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古典名著,《西遊記》全書不過百餘迴,卻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修心的故事。曆經八十一難的唐僧師徒四人,終究如願得償,十餘載光陰的苦度,終究是為中土百姓帶迴了高深正統佛法-大乘佛法。
在《西遊記》中,對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的事跡介紹較多,而故事畢竟要有原型,它的故事原型事件就是《玄奘西域記》。
玄奘法師為了彌補中原佛法的不足,而獨自一人前往佛家源頭天竺求取經書,為求大乘佛法能夠進入中原造福百姓。
那麽,所謂的大乘佛法究竟是什麽東西?玄奘法師為何寧願九死一生,也要將大乘佛法傳到中原大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傳入與紮根
談及這個問題,咱們先來看一看正史。佛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餘載曆史,在漢代時,佛教通過一匹白馬將經書送進了中原大地,為紀念此事,中原大地上的第一座佛寺便取名為了白馬寺。
當時,通過西域絲綢之路,來到我國的佛教可謂是香火稀疏。首先,作為舶來文化的佛教,在當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可以說是絲毫無立足之地。
同時,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在壓縮著佛教的生存空間,佛教想要發展信徒非常的容易。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義是需要通過閱讀佛門經書來自行領悟的,可是民間百姓文化水平低下。
再加上,文字的不同、文化風俗的不同,思想桎梏和信仰問題等等一係列的因素,都使得佛教在當時的社會很難有大規模的信眾。時間來到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從上層統治者的桎梏中破碎,逐漸流入到社會中。
大量的佛家經典被翻譯成了漢族文字,由於那個天下戰火紛飛的亂世年代,人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絕望中,佛教就成為了平民的最後一束精神之光,拯救流離失所的百姓。
人們在佛教提供的精神安慰中尋求著解脫,由於信眾群體的擴大,佛教的勢力開始逐漸發展壯大,還出現了佛寺經濟體製,佛教的發展程度已經到了能與道家一較高低的程度。
及至唐太宗時期,佛教更是一舉成為了官方的首推宗教,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道家的地位。可以說,經曆了近千年的發展,佛教總算是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並且開始蓬勃發展。
如上述所言,在曆經了兩漢時期,三國魏晉的亂世紛爭後,佛教總算是經營有了起色,並且得到了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在神州大地上的發展可謂是充滿艱辛。
四次的坎坷
佛教的發展曆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荊棘坎坷的一條道路,就曆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大規模針對佛教的清洗限製行動,就足足有4次。
從北魏時期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的滅佛,唐武宗禁佛,再到後周時期世宗的限佛,每一次針對佛門都可以算得上是滅頂之災。那麽,四位君主出於什麽樣的目的,要將紮根於中原的佛教趕盡殺絕呢?
上文曾提到,佛教的地位是在三國兩晉時期開始顯著上升的,也就是隨著佛教傳播範圍的擴大化,才使得後來出現了一係列的禍事,時也命也。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達到了巔峰時期,那真是家家戶戶供奉佛祖,上層不斷舉辦大型水陸法事,浪費錢財的同時毫無作用。平民家中則處處都是佛教裝飾,一時之間,似乎國家中都成為了佛教樂土。
佛教才是人們的信仰,佛祖釋迦牟尼成為了人世間的統治者,這一點就與王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西方中世紀時期的天主教,宗教特權就是這等寫照,可惜這在中原隻會引來滅頂之災。
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權力的國家來說,這種情形十分危險也觸及了君王的逆鱗。於是乎,在北魏太武帝時,觸及到逆鱗的佛教,麵對了第一次來自君主的怒火。
太武帝以雷霆手段展開了這次佛門大清洗,也就是著名的“滅佛”,寺院所占土地被迫還於民,寺院僧人被迫還俗,寺院規格也被迫受到限製。
對於不服從之人,君權的獠牙正在等待著收割他們的性命。時至北周時期,宇文邕時期,經過了近百年的恢複,佛教又一次卷土重來,並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佛教勢力迅速膨脹,僧侶擁地眾多地位崇高,卻不服兵役、不事生產,這群人僅僅靠著信佛就能有大量社會財富。這一係列作死行徑,都是在挑戰著君主的尊嚴,無奈之下,北周武帝隻好采取措施。
本來一開始,他隻是采取限製,希望佛寺能夠讓自己的心理自行收斂。但可惜效果不佳,盛怒之下的北周武帝,果斷采取更加暴戾的措施,第二次的大規模滅佛就這樣順理成章地進行了。
想來也是,身為君主,作為真龍天子豈能容忍虛無縹緲的佛祖淩駕於自己之上。後兩次滅佛事件的起因、經過,基本上就是如同前兩次的滅佛翻版,細細想來,宗教威脅到了君主權力的行使之時,自然會迎來君主的清洗,畢竟君主的權力不可侵犯。
大小乘佛法的差異
言歸正傳,唐太宗時期,李世民感受到了佛門勢力又一次複蘇,唐太宗並沒有采用清洗的方式來滅佛。相反,作為雄才大略的君王,他選擇了另一條變通之法。
