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京城局勢
穿越大唐:縱橫家不好當 作者:聚散流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擺脫了琉璃這個大麻煩之後,最近這些時期,易林過得還算安逸。
他一有空就溜上重門樓的屋頂喝茶曬太陽。
八月的長安,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到處都是寧靜祥和的景象。
重門樓裏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要麽躲在房裏加緊讀書,要麽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相互切磋,以求萬無一失。
無論是埋頭苦讀還是聚眾哇寵,易林卻是懶得參與,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還不如抽時間到樓頂曬曬太陽,喝喝茶,喂喂鴿子。
說到喂鴿子,這些時日,全長安城的鴿子都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到重門樓的樓頂轉一圈,看看有沒有一個傻子在喂食。
這重門樓上空鴿子越多,天上掉下來的糞便也越多,經常滴落在行人的頭頂上,搞得怨聲載道。但鴿子在天上飛,誰也管不著,所以眾人也無可奈何,隻能仰天長罵。
易林暗裏了解過,所有參加考試的書生才子中,但凡有點名氣的,都已經被京城裏的達官貴族籠絡了去,其中尤為甚者則是太子黨派和壽王黨派。
這次的進士三甲熱門人選,已經全部被兩派瓜分,收為門客。其實這也無可厚非,這些人將來一旦被任用,在三省六部中,總能謀個一官半職,也算是可以增添羽翼,培植勢力。
自從太子對易林表示愛才之心後,京城裏的達官貴族都不敢來拉攏他,除了壽王暗地裏派人探過口風,至始至終沒有人登門拜訪。
易林自然不想摻和到太子和壽王的爭鬥中去,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如果冒然摻和,很容易便惹火上身。但不討好一下太子黨派吧,這翰林院的藏書閣還不好進。所以他準備先迎合一下太子,在翰林院謀個一官半職再說,至於以後該何去何從再另做打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三合樓的盛宴之後,太子再也沒有派人來找過易林,弄得易林想要阿諛奉承一下都沒有機會。
易林心想,十有八九是琉璃那妖女從中作梗,搞的鬼。
不過這樣也好,易林落得清閑。他就喜歡這樣懶散的日子,瀟灑愜意,什麽宏圖大業,濟世救民,在曆史的長河,都是過眼雲煙,無論是嬴秦劉漢,最後還不是一樣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村夫野老,散坐瓜棚李下,笑談秦漢遺事,什麽阿房宮,什麽烏江邊,什麽破釜沉舟,什麽徐福問仙,什麽火燒赤壁……說得天花亂墜,神怪迷離,其實是半真半假,若有若無,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隻識其趣,不知其實。
人啊,一代又一代,卻總是善忘的,也隻有賢者著書立說還能偶爾記上一筆。這也是為什麽易林喜歡看書的原因之一吧。
科舉考試越來越近,長安城似乎也漸漸熱鬧了起來,因為除了書生學子們開始蠢蠢欲試,還有很多江湖人士也漸漸到達京城,準備參加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
說到南河郡主李念姒,就不得不說到蜀地的郡王李致,他是王爺,也是皇上的心腹,分封到蜀地,鎮守蜀地已有三十餘年。
蜀地之重,自古以來都是眾所周知的,可以說整個國家的命脈,後方的保障,大唐軍隊的軍草糧餉,幾乎有一半是來自天府之國——蜀地。
李致年事已高,而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也就是南河郡主李念姒,所以她的夫君,將會成為蜀地新的郡王,可想而知這次比武招親的重要性。
之所以突然要舉行比武招親,而且還是在京城長安,這一切得從突厥王向大唐提親說起。
突厥為了穩住與大唐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聯姻,而且指名道姓要娶南河郡主。
按理說突厥的王子配大唐的郡主公主都沒有問題,如果是個清閑無職的郡主或者公主也就罷了,但南河郡主卻是萬萬不可。
