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衛,巨大的沙盤麵前,晏之初正與顧時討論軍情,參與討論的還有顧大將軍的麾下幹將,以及先太子留下的詹事府智囊團。
望著連綿不絕的山脈與茫茫戈壁灘,是率軍深入還是沿邊鎮守成了兩難的選擇。
若是率軍深入,就要到茫茫戈壁灘中去搜尋五萬敵軍的下落,羌人擅騎射,又比他們更熟悉地形,如不能正麵交鋒,冒然入戈壁灘便是做無用功。
若是就地鎮守,大軍便被動被牽製在此處,四十萬大軍的糧草不是小數目,兩軍對峙而不戰,並不是晏之初此行的初心。
這一個半月的時間裏,晏之初率軍與阿合泰打了十餘場仗,但那廝狡猾得很,每每開打便跑,像是有意試探胤月新將領的水準。
晏之初也不傻,你來我往間隻是配合地做做樣子。
就感受而言,這支鐵騎軍遠比他想象中更難對付。
他們有製作精良的鎧甲,有高大的戰馬,魁梧勇猛的戰士,最主要的是,他們訓練有素,一人一馬佩戴近四十斤重的鐵甲也能來去如風。
這樣的隊伍再配上有勇有謀的將領,對於邊關的百姓而言,簡直是惡魔般的存在。
連顧時大將軍都說:“我鎮守邊關三十年,從沒見羌人這樣聰明過。”
可見上天待他們不薄,竟讓他們生出這麽一位天才般的將領。
盡管胤月也有自己的騎兵,但相較之下,戰力比之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幾十年的安穩富庶滋養出來的士兵,早就失了絕地求生的拚勁。
“阿合泰。”晏之初在心中默念這個名字,血液中隱忍著怒氣,迫使他冷靜再冷靜。
京城收到邊塞的消息,製定了幾個作戰計劃,今日討論過後,選定了其中兩個。
至於為何是兩個,而不是一個,還是因為前車之鑒,晏之初也不確定大軍之中是否有叛徒存在,隻能凡事小心。
他心中明白,這一戰,最重要的戰局轉折,其實在他和阿合泰身上。
若阿合泰死,失去良將的羌軍將不戰而敗。
若他死,則胤月後繼無人,四方小國都會動了篡位之心。
所以,他的安危至關重要。
這一點,在兵部尚書餘立則給的密信中也曾點明。
這一點,在晏之初動身之前,就已經想得很清楚,眼下胤月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邊塞的戰亂,而是皇室人丁單薄。
邊塞的戰亂,即便不能智取,最次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仍可解,最最次還能將戰事無盡拖延,羌人比他們更拖不起。
然而皇室人丁單薄,一旦後繼者出了意外,於王朝而言便是不可磨滅的打擊。
先皇在位的時候,有太子和榮親王在,還有世子和小殿下在,這一問題尚不凸顯。
可太子和榮親王驟然離世後,世子繼位,後繼者便隻剩晏之初一個,一旦他出了問題,胤月的江山還能不能姓晏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在他代替皇帝禦駕親征前,就曾勸諫皇帝和皇後多給他生幾個弟弟妹妹,再不濟,廣納後宮也不是不可。
雖然帝後情深,晏家也有寵妻的習俗,但身處高位者,注定不能隻按自己的意願而活,必要時候就得犧牲兒女情長來成全大統。
夜幕降臨,議事的武將和臣官們已經離去,顧時再一次和楚王確定最終作戰思路。
二人拿著小旗在沙盤上演練,反複推理著最佳的行動路線,這是生死一戰。
晏之初從小就愛玩些打打殺殺的遊戲,幼時不知在宮裏闖了多少禍事,每每闖了禍事,先帝不怒反喜,總是笑嘻嘻讚他有太祖之風範。
他酷愛兵書,日常無事時就常讀,閉關三年更是將古今數得上名號的戰役全都學了個遍。
在胤月建朝前,巢鳩作為先帝爺的軍師幾乎算無遺策,他將一身的本領全都傳給了這個唯一的徒弟。
而今到了真正的戰場,晏之初開始施展抱負。
他與士兵同吃同住,練起兵來絕不手軟。
