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冉閔帶著寇頭男校尉,帶領著1000名匈奴將士,拉動著300副玄鐵重鎧,渡過黃河,向野王而來。
兩日後,桓溫帶領2萬餘將士以及5萬名百姓離開虎牢關,一路南下,直向江陵方向而去。
十餘日後,大軍來到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
宛城位於南陽盆地,乃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所以又有“南都”“帝鄉”之稱。
過了宛城,便到了重鎮襄陽,而後再一路向南,便可到達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大軍到達宛城,已經完全遠離了洛陽之地,後方也無追兵,故桓溫命令大軍放緩行軍速度。
唿延毒騎於戰馬之上,一路行走,左看右看,不停地觀察著沿途的風景。
此時,已是八月下旬,深秋時節,遠山楓葉染色,杜鵑啼血,萬山紅遍,紅黃相間,美不勝收。
可是,風景再美,也擋不住唿延毒思念家鄉之情。
就在這時,唿延毒不禁想起侄兒唿延信給自己說的話來。
“叔父,當年魏武帝(曹操)和晉武帝(司馬炎)善待我們匈奴之人,將並州五地讓於我們匈奴人居住。
可是後來,光文帝(劉淵)乘晉朝內亂之機,卻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築壇設祭,署置百官,自立為漢。
後來昭武帝(劉聰)又連續數次出兵洛陽,先後俘擄並殺死了晉懷帝司馬熾和晉湣帝司馬鄴二帝,迫使司馬晉室南遷。
因此說,我們匈奴人與晉室乃是世仇,而非朋友。
故人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雖然如今桓溫優待我們匈奴人,其實桓溫隻不過是想借我們的力量來討伐秦國而已,而非是真心相待。
如今叔父帶領眾匈奴將士跟隨桓溫南遷至江陵之地,遠離家鄉故土。
若是朝中有人欲對我匈奴不利,該當如何?
即便是桓溫暫時保護我們,但若是桓溫死後,誰又來保護我們眾匈奴將士呢?
另外,我們南下江陵,遠離故土,將士們的妻小家眷皆在關中,難道您要讓他們生死他鄉,孤獨終老嗎?
所以說,當前最好的方法便是到達宛城之後,您便請求桓溫,以水土不服為理由,替他們鎮守南陽郡。
南陽郡在漢水以北,向北便是洛陽,向西便是關中。
我們若是居住在此地,隨時都有可能重返家鄉,或是將將士們的家眷接到南陽郡,也算是為我們匈奴人留下了一絲血脈。
如此,即使桓溫死後,晉室之人欲加害我們匈奴人,我們也能及時撤退,不至於作了圈中之牛羊,任他人宰割。”
唿延毒如今細細想來,越想越覺得唿延信的話越有道理。
當日夜,唿延毒隻身來到桓溫帳中,與桓溫交談多時。
桓溫見唿延毒談吐不清,說話總是吞吞吐吐,眼神撲朔不定,好似心中有所想法,於是問道:
“唿延將軍,你可有什麽心事?”
唿延毒歎了一口氣,遂道:
“桓公,近來軍中匈奴將士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乏力,身體上生有水泡,個個叫苦不已。”
桓溫聽後,大笑道:“唿延將軍莫要害怕,北方之人初入南方,多有這般表現。
待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後,自然就會好的。”
唿延毒聽後,沉思片刻,又道:
“這個我也知道,這是水土不服的表現而已,時間長了自然就好了。
可是如今才剛剛到達宛城,氣候還不算濕潤。若是越向南方,待到明年雨水之季,隻怕將士們更加忍受不了。
另外,軍中將士遠離家鄉,懷念父母妻子,怨聲載道,皆不願意繼續南下。
如今營中已經發生數起將士逃離軍營的現象,約有百人之多。
我已連斬數人,但仍擋不住逃離的將士,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現象。
我是怕,如此長久下去之後,隻怕將士們會發生嘩變,集體逃離啊!”
桓溫轉頭看向唿延毒,臉色陰沉,神色淩厲,雙眼似箭矢一般穿胸透背,令人不寒而栗,嚇得唿延毒連退數步。
桓溫為人霸道,是非分明,敢說敢做,唿延毒生怕引得桓溫不高興,一時派出大軍,將眾匈奴將士圍剿於此地。
所以,這不由地唿延毒不害怕。
桓溫低下頭去,沉思多時,見唿延毒話中有話,於是坐下身體,冷聲問道:
“那唿延將軍有何想法?”
