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同名同姓之人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鮮的事情商議完,兵部尚書梁夢龍奏報。
“皇上,貴州巡撫葉夢熊上奏,播州土司楊應龍多有不法,請求勘問楊應龍。”
朱翊鈞問道:“勘問,是讓楊應龍去貴州貴陽府接受勘問,還是讓他去四川成都府接受勘問?”
明朝的貴州,很窮,還有大大小小很多土司。
播州,在西南而言,相對是富庶之地。貴州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想把播州吞了,以彌補自身不足。
不僅是現任貴州巡撫葉夢熊這麽想,他之前的那麽些任貴州巡撫,也都是這麽想的。
但四川方麵不樂意。
播州在四川和貴州之間夾著,兩邊呢,對他都有影響。可播州土司,名義上是歸四川管轄。
所以,播州土司楊應龍,在四川出錢出糧,甚至還會聽調派兵,協助四川官府平定叛亂。
四川官府,當然是不願意讓貴州吞並播州。
播州土司楊應龍,之前就犯過事,他寵信妾室,聽信其妾室讒言,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嶽母。其妻子的叔叔張時照便向朝廷密報,說楊應龍有謀反之意。
當時,朱翊鈞忙著西北的局勢,以及籌備朝鮮之役,繼而兵發日本。
而且他也沒有這麽快就打算平定播州。平定播州,對於大明朝的實力來說,完全沒問題。
但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必然會造成很大損失。這是朱翊鈞不願意看到的。
大明朝的內部戰爭,把損失降的越小越好。不僅僅是對於國家實力而言,對於百姓而言也是好事。
如果是外部戰爭,那怎麽打就無所謂了,沒有那麽多顧忌。
就像萬曆朝鮮戰爭,反正戰場不在大明朝,可以放開了打。
所以,朱翊鈞如曆史上那般,讓四川、貴州兩地官府,勘問楊應龍。
那楊應龍自然是去了偏向他的四川官府接受勘問,而沒有去貴州。這讓貴州官員很是不爽。
四川官府,自然是偏袒了自家的“充電寶”楊應龍,畢竟播州出錢出糧還出兵,四川官府是有好處的。
楊應龍的事情,自然而然的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次,貴州巡撫葉夢熊上奏播州土司楊應龍有不法行徑,直接原因,楊應龍本人確實不幹淨,確實有罪。根本原因,還是看上了播州的錢糧土地。
故,朱翊鈞才有了這麽一問,讓楊應龍去四川接受勘問?還是讓他去貴州接受勘問?
兵部尚書梁夢龍人精似的人物,當然明白皇帝的意思。
“迴稟皇上,對於播州土司楊應龍,四川與貴州兩地官員的態度,的確是截然不同。”
“貴州官員主張剿滅,四川官員主張招撫。尤其是四川巡按禦史李化龍,力主招撫。”
曆史上,播州之亂就是李化龍率兵平定的,怎麽他又主張招撫了?
此李化龍,非彼李化龍。
明朝後期,也就是萬曆至崇禎這個時期,有三位李化龍。
第一位李化龍,是北直隸大名府開州長垣縣人,萬曆二年的進士。
第二位李化龍,是山東濟南府章丘縣人,萬曆十一年的進士。
第三位李化龍,是山西遼州榆社縣人,崇禎元年的進士。
前兩位李化龍,都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有關聯。
頭一位李化龍,才是曆史上平定播州之亂的李化龍。
第二位李化龍,是主張招撫播州楊應龍的。
這二位,同名同姓,但不是一個人。
明朝同名同姓的人,還不止這一個例子,還有明末的王承恩。
崇禎皇帝身邊有個大太監,名叫王承恩,最後陪著崇禎皇帝殉國,
甘肅西寧衛,出了一個總兵,王承恩。
這位總兵王承恩,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正一品的武官。
錦衣衛中,有一位錦衣衛世家,名叫王承恩。
這位錦衣衛王承恩,隆武皇帝在位時,掌錦衣衛西司房,再後因擁立之功被永曆皇帝封為宣化伯。
除此之外,最後一代靖遠伯,流傳下來的有兩個名字,一名王永恩,一名王承恩。
一個崇禎朝,就有四位王承恩。
大明朝那麽多人,碰上同名同姓的,不是什麽稀奇事。
當兵部尚書梁夢龍說到四川巡按禦史李化龍這個名字時,朱翊鈞就明白,這是主張招撫播州楊應龍的那位李化龍。
“梁尚書,你怎麽看?”
梁夢龍躬身道:“迴稟皇上,四川境內的土漢兵馬,皆隨四川總兵侯繼高進入西番,會同甘肅總兵張臣夾擊西海的海虜。四川的兵力,就目前而言,相對空虛。”
“臣以為,眼下既有即將發生的西北戰事,又要整訓兵馬迎擊倭寇。播州土司,不過小道爾,隻是目前我大明另有他務。西南之地,暫不宜動刀兵。”
“那就依梁尚書之見,讓四川、貴州兩地官員,勘問楊應龍。”
“但有一點,播州之內,不許添一城,海龍屯上,不許加一瓦。”
“皇上,貴州巡撫葉夢熊上奏,播州土司楊應龍多有不法,請求勘問楊應龍。”
朱翊鈞問道:“勘問,是讓楊應龍去貴州貴陽府接受勘問,還是讓他去四川成都府接受勘問?”
