,你再向他們稟告。
因為懷著打探消息的任務,金應南所率領的朝鮮使團,出發的日期比往年要早。
朝鮮使團入貢大明,路線很固定,就是走遼東而後經山海關進入北直隸。
明末之時,因為後金的崛起,阻斷了遼東的陸地交通,所以在奏明大明同意後,朝鮮使團就改走海路入貢大明。
金應南率領的使團,還是老樣子,出朝鮮進遼東。
邊界地帶,金應南遠遠的就看到有大隊明軍在等候。
朝鮮雖然是入貢大明,然而,不是說朝鮮想什麽時候來就什麽時候來,他們必須提前報備。
大明早就知道朝鮮使團要來朝賀入貢,為了驗證朝鮮人是否忠心,朱翊鈞下令,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朝鮮使團,不得讓他們與外人接觸,更不能讓他們探查到半點消息。
可自萬曆十九年年初,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早就在遼東流傳開了,大小官兵、男女老少,都知道。
這麽多人,想捂肯定是捂不住的,所以,朱翊鈞就特意派京營的人去遼東保護朝鮮使團。
明軍也是遠遠的就看到了朝鮮使團,一隊騎兵立刻催馬趕了過去。
“~籲~籲~”領隊的騎兵隊官勒住馬韁,叫住戰馬,看向朝鮮使團。
“你們可是朝鮮使團?”
“正是。”金應南立刻迴道。
“可有憑證?”
金應南讓人遞上國書和賀表,“這是朝鮮的國書和朝鮮王殿下親筆所寫的賀表。”
那隊官仔細檢查一番,朝鮮國王的大印在上麵蓋著,驗證真偽,看的就是這個。
將東西遞還,那隊官衝著金應南一抱拳,“職責所在,多有得罪,還望貴使包涵。”
金應南當然不能說別的,“哪裏,哪裏。這是將軍職責所在。”
“貴使,請隨我來。”
那騎兵隊官帶隊護著朝鮮使團來到大隊明軍所在地。
“將軍,朝鮮使團已到。”這隊官衝著帶隊的將領行禮。
那將領翻身下馬,走到朝鮮使團近前,“我是京營神機第一鎮主將董一元,奉聖上旨意,前來護衛朝鮮使團。”
金應南上前行禮,“原來是董將軍,失敬,失敬。”
“在下金應南,奉朝鮮王殿下之命,率領使團入貢天朝。”
董一元拱手還禮,“貴使客氣了。”
“敢問將軍,以往皆是遼東鎮兵馬護衛使團,怎麽這次換成了京營兵馬護衛?”金應南問道。
董一元當然不可能說實話,“朝鮮緊臨遼東,對於遼東的情況,貴使想必也有所了解。”
“遼東鎮既要防備女真人,又要防備蒙古人。近來女真人倒是安分,可是炒花五部屢屢作亂。”
“遼東鎮的邊牆很長,尤其是開原和廣寧兩處,虜寇往往從這兩處寇邊。遼東鎮如今是戰備狀態,兵馬多抽調去備邊,剩餘的還要防備女真人趁機作亂,實在是沒有餘力再護衛朝鮮使團。”
“我大明皇帝陛下得知朝鮮使團入貢的消息後,擔心遼東的亂狀會影響朝鮮使團的安全,便特意下旨,讓本將率兵親赴遼東,護衛朝鮮使團的安全。”
朝鮮人很了解遼東鎮的情況,炒花五部經常與遼東鎮發生軍事衝突,當聽到董一元這麽解釋後,金應南並未起疑。
“原來是這樣。聖上如此惦念朝鮮使團,真是皇恩浩蕩。”
“貴使,咱們盡快趕路吧。”
“一切聽從將軍吩咐。”
大明對於日本的情況,並不陌生,雙方糾葛了二百多年,早就是老熟人了。
錦衣衛有專門的諜報人員負責探查日本的情報,海商中也有人源源不斷向大明提供日本的情報。琉球更是多次向大明稟告日本的情況。
此時的大明,對於日本的情況,不敢說洞若觀火,但在大的方向上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甚至部分日本大名的身邊,也有錦衣衛的諜報人員潛伏。
而日本的統治者,日本天皇,他對於大明的情況,兩眼一抹黑,什麽都不知道。就連他治下各藩的情況,他也不知道。
因為日本天皇隻是日本名義上的統治者,日本實際的統治者是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他已經向日本下達了動員令。
水軍方麵:臨海的大名,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個海港的人家,每百戶出水手十人。豐臣秀吉本部人馬所用的船隻,交由各個大名建造,費用由豐臣秀吉負責。
陸軍方麵:根據地區的不同,各個大名,每萬石征召二百人到六百人不等。
後勤方麵:百姓不得棄耕,必須種地,且不得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以保證糧食供應。
武士和服兵役之人,不得擅離職守,必須在主家和軍中,更不能放棄武士和軍人身份,以保證兵員充足。
財政方麵:豐臣秀吉下令鑄造金銀貨幣。
日本是個島國,麵積不算大,還有很多山地,動不動還有地震、海嘯,對糧食看的極重。
可就以金銀而論,豐臣秀吉是不缺的。單是一個石見銀礦,就足夠用的了。
