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年僅19歲的譚嗣同選擇離家出走,


    他選擇徒步旅行的方式,


    遊曆了大清國的大部分地區。


    這次旅行讓他看到了清朝的真實麵貌,與他之前的認知大相徑庭。


    彼時,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


    但譚嗣同卻發現,大部分地區並未享受到這場運動的成果。


    普通百姓仍然生活在困境之中,他們受到官吏的壓迫和剝削,卻無法發出聲音,尋求公正。


    譚嗣同總結下來,這些問題應該就是封建專製統治所帶來的一些列弊端。


    所以即便他父親譚繼洵曾擔任過湖廣總督,他自己就是官二代,但他卻依舊毫不留情地批判著封建專製製度。”


    “譚繼洵依舊期望兒子能跟隨自己的腳步,進入仕途。


    在他的督促下,譚嗣同從五歲起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


    但譚嗣同對八股文的應試教育並無熱情,他的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始終未能成功通過科舉考試。


    從清代的官員檔案中可以看出,他的功名僅限於監生。


    到了1894年,譚嗣同對清朝軍隊的‘屢戰屢敗’深感失望,於是他決定放棄科舉之路,全心投入到新學和維新事業中。


    雖然譚繼洵曾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但最終他還是作出了妥協,不再強迫譚嗣同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譚繼洵的讓步是有限度的。


    他嚴肅地對譚嗣同說:‘我已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你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但你也已經三十多歲,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打算。


    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你,我先為你捐個官職吧!’


    於是,譚繼洵為兒子爭取到了一個江蘇候補知府的職務。”


    “譚繼洵一直在為兒子譚嗣同鋪設著他所認為的,最正確的仕途道路,


    可譚嗣同卻對這種安排充滿了抵觸與憤懣,內心的怒火與不滿從未消減。


    這種父子間的對立,一直持續到譚嗣同生命的最後一年。


    在應光緒帝召見之前,


    譚嗣同以江蘇候補知府的身份在南京閉門撰寫《仁書》。


    在這部作品中,他將對腐敗朝廷的滿腔怒火轉化為對專製製度的深刻批判,直斥:‘兩千餘年的專製製度,實乃大盜之政。’”


    看到這裏,許多皇帝的臉色都變得有些陰沉難看起來。


    這家夥,可不就是一杆子打翻了一船帝王嘛!


    不過封建社會確實也有很大的弊端,譚嗣同說的也不算錯。


    “這一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


    隨後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下,李鴻章簽署了喪失國權、屈辱至極的《馬關條約》。


    譚嗣同心中充滿悲憤,


    他立誌要奮發圖強,求學上進,推動國家變革。


    此後,他積極投身湖南的新學運動。


    次年,康有為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唿籲清政府進行改革。


    譚嗣同帶著崇敬之情赴京,與康有為等人結識,並從他們那裏獲得深刻的啟發與鼓舞。”


    “1898年,譚嗣同在湖南成立南學會,並創辦《湘報》宣傳變法思想,成為維新派中的激進人物。


    同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正式宣布實施變法。


    譚嗣同看到了實現自己抱負的曙光。


    同年8月,在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舉薦下,譚嗣同應召入京。


    光緒帝下詔授予他四品卿銜和軍機章京職務,讓他直接參與變法事務。


    康有為不僅學識淵博,聲名顯赫,譚嗣同將康有為視為偶像和救星。


    他深信,隻要追隨康有為的步伐,變法必定能夠順利實現。


    在戊戌政變即將發生前夕,


    譚嗣同曾夜訪袁世凱,力勸他起兵反抗,鏟除慈禧太後的親信榮祿,以輔助光緒帝全力推進變法。”


    “袁世凱表麵上對譚嗣同信誓旦旦,但背地裏卻向慈禧太後和榮祿告密,譚嗣同對此一無所知。


    九月初,政變終於爆發。


    慈禧太後下令逮捕所有維新黨人,譚嗣同也在其中。


    他的日本朋友得知消息後,立刻通知了他,並表示願意協助他逃脫。


    然而,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選擇逃往日本駐華使館避難不同,譚嗣同卻主動放棄了逃生的機會。


    當梁啟超勸他逃往日本時,譚嗣同堅決地迴應道:‘我父親在湖北任職,我怎能拋下一切逃走?我早已抱定必死的決心。’


    他知道,如果自己逃走,慈禧太後必定會遷怒於他的父親。


    為了保護父親和家人,他寧願選擇留下,甚至希望通過自己的犧牲來喚醒國人的覺悟。


    他從容地安排好自己的後事,


    將手稿、書信等物品托付給一位可靠的人,請其轉交給梁啟超代為保管。


    譚嗣同心中時刻掛念著父親。


    盡管父子二人在政見上存在分歧,但血脈相連的親情卻是無法割舍的。


    他不能再讓父親受到牽連,於是他決定模仿父親的字跡,寫下七封‘決裂信’。


    這些信件內容都是狠狠地斥責自己‘大逆不道’,並代替父親與自己斷絕父子關係,以此保護家人免受牽連。


    他反複修改、銷毀前三稿,直到第四稿完成後才仔細斟酌,最終將信件疊好封入信封。


    做完這一切後,譚嗣同便靜坐在家中等待清兵的到來。”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被捕時,官兵在他的書房裏發現了他寫給父親譚繼洵的‘決裂信’,並立即將這些信件沒收。


    這些信件隨後被呈送到慈禧太後手中,成為了重要的證據。


    由於信件中明確表示了與父親的決裂,


    清政府認為譚繼洵與譚嗣同的活動並無直接聯係,


    因此對譚繼洵的處罰相對較輕,僅下令將他驅逐迴原籍。


    而譚嗣同在被捕後,被關押在刑部監獄,這座監獄的的名字叫做‘天牢’。


    在獄中,譚嗣同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麵對死亡毫無畏懼。


    臨刑前的夜晚,他懷著必死的決心,在牢房的牆壁上留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


    他撿起地上的煤屑,以牆壁為紙,以煤屑為墨,揮毫寫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以生命為代價,詮釋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念、忠誠與擔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