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新科進士的船隊很快經過臨廊碼頭,沈錦和同船的同科進士道別後下了船,身後大牛指揮著從顧家帶來的下人,抬著大包小包的東西跟在後麵。
「大哥!二哥!」兄弟三人激動的抱在一起,沈烈如今也不那麽瘦弱了,曬得如兄長一般黝黑粗糙,兄弟三人站在一起,竟不似一家生的,更不似一代人。
不過這一點沒人會注意。
發泄了內心的激動,沈錦依禮向前來道賀的兩位大人道謝。
劉知縣之前為沈錦入府學的事出過力,知府則是本地父母官。按照「同級情況下,京官比地方官大半級」的不成文規定,沈錦的正七品侍讀也不過抵得上從六品的地方官職,還是比知府小,所以得敬告上級。
知府姓王,是年前不久京城官職調動時調過來的,上兩任殿試中的進士。因為在翰林院呆夠了,不想繼續荒廢光陰,找了關係下放到距離京城不遠的臨廊郡為官,跟沈錦沒見過麵。
隻是他沒想到,剛就任就白得了這麽大的一個功勞。他家雖不是什麽勛貴,但父輩也曾在朝為官。隻要自己這一任不出任何問題,過三年後憑藉這份功勞,加上家裏的運作,自己不說升遷,至少也能平調迴京城。
那不美滋滋?
劉知縣相對就冷靜很多,心裏更多的還是感慨。他已經連任兩屆了,原本沒出過什麽成績,應該是要平調到其他地方繼續做知縣,等什麽時候熬出資歷,或是得個大功勞才能升遷。
也是運氣,當初自己曾看好的小童生竟年紀輕輕達成了自己一輩子沒達成的願望,中了三甲,還讓自己借了東風,順利升級到府城,就任從六品同知。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如果當初他沒有伸出一把手,沈錦就進不了府城,無法認識顧監生,拜不了師。就算沈錦命裏就有當官的命,也不可能十七歲就考上。
真要是那樣,自己早就被調走,像這位王知府一樣,白花花的功勞砸在下一任頭上,自己啥也得不著,可不悔恨?
告別兩位父母官,沈錦坐上家裏熟悉的馬車往家趕。陳氏早早的便候在門口。老頭子應酬著街裏街坊的討好恭賀,身邊一左一右攙扶自己的是兩個美麗大方的兒媳,跟前跑來跑去的是一群孫子孫女,沈家現在也稱得上枝繁葉茂。
如今小兒子也終於有了前程,自家徹底改換門戶,聽著鄰裏巴結奉承的聲音,陳氏已經美的要飄上天了。
沈恪親自為幼弟駕駛馬車,一如當年他駕車帶弟弟去讀書考學一般。沈烈坐在一邊,見到家門口的人群後興奮的揮手吶喊。沈錦聽到動靜連忙掀開窗簾,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竟不顧車還未停穩,直接跳下了馬車,緊走幾步上前,「撲通」一聲跪到在地,熱淚盈眶。
「不孝子沈錦,叩見爹爹、娘親!」
陳氏心疼的啊,兒子長這麽大,她連一根手指都捨不得打過,哪裏捨得兒子跪在冰涼硌人的地上磕頭啊!
看著兒子三個響頭磕的額頭登時腫了一塊,陳氏趕忙扶起兒子,心疼的無以復加。
「疼不?你這臭小子,傻的啊?這地上這麽硬你使那麽大勁兒幹嘛?顯你頭硬啊?」
沈錦還未及冠,脫去官服後是沒有束冠戴的,白嫩的額頭上腫塊就格外明顯,看得出是真下了死力氣磕的。
周圍百姓看的心驚又羨慕。自家小子不要說當官了,能考中個童生都能在家嘚瑟好久,吃穿恨不得人送到嘴邊,好像已經成了大老爺似的,更不要說給父母磕頭。
再看看人家兒子,大家都是女人,怎麽什麽好事都讓陳氏趕上了?
沈氏一族跟來湊熱鬧的女人們聽罷,也紛紛點頭。
三個兒子都出息,兩個兒媳肚皮爭氣還秀外慧中,孫子孫女活潑可愛,就沒聽說沈家人有紅過臉。再對比一下自家這過得雞毛鴨血狼藉一片的日子,真讓人嫉妒死陳氏了。
沈源現如今已經是沈氏一族輩分最高的老太爺了,八十歲的高壽,依舊眼不花耳不聾,早上起來還能在庭院裏打套拳,偶爾監督一下重孫功課,小日子悠閑又平靜。
小孫子考中進士,沈源激動的連病兩迴,把家裏忙的一團亂。好不容易好了,老人家又忙著開祠堂祭拜祖先,告知妻子好消息,還掏了小金庫給家裏上下下人都賞了兩月例銀,這才罷休。
沈錦踏入臥房,老爺子因為過於激動還躺在床上休養,見到小孫子也是趕緊裝沒事人的坐起來。
「小錦迴來了啊?好好,出息了,比爺爺出息。」
老人家想起自己這一生,想起爹娘的期盼,難免再次熱淚盈眶。
沈錦陪伴老人半晌,去應酬了前來祝賀的鄰裏和族人,直到天黑才算安穩下來。
想了想,趁著一家人都在,沈錦把自己在會試前想好的打算說了出來。
「去京城?!」一家子驚訝的喊道。
沈錦點了點頭,並且表示自己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如果家人願意跟自己去京城,到時在京城買個宅院住下也不費什麽事,互相之間也有個照顧。
陳氏雖說是捨不得小兒子,可也在乎別人會不會說大兒子不是。自古以來長子承家,承擔為父母養老的重擔,沒聽說跟著小兒子的。
但轉念一想,小兒子才十七,過個幾年就得成親,得好好尋摸起來了。以兒子現在的身家和成就,想在京城找個貴女也不難。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大哥!二哥!」兄弟三人激動的抱在一起,沈烈如今也不那麽瘦弱了,曬得如兄長一般黝黑粗糙,兄弟三人站在一起,竟不似一家生的,更不似一代人。
不過這一點沒人會注意。
發泄了內心的激動,沈錦依禮向前來道賀的兩位大人道謝。
劉知縣之前為沈錦入府學的事出過力,知府則是本地父母官。按照「同級情況下,京官比地方官大半級」的不成文規定,沈錦的正七品侍讀也不過抵得上從六品的地方官職,還是比知府小,所以得敬告上級。
知府姓王,是年前不久京城官職調動時調過來的,上兩任殿試中的進士。因為在翰林院呆夠了,不想繼續荒廢光陰,找了關係下放到距離京城不遠的臨廊郡為官,跟沈錦沒見過麵。
隻是他沒想到,剛就任就白得了這麽大的一個功勞。他家雖不是什麽勛貴,但父輩也曾在朝為官。隻要自己這一任不出任何問題,過三年後憑藉這份功勞,加上家裏的運作,自己不說升遷,至少也能平調迴京城。
那不美滋滋?
