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其實是個正兒八經的科研課題。


    農用地分耕地和山地。隨著人口增長和對副食品要求提高,原有耕地產糧數量越來越不夠用。農學家們開始研究山地和鹽堿灘塗水稻種植技術。


    山地水稻種植技術俗稱水稻上山。鹽堿灘塗水稻種植技術俗稱水稻下海。


    幾百上千年來,山地農民為了裹腹,在山石間,這裏找個坑,那裏整塊地,把平地水田稻種栽在山上。看天吃飯,收多少是多少。漸漸有些水稻品種流傳下來。這些品種確實有抗旱的特性,那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也有“農民科學家”天性琢磨的作用。


    研究山地水稻種植技術的農學家,為了科研經費,又被院士頭銜誘惑,到西南潮濕山區,拿來農民在山頭世代播種的稻種進行研究,稍加改頭換麵,作為自己的科研成果。


    這些“科研成果”其實還沒成熟,用科學方法進行幾代培育,未嚐不能搞出真正適合山地種植的水稻。農學家知道這道理,所以向上頭申請立項要研究經費。他們的出發點倒不是騙錢。


    大規模開山造田,推廣這些研究成果水稻,本來還不到時機。


    這時卻出現了農學家無法把控的局麵:高山水稻這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有關部門作出決議開始試點推廣高山水稻,預算充裕;各山區縣市擠破頭申請納入試點名單;…高田辦統籌負責山地梯田整治事宜,如果縣市繞開高田辦開山造田,取消試點資格。


    上有權力兌現利益、中有宏觀落實信貸任務、下有基層應付gdp考核…


    高山水稻提前上山的大動作其實是這麽出籠的。


    韋冬至發了三輯視頻,感覺效果挺不錯,正考慮下一步如何做時,雜誌社管主任的的文章橫空出世,使她停止了行動。


    既然高山水稻這個話題太敏感,也就是說,推動它的勢力,雜誌社都惹不起。管建舟的文章便隻盯農大這個倒黴蛋,從官場和學術腐敗角度,揭露農大行政和學術係統的暗箱操作。


    管建舟的文章目標明確:就是農大。不得罪其他人;觀點鮮明:揭露腐敗。這是官媒的職責所在,無可厚非;證據確鑿:文件、通話錄音、密謀現場視頻錄像,都證明他們在拿學術成果、職稱、行政職務、以及美色做交易。


    這些高山水稻項目始作俑者的嘴臉於是暴露在世人麵前。


    這貌似解開了網友們的疑惑。於是農學院這個項目參與人員幾乎被一鍋端了。


    韋冬至見到管主任的文章這麽厲害,四兩撥千斤,似乎是在一個角落拔一根棍子,整座樓房就塌了一樣。實在老道、高明至極。與管主任一比,自己的做法太幼稚了。


    於是,她決定自媒體事情暫告一段落,把一萬塊獎金放進銀行卡裏,作為投資收入記上賬。然後繼續按原節奏上班。


    寧柯一直旁觀著事態發展,看到管建舟暨雜誌社一出手,農大一幹人就蔫了,覺得可以適可而止了。然後在與妹妹聊天時,聽她講了收獲和計劃,心裏很開心,因為妹妹看起來很開心!


    寧柯清楚得很:雜誌社選擇性使用證據,避開了得罪不起的人,所以才能對農大一擊而中;農大科學家利令智昏,為了院士頭銜、科研經費不惜放棄科學家的原則、底線、尊嚴,實在是咎由自取。


    唯一受傷的是“旱地水稻品種”的科學研究工作。受害的是農民、農業。


    寧柯知道,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就像當初武仙域當權者閉關鎖境,結果使本域從大陸首域變得比其它域落後的多 但最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還是會裹挾著它前行、將其淹沒。


    旱地水稻品種研究,現在被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者耽擱延誤。但遲早會有真正科學家推動它發展的。


    高山水稻的未來,無需寧柯擔心。對他來說,介入此事,隻是陪妹妹耍耍而已。事情結束,妹妹高興,其餘結果如何他沒放在心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巧遇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門弄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門弄茶並收藏不巧遇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