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周禮必然帶來的政治危機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已經知道蕭盼盼對組織能力的看重後,孔子也意識到了周禮禮不下庶人的漏洞,並在心裏對秦國的變革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
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蕭盼盼的解讀不止是提到了禮不下庶人,而且還提出了因為周禮而受益的人也反感周禮的說法。
“周公奠定的禮製社會,是人類文明史中誕生出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田園牧歌時代。”蕭盼盼總結道,“在這個時代,中國大地上第一次沒有了普遍的混亂和動蕩。”
蕭盼盼的定性讓各時代的文人們眼中閃過了崇敬的微光,這光是刻在他們腦中的思想鋼印,這種鋼印的名字叫周文明崇拜。
“但周禮製度自身的缺陷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從周禮營造的生活模式裏去尋找。”
這話算是打在了一眾古人的思想鋼印上,讓他們極為難受。
“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研究,周代社會的主要人口都居住在城池裏,這種人叫國人。在城池外是整齊分割出來的一片片井田,在這些井田間會留出一小部分的土地作為耕田者的居所,這種居所一般被稱為廬舍,供給他們勞動時居住。”
孔子點了點頭,這種曆史還原大差不差。
“國人除了冬天時迴到城裏居住之外,其餘的時間大多都住在廬舍裏料理土地。他們的生活除了在公共活動中會有交集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模式了。”
這樣的生活場景怎麽能不讓一些皇帝向往呢?多好啊,多平和啊。
“在農耕的時間結束後,冬日迴到城裏的國人需要修習武備,開展禮儀學習和來年的農事準備,女子除了要照顧家庭之外,還要學習紡織。按照禮製的規定,國人到了五十歲才可以穿帛製成的衣服,七十歲才可以吃肉。”
蕭盼盼扯了扯嘴角,她再次確定自己絕不能穿越。
“這是普通國人的生活模式,另外國人之外還有野人,奴隸,這就不贅述了。比起普通人的按部就班,貴族的生活也輕鬆不到哪裏去。他們必須在嚴格的禮製規範下一板一眼地過著自己的日常生活。“
”吃飯時有精細的鋪排,應酬時有精細的鋪排,運作權力時也有精細的鋪排。”蕭盼盼嘴角一歪,“我好奇他們上蹲坑時是不是也有精細的鋪排。”
孔子的額頭冒出了三根黑線,然後在心裏批判道,“嘴欠。”
“總之,整個周人的生活模式就是被各種禮儀製度捆綁控製的生活模式,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一片安寧平和,恬靜肅穆,這樣的社會畫卷對整個華夏文明帶來了無比深刻的影響,甚至形成了後來曆史中的周文明崇拜。”
“數不清文人和統治者都想再次複刻這樣的社會圖景,孔老師您更是說出了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的話語,最後從周禮中總結出了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體係。”蕭盼盼攤手,“但這樣莊嚴肅穆的圖景卻突然翻車了。”
孔子閉上了雙眼,眉宇間是一陣傷痛。
“其實周禮帶來的社會穩定並沒有持續多久,從文明穩定性上看,周文明的有效統治時間隻有到平王東遷前的275年,就算加上齊恆公和管仲稱霸之前的時間,也不過三百五十餘年。所謂的八百年周王朝,本質上隻是個虛數而已。”
此話一出算是擊碎了無數古人心中的幻想,不過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從光幕出現後,他們的三觀早已被震得稀碎無比。
“那為什麽隻是短短275年,一個極度穩態的社會就開始漸進式的出問題了呢?”