劉知縣相對就冷靜很多,心裏更多的還是感慨。他已經連任兩屆了,原本沒出過什麽成績,應該是要平調到其他地方繼續做知縣,等什麽時候熬出資歷,或是得個大功勞才能升遷。
也是運氣,當初自己曾看好的小童生竟年紀輕輕達成了自己一輩子沒達成的願望,中了三甲,還讓自己借了東風,順利升級到府城,就任從六品同知。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如果當初他沒有伸出一把手,沈錦就進不了府城,無法認識顧監生,拜不了師。就算沈錦命裏就有當官的命,也不可能十七歲就考上。
真要是那樣,自己早就被調走,像這位王知府一樣,白花花的功勞砸在下一任頭上,自己啥也得不著,可不悔恨?
告別兩位父母官,沈錦坐上家裏熟悉的馬車往家趕。陳氏早早的便候在門口。老頭子應酬著街裏街坊的討好恭賀,身邊一左一右攙扶自己的是兩個美麗大方的兒媳,跟前跑來跑去的是一群孫子孫女,沈家現在也稱得上枝繁葉茂。
如今小兒子也終於有了前程,自家徹底改換門戶,聽著鄰裏巴結奉承的聲音,陳氏已經美的要飄上天了。
沈恪親自為幼弟駕駛馬車,一如當年他駕車帶弟弟去讀書考學一般。沈烈坐在一邊,見到家門口的人群後興奮的揮手吶喊。沈錦聽到動靜連忙掀開窗簾,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竟不顧車還未停穩,直接跳下了馬車,緊走幾步上前,「撲通」一聲跪到在地,熱淚盈眶。
「不孝子沈錦,叩見爹爹、娘親!」
陳氏心疼的啊,兒子長這麽大,她連一根手指都捨不得打過,哪裏捨得兒子跪在冰涼硌人的地上磕頭啊!
看著兒子三個響頭磕的額頭登時腫了一塊,陳氏趕忙扶起兒子,心疼的無以復加。
「疼不?你這臭小子,傻的啊?這地上這麽硬你使那麽大勁兒幹嘛?顯你頭硬啊?」
沈錦還未及冠,脫去官服後是沒有束冠戴的,白嫩的額頭上腫塊就格外明顯,看得出是真下了死力氣磕的。
周圍百姓看的心驚又羨慕。自家小子不要說當官了,能考中個童生都能在家嘚瑟好久,吃穿恨不得人送到嘴邊,好像已經成了大老爺似的,更不要說給父母磕頭。
再看看人家兒子,大家都是女人,怎麽什麽好事都讓陳氏趕上了?
沈氏一族跟來湊熱鬧的女人們聽罷,也紛紛點頭。
三個兒子都出息,兩個兒媳肚皮爭氣還秀外慧中,孫子孫女活潑可愛,就沒聽說沈家人有紅過臉。再對比一下自家這過得雞毛鴨血狼藉一片的日子,真讓人嫉妒死陳氏了。
沈源現如今已經是沈氏一族輩分最高的老太爺了,八十歲的高壽,依舊眼不花耳不聾,早上起來還能在庭院裏打套拳,偶爾監督一下重孫功課,小日子悠閑又平靜。
小孫子考中進士,沈源激動的連病兩迴,把家裏忙的一團亂。好不容易好了,老人家又忙著開祠堂祭拜祖先,告知妻子好消息,還掏了小金庫給家裏上下下人都賞了兩月例銀,這才罷休。
沈錦踏入臥房,老爺子因為過於激動還躺在床上休養,見到小孫子也是趕緊裝沒事人的坐起來。
「小錦迴來了啊?好好,出息了,比爺爺出息。」
老人家想起自己這一生,想起爹娘的期盼,難免再次熱淚盈眶。
沈錦陪伴老人半晌,去應酬了前來祝賀的鄰裏和族人,直到天黑才算安穩下來。
想了想,趁著一家人都在,沈錦把自己在會試前想好的打算說了出來。
「去京城?!」一家子驚訝的喊道。
沈錦點了點頭,並且表示自己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如果家人願意跟自己去京城,到時在京城買個宅院住下也不費什麽事,互相之間也有個照顧。
陳氏雖說是捨不得小兒子,可也在乎別人會不會說大兒子不是。自古以來長子承家,承擔為父母養老的重擔,沒聽說跟著小兒子的。
但轉念一想,小兒子才十七,過個幾年就得成親,得好好尋摸起來了。以兒子現在的身家和成就,想在京城找個貴女也不難。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