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於,孩子還小,雖然有他老師在身邊,但是誰不知道顧明哲自己都還是光棍兒呢,怎麽給弟子找媳婦?他能抹得開麵?


    而且,顧明哲唯一可能接觸到的姑娘,應該隻有他庶兄顧明琛的女兒吧?


    陳氏不知道顧明琛是何許人,但她知道這個當庶兄的搶了嫡出弟弟的爵位,那就不是個好的。她的小錦兒是家裏最優秀的孩子,怎麽可以娶一個親爹上不得台麵的姑娘呢?


    而當爺爺和當爹的想的就是另一方麵。


    老爺子沈源已經高壽八十,背井離鄉的話會不會習慣還另一說,最怕的是因為水土不服病倒。而沈青是比較守舊固執些的性子,認定自己應該跟大兒子生活,兩個小兒子隻要還想著家裏,隔三差五的來封信或是過來探望,年禮供奉記得給就成。


    以他的積蓄,其實就算自己帶著媳婦過,也沒啥,他養的起媳婦,他也才不到六十,還年輕呢。


    而當哥哥嫂子的呢,劉桃兒現在已經完全被丈夫收服,遵循「出嫁從夫」的說法,隻要丈夫去哪她就去哪。


    徐若娘雖然想去京城,可以給兩個兒子更好的教育環境,但她也知道自家什麽地位,說白了就是小地方來的,「鄉巴佬」。兒子在臨廊,隻要不作奸犯科,可以仗著小叔叔的名頭過得很好,讀書教育什麽的有沈源和沈錦的人脈在,至少這幾年是不愁的。但是去京城的話,就得考慮到,兒子能不能在那邊交到朋友,會不會有人看不起他們,孩子會不會因此學壞之類。


    至於利益方麵,已經掌門立戶的徐若娘已經沒有年輕時那麽看重了。多大的手攥多少銀子,他們兩口子一輩子伺弄土地倒騰藥物,如今也有了好幾條路子賣藥,換個地方的話又得重新開始,多少有點不值得。


    小叔子現在還是靠著他老師的麵子才能在京城勉強站穩腳跟,徐若娘還要臉,可不希望自家打上「打秋風的窮親戚」的名頭,所以是第一個表示,不願去京城的。


    而沈烈是捨不得他辛苦發展到現在的上百畝藥田,也不願意去京城。


    沈恪對是否去京城並不在意,對沈錦買下的那三間商鋪倒是很有興趣。他最近打算靠著這些年攢下的人脈,做一家首飾店,搭配服飾店開辦。


    劉桃兒手巧,對圖案設計和色彩搭配很有自己的一番見解。沈恪喜歡手工,也招了幾個年紀較大的老師傅,買了幾個死契的下人做學徒。


    沈家底蘊比不上那些金銀樓,經過商討,隻能走中檔的路線,專門收集各種翡翠或寶石的邊角料,經過打磨後增添一些金銀絲製成首飾,看著也極好看。


    沈恪著人製作了幾隻釵環簪子出來,上麵最大的一塊紅寶石也不過小指肚大,磨成橢圓形鑲嵌上去,周圍點綴著那種極細碎的小珍珠做花朵狀,微微晃動下也是波光粼粼。


    這麽一支在貴人眼裏看著不太起眼的首飾在平民中已經是極好的,十兩銀子雖然不便宜,很多生活還不錯的百姓咬咬牙也能買得起。沈恪估摸著兩地的距離,打算讓弟弟找人管店,自己負責出貨,兄弟倆合夥做生意,自己這邊還方便照顧老人,兩邊一直有信件往來的話,相信也不會再擔憂對麵了。


    沈錦也可以安心在京城當官做事了。


    第58章


    ◎翰林院◎


    家裏都不願跟著上京, 幾個小的雖然對京城有嚮往,但拗不過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罷休。


    沈錦雖有些惋惜, 想到兩地距離也不遠, 哪天能空出時間來, 請個幾天假迴來看看也不耽誤什麽,就不再計較。著人把班雲廬托自己帶給他爹娘的信找出來叫小豆子送去, 著重讓他幫二老念信,如果有迴信也幫著寫寫。


    班雲廬妻子還在坐月子,夫妻倆暫時沒法迴來, 總得讓二老知道自己已經有孫子的事情。


    關於祭祖的事情自有族長籌備安排,沈錦到時隻需要出個人就是, 根本不用操心。


    在家的幾天他過得極度舒適, 吃喝有親娘照看,還有小侄子小侄女逗弄。爺爺和爹的目光永遠是自豪且慈善的,鄰裏的態度也不再含酸撚醋,沈錦隻需要顧著兩個已經大些的侄子學業, 其餘都有家裏人幫自己去做。


    可算理解, 前世那些「巨嬰」是怎麽來的了。


    巧兒如今也十六了, 已經開始相看。因為小叔叔改換了自家門庭, 連帶著小姑娘的親事都順理成章提了一級,從秀才或是地主,躍升到大商戶或是舉人後代中挑選。


    小丫頭性子溫柔但內裏堅強,跟著弟弟學了識字, 又跟著爹爹學了做帳本和算數, 針織女紅也是拿得出手, 還有一手傳自陳氏的好廚藝。加上有個出息的小叔叔, 自家爹爹也相當給力,上門求娶的頗有些絡繹不絕的味道。


    沈恪雖經商,手裏的田地一直沒少還與日俱增,一直保持著「農」的戶籍。生怕被打成商籍,不僅連累弟弟,自己兒子以後讀書也要被人排擠。


    如今的沈家也稱得上耕讀之家,書香傳家,又是少有的從臨廊郡本地出生的進士,在當地深受重視。孩子們漸漸長大要有自己的房間,沈恪想買下隔壁的宅院,把兩座院子打通,對方竟不惜以近乎房價的一半出價,隻求讓探花郎收自家兒子為徒。


    沈錦拒絕了,他現在沒心思收什麽徒弟,更何況還不是看資質,是以利益「逼迫」收徒。


    房子往另一邊擴出去的,花了比原本預料的還多一些的費用,買了另一邊兩座較小的二進院,合併後也能組個三進半,把孩子們送了過去。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平步青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胖子家的學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胖子家的學渣並收藏科舉平步青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