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第四一六章民族的差距


    別看安本在本溪湖與義勇軍糾纏的這幾年沒占到什麽便宜,但他的野心還是很大的,他並不在乎一地的得失,他有著更大的目標,他要借著在本溪湖的這個位置,借著司令這個便利條件對中日兩國國情、地理做一個深刻的剖析和研究,為自己今後之路做一下鋪墊。


    安本應該說更適合做一名政治家。通過剖析和研究,他發現,從地理規模來說,日本的麵積是37萬多平方公裏,還沒有整個滿洲麵積的一半大,隻有龍江省三分之二大小。


    在日本國內,從皇室到政府,為了實現強國、大國夢,早在16世紀中國的明王朝時就開始了,對中國的占領和入侵,對中國東南沿海騷擾和侵略。


    自從16世紀中葉,日本國就開始對明朝政府進行威脅,威脅它們的(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其實那時,中國的士兵應該越海進攻日本。因為當時的本國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和綱紀可謂蕩然無存。而明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被一個極有組織的文官集團所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極少發生抗命的事情。同時明朝帝國在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人數多達二百萬。


    通過研究,讓安本有些不可思議的是,擁有200萬軍隊的統一的明王朝卻絲毫沒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反倒是並未統一且內戰頻仍的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國,大有吞並中國的企圖。16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就說:


    “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滅亡中國,遷都於中國,天皇居北京。”由些可見,地盤不大的本國,從那時起就已經是雄心勃勃。


    早在日本國內,早有賢明的政治家就比喻過,日本列島是一個蠶,中國則是一片桑葉,蠶就是要吃桑葉。自己的老師就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灌輸這個觀點:日本的形狀像個蠶,支那則像個桑葉,蠶吃桑葉天經地義,否則蠶豈不要餓死嗎?


    所以,不難看出來,從很早以前,日本國就有了擴張中國,把它內入自己版圖的想法,其次是有能力、有這個本事擴張。


    話從兩方麵說。從中國方麵看,日本之所以將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作為主要擴張的對象,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塊“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於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力衰弱,這個民族存在著重大弱點和缺陷,給了本國入侵以可乘之機。


    從日本方麵來看。它為什麽要入侵中國.為什麽想入侵中國?


    追根溯源,日本國之所以走上擴張道路,根子還在於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存在著濃厚的軍事強國的傳統。


    先看第一個原因,就是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關。


    就日本曆史廛,曾經曆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1192年,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武家習氣”、“弓矢之道”,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等一整套倫理規範,統稱“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識大大強化了,它不但從倫理關係上加固了武士階級,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為特征更加明確了。儒雅之風,不但沒有使日本武士變得弱不禁風,反而給嗜殺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與文墨之間達到心理平衡。武士經常為試刀而無故砍殺路人,然後彬彬有禮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說聲“對不起”。


    這典型地體現了武士所具有的文質彬彬和兇殘嗜殺的雙重性格。這也是武士與別國強盜的不同之處。在武士統治的數百年間,武士道一直被作為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而加以宣揚,在武士道潛移默化的熏陶,使本國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中具有強烈的強悍尚武的特點。


    明治維新推翻了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廢除了武士等級,但武士道被作為主導性的倫理傳統繼承下來,用以向國民進行灌輸,將武士道精神滲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培養了青少年的武士道的心態。


    第二原因是天皇製。


    日本的天皇製政體是明治維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個製度。日本的天皇製有兩個特點:一是萬世一係,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本國國民對天皇有著絕對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天皇製的這一特性,被巧妙的用於軍事領域。本隊實行的統帥權獨立製度,即軍隊的指揮權不歸內閣而歸天皇,這樣,軍界可以借助天皇的名義隨意對外用兵,而本國的政黨體製對軍方不起約束作用。


    可以說,軍事強國是本國外侵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製,正是軍事強國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礎。


    第三原因明治維新後的發展促使本國踏上了軍事立國的道路


    從世界的角度上看,曆史上的強國之路,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海外資源和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而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裝備方麵的優勢,使它們得以通過擴張強行奪取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的國力相對較弱,因而國民普遍懷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武士道傳統和天皇製政體的影響,所以本國自然就會更多地借助於軍事性的對外擴張。


    要通過軍事奪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此,本國政府以軍事立國為根本國策,竭力擴充軍備,迅速走上了強國的道路。


    第四方麵,西方軍事強國思想傳入日本,形成新的軍事強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源自歐洲的軍事強國思潮也開始在日本萌芽。經過日本民間祖北一輝和另一名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紹,軍事強國主義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軍界迅速蔓延。構成了比較完整的軍事強國思想體係,即:通過“天皇歸一”的忠君思想樹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建立新的政權;通過實行國家總動員建立總體戰體製,對外擴張,奪取遠東霸權,完成“昭和維新”。


    安本從這些研究中,梳理出一條這樣的思路:武士道使本國人強悍尚武,強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製的特性,加之明治維新後本國發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軍事強國道路,這些軍事強國的思想,與從西方舶來的軍事強國主義相交媾,又孕育出一個具有本國特色的、新的國家體製——更加好戰、更加堅韌、更富於冒險性、侵略性、擴張性的軍事強國思想。這樣看來,本國進入中國,成為其發展的必然。


    對日本國為什麽有能力進入滿洲,甚至進入中國,山本有自己的獨特看法。


    這首先與明治維新有關,可以說,明治維新是近代本國曆史命運的根本轉折點。


    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開始了對外擴張,但基本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本國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可謂心有餘力不足;而明治維新之後,對外擴張幾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於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


    僅以武器裝備為例,現在已能夠批量生產所有的先進重型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和軍用通信設備,其性能也已經無人可比,而現今的滿洲,甚至於整個中國,隻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賴別國的進口。


    可以這樣說,明治維新是本國之幸,也是強國之本。


    其次,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強化了國力,也強化了軍事能力。在軍事強國擴張之路上,除了武士道、天皇製和經濟發展之外,還有一些體現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東西,如團結、認真敬業、善於創造性摹仿和有危機意識等。


    正如前麵所說的那樣,安本做為一名職業軍人,有著雙重身份,他並不滿足於軍人的角色,他有自己的野心,他要為自己的皇室,爭得一份榮譽,更想為自己的王八人生,重新樹立起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不辭辛苦,潛心研究,終於成為一名中國通,當然,對本國的強軍之路,對本民族的特性,他更是了如指掌。


    日本因為強大起來才可能發動一場全麵戰爭,而日本的強大是與大和民族的特性分不開的。


    實話實說,大和民族一個最關鍵的優點就是不搞內哄


    其實,並不是日本人沒有內部矛盾,但他們不大搞內哄,他們對自己的同胞很愛惜,誰動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皇協軍的高級將領不小心傷了一個日軍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


    衍生到軍隊,日本軍隊從未發生過內戰,而中隊內部磨擦不斷。


    在很早以前,就有中國人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雖然口號挺響,但是,對他們來說,根本做不到,就是現在,除滿洲外,中國的所有地方,所謂的“兄弟”間,正打得不可開交。而反觀本國人,卻真正做到了“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手機請訪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嗜血獵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北老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北老張並收藏嗜血獵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