明朝的貴州,很窮,還有大大小小很多土司。
播州,在西南而言,相對是富庶之地。貴州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想把播州吞了,以彌補自身不足。
不僅是現任貴州巡撫葉夢熊這麽想,他之前的那麽些任貴州巡撫,也都是這麽想的。
但四川方麵不樂意。
播州在四川和貴州之間夾著,兩邊呢,對他都有影響。可播州土司,名義上是歸四川管轄。
所以,播州土司楊應龍,在四川出錢出糧,甚至還會聽調派兵,協助四川官府平定叛亂。
四川官府,當然是不願意讓貴州吞並播州。
播州土司楊應龍,之前就犯過事,他寵信妾室,聽信其妾室讒言,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嶽母。其妻子的叔叔張時照便向朝廷密報,說楊應龍有謀反之意。
當時,朱翊鈞忙著西北的局勢,以及籌備朝鮮之役,繼而兵發日本。
而且他也沒有這麽快就打算平定播州。平定播州,對於大明朝的實力來說,完全沒問題。
但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必然會造成很大損失。這是朱翊鈞不願意看到的。
大明朝的內部戰爭,把損失降的越小越好。不僅僅是對於國家實力而言,對於百姓而言也是好事。
如果是外部戰爭,那怎麽打就無所謂了,沒有那麽多顧忌。
就像萬曆朝鮮戰爭,反正戰場不在大明朝,可以放開了打。
所以,朱翊鈞如曆史上那般,讓四川、貴州兩地官府,勘問楊應龍。
那楊應龍自然是去了偏向他的四川官府接受勘問,而沒有去貴州。這讓貴州官員很是不爽。
四川官府,自然是偏袒了自家的“充電寶”楊應龍,畢竟播州出錢出糧還出兵,四川官府是有好處的。
楊應龍的事情,自然而然的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次,貴州巡撫葉夢熊上奏播州土司楊應龍有不法行徑,直接原因,楊應龍本人確實不幹淨,確實有罪。根本原因,還是看上了播州的錢糧土地。
故,朱翊鈞才有了這麽一問,讓楊應龍去四川接受勘問?還是讓他去貴州接受勘問?
兵部尚書梁夢龍人精似的人物,當然明白皇帝的意思。
“迴稟皇上,對於播州土司楊應龍,四川與貴州兩地官員的態度,的確是截然不同。”
“貴州官員主張剿滅,四川官員主張招撫。尤其是四川巡按禦史李化龍,力主招撫。”
曆史上,播州之亂就是李化龍率兵平定的,怎麽他又主張招撫了?
此李化龍,非彼李化龍。
明朝後期,也就是萬曆至崇禎這個時期,有三位李化龍。
第一位李化龍,是北直隸大名府開州長垣縣人,萬曆二年的進士。
第二位李化龍,是山東濟南府章丘縣人,萬曆十一年的進士。
第三位李化龍,是山西遼州榆社縣人,崇禎元年的進士。
前兩位李化龍,都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有關聯。
頭一位李化龍,才是曆史上平定播州之亂的李化龍。
第二位李化龍,是主張招撫播州楊應龍的。
這二位,同名同姓,但不是一個人。
明朝同名同姓的人,還不止這一個例子,還有明末的王承恩。
崇禎皇帝身邊有個大太監,名叫王承恩,最後陪著崇禎皇帝殉國,
甘肅西寧衛,出了一個總兵,王承恩。
這位總兵王承恩,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正一品的武官。
錦衣衛中,有一位錦衣衛世家,名叫王承恩。
這位錦衣衛王承恩,隆武皇帝在位時,掌錦衣衛西司房,再後因擁立之功被永曆皇帝封為宣化伯。
除此之外,最後一代靖遠伯,流傳下來的有兩個名字,一名王永恩,一名王承恩。
一個崇禎朝,就有四位王承恩。
大明朝那麽多人,碰上同名同姓的,不是什麽稀奇事。
當兵部尚書梁夢龍說到四川巡按禦史李化龍這個名字時,朱翊鈞就明白,這是主張招撫播州楊應龍的那位李化龍。
“梁尚書,你怎麽看?”
梁夢龍躬身道:“迴稟皇上,四川境內的土漢兵馬,皆隨四川總兵侯繼高進入西番,會同甘肅總兵張臣夾擊西海的海虜。四川的兵力,就目前而言,相對空虛。”
“臣以為,眼下既有即將發生的西北戰事,又要整訓兵馬迎擊倭寇。播州土司,不過小道爾,隻是目前我大明另有他務。西南之地,暫不宜動刀兵。”
“那就依梁尚書之見,讓四川、貴州兩地官員,勘問楊應龍。”
“但有一點,播州之內,不許添一城,海龍屯上,不許加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