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冉閔是相當的鬱悶。
他去見董皇後,董皇後卻拒不見他。
他去見慕容雪晴,雪晴每日神情恍惚,盡說些胡話,抱著枕頭,像傻子一樣地說著:
“我的誠兒,快睡吧!快睡吧!”
冉閔心中鬱悶,卻是無計可施。
他明明知道冉誠之死是他人所為,卻左右找不到證據。
這一日淩晨,悅綰早起,準備早朝,行至半路,正好遇到遊擊將軍馬忠。
“悅綰,你可認得我?”
悅綰大驚,問道:“你是何人?”
馬忠大吼道:“當年襄國之戰,你帶3萬鮮卑鐵騎攻擊我左翼,我的兄長馬德被你殺死,可否記得?”
悅綰大驚,還未反應過來,隻見馬忠騎馬而來,手中戰刀揮起,一刀便將悅綰頭顱斬落。
冉閔聽後,心中生氣,於是喝道:“來人,將馬忠給我拿出去斬了!”
太子冉智、太傅聶熊、太師籍羆、禦史大夫李垣等一眾迴歸的舊臣見後,紛紛為馬忠說情。
太子冉智道:“父皇,馬忠本是步兵校尉,被俘之後,一直跟隨我們,鞍前馬後,任勞任怨。
這些年來在薊城馬營之中受盡了苦頭,但誌節不改,相信父皇一定能夠帶領大軍推翻燕國,將我們救迴。
請父皇您看在他的忠心上,饒他一命,千萬不能讓這些舊臣們傷心啊!”
太傅聶熊、太師籍羆、禦史大夫李垣等一眾迴歸的舊臣聽後,也是紛紛說道:
“陛下,請您看在馬忠的忠心份上,就饒他一命吧!”
此時,太傅聶熊也是說道:
“陛下,那悅綰本是燕國重臣,當年他帶領3萬甲卒圍攻陛下,導致陛下襄國戰敗,大軍僅餘萬人之多。
您想,若是沒有襄國之戰,陛下擁軍二三十萬,豈會在廉台戰敗,被慕容恪所俘?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悅綰。
如今馬忠斬殺悅綰,也是為陛下報了一箭之仇,理應獎賞才是啊!”
其它舊臣聽後,也是紛紛說道:“請陛下獎賞馬忠!”
冉閔聽後,卻是一陣冷笑,反問道:“你們這是準備逼宮嗎?”
眾大臣聽後,卻是無一人說話。
冉閔再次一陣冷笑,心道:“今日之事,明顯是衝著我來的。若是今日我饒過馬忠,讓他們得逞,隻怕以後還有更多的事端發生。”
於是,冉閔再次大吼一聲,說道:“來人,將馬忠拉下去給我斬了!”
隨著馬忠被斬,果然震懾住了眾大臣。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再也沒有發生魏國舊臣攻擊新臣之事。
但是,在朝堂之上,風氣卻是急劇轉變。
丞相崔通已經失去了先前統領百官的風範,閉口不言,冉閔說一他答一,冉閔說二他答二,從來不再多言。
且對太子冉智唯唯諾諾,每次見到冉智都是低頭哈腰,笑臉相迎。
凡是太子冉智安排的工作,崔通跑得比兔子還快,甚至比冉閔安排的工作都勤奮。
令狐帽以身體有疾為由,幹脆待在家中養病,閉門不出。
其它大臣也是緘口不言,唯有太傅聶熊、太師籍羆、侍中李垣等一眾舊臣卻是大放厥詞,建言獻策,好不積極。
有一日,張獻對冉閔道:“陛下,近些年來,自我兄長去世,家中老母無人照看,孤苦伶仃。
臣想辭職迴家,好讓老母頤養天年,請陛下恩準。”
冉閔冷眼瞪了張獻一眼,這才問道:“是不是有人脅迫你了?”
張獻聽後大驚,連忙說道:“沒有,沒有,沒有人脅迫我。”
冉閔冷聲一笑,說道:“你好好辦事,我為你撐腰,看誰敢動你!”
張獻聽罷,卻是長歎一聲,“唉,陛下健在,我等還有靠山。但若陛下飛升,又有誰來照看我們呢?
平城王(冉誠)作為陛下的子嗣,尚且能溺水而亡,何況我們這些大臣?
