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三年,


    曾任王安石頂頭上司、大宋前任首相的韓琦上奏,


    他指出本應利好於民的低息青苗貸,在部分地方官員的操作下,卻變成了害民的強製攤派。


    無論豐年還是災年,無論百姓是否需要貸款,


    都遭到強迫借貸,且利息奇高,甚至還伴隨暴力催收,導致民不聊生。


    麵對眾人的反對聲,


    王安石其實可以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去推進變法,


    但他性格孤高,正如他詩中所言:‘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種性格和處事方式,還是有待商榷。”


    “王安石的孤高,讓他選擇要求反對者提供部分官員強行攤派的證據,並嚴懲這些人。


    宋神宗支持這一提議,但反對者紛紛稱病,拒絕指認違法官員。


    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沆瀣一氣、官官相護,那就真的無從得知了。


    神宗雖最終處罰了一批人,


    但朝堂上聲勢浩大的保守派,最終還是動搖了神宗堅定變法的決心,青苗法最終宣布暫停。


    青苗法的推行麵臨巨大阻力,如今又遭到群起而攻之,王安石為此深感挫敗。


    更讓他失望的是,是他察覺到了最高執政者,也就是他的皇帝陛下的變法決心,已不再堅定。


    於是,孤高的王安石稱病請辭,


    神宗多次挽留,


    可王安石去意已決。”


    看到這兒,有觀眾忍不住歎息道,


    “唉……王安石臉皮這麽薄,如何能幹成大事兒?”


    “是啊,性格孤高便注定幫手寥寥,一旦背後的大靠山出現意誌動搖,那一切抱負和理想都成了空想。”


    “所以變法啊,還得看張居正。”


    “可惜張居正也沒遇到好皇帝……”


    視頻繼續直播,


    “不過事情還是出現了轉機,就在宋神宗派人前往民間視察之後。


    據《宋史》記載,


    神宗派專人深入民間,了解百姓們對青苗法的態度,以及基層官員更為真實的信息匯報。


    結果神宗得到的消息顯示:士紳以反對者居多,而農民支持者卻占了多數。


    皇帝的疑慮也因此盡消,王安石得以複出,繼續推行變法。


    宋神宗無疑是一位胸懷大誌、立誌強國的帝王,但曆史上如秦孝公般全力支持變法的君主並不多見。


    王安石想做商君,靠山無疑還是軟了一些。


    一道政令從設計之初到嚴絲合縫地執行,再到落實基層推行,本就充滿坎坷與挑戰。


    人的思維、理解與貪念、特權思想等等,


    更是加重了種種政策的執行難度與力度。”


    “迴顧王安石在鄞縣的治理經曆,


    當年他曾公開反對上級增加百姓稅負、懸賞揭發私鹽販賣的荒謬政策,


    是因為他意識到其中的製度風險,認為長此以往,會助長誣告謀利,敗壞社會的風氣。


    後來保守派推行的守舊法也證明,懸賞告發在北宋的社會環境中難以奏效。


    王安石的思想是超前的,他早已認識到,發展生產力才是解決財政困境的根本之道。


    然而,他的傲慢、孤高,也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成為了他前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在鄞縣任職時,


    王安石便常常公開反對上級政令,甚至選擇性執行或直接拒絕。


    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當他成為宰相時,下級官員竟然也效仿他的做法,公開反對變法,這成了熙寧變法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滿了曆史的悲劇色彩。


    而他最受後人詬病原因之一,是他啟用了‘小人’作為變法的骨幹。


    其實從王安石的履曆來看,很難說他不重視德才。


    他提出的科舉取士方案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一脈相承,而範仲淹也被他尊為一世之師。


    啟用小人,實屬無奈之舉,或說是他過度自信的表現。


    在與司馬光的對話中,


    司馬光質疑王安石為何任用小人擔任要職,


    王安石解釋稱變法之初,朝中重臣支持者寥寥,原官員不肯出力,因此選用有才之人,待變法成功後再驅逐小人。


    可司馬光卻說:小人一旦掌權,便難以再放權。


    吃進肚子裏的肥肉,誰願意輕易吐出來?


    這也是老夫前麵所說的,王安石太過‘天真’,輕視了‘人性’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遭到詬病的原因,還有與啟用小人出於同一動機的‘排除異己’。


    除了司馬光,


    被譽為百餘年第一天才的蘇軾,也成了王安石打壓的對象。


    蘇軾與王安石的爭鬥被視為君子之爭,


    王安石曾在烏台詩案中救了蘇軾,卻又極力阻止蘇軾接近皇帝。


    這種任官規則,最終為投機分子提供了捷徑,變法派內部四分五裂,互相傾軋,成為王安石身後的汙點。


    後世梁啟超便感歎:當時君子皆不願與王安石為伍,隻好選擇與擁護變法者結盟,卻又成為君子們攻擊王安石的理由,實為不公。”


    “自熙寧七年遭遇旱災和流民圖事件後,變法派內部四分五裂,王安石本人也無力掌控局麵。


    王安石長子王雱,更是因憂勞成疾,於熙寧九年病逝。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王安石,從此潛心學問,不再過問政事。


    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由幾次搖擺的神宗繼續推進,直至九年後神宗駕崩。


    元佑元年,


    王安石的熙寧變法被司馬光的元佑更化徹底終結,新法全數被廢。


    曾批評王安石變法操之過急的司馬光,


    在廢除新法時卻同樣表現出了急不可耐的一麵,


    甚至連蘇東坡都怒稱司馬光為‘司馬牛’。


    元佑八年,


    年輕的宋哲宗在高太後去世後掌權,重新推行變法。


    朝堂上的新舊兩黨陷入無休止的互相攻擊之中,新法舊法的孰優孰劣,也已變得不再重要。


    政策的反複變化讓民眾和官員無所適從,法條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黨政爭論的焦點,已經從‘惠民’淪為了意氣甚至是仇恨之爭,對國家、民生變得毫無裨益。


    直至北宋滅亡,這段曆史也充滿了無奈與歎息。”


    “即便在政敵司馬光的眼中,王安石的德行也無可指摘。


    他的才華與遠見卓識,曆來為世人所公認,堪稱古今罕有。


    甚至有人感慨,若非他執意推行那場毀譽參半的變法,僅憑其深厚的學識與卓絕的文采,王安石在曆史長河中的形象也必將璀璨奪目。


    然而,王安石終究是王安石,能說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這句話,可見他心氣之高。


    無論後世會對自己如何評價,王安石依舊按照心中的理想前行。


    他不屑於迎合朝中權貴的舉薦,甘願遠赴偏僻之地,親曆民間疾苦。


    麵對高位,他屢次婉拒,卻在執掌大權後,以雷霆之勢推行變法。


    他的孤高,


    他的剛毅,


    他的執著,


    都在曆史的舞台上淋漓盡致地展現,成為那個時代最鮮明的注腳。


    可悲、可歎、可敬!”


    【華夏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八位:''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盤點完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