唿延毒連忙拱手道:
“桓公,宛城位於南陽郡,地理位置重要,向北可通洛陽,向西穿過武關便可到達關中。
末將願帶領匈奴將士為桓公鎮定宛城,防範秦國和姚襄進攻。”
桓溫聽罷,這才明白唿延毒的想法,於是低頭沉思。
過了片刻,桓溫抬起頭來,突然嘿嘿一笑,似陰似陽,再次嚇了唿延毒一大跳。
“嘿嘿!”
桓溫再次發笑,望向唿延毒,淡淡地說道:
“如此也好,有唿延將軍鎮守宛城,如此襄陽和江陵二地也就安全了。
另外,冉閔叫我組建一支騎兵精銳,我本打算在你匈奴將士之中挑選3000名騎兵進行組建。
既然如此,我便將鄧襄與王遠二人留下,幫助於你,組建騎兵隊伍,可好?”
唿延毒見桓溫答應了自己的請求,頓時心中大喜,於是連連答應道:
“請桓公放心,我一定建設好這支騎兵隊伍,作為來年桓公討伐姚襄的馬前卒。”
次日,唿延毒帶領4800餘名匈奴將士留守宛城,鄧襄和王遠二人也作為騎兵教頭留了下來。
而桓溫大軍則繼續前行,到達襄陽之後,又令周鼎帶領5000名將士鎮守襄陽。
而自己則帶領大軍乘坐船隻,沿著漢江而下,而後再沿著長江逆流而上,到達江陵。
如此,桓溫便一共部署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便是唿延毒帶領的4800名匈奴將士鎮守南陽。
第二道防線便是周鼎帶領的5000名將士防守襄陽。
第三道防線便是桓溫帶領的主力部隊,坐鎮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作為後援。
如此,桓溫才徹底放下心來,不怕秦國和姚襄乘機南下,而是一心一意地開始經營荊州,招兵買馬,廣種良田,為來年的再次北伐再作打算。
同時,桓溫開始在江陵之地集結戰船,戰船漫江,旌旗蔽空,大有一種沿江而下,直逼建康之勢。
兩日後,桓溫帶領2萬餘將士以及5萬名百姓離開虎牢關,一路南下,直向江陵方向而去。
十餘日後,大軍來到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
宛城位於南陽盆地,乃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所以又有“南都”“帝鄉”之稱。
過了宛城,便到了重鎮襄陽,而後再一路向南,便可到達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大軍到達宛城,已經完全遠離了洛陽之地,後方也無追兵,故桓溫命令大軍放緩行軍速度。
唿延毒騎於戰馬之上,一路行走,左看右看,不停地觀察著沿途的風景。
此時,已是八月下旬,深秋時節,遠山楓葉染色,杜鵑啼血,萬山紅遍,紅黃相間,美不勝收。
可是,風景再美,也擋不住唿延毒思念家鄉之情。
就在這時,唿延毒不禁想起侄兒唿延信給自己說的話來。
“叔父,當年魏武帝(曹操)和晉武帝(司馬炎)善待我們匈奴之人,將並州五地讓於我們匈奴人居住。
可是後來,光文帝(劉淵)乘晉朝內亂之機,卻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築壇設祭,署置百官,自立為漢。
後來昭武帝(劉聰)又連續數次出兵洛陽,先後俘擄並殺死了晉懷帝司馬熾和晉湣帝司馬鄴二帝,迫使司馬晉室南遷。
因此說,我們匈奴人與晉室乃是世仇,而非朋友。
故人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雖然如今桓溫優待我們匈奴人,其實桓溫隻不過是想借我們的力量來討伐秦國而已,而非是真心相待。
如今叔父帶領眾匈奴將士跟隨桓溫南遷至江陵之地,遠離家鄉故土。
若是朝中有人欲對我匈奴不利,該當如何?
即便是桓溫暫時保護我們,但若是桓溫死後,誰又來保護我們眾匈奴將士呢?
另外,我們南下江陵,遠離故土,將士們的妻小家眷皆在關中,難道您要讓他們生死他鄉,孤獨終老嗎?
