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十六國之一,是由漢人張氏建立的北方政權。


    涼州,治所在今武威,下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地帶,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


    前涼的第一任君主名叫張軌。


    張軌,安定郡烏氏(今甘肅省平涼市)人,自小便聰明好學,儀表文雅,姿態端莊,素有聲望。


    張氏是涼州望族,追祖溯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名聞天下的縱橫家張儀,其始祖是西漢時期的趙景王張耳。


    張軌早年遊學洛陽,曾與中書監張華談論經義,頗受張華稱讚。有”三楊“之稱的衛將軍楊珧征召他為屬官,授職太子舍人,累至散騎常侍、征西軍司。


    永寧初年(公元301年),此時已逾不惑之年的張軌見八王爭戰,朝政混亂,於是請求外調,鎮守涼州。


    在眾大臣的極力推薦下,張軌如願以償地出任了涼州刺史兼護羌校尉。


    當時的涼州,由於河西鮮卑叛亂,盜賊橫行,社會秩序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張軌到來後,團結各族首領,整頓政務,訓練軍隊,出兵平定叛亂,斬殺1萬餘人,於是聲名大振,盜賊不敢橫行。


    當時,河西鮮卑若羅拔能發生叛亂,張軌認為,若羅拔能是河西地區最大的一支叛軍,若能順利平叛,必將震懾其它勢力;若是不能平叛,河西將永無安寧之日。


    於是張軌派出大軍征討叛軍,全殲鮮卑大軍,斬殺若羅拔能,俘虜鮮卑民眾10餘萬人。


    自此,張軌威名大震,威懾河西,其它勢力紛紛來投,涼州社會歸於平靜。


    晉惠帝見到奏報後,任命張軌為安西將軍、安樂鄉侯,食邑千戶。


    張軌勸課農桑,鼓勵百姓種地,薄賦輕徭,涼州百姓生活日漸安康。


    張軌又興建市場,北通西域,南通長安、洛陽,保護商販,征收關稅。


    一時姑臧城(今甘肅省武威市)南來北往之客絡繹不絕,車水馬龍,商業漸漸也發展起來。


    姑臧城本是匈奴所建,南北長7裏,東西長3裏,地勢如龍之形狀,所以又稱臥龍城。


    張軌上任後,隨著內外安寧,商業發展,於是大規模修建姑臧城,一時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最繁華的貿易之地。


    時有“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之說。


    一直到唐代,姑臧與長安、洛陽一直是我國的三大經濟中心。


    八王之亂時,王彌侵犯洛陽,張軌派北宮純等人打敗王彌,不久又在河東擊敗劉聰。


    當時京師有歌謠: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


    永嘉之亂後,中州大亂,中原一帶的士族百姓紛紛向南遷徙,而關中一帶的士族則大批大批的逃到涼州避難,涼州也成為“北上士族”的最大聚居地。


    張軌死後,兒子張寔接替父位。


    張寔自幼學尚明察,敬賢愛士。建興三年(公元315年)冬,有人得到一塊方璽,上刻“皇帝璽”字樣,於是獻給了張寔。


    文武官僚屬們看後,認為這是上天之意,紛紛擁立張寔為帝。


    張寔大怒,於是把玉璽送往長安,獻給晉湣帝。晉湣帝見後大為感動,稱讚張寔忠誠無二。


    建興六年(公元318年)三月,司馬睿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太興。


    但是張寔為表示對晉湣帝的忠心,不用司馬睿的太興年號,仍然沿用晉湣帝的建興年號,這一用就是50多年。


    同時,張寔沿用建興年號,標誌著已經脫離東晉政府,地方割據政權正式建立,故史稱“前涼”。


    張寔死後,眾人認為張寔的兒子張駿年齡尚小,於是推舉張寔的弟弟張茂繼位。


    張軌、張寔、張茂在位,雖然割據涼州,但都一直尊晉室為主。


    前趙劉曜繼位後,建都長安,在連續降服關中、隴右的氐羌之族後,又繼續向北用兵,準備攻滅涼州張氏政權。


    劉曜帶領大軍20.5萬人,長驅進入西河,百裏之餘,架起千麵大鼓。鍾鼓敲響,沸河動地。


    張茂兵少將寡,心中害怕,為保涼州百姓平安,遂以牛羊、金銀、女妓、珍寶、珠玉及涼州特產等貢獻給劉曜,並向其稱臣。


    劉曜任命張茂為西域大都護、涼王等職,旋即班師迴朝。


    張茂執政期間,政事平穩,百姓安居,涼州日漸繁華。


    公元325年,張茂去世,並承諾了當年的諾言,由侄子張駿繼位。


    張駿即位後,繼承和延續了祖輩的治國理念,勤於政務,廣納諫言,改正過失;任用賢臣,人盡其才;發展經濟,寬刑減賦,與民休養。


    同時派兵收複了黃河以南地區,並乘機占領了隴西全境。


    而後又派部將楊宣率軍越過沙漠,征伐龜茲、鄯善等國,威震西域,諸國降服。


    焉耆和於闐王也派使者稱臣,貢獻地方特產。


    由於河西走廊地區日漸安寧,盜賊減少,西域各國的貨物源源不斷的通過姑臧進入中原。而中原的絲綢、茶葉等也通過姑臧進入西域。


    姑臧成為南北貨物貿易集中地,一時繁華無比。


    張駿去世後,兒子張重華繼位。


    張重華也延續了祖輩們一貫的治理風格,減輕賦稅,去除關稅,減少園林建設,救濟貧困百姓。


    張軌、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在位時,正是八王之戰、五胡亂華之時,中原戰火不息,關中、中原許多士族攜家帶口來到前涼,避免戰亂。


    前涼也成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有的“人間淨土”。


    張重華死後,朝中張祚、張瓘、張邕等人接連發生叛亂,互相殘殺,後來張天錫平息叛亂,又殺掉涼王張玄靚,自稱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公。


    並同時派人到建康向東晉稱臣。


    但是,比較幸運的是,前涼內亂不斷,但基本上都是宮廷爭鬥,並沒有涉及到普通百姓,所以前涼社會仍然保持著安寧穩定。


    張天錫繼位後,荒淫聲色,不理政事,喜歡遊山玩水,頻繁在園林池塘舉行宴會,政事荒廢。


    並且,張天錫好大喜功,將他的幾個發小全部收作幹兒子,賜於他們張姓,又改了他們的名字,並冠以“大”為字。


    張天錫的兒子們名叫張大懷、張大豫等,幹兒子梁景叫張大奕,劉肅叫張大誠。


    如今呂光帶領4000名騎兵來投,張天錫甚是高興,於是大方地接納了呂光,並揚言若是冉閔敢派兵征討,定然叫他們有來無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胡屠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煮茶喝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煮茶喝酒並收藏五胡屠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