說不定某一日黑夜,我也會失足掉進水井之中溺水而亡的。”
冉閔聽罷大怒,看來冉誠之死已經觸動了大家的神經,令眾大臣人人自危了。
“你好好在朝中待著,朕保你安然無恙。”
次日,天降大雨,如傾盆而下。
這時,有太監急急來報,說道:“陛下,中書令陽鶩在上朝之時,因為道路濕滑,不慎摔倒,無法早朝。”
冉閔心中生氣,“這陽鶩竟拿這種小兒伎倆來糊弄我,我去看看他!”
來到陽鶩府中,隻見陽鶩在床,見冉閔來到,卻無法起身相迎。
“請陛下恕臣身體有恙,無法相迎!”
冉閔冷哼一聲,說道:“來,讓我看看你的病情。”
冉閔掀起被子,隻見陽鶩左腿已經腫脹,紫紅紫紅的。冉閔用手撫摸,見骨節已經完全錯位。
“愛卿,您摔得可真是不輕啊!”
冉閔冷笑一聲。
陽鶩聽罷,卻是正色道:“臣年事已高,已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敏捷了!”
“哼哼——”
冉閔再次冷哼兩聲,這才說道:“既然如此,你便好好養病吧,我會叫太醫前來,為你療傷。”
說罷,冉閔心情鬱悶,不知道這陽鶩是真的墜落馬下,還是故意自殘。
有道是傷筋動骨一百天,看來沒有三四個月的時間,陽鶩是無法上朝了。
冉閔返迴宮中,見到權翼。
權翼足智多謀,頗有策略,冉閔每有疑問,都是詢問權翼。
“子良(權翼的表字),你隨我來!”
權翼見冉閔沒有喊自己為愛卿,反而喊自己的表字,一時心有所動。
冉閔退去所有的太監侍者,關上門,這才說道:“坐!”
“謝陛下!”
二人相對而坐,冉閔問:“子良,你對當前朝堂之勢怎麽看?”
權翼聽後,長歎一聲,而後搖了搖頭,手撫胡須道:
“臣當年在姚弋仲軍營之時,聽說陛下兇狠殘暴,殺人如麻,稍有不悅,便人頭落地。
那時,陛下的兇名可謂是四海傳遍,叟小皆知,甚至就連慕容儁都封陛下為‘武悼天王’,與德悖之。
而今臣親自服侍陛下,卻發現陛下仁慈義厚,包容萬物,與我想像中的差之甚遠。”
他去見董皇後,董皇後卻拒不見他。
他去見慕容雪晴,雪晴每日神情恍惚,盡說些胡話,抱著枕頭,像傻子一樣地說著:
“我的誠兒,快睡吧!快睡吧!”
冉閔心中鬱悶,卻是無計可施。
他明明知道冉誠之死是他人所為,卻左右找不到證據。
這一日淩晨,悅綰早起,準備早朝,行至半路,正好遇到遊擊將軍馬忠。
“悅綰,你可認得我?”
悅綰大驚,問道:“你是何人?”
馬忠大吼道:“當年襄國之戰,你帶3萬鮮卑鐵騎攻擊我左翼,我的兄長馬德被你殺死,可否記得?”
悅綰大驚,還未反應過來,隻見馬忠騎馬而來,手中戰刀揮起,一刀便將悅綰頭顱斬落。
冉閔聽後,心中生氣,於是喝道:“來人,將馬忠給我拿出去斬了!”
太子冉智、太傅聶熊、太師籍羆、禦史大夫李垣等一眾迴歸的舊臣見後,紛紛為馬忠說情。
太子冉智道:“父皇,馬忠本是步兵校尉,被俘之後,一直跟隨我們,鞍前馬後,任勞任怨。
這些年來在薊城馬營之中受盡了苦頭,但誌節不改,相信父皇一定能夠帶領大軍推翻燕國,將我們救迴。
請父皇您看在他的忠心上,饒他一命,千萬不能讓這些舊臣們傷心啊!”
太傅聶熊、太師籍羆、禦史大夫李垣等一眾迴歸的舊臣聽後,也是紛紛說道:
“陛下,請您看在馬忠的忠心份上,就饒他一命吧!”
此時,太傅聶熊也是說道:
“陛下,那悅綰本是燕國重臣,當年他帶領3萬甲卒圍攻陛下,導致陛下襄國戰敗,大軍僅餘萬人之多。
您想,若是沒有襄國之戰,陛下擁軍二三十萬,豈會在廉台戰敗,被慕容恪所俘?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悅綰。
如今馬忠斬殺悅綰,也是為陛下報了一箭之仇,理應獎賞才是啊!”
