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水滸傳同人] 穿成高俅後我手拿權臣劇本 作者:公子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仔細想來,高俅所做的一切皆是自己曾經的戲言。其實,他也聽過不少人說高俅是寵臣之語,事實卻是他不曾向自己提過任何過分的要求。
聽著高俅這般肺腑之言,趙佶心下發軟,他上前扶起高俅:「長安勿怪,是我妄聽小人讒言,你一心為我,我又何嚐感受不到呢。」
「官家能夠信任臣便好,對我來說,官家的信任比什麽都重要。」
「我當然信任你,所以你也別再提這等罷官之言了。」
「聽官家的。」
高俅重新坐下,趙佶默了幾息後重新開口:「長安,依你所言蒙古確實不得不防,可北部草原何其遼闊,縱然定之又如何安之?再者,遼人金人尚不安分,統治蒙古豈非得不償失?」
「官家所言臣也曾想過,攻占蒙古並非一日之功,西夏都城,遼國五京也是平地而起,以我大宋國力,草原建城並非難事,我已派人勘探過地形,府州之上有十幾處適合城建,我軍隻需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推進,假以時日,草原之地必盡歸我宋。」
「至於蒙人不服統治之事臣亦有一計獻之,我們隻需拉攏其中一個部族並允他可汗之位,而後再利用他對付其他部族即可。當然,其他部族也不需盡數消滅,我們可封當地的部落首領為土司,再派朝廷的宣撫使過去一同治理州縣以製衡草原之勢。」
「接下來便是多修書院使之教化,草原人為了生存養成了傍水而居的遊牧習性,我們要教給他們的是定居文明。人都是一樣,有了穩定而富足的生活後便會褪去殺戮的習性。」
「蒙古各部曾先後依存於遼金,但我朝與他們不同,我們有著千年的璀璨文化傳承,再者有官家這樣盛世明君在,無論是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亦或是其他部族,最終都必定心悅誠服的歸附於我朝。」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高俅能明顯察覺到趙佶臉色有呈上的趨勢。
「官家,自從我朝在西北與北平府各地擴大養殖區後,汴京已經不會再出現羊肉不足的情況了,然草原上養出的馬匹和牛羊與這些地方也不同,臣在攻金之途曾嚐過現炙的鮮羊,其滋味可謂是鮮酥到極致。」
「再者,草原盛產的羊毛製品及各種壁毯皆為上乘,總而言之,攻占蒙古一事絕非得不償失。」
趙佶聽完高俅這娓娓道來之言後忍不住點頭:「長安果然是考慮周到後才請的旨。」
高俅莞爾:「其實官家想的也沒錯,以我朝如今的兵力,蒙古必不敢來犯。以臣拙見,蒙古各部要想統一必要在百年後,百年之後的是非功過就與官家和臣無關了。」
「那不行!」趙佶下意識反駁。
「官家……」
「明日上朝朕就下旨,高俅,你即刻領兵攻打蒙古。」
「官家,請恕臣難以從命。」
「為何?」
「官家,我已經老了,打仗這種事還是讓其他人去吧。更何況…此次我離京不過兩歲,官家就得了如此重病,我跟在官家身邊二十餘年,其他人,照顧不好官家。」
「官家,臣,再也不離開你了。」
趙佶一時無言……
「高卿之心日月可鑑,我明天便撤了那些搬弄是非之人的職!」
「謝官家體諒。」
「好了,你舟車勞頓想必也累了,迴去休息一晚,其餘的事明日朝堂再論。」
「是。」
高俅離開宮殿後瞬間冷了臉色,現在的趙佶或許因為動容而信任他,但這種信任不會長久。高俅隻能以終身不離京為代價換取趙佶更長久的信任。
不過,高俅也確實不準備離京了。經此一事高俅明確意識到光在前麵打仗是沒用的,縱然他不喜政鬥,如今也不得不留在這朝堂攪弄風雲了。
明日朝堂上,他倒要看看是誰在跟他作對!
「太師慢走。」
高俅瞬間收斂神色:「多謝公公一路相送。」
「太師就不必跟咱家客氣了,以後咱家還要仰仗太師照拂呢。」
「公公言重。」
高俅轉身欲走,張離卻在轉身之際塞給他一張紙條,等徹底離開皇宮後高俅才翻開紙條查看。
「酉時三刻,新火爐,勝。」
第122章 發兵
「去新火爐。」
「是。」
高俅走進包間時,公孫勝正身著一襲紫袍靜立窗前,其仙風道骨之姿竟看著高俅恍惚了一瞬。
「公孫道長。」
「貧道已在此等候多時。」
「道長請坐。」
高俅朝公孫勝看去,旁人總道自己容顏未改,高俅卻覺得公孫勝才是還年卻老。
「道長喚我來所謂何事?」
公孫勝言笑晏晏:「難道不是因為是太師想見我嗎?」
高俅沒忍住露出笑意,公孫勝說得不假,便是他不來找自己,自己也是要想辦法見上他一麵的。
「敢問道長,官家的病……」
高俅也不好問的太過直白,畢竟這裏麵涉及的事太多,稍有不慎便會有大麻煩。
但公孫勝接下來的話卻讓高俅感到震驚:「太師,你想讓趙佶活到幾時?」
高俅被驚的愣在原地,不是,這是可以說的嗎?