他帶兵一視同仁,從不因身份的懸殊厚此薄彼,也從不當自己是什麽殿下,算得上以身作則的典範。
練兵場上那些經他指揮,變幻莫測的陣型更是讓人看花了眼,這便是實打實的真本事。
連晏之初自己都覺得,他生來就該是戰場上的戰士。
即便進駐軍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就贏得了全軍上下的尊重與愛戴。
入了夜,暑氣便消散許多,晏之初衝了個涼水澡,穿著粗布軍服坐在公案前,翻開案桌的抽屜,掏出裏麵的小木匣。
這是當日他特地吩咐景策迴棲遲拿的東西,隨軍的物件,他也隻帶了這麽一樣。
匣子裏躺著一隻普通的斑竹毛筆,但也是他最為珍視的毛筆,因為這是她親手做的。
他熟練的拿鎮紙壓住一頁宣紙,將斑竹毛筆舔滿了墨汁,落筆寫下一行字。——這是他進駐軍營以後的習慣。
每到夜裏,總要寫些什麽,方能心靜。
起初他隻是隨意寫著,後來開始寫信,寫自己的日常,寫軍營裏的趣事,寫一封封永不可能被寄出去的信。
時年七月末,胤月軍吹響大舉進攻察合台的號角。
以晏之初為首的十二萬大軍將深入腹地,直搗察合台汗王的營帳而去。
顧時大將軍帶兵十萬,沿著岐山山脈去追擊阿合泰的鐵騎軍。
副將曹授帶著二十萬大軍,自嘉峪關至與關門一帶形成展翼之勢,隨時準備迎擊羌人的突襲。
大軍浩浩蕩蕩出發的當日,晏之初依舊輕裝簡行,隻帶了個木匣子並幾張信紙在身,近兩個月的風沙侵蝕,隻是將他的外表變得堅硬,卻仍舊動搖不了他那顆飽含熱情的心。
……
慕念白一行人趕到霍城縣時,幾乎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
也不怪他們大驚小怪,實在是一路走來大地荒涼,而到了霍城縣,卻是山清水秀的另一番場景。
仿佛這裏是神佛遺留在世間的一處仙境。
蒼茫的西北大地,竟能孕育這樣一顆明珠。
難怪上蒼如此偏愛,將價比黃金的石斛也撒在這山上。
當地人說這山有三百丈高,高聳入雲,所以每一個來霍城的人,第一眼看見的便是霍山。
望著連綿不絕的山脈與茫茫戈壁灘,是率軍深入還是沿邊鎮守成了兩難的選擇。
若是率軍深入,就要到茫茫戈壁灘中去搜尋五萬敵軍的下落,羌人擅騎射,又比他們更熟悉地形,如不能正麵交鋒,冒然入戈壁灘便是做無用功。
若是就地鎮守,大軍便被動被牽製在此處,四十萬大軍的糧草不是小數目,兩軍對峙而不戰,並不是晏之初此行的初心。
這一個半月的時間裏,晏之初率軍與阿合泰打了十餘場仗,但那廝狡猾得很,每每開打便跑,像是有意試探胤月新將領的水準。
晏之初也不傻,你來我往間隻是配合地做做樣子。
就感受而言,這支鐵騎軍遠比他想象中更難對付。
他們有製作精良的鎧甲,有高大的戰馬,魁梧勇猛的戰士,最主要的是,他們訓練有素,一人一馬佩戴近四十斤重的鐵甲也能來去如風。
這樣的隊伍再配上有勇有謀的將領,對於邊關的百姓而言,簡直是惡魔般的存在。
連顧時大將軍都說:“我鎮守邊關三十年,從沒見羌人這樣聰明過。”
可見上天待他們不薄,竟讓他們生出這麽一位天才般的將領。
盡管胤月也有自己的騎兵,但相較之下,戰力比之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幾十年的安穩富庶滋養出來的士兵,早就失了絕地求生的拚勁。
“阿合泰。”晏之初在心中默念這個名字,血液中隱忍著怒氣,迫使他冷靜再冷靜。
京城收到邊塞的消息,製定了幾個作戰計劃,今日討論過後,選定了其中兩個。
至於為何是兩個,而不是一個,還是因為前車之鑒,晏之初也不確定大軍之中是否有叛徒存在,隻能凡事小心。
他心中明白,這一戰,最重要的戰局轉折,其實在他和阿合泰身上。
若阿合泰死,失去良將的羌軍將不戰而敗。
若他死,則胤月後繼無人,四方小國都會動了篡位之心。
所以,他的安危至關重要。
這一點,在兵部尚書餘立則給的密信中也曾點明。