蕭盼盼一邊查資料,一邊說道,“要知道,周王朝真正出現政治危機的時間點可不是周厲王的逃跑,而是在第四代的周昭王時期,即周公頒布周禮的兩代人後,所謂的成康之治結束,周王朝就開始出問題了。”
“在史書中把這段時間定義成王道微缺,然後是第五代周穆王的王道衰微,接著就是第七代周懿王的王室遂衰,最後就是周厲王的諸侯不朝,國人暴動,國莫敢出言。”
這一段曆史迴顧真的紮到了孔子的心尖上,不管怎麽去認識和理解未來時代的社會發展理念,他對周禮本身的向往,對那個時代的憧憬是已經刻在骨血裏了的,畢竟那是他的信仰。
“你說在社會變革發生之前,周禮就出了問題,到底是哪些問題?”快速調整好了情緒的孔子認真的提問道。
“作為推行天下的管理準則,周禮有三個巨大的缺陷。”
蕭盼盼豎起一根手指。
“其一是彈性太大,沒有明確的可執行性。雖然國家定下了各種繁瑣的禮儀細節,但在實踐中很多細節卻是無法操作的,於是自然有了變通。但周禮是國家定性的普遍社會準則,相當於國家的律法,一旦社會律法可以隨意變通,那混亂的裂縫就被打開了。”
蕭盼盼攤手,“這種變通本身就是在違反禮製,既然違反了禮製就要處罰,怎麽處罰呢?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這引出了周禮的第二個缺陷。”
蕭盼盼豎起了第二根手指。
“它的推行和實踐,高度依賴相關人員自身的道德水準。怎麽才能斷定君子有德,是程序上的完備,還是心靈上的莊重,完全無法評判,最後一切的行為都可以直接演變成誅心殺人。為什麽子產要公布法律,本質上就是想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聽見子產的名字,孔子心裏又是一陣難受。
“第三就是繁瑣到極致的流程,無法在全社會進行推廣。這種推廣不止是指平民,甚至包括貴族自己。各種禮儀鋪排不僅要耗費時間,還要耗費大量的物資,很多貴族自己都不想玩了。統治者自己也知道這套東西的繁瑣,所以有了禮不下庶人的說法。”
“但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廣大普通庶民成為了無方之人,大量百姓本質上脫離了國家的管理,這實質上是在自我瓦解國家的行政組織能力。”
蕭盼盼一歎。
“荀子對周禮有一個評價,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但問題是,荀子自己也說想要做到周禮上的東西,就已經是妥妥的聖人了。一個時代能產出多少個聖人來?周禮的治國模式,實際上是所有治國理論中難度最大且收益最低的一種。”
“也正是這三個周禮製度本身帶來的問題,讓周王朝在社會變革真正到來之前就開始出現政治危機了。”
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蕭盼盼的解讀不止是提到了禮不下庶人,而且還提出了因為周禮而受益的人也反感周禮的說法。
“周公奠定的禮製社會,是人類文明史中誕生出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田園牧歌時代。”蕭盼盼總結道,“在這個時代,中國大地上第一次沒有了普遍的混亂和動蕩。”
蕭盼盼的定性讓各時代的文人們眼中閃過了崇敬的微光,這光是刻在他們腦中的思想鋼印,這種鋼印的名字叫周文明崇拜。
“但周禮製度自身的缺陷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從周禮營造的生活模式裏去尋找。”
這話算是打在了一眾古人的思想鋼印上,讓他們極為難受。
“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研究,周代社會的主要人口都居住在城池裏,這種人叫國人。在城池外是整齊分割出來的一片片井田,在這些井田間會留出一小部分的土地作為耕田者的居所,這種居所一般被稱為廬舍,供給他們勞動時居住。”
孔子點了點頭,這種曆史還原大差不差。
“國人除了冬天時迴到城裏居住之外,其餘的時間大多都住在廬舍裏料理土地。他們的生活除了在公共活動中會有交集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模式了。”
這樣的生活場景怎麽能不讓一些皇帝向往呢?多好啊,多平和啊。
“在農耕的時間結束後,冬日迴到城裏的國人需要修習武備,開展禮儀學習和來年的農事準備,女子除了要照顧家庭之外,還要學習紡織。按照禮製的規定,國人到了五十歲才可以穿帛製成的衣服,七十歲才可以吃肉。”
蕭盼盼扯了扯嘴角,她再次確定自己絕不能穿越。