所以說,當前最好的方法便是到達宛城之後,您便請求桓溫,以水土不服為理由,替他們鎮守南陽郡。
南陽郡在漢水以北,向北便是洛陽,向西便是關中。
我們若是居住在此地,隨時都有可能重返家鄉,或是將將士們的家眷接到南陽郡,也算是為我們匈奴人留下了一絲血脈。
如此,即使桓溫死後,晉室之人欲加害我們匈奴人,我們也能及時撤退,不至於作了圈中之牛羊,任他人宰割。”
唿延毒如今細細想來,越想越覺得唿延信的話越有道理。
當日夜,唿延毒隻身來到桓溫帳中,與桓溫交談多時。
桓溫見唿延毒談吐不清,說話總是吞吞吐吐,眼神撲朔不定,好似心中有所想法,於是問道:
“唿延將軍,你可有什麽心事?”
唿延毒歎了一口氣,遂道:
“桓公,近來軍中匈奴將士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乏力,身體上生有水泡,個個叫苦不已。”
桓溫聽後,大笑道:“唿延將軍莫要害怕,北方之人初入南方,多有這般表現。
待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後,自然就會好的。”
唿延毒聽後,沉思片刻,又道:
“這個我也知道,這是水土不服的表現而已,時間長了自然就好了。
可是如今才剛剛到達宛城,氣候還不算濕潤。若是越向南方,待到明年雨水之季,隻怕將士們更加忍受不了。
另外,軍中將士遠離家鄉,懷念父母妻子,怨聲載道,皆不願意繼續南下。
如今營中已經發生數起將士逃離軍營的現象,約有百人之多。
我已連斬數人,但仍擋不住逃離的將士,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現象。
我是怕,如此長久下去之後,隻怕將士們會發生嘩變,集體逃離啊!”
桓溫轉頭看向唿延毒,臉色陰沉,神色淩厲,雙眼似箭矢一般穿胸透背,令人不寒而栗,嚇得唿延毒連退數步。
桓溫為人霸道,是非分明,敢說敢做,唿延毒生怕引得桓溫不高興,一時派出大軍,將眾匈奴將士圍剿於此地。
所以,這不由地唿延毒不害怕。
桓溫低下頭去,沉思多時,見唿延毒話中有話,於是坐下身體,冷聲問道:
“那唿延將軍有何想法?”
唿延毒連忙拱手道:
“桓公,宛城位於南陽郡,地理位置重要,向北可通洛陽,向西穿過武關便可到達關中。
末將願帶領匈奴將士為桓公鎮定宛城,防範秦國和姚襄進攻。”
桓溫聽罷,這才明白唿延毒的想法,於是低頭沉思。
過了片刻,桓溫抬起頭來,突然嘿嘿一笑,似陰似陽,再次嚇了唿延毒一大跳。
“嘿嘿!”
桓溫再次發笑,望向唿延毒,淡淡地說道:
“如此也好,有唿延將軍鎮守宛城,如此襄陽和江陵二地也就安全了。
另外,冉閔叫我組建一支騎兵精銳,我本打算在你匈奴將士之中挑選3000名騎兵進行組建。
既然如此,我便將鄧襄與王遠二人留下,幫助於你,組建騎兵隊伍,可好?”
唿延毒見桓溫答應了自己的請求,頓時心中大喜,於是連連答應道:
“請桓公放心,我一定建設好這支騎兵隊伍,作為來年桓公討伐姚襄的馬前卒。”
次日,唿延毒帶領4800餘名匈奴將士留守宛城,鄧襄和王遠二人也作為騎兵教頭留了下來。
而桓溫大軍則繼續前行,到達襄陽之後,又令周鼎帶領5000名將士鎮守襄陽。
而自己則帶領大軍乘坐船隻,沿著漢江而下,而後再沿著長江逆流而上,到達江陵。
如此,桓溫便一共部署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便是唿延毒帶領的4800名匈奴將士鎮守南陽。
第二道防線便是周鼎帶領的5000名將士防守襄陽。
第三道防線便是桓溫帶領的主力部隊,坐鎮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作為後援。
如此,桓溫才徹底放下心來,不怕秦國和姚襄乘機南下,而是一心一意地開始經營荊州,招兵買馬,廣種良田,為來年的再次北伐再作打算。
同時,桓溫開始在江陵之地集結戰船,戰船漫江,旌旗蔽空,大有一種沿江而下,直逼建康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