他選擇抬高道教的地位來與佛教相抗爭,作為君主的自己則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不得不說,唐太宗對於權術手段的運用實在高明,既打壓了佛道兩教,令其等相互爭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同時還不落人口實。
盡管作為君主的李世民,希圖這樣能壓製壓製佛教,但是僧眾們卻感到了不平與不安。畢竟,僧眾觸及國家君主的下場還血淋淋地擺在自己麵前,真說得上是曆曆在目。
玄奘法師為了緩解此等焦慮,選擇了前往天竺,前去修習最正統的佛法-大乘佛法。出於自己的目的,唐太宗默許了玄奘法師的請求,由此才有了玄奘西遊,當然也有人說玄奘是偷渡的。
不管前因如何,十數載後,玄奘法師總算是成功歸來,將大乘佛法帶進了中原大地,也改變了自大唐盛世以來,佛教的走向和它自身命運。
那麽,玄奘取得的大乘真經是什麽呢?在《西遊記》中,如來佛祖是這麽說的:“那南瞻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色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同時,如來又說:“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其實,玄奘取得的大乘真經並沒有那麽玄乎,當時玄奘一行人帶了足足六百多部佛經迴來,但卻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不過,這些所謂的真經應該是玄奘根據我國的本土文化,進行了相關的翻譯,使它與我國的文化相結合。
要不然,從後來佛教的發展來看,也不會在唐朝之後更加鼎盛。從最初,漢朝白馬帶來的佛法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兩者的對象的不同。
小乘佛法可以說是自私自利,以渡己、自渡為目標,一切為了自身,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心中則是懷有天下,修行的目標已經轉換成了為普渡天下蒼生,以眾生為本,這也是現在的佛教主流思想。
大乘佛法的傳入,使得佛門子弟有了一種為天下而修行的責任意識,也更符合我國悠久歲月以來的曆史發展,更加貼合我國國情,所謂的大乘佛法理解起來也不困難,將天下蒼生作為己任。
隻是,縱覽曆史,能夠學懂大乘佛法的人不多,可悲可歎。對此,你有什麽看法呢?
在《西遊記》中,對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的事跡介紹較多,而故事畢竟要有原型,它的故事原型事件就是《玄奘西域記》。
玄奘法師為了彌補中原佛法的不足,而獨自一人前往佛家源頭天竺求取經書,為求大乘佛法能夠進入中原造福百姓。
那麽,所謂的大乘佛法究竟是什麽東西?玄奘法師為何寧願九死一生,也要將大乘佛法傳到中原大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傳入與紮根
談及這個問題,咱們先來看一看正史。佛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餘載曆史,在漢代時,佛教通過一匹白馬將經書送進了中原大地,為紀念此事,中原大地上的第一座佛寺便取名為了白馬寺。
當時,通過西域絲綢之路,來到我國的佛教可謂是香火稀疏。首先,作為舶來文化的佛教,在當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可以說是絲毫無立足之地。
同時,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在壓縮著佛教的生存空間,佛教想要發展信徒非常的容易。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義是需要通過閱讀佛門經書來自行領悟的,可是民間百姓文化水平低下。
再加上,文字的不同、文化風俗的不同,思想桎梏和信仰問題等等一係列的因素,都使得佛教在當時的社會很難有大規模的信眾。時間來到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從上層統治者的桎梏中破碎,逐漸流入到社會中。
大量的佛家經典被翻譯成了漢族文字,由於那個天下戰火紛飛的亂世年代,人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絕望中,佛教就成為了平民的最後一束精神之光,拯救流離失所的百姓。
人們在佛教提供的精神安慰中尋求著解脫,由於信眾群體的擴大,佛教的勢力開始逐漸發展壯大,還出現了佛寺經濟體製,佛教的發展程度已經到了能與道家一較高低的程度。
及至唐太宗時期,佛教更是一舉成為了官方的首推宗教,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道家的地位。可以說,經曆了近千年的發展,佛教總算是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並且開始蓬勃發展。
如上述所言,在曆經了兩漢時期,三國魏晉的亂世紛爭後,佛教總算是經營有了起色,並且得到了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在神州大地上的發展可謂是充滿艱辛。
四次的坎坷
佛教的發展曆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荊棘坎坷的一條道路,就曆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大規模針對佛教的清洗限製行動,就足足有4次。
從北魏時期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的滅佛,唐武宗禁佛,再到後周時期世宗的限佛,每一次針對佛門都可以算得上是滅頂之災。那麽,四位君主出於什麽樣的目的,要將紮根於中原的佛教趕盡殺絕呢?