這一點,在晏之初動身之前,就已經想得很清楚,眼下胤月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邊塞的戰亂,而是皇室人丁單薄。
邊塞的戰亂,即便不能智取,最次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仍可解,最最次還能將戰事無盡拖延,羌人比他們更拖不起。
然而皇室人丁單薄,一旦後繼者出了意外,於王朝而言便是不可磨滅的打擊。
先皇在位的時候,有太子和榮親王在,還有世子和小殿下在,這一問題尚不凸顯。
可太子和榮親王驟然離世後,世子繼位,後繼者便隻剩晏之初一個,一旦他出了問題,胤月的江山還能不能姓晏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在他代替皇帝禦駕親征前,就曾勸諫皇帝和皇後多給他生幾個弟弟妹妹,再不濟,廣納後宮也不是不可。
雖然帝後情深,晏家也有寵妻的習俗,但身處高位者,注定不能隻按自己的意願而活,必要時候就得犧牲兒女情長來成全大統。
夜幕降臨,議事的武將和臣官們已經離去,顧時再一次和楚王確定最終作戰思路。
二人拿著小旗在沙盤上演練,反複推理著最佳的行動路線,這是生死一戰。
晏之初從小就愛玩些打打殺殺的遊戲,幼時不知在宮裏闖了多少禍事,每每闖了禍事,先帝不怒反喜,總是笑嘻嘻讚他有太祖之風範。
他酷愛兵書,日常無事時就常讀,閉關三年更是將古今數得上名號的戰役全都學了個遍。
在胤月建朝前,巢鳩作為先帝爺的軍師幾乎算無遺策,他將一身的本領全都傳給了這個唯一的徒弟。
而今到了真正的戰場,晏之初開始施展抱負。
他與士兵同吃同住,練起兵來絕不手軟。
他帶兵一視同仁,從不因身份的懸殊厚此薄彼,也從不當自己是什麽殿下,算得上以身作則的典範。
練兵場上那些經他指揮,變幻莫測的陣型更是讓人看花了眼,這便是實打實的真本事。
連晏之初自己都覺得,他生來就該是戰場上的戰士。
即便進駐軍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就贏得了全軍上下的尊重與愛戴。
入了夜,暑氣便消散許多,晏之初衝了個涼水澡,穿著粗布軍服坐在公案前,翻開案桌的抽屜,掏出裏麵的小木匣。
這是當日他特地吩咐景策迴棲遲拿的東西,隨軍的物件,他也隻帶了這麽一樣。
匣子裏躺著一隻普通的斑竹毛筆,但也是他最為珍視的毛筆,因為這是她親手做的。
他熟練的拿鎮紙壓住一頁宣紙,將斑竹毛筆舔滿了墨汁,落筆寫下一行字。——這是他進駐軍營以後的習慣。
每到夜裏,總要寫些什麽,方能心靜。
起初他隻是隨意寫著,後來開始寫信,寫自己的日常,寫軍營裏的趣事,寫一封封永不可能被寄出去的信。
時年七月末,胤月軍吹響大舉進攻察合台的號角。
以晏之初為首的十二萬大軍將深入腹地,直搗察合台汗王的營帳而去。
顧時大將軍帶兵十萬,沿著岐山山脈去追擊阿合泰的鐵騎軍。
副將曹授帶著二十萬大軍,自嘉峪關至與關門一帶形成展翼之勢,隨時準備迎擊羌人的突襲。
大軍浩浩蕩蕩出發的當日,晏之初依舊輕裝簡行,隻帶了個木匣子並幾張信紙在身,近兩個月的風沙侵蝕,隻是將他的外表變得堅硬,卻仍舊動搖不了他那顆飽含熱情的心。
……
慕念白一行人趕到霍城縣時,幾乎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
也不怪他們大驚小怪,實在是一路走來大地荒涼,而到了霍城縣,卻是山清水秀的另一番場景。
仿佛這裏是神佛遺留在世間的一處仙境。
蒼茫的西北大地,竟能孕育這樣一顆明珠。
難怪上蒼如此偏愛,將價比黃金的石斛也撒在這山上。
當地人說這山有三百丈高,高聳入雲,所以每一個來霍城的人,第一眼看見的便是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