“這是普通國人的生活模式,另外國人之外還有野人,奴隸,這就不贅述了。比起普通人的按部就班,貴族的生活也輕鬆不到哪裏去。他們必須在嚴格的禮製規範下一板一眼地過著自己的日常生活。“
”吃飯時有精細的鋪排,應酬時有精細的鋪排,運作權力時也有精細的鋪排。”蕭盼盼嘴角一歪,“我好奇他們上蹲坑時是不是也有精細的鋪排。”
孔子的額頭冒出了三根黑線,然後在心裏批判道,“嘴欠。”
“總之,整個周人的生活模式就是被各種禮儀製度捆綁控製的生活模式,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一片安寧平和,恬靜肅穆,這樣的社會畫卷對整個華夏文明帶來了無比深刻的影響,甚至形成了後來曆史中的周文明崇拜。”
“數不清文人和統治者都想再次複刻這樣的社會圖景,孔老師您更是說出了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的話語,最後從周禮中總結出了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體係。”蕭盼盼攤手,“但這樣莊嚴肅穆的圖景卻突然翻車了。”
孔子閉上了雙眼,眉宇間是一陣傷痛。
“其實周禮帶來的社會穩定並沒有持續多久,從文明穩定性上看,周文明的有效統治時間隻有到平王東遷前的275年,就算加上齊恆公和管仲稱霸之前的時間,也不過三百五十餘年。所謂的八百年周王朝,本質上隻是個虛數而已。”
此話一出算是擊碎了無數古人心中的幻想,不過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從光幕出現後,他們的三觀早已被震得稀碎無比。
“那為什麽隻是短短275年,一個極度穩態的社會就開始漸進式的出問題了呢?”
蕭盼盼一邊查資料,一邊說道,“要知道,周王朝真正出現政治危機的時間點可不是周厲王的逃跑,而是在第四代的周昭王時期,即周公頒布周禮的兩代人後,所謂的成康之治結束,周王朝就開始出問題了。”
“在史書中把這段時間定義成王道微缺,然後是第五代周穆王的王道衰微,接著就是第七代周懿王的王室遂衰,最後就是周厲王的諸侯不朝,國人暴動,國莫敢出言。”
這一段曆史迴顧真的紮到了孔子的心尖上,不管怎麽去認識和理解未來時代的社會發展理念,他對周禮本身的向往,對那個時代的憧憬是已經刻在骨血裏了的,畢竟那是他的信仰。
“你說在社會變革發生之前,周禮就出了問題,到底是哪些問題?”快速調整好了情緒的孔子認真的提問道。
“作為推行天下的管理準則,周禮有三個巨大的缺陷。”
蕭盼盼豎起一根手指。
“其一是彈性太大,沒有明確的可執行性。雖然國家定下了各種繁瑣的禮儀細節,但在實踐中很多細節卻是無法操作的,於是自然有了變通。但周禮是國家定性的普遍社會準則,相當於國家的律法,一旦社會律法可以隨意變通,那混亂的裂縫就被打開了。”
蕭盼盼攤手,“這種變通本身就是在違反禮製,既然違反了禮製就要處罰,怎麽處罰呢?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這引出了周禮的第二個缺陷。”
蕭盼盼豎起了第二根手指。
“它的推行和實踐,高度依賴相關人員自身的道德水準。怎麽才能斷定君子有德,是程序上的完備,還是心靈上的莊重,完全無法評判,最後一切的行為都可以直接演變成誅心殺人。為什麽子產要公布法律,本質上就是想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聽見子產的名字,孔子心裏又是一陣難受。
“第三就是繁瑣到極致的流程,無法在全社會進行推廣。這種推廣不止是指平民,甚至包括貴族自己。各種禮儀鋪排不僅要耗費時間,還要耗費大量的物資,很多貴族自己都不想玩了。統治者自己也知道這套東西的繁瑣,所以有了禮不下庶人的說法。”
“但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廣大普通庶民成為了無方之人,大量百姓本質上脫離了國家的管理,這實質上是在自我瓦解國家的行政組織能力。”
蕭盼盼一歎。
“荀子對周禮有一個評價,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但問題是,荀子自己也說想要做到周禮上的東西,就已經是妥妥的聖人了。一個時代能產出多少個聖人來?周禮的治國模式,實際上是所有治國理論中難度最大且收益最低的一種。”
“也正是這三個周禮製度本身帶來的問題,讓周王朝在社會變革真正到來之前就開始出現政治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