同時,豐臣秀吉還下令修築風本城和名護屋城。
風本城位於壹岐島,天氣晴朗時,站在壹岐島上用肉眼就能夠看到對馬島。對馬島的北麵,就是朝鮮。
對馬,夾在朝鮮和日本之間。名義上屬於日本,是日本的一個大名領地。可對馬離朝鮮實在是太近,有時候為了政治方便,對馬還會接受朝鮮的冊封。
就像遼東的女真人一樣,接受大明冊封的官職後,也會接受朝鮮冊封的官職。既是政治上的方便,同時也可以得到朝鮮賞賜的物資。
名護屋城,位於肥前,是日本攻明的“前沿指揮部”,城中匯集了各地的大名、軍隊和物資。
為了了解明軍的戰鬥力,豐臣秀吉還特意詢問了嘉靖年間襲擾大明東南沿海的倭寇。
其得到的結果就是:明軍不堪一擊。
豐臣秀吉為了征服大明,可謂是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很可惜,他對於大明的了解,還停留在倭寇肆虐大明東南沿海那一時期。
認知上的錯誤,注定了豐臣秀吉征明計劃的失敗,以至於使得德川家康笑到了最後。
而李氏朝鮮麵對日本,明知山有虎,可依舊是沒有放在心上,甚至還幻想著在大明與日本之間,能夠獨善其身。
老大和老二打架,遭殃的通常是老三。
很明顯,李氏朝鮮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麵對倭寇將要進攻大明,這麽大的事,他們不敢不向大明稟告。
朝鮮國王李昖派出了使團,但不是去向大明稟告實情,而是按照慣例,年關之際派遣使團朝賀大明,為賀節使。
朝鮮使團帶隊之人名為金應南。
臨出發之時,朝鮮國王李昖還特意交代金應南。到了大明,先別急著說話,先打探消息,如果大明不知道倭寇將要進攻他們的消息,你就別多嘴了。如果大明知道了消息,你再向他們稟告。
因為懷著打探消息的任務,金應南所率領的朝鮮使團,出發的日期比往年要早。
朝鮮使團入貢大明,路線很固定,就是走遼東而後經山海關進入北直隸。
明末之時,因為後金的崛起,阻斷了遼東的陸地交通,所以在奏明大明同意後,朝鮮使團就改走海路入貢大明。
金應南率領的使團,還是老樣子,出朝鮮進遼東。
邊界地帶,金應南遠遠的就看到有大隊明軍在等候。
朝鮮雖然是入貢大明,然而,不是說朝鮮想什麽時候來就什麽時候來,他們必須提前報備。
大明早就知道朝鮮使團要來朝賀入貢,為了驗證朝鮮人是否忠心,朱翊鈞下令,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朝鮮使團,不得讓他們與外人接觸,更不能讓他們探查到半點消息。
可自萬曆十九年年初,倭寇將要進攻大明的消息,早就在遼東流傳開了,大小官兵、男女老少,都知道。
這麽多人,想捂肯定是捂不住的,所以,朱翊鈞就特意派京營的人去遼東保護朝鮮使團。
明軍也是遠遠的就看到了朝鮮使團,一隊騎兵立刻催馬趕了過去。
“~籲~籲~”領隊的騎兵隊官勒住馬韁,叫住戰馬,看向朝鮮使團。
“你們可是朝鮮使團?”
“正是。”金應南立刻迴道。
“可有憑證?”
金應南讓人遞上國書和賀表,“這是朝鮮的國書和朝鮮王殿下親筆所寫的賀表。”
那隊官仔細檢查一番,朝鮮國王的大印在上麵蓋著,驗證真偽,看的就是這個。
將東西遞還,那隊官衝著金應南一抱拳,“職責所在,多有得罪,還望貴使包涵。”
金應南當然不能說別的,“哪裏,哪裏。這是將軍職責所在。”
“貴使,請隨我來。”
那騎兵隊官帶隊護著朝鮮使團來到大隊明軍所在地。
“將軍,朝鮮使團已到。”這隊官衝著帶隊的將領行禮。
那將領翻身下馬,走到朝鮮使團近前,“我是京營神機第一鎮主將董一元,奉聖上旨意,前來護衛朝鮮使團。”
金應南上前行禮,“原來是董將軍,失敬,失敬。”
“在下金應南,奉朝鮮王殿下之命,率領使團入貢天朝。”
董一元拱手還禮,“貴使客氣了。”
“敢問將軍,以往皆是遼東鎮兵馬護衛使團,怎麽這次換成了京營兵馬護衛?”金應南問道。
董一元當然不可能說實話,“朝鮮緊臨遼東,對於遼東的情況,貴使想必也有所了解。”
“遼東鎮既要防備女真人,又要防備蒙古人。近來女真人倒是安分,可是炒花五部屢屢作亂。”
“遼東鎮的邊牆很長,尤其是開原和廣寧兩處,虜寇往往從這兩處寇邊。遼東鎮如今是戰備狀態,兵馬多抽調去備邊,剩餘的還要防備女真人趁機作亂,實在是沒有餘力再護衛朝鮮使團。”
“我大明皇帝陛下得知朝鮮使團入貢的消息後,擔心遼東的亂狀會影響朝鮮使團的安全,便特意下旨,讓本將率兵親赴遼東,護衛朝鮮使團的安全。”
朝鮮人很了解遼東鎮的情況,炒花五部經常與遼東鎮發生軍事衝突,當聽到董一元這麽解釋後,金應南並未起疑。
“原來是這樣。聖上如此惦念朝鮮使團,真是皇恩浩蕩。”
“貴使,咱們盡快趕路吧。”
“一切聽從將軍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