「咳咳,道長,慎言。」
「太師不必擔心,周圍都是自己人。」
聽著高俅這般肺腑之言,趙佶心下發軟,他上前扶起高俅:「長安勿怪,是我妄聽小人讒言,你一心為我,我又何嚐感受不到呢。」
「官家能夠信任臣便好,對我來說,官家的信任比什麽都重要。」
「我當然信任你,所以你也別再提這等罷官之言了。」
「聽官家的。」
高俅重新坐下,趙佶默了幾息後重新開口:「長安,依你所言蒙古確實不得不防,可北部草原何其遼闊,縱然定之又如何安之?再者,遼人金人尚不安分,統治蒙古豈非得不償失?」
「官家所言臣也曾想過,攻占蒙古並非一日之功,西夏都城,遼國五京也是平地而起,以我大宋國力,草原建城並非難事,我已派人勘探過地形,府州之上有十幾處適合城建,我軍隻需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推進,假以時日,草原之地必盡歸我宋。」
「至於蒙人不服統治之事臣亦有一計獻之,我們隻需拉攏其中一個部族並允他可汗之位,而後再利用他對付其他部族即可。當然,其他部族也不需盡數消滅,我們可封當地的部落首領為土司,再派朝廷的宣撫使過去一同治理州縣以製衡草原之勢。」
「接下來便是多修書院使之教化,草原人為了生存養成了傍水而居的遊牧習性,我們要教給他們的是定居文明。人都是一樣,有了穩定而富足的生活後便會褪去殺戮的習性。」
「蒙古各部曾先後依存於遼金,但我朝與他們不同,我們有著千年的璀璨文化傳承,再者有官家這樣盛世明君在,無論是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亦或是其他部族,最終都必定心悅誠服的歸附於我朝。」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高俅能明顯察覺到趙佶臉色有呈上的趨勢。
「官家,自從我朝在西北與北平府各地擴大養殖區後,汴京已經不會再出現羊肉不足的情況了,然草原上養出的馬匹和牛羊與這些地方也不同,臣在攻金之途曾嚐過現炙的鮮羊,其滋味可謂是鮮酥到極致。」
「再者,草原盛產的羊毛製品及各種壁毯皆為上乘,總而言之,攻占蒙古一事絕非得不償失。」
趙佶聽完高俅這娓娓道來之言後忍不住點頭:「長安果然是考慮周到後才請的旨。」
高俅莞爾:「其實官家想的也沒錯,以我朝如今的兵力,蒙古必不敢來犯。以臣拙見,蒙古各部要想統一必要在百年後,百年之後的是非功過就與官家和臣無關了。」
「那不行!」趙佶下意識反駁。
「官家……」
「明日上朝朕就下旨,高俅,你即刻領兵攻打蒙古。」
「官家,請恕臣難以從命。」
「為何?」
「官家,我已經老了,打仗這種事還是讓其他人去吧。更何況…此次我離京不過兩歲,官家就得了如此重病,我跟在官家身邊二十餘年,其他人,照顧不好官家。」
「官家,臣,再也不離開你了。」
趙佶一時無言……
「高卿之心日月可鑑,我明天便撤了那些搬弄是非之人的職!」
「謝官家體諒。」
「好了,你舟車勞頓想必也累了,迴去休息一晚,其餘的事明日朝堂再論。」
「是。」
高俅離開宮殿後瞬間冷了臉色,現在的趙佶或許因為動容而信任他,但這種信任不會長久。高俅隻能以終身不離京為代價換取趙佶更長久的信任。
不過,高俅也確實不準備離京了。經此一事高俅明確意識到光在前麵打仗是沒用的,縱然他不喜政鬥,如今也不得不留在這朝堂攪弄風雲了。
明日朝堂上,他倒要看看是誰在跟他作對!
「太師慢走。」
高俅瞬間收斂神色:「多謝公公一路相送。」
「太師就不必跟咱家客氣了,以後咱家還要仰仗太師照拂呢。」
「公公言重。」
高俅轉身欲走,張離卻在轉身之際塞給他一張紙條,等徹底離開皇宮後高俅才翻開紙條查看。
「酉時三刻,新火爐,勝。」
第122章 發兵
「去新火爐。」
「是。」
高俅走進包間時,公孫勝正身著一襲紫袍靜立窗前,其仙風道骨之姿竟看著高俅恍惚了一瞬。
「公孫道長。」
「貧道已在此等候多時。」
「道長請坐。」
高俅朝公孫勝看去,旁人總道自己容顏未改,高俅卻覺得公孫勝才是還年卻老。
「道長喚我來所謂何事?」
公孫勝言笑晏晏:「難道不是因為是太師想見我嗎?」
高俅沒忍住露出笑意,公孫勝說得不假,便是他不來找自己,自己也是要想辦法見上他一麵的。
「敢問道長,官家的病……」
高俅也不好問的太過直白,畢竟這裏麵涉及的事太多,稍有不慎便會有大麻煩。
但公孫勝接下來的話卻讓高俅感到震驚:「太師,你想讓趙佶活到幾時?」
高俅被驚的愣在原地,不是,這是可以說的嗎?
「咳咳,道長,慎言。」
「太師不必擔心,周圍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