依據大唐律例,蜀地郡王李致膝下無兒,那麽他女兒的駙馬以贅婿身份便可繼任郡王,以求延續。
突厥的王子屈身提親南河郡主,自然是覬覦蜀地肥沃,想要收歸己用,但大唐也不是傻子,當然不會答應。
雖說不會答應,但卻也不能直接拒絕,畢竟要顧及大唐的大國風範以及邦國突厥的顏麵,否則惹起戰事就不好了,所以便有了這場比武招親。
皇上心想,我大唐藏龍臥虎,還怕你們這些外邦人在眼皮底下把南河郡主搶了去麽。
設比武擂台來難住突厥王子的主意是壽王提出來的。他的目的一是向皇上邀功,借此來打擊太子近來的囂張氣焰,二是心裏另外打著如意算盤,想讓自己的人贏下擂台,得到蜀地勢力的支持,為自己爭奪皇位增添籌碼,畢竟說到江湖實力,壽王黨派要遠勝於太子黨派。
其實就算壽王不提出來,皇上本來也是想這樣做。
這些年蜀郡王李致漸漸年老,越來越偏安,即使吐蕃屢屢侵擾隴蜀邊境,也依然處處忍讓,即使皇上要出兵討伐,李致反而處處阻止,惹得皇上對他頗為失望。於是皇上便想借著此次南河郡主比武招親更換蜀地郡王,順便打壓一下突厥吐蕃等邊境諸國。總而言之,皇上此次是下定決心要以招婿為名給蜀地找一名猛將,為後麵征戰吐蕃做準備。
端綢一路輾轉,也到了京城,加入契丹派來參加比武招親的使團中。收到國師阿巴達的飛鷹傳信之後,他立馬便幹往京城與契丹使團匯合,畢竟契丹以善騎射出名,但真正的武功高手卻不多,所以端綢算是契丹此次參加比武的核心人物了。
當然,端綢之所以不惜結束南下挑戰各門各派而選擇來到長安城參見擂台,並不是為了什麽招親,他隻是為了比武。他心知肚明,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一定會有很多高手,這樣匯集各路高手的場麵,正合他意。本來他就是為了和各路高手比武切磋而南下中原的,這樣一來便可以免得他蒙頭蒼蠅一樣到處找門派登門挑戰。
自從在營州輸給梁羽之後,他一路南下,沿路挑戰眾多門派,還未曾一敗,而且經驗漸長,仿佛脫胎換骨。如今江湖盛傳,端綢的武功臻至化境,甚至已經超越了他的師傅阿巴達。
南下中原的這些日子,越是見識了外麵的世界,端綢就越覺得自己之前困在石屋裏練功是何等的愚昧無知,簡直就是坐井觀天,可笑至極。
端綢很感激梁羽,要不是他的一番話,自己還在那座石屋裏閉門苦練,猶如井底之蛙呢。他在想,也不知什麽時候能再遇到梁羽那樣的高手,和那樣的高手比武,想想都讓人興奮。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會一會梁羽,一決高下。
突厥的王子赫利自然也會帶著突厥的使團到京城,在他的心裏,南河郡主就是私有財產,誰也不能搶走。他師承突厥武學大師賀連,武功自然不弱,在突厥橫行霸道已久,難逢敵手。
吐蕃更是派來使者團最浩大,一整隊人馬將近百人,據說連廚師都帶過來了。吐蕃如此聲勢浩大地派出使團來到京城,自然是奔著比武招親來的,因為吐蕃比鄰隴蜀之地,覬覦已久。
雖然吐蕃和蜀地隻隔了一條山脈,但兩地土地水草卻相差萬裏,為了擴張發展,對於南河郡主,吐蕃誌在必得。
聽說吐蕃使團是王子赤鬆德讚親自帶隊,赤鬆德讚本人武功便是極高,而且他的師父,吐蕃大國師伏頭陀還親自壓陣。
除了諸國使團,另外還有蜀地的許多青年高手,也曾見過南河郡主,愛慕非常,都紛紛進京參加擂台。
南河郡主的風采,在蜀地那可是為人所樂道,哪怕隻是曾經匆匆見過一麵,已是鍾情。
太子和壽王那邊,自然也會派高手參加,為增加自己派係的實力,蜀地可是必爭之地。而安祿山哥舒瀚宋昆山牛仙客等幾個節度使,也不會放過這次機會,派出人馬來參加,一旦贏下擂台,便可極大地擴充自己的勢力。
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實質上已經變成了各方勢力的角逐較量。這長安城,也因為各方勢力的到來,表麵上熱鬧非常,普天同慶,但暗裏卻是風起雲湧,角逐較量。
而李致本人,多年的偏安一隅早就已經磨去了他當年的鋒芒銳氣,他並不希望自己的未來女婿屬於任何一方勢力,他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夠帶領蜀地遠離紛爭。
這幾十年來,他勵精圖治,將蜀地治理得整整有條,看著百姓安居樂業,便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欣慰。他絕對不允許蜀地無端陷入戰火之中,所以他向來主張和平,每次皇上要發起戰事,他都極力阻止。