上文曾提到,佛教的地位是在三國兩晉時期開始顯著上升的,也就是隨著佛教傳播範圍的擴大化,才使得後來出現了一係列的禍事,時也命也。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達到了巔峰時期,那真是家家戶戶供奉佛祖,上層不斷舉辦大型水陸法事,浪費錢財的同時毫無作用。平民家中則處處都是佛教裝飾,一時之間,似乎國家中都成為了佛教樂土。
佛教才是人們的信仰,佛祖釋迦牟尼成為了人世間的統治者,這一點就與王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西方中世紀時期的天主教,宗教特權就是這等寫照,可惜這在中原隻會引來滅頂之災。
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權力的國家來說,這種情形十分危險也觸及了君王的逆鱗。於是乎,在北魏太武帝時,觸及到逆鱗的佛教,麵對了第一次來自君主的怒火。
太武帝以雷霆手段展開了這次佛門大清洗,也就是著名的“滅佛”,寺院所占土地被迫還於民,寺院僧人被迫還俗,寺院規格也被迫受到限製。
對於不服從之人,君權的獠牙正在等待著收割他們的性命。時至北周時期,宇文邕時期,經過了近百年的恢複,佛教又一次卷土重來,並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佛教勢力迅速膨脹,僧侶擁地眾多地位崇高,卻不服兵役、不事生產,這群人僅僅靠著信佛就能有大量社會財富。這一係列作死行徑,都是在挑戰著君主的尊嚴,無奈之下,北周武帝隻好采取措施。
本來一開始,他隻是采取限製,希望佛寺能夠讓自己的心理自行收斂。但可惜效果不佳,盛怒之下的北周武帝,果斷采取更加暴戾的措施,第二次的大規模滅佛就這樣順理成章地進行了。
想來也是,身為君主,作為真龍天子豈能容忍虛無縹緲的佛祖淩駕於自己之上。後兩次滅佛事件的起因、經過,基本上就是如同前兩次的滅佛翻版,細細想來,宗教威脅到了君主權力的行使之時,自然會迎來君主的清洗,畢竟君主的權力不可侵犯。
大小乘佛法的差異
言歸正傳,唐太宗時期,李世民感受到了佛門勢力又一次複蘇,唐太宗並沒有采用清洗的方式來滅佛。相反,作為雄才大略的君王,他選擇了另一條變通之法。
他選擇抬高道教的地位來與佛教相抗爭,作為君主的自己則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不得不說,唐太宗對於權術手段的運用實在高明,既打壓了佛道兩教,令其等相互爭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同時還不落人口實。
盡管作為君主的李世民,希圖這樣能壓製壓製佛教,但是僧眾們卻感到了不平與不安。畢竟,僧眾觸及國家君主的下場還血淋淋地擺在自己麵前,真說得上是曆曆在目。
玄奘法師為了緩解此等焦慮,選擇了前往天竺,前去修習最正統的佛法-大乘佛法。出於自己的目的,唐太宗默許了玄奘法師的請求,由此才有了玄奘西遊,當然也有人說玄奘是偷渡的。
不管前因如何,十數載後,玄奘法師總算是成功歸來,將大乘佛法帶進了中原大地,也改變了自大唐盛世以來,佛教的走向和它自身命運。
那麽,玄奘取得的大乘真經是什麽呢?在《西遊記》中,如來佛祖是這麽說的:“那南瞻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色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同時,如來又說:“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其實,玄奘取得的大乘真經並沒有那麽玄乎,當時玄奘一行人帶了足足六百多部佛經迴來,但卻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不過,這些所謂的真經應該是玄奘根據我國的本土文化,進行了相關的翻譯,使它與我國的文化相結合。
要不然,從後來佛教的發展來看,也不會在唐朝之後更加鼎盛。從最初,漢朝白馬帶來的佛法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兩者的對象的不同。
小乘佛法可以說是自私自利,以渡己、自渡為目標,一切為了自身,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心中則是懷有天下,修行的目標已經轉換成了為普渡天下蒼生,以眾生為本,這也是現在的佛教主流思想。
大乘佛法的傳入,使得佛門子弟有了一種為天下而修行的責任意識,也更符合我國悠久歲月以來的曆史發展,更加貼合我國國情,所謂的大乘佛法理解起來也不困難,將天下蒼生作為己任。
隻是,縱覽曆史,能夠學懂大乘佛法的人不多,可悲可歎。對此,你有什麽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