其它舊臣聽後,也是紛紛說道:“請陛下獎賞馬忠!”
冉閔聽後,卻是一陣冷笑,反問道:“你們這是準備逼宮嗎?”
眾大臣聽後,卻是無一人說話。
冉閔再次一陣冷笑,心道:“今日之事,明顯是衝著我來的。若是今日我饒過馬忠,讓他們得逞,隻怕以後還有更多的事端發生。”
於是,冉閔再次大吼一聲,說道:“來人,將馬忠拉下去給我斬了!”
隨著馬忠被斬,果然震懾住了眾大臣。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再也沒有發生魏國舊臣攻擊新臣之事。
但是,在朝堂之上,風氣卻是急劇轉變。
丞相崔通已經失去了先前統領百官的風範,閉口不言,冉閔說一他答一,冉閔說二他答二,從來不再多言。
且對太子冉智唯唯諾諾,每次見到冉智都是低頭哈腰,笑臉相迎。
凡是太子冉智安排的工作,崔通跑得比兔子還快,甚至比冉閔安排的工作都勤奮。
令狐帽以身體有疾為由,幹脆待在家中養病,閉門不出。
其它大臣也是緘口不言,唯有太傅聶熊、太師籍羆、侍中李垣等一眾舊臣卻是大放厥詞,建言獻策,好不積極。
有一日,張獻對冉閔道:“陛下,近些年來,自我兄長去世,家中老母無人照看,孤苦伶仃。
臣想辭職迴家,好讓老母頤養天年,請陛下恩準。”
冉閔冷眼瞪了張獻一眼,這才問道:“是不是有人脅迫你了?”
張獻聽後大驚,連忙說道:“沒有,沒有,沒有人脅迫我。”
冉閔冷聲一笑,說道:“你好好辦事,我為你撐腰,看誰敢動你!”
張獻聽罷,卻是長歎一聲,“唉,陛下健在,我等還有靠山。但若陛下飛升,又有誰來照看我們呢?
平城王(冉誠)作為陛下的子嗣,尚且能溺水而亡,何況我們這些大臣?
說不定某一日黑夜,我也會失足掉進水井之中溺水而亡的。”
冉閔聽罷大怒,看來冉誠之死已經觸動了大家的神經,令眾大臣人人自危了。
“你好好在朝中待著,朕保你安然無恙。”
次日,天降大雨,如傾盆而下。
這時,有太監急急來報,說道:“陛下,中書令陽鶩在上朝之時,因為道路濕滑,不慎摔倒,無法早朝。”
冉閔心中生氣,“這陽鶩竟拿這種小兒伎倆來糊弄我,我去看看他!”
來到陽鶩府中,隻見陽鶩在床,見冉閔來到,卻無法起身相迎。
“請陛下恕臣身體有恙,無法相迎!”
冉閔冷哼一聲,說道:“來,讓我看看你的病情。”
冉閔掀起被子,隻見陽鶩左腿已經腫脹,紫紅紫紅的。冉閔用手撫摸,見骨節已經完全錯位。
“愛卿,您摔得可真是不輕啊!”
冉閔冷笑一聲。
陽鶩聽罷,卻是正色道:“臣年事已高,已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敏捷了!”
“哼哼——”
冉閔再次冷哼兩聲,這才說道:“既然如此,你便好好養病吧,我會叫太醫前來,為你療傷。”
說罷,冉閔心情鬱悶,不知道這陽鶩是真的墜落馬下,還是故意自殘。
有道是傷筋動骨一百天,看來沒有三四個月的時間,陽鶩是無法上朝了。
冉閔返迴宮中,見到權翼。
權翼足智多謀,頗有策略,冉閔每有疑問,都是詢問權翼。
“子良(權翼的表字),你隨我來!”
權翼見冉閔沒有喊自己為愛卿,反而喊自己的表字,一時心有所動。
冉閔退去所有的太監侍者,關上門,這才說道:“坐!”
“謝陛下!”
二人相對而坐,冉閔問:“子良,你對當前朝堂之勢怎麽看?”
權翼聽後,長歎一聲,而後搖了搖頭,手撫胡須道:
“臣當年在姚弋仲軍營之時,聽說陛下兇狠殘暴,殺人如麻,稍有不悅,便人頭落地。
那時,陛下的兇名可謂是四海傳遍,叟小皆知,甚至就連慕容儁都封陛下為‘武悼天王’,與德悖之。
而今臣親自服侍陛下,卻發現陛下仁慈義厚,包容萬物,與我想像中的差之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