每次收到朝廷發兵的號令,李致都會迴一句,要蜀地供應糧草可以,要蜀地發兵征戰沒門。李致的固執每每把皇上氣得暴跳如雷,但卻又隻能隱忍不發,畢竟靖王李致是自己的手足兄弟,對朝廷的忠心與支持毋容置疑,比之那些失控的藩王節度使要好多了,如果輕易地動李致就是自亂陣腳。
他一有空就溜上重門樓的屋頂喝茶曬太陽。
八月的長安,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到處都是寧靜祥和的景象。
重門樓裏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要麽躲在房裏加緊讀書,要麽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相互切磋,以求萬無一失。
無論是埋頭苦讀還是聚眾哇寵,易林卻是懶得參與,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還不如抽時間到樓頂曬曬太陽,喝喝茶,喂喂鴿子。
說到喂鴿子,這些時日,全長安城的鴿子都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到重門樓的樓頂轉一圈,看看有沒有一個傻子在喂食。
這重門樓上空鴿子越多,天上掉下來的糞便也越多,經常滴落在行人的頭頂上,搞得怨聲載道。但鴿子在天上飛,誰也管不著,所以眾人也無可奈何,隻能仰天長罵。
易林暗裏了解過,所有參加考試的書生才子中,但凡有點名氣的,都已經被京城裏的達官貴族籠絡了去,其中尤為甚者則是太子黨派和壽王黨派。
這次的進士三甲熱門人選,已經全部被兩派瓜分,收為門客。其實這也無可厚非,這些人將來一旦被任用,在三省六部中,總能謀個一官半職,也算是可以增添羽翼,培植勢力。
自從太子對易林表示愛才之心後,京城裏的達官貴族都不敢來拉攏他,除了壽王暗地裏派人探過口風,至始至終沒有人登門拜訪。
易林自然不想摻和到太子和壽王的爭鬥中去,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如果冒然摻和,很容易便惹火上身。但不討好一下太子黨派吧,這翰林院的藏書閣還不好進。所以他準備先迎合一下太子,在翰林院謀個一官半職再說,至於以後該何去何從再另做打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三合樓的盛宴之後,太子再也沒有派人來找過易林,弄得易林想要阿諛奉承一下都沒有機會。
易林心想,十有八九是琉璃那妖女從中作梗,搞的鬼。
不過這樣也好,易林落得清閑。他就喜歡這樣懶散的日子,瀟灑愜意,什麽宏圖大業,濟世救民,在曆史的長河,都是過眼雲煙,無論是嬴秦劉漢,最後還不是一樣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村夫野老,散坐瓜棚李下,笑談秦漢遺事,什麽阿房宮,什麽烏江邊,什麽破釜沉舟,什麽徐福問仙,什麽火燒赤壁……說得天花亂墜,神怪迷離,其實是半真半假,若有若無,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隻識其趣,不知其實。
人啊,一代又一代,卻總是善忘的,也隻有賢者著書立說還能偶爾記上一筆。這也是為什麽易林喜歡看書的原因之一吧。
科舉考試越來越近,長安城似乎也漸漸熱鬧了起來,因為除了書生學子們開始蠢蠢欲試,還有很多江湖人士也漸漸到達京城,準備參加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
說到南河郡主李念姒,就不得不說到蜀地的郡王李致,他是王爺,也是皇上的心腹,分封到蜀地,鎮守蜀地已有三十餘年。
蜀地之重,自古以來都是眾所周知的,可以說整個國家的命脈,後方的保障,大唐軍隊的軍草糧餉,幾乎有一半是來自天府之國——蜀地。
李致年事已高,而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也就是南河郡主李念姒,所以她的夫君,將會成為蜀地新的郡王,可想而知這次比武招親的重要性。
之所以突然要舉行比武招親,而且還是在京城長安,這一切得從突厥王向大唐提親說起。
突厥為了穩住與大唐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聯姻,而且指名道姓要娶南河郡主。
按理說突厥的王子配大唐的郡主公主都沒有問題,如果是個清閑無職的郡主或者公主也就罷了,但南河郡主卻是萬萬不可。
依據大唐律例,蜀地郡王李致膝下無兒,那麽他女兒的駙馬以贅婿身份便可繼任郡王,以求延續。
突厥的王子屈身提親南河郡主,自然是覬覦蜀地肥沃,想要收歸己用,但大唐也不是傻子,當然不會答應。
雖說不會答應,但卻也不能直接拒絕,畢竟要顧及大唐的大國風範以及邦國突厥的顏麵,否則惹起戰事就不好了,所以便有了這場比武招親。
皇上心想,我大唐藏龍臥虎,還怕你們這些外邦人在眼皮底下把南河郡主搶了去麽。
設比武擂台來難住突厥王子的主意是壽王提出來的。他的目的一是向皇上邀功,借此來打擊太子近來的囂張氣焰,二是心裏另外打著如意算盤,想讓自己的人贏下擂台,得到蜀地勢力的支持,為自己爭奪皇位增添籌碼,畢竟說到江湖實力,壽王黨派要遠勝於太子黨派。
其實就算壽王不提出來,皇上本來也是想這樣做。
這些年蜀郡王李致漸漸年老,越來越偏安,即使吐蕃屢屢侵擾隴蜀邊境,也依然處處忍讓,即使皇上要出兵討伐,李致反而處處阻止,惹得皇上對他頗為失望。於是皇上便想借著此次南河郡主比武招親更換蜀地郡王,順便打壓一下突厥吐蕃等邊境諸國。總而言之,皇上此次是下定決心要以招婿為名給蜀地找一名猛將,為後麵征戰吐蕃做準備。
端綢一路輾轉,也到了京城,加入契丹派來參加比武招親的使團中。收到國師阿巴達的飛鷹傳信之後,他立馬便幹往京城與契丹使團匯合,畢竟契丹以善騎射出名,但真正的武功高手卻不多,所以端綢算是契丹此次參加比武的核心人物了。
當然,端綢之所以不惜結束南下挑戰各門各派而選擇來到長安城參見擂台,並不是為了什麽招親,他隻是為了比武。他心知肚明,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一定會有很多高手,這樣匯集各路高手的場麵,正合他意。本來他就是為了和各路高手比武切磋而南下中原的,這樣一來便可以免得他蒙頭蒼蠅一樣到處找門派登門挑戰。
自從在營州輸給梁羽之後,他一路南下,沿路挑戰眾多門派,還未曾一敗,而且經驗漸長,仿佛脫胎換骨。如今江湖盛傳,端綢的武功臻至化境,甚至已經超越了他的師傅阿巴達。
南下中原的這些日子,越是見識了外麵的世界,端綢就越覺得自己之前困在石屋裏練功是何等的愚昧無知,簡直就是坐井觀天,可笑至極。
端綢很感激梁羽,要不是他的一番話,自己還在那座石屋裏閉門苦練,猶如井底之蛙呢。他在想,也不知什麽時候能再遇到梁羽那樣的高手,和那樣的高手比武,想想都讓人興奮。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會一會梁羽,一決高下。
突厥的王子赫利自然也會帶著突厥的使團到京城,在他的心裏,南河郡主就是私有財產,誰也不能搶走。他師承突厥武學大師賀連,武功自然不弱,在突厥橫行霸道已久,難逢敵手。
吐蕃更是派來使者團最浩大,一整隊人馬將近百人,據說連廚師都帶過來了。吐蕃如此聲勢浩大地派出使團來到京城,自然是奔著比武招親來的,因為吐蕃比鄰隴蜀之地,覬覦已久。
雖然吐蕃和蜀地隻隔了一條山脈,但兩地土地水草卻相差萬裏,為了擴張發展,對於南河郡主,吐蕃誌在必得。
聽說吐蕃使團是王子赤鬆德讚親自帶隊,赤鬆德讚本人武功便是極高,而且他的師父,吐蕃大國師伏頭陀還親自壓陣。
除了諸國使團,另外還有蜀地的許多青年高手,也曾見過南河郡主,愛慕非常,都紛紛進京參加擂台。
南河郡主的風采,在蜀地那可是為人所樂道,哪怕隻是曾經匆匆見過一麵,已是鍾情。
太子和壽王那邊,自然也會派高手參加,為增加自己派係的實力,蜀地可是必爭之地。而安祿山哥舒瀚宋昆山牛仙客等幾個節度使,也不會放過這次機會,派出人馬來參加,一旦贏下擂台,便可極大地擴充自己的勢力。
南河郡主的比武招親,實質上已經變成了各方勢力的角逐較量。這長安城,也因為各方勢力的到來,表麵上熱鬧非常,普天同慶,但暗裏卻是風起雲湧,角逐較量。
而李致本人,多年的偏安一隅早就已經磨去了他當年的鋒芒銳氣,他並不希望自己的未來女婿屬於任何一方勢力,他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夠帶領蜀地遠離紛爭。
這幾十年來,他勵精圖治,將蜀地治理得整整有條,看著百姓安居樂業,便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欣慰。他絕對不允許蜀地無端陷入戰火之中,所以他向來主張和平,每次皇上要發起戰事,他都極力阻止。
每次收到朝廷發兵的號令,李致都會迴一句,要蜀地供應糧草可以,要蜀地發兵征戰沒門。李致的固執每每把皇上氣得暴跳如雷,但卻又隻能隱忍不發,畢竟靖王李致是自己的手足兄弟,對朝廷的忠心與支持毋容置疑,比之那些失控的藩王節度使要好多了,如果輕易地動李致就是自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