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貝斯基·沃捷科維茨(1923-1959)是國內外專家學者公認的奧地利批學家。1948年畢業於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供職於該校人類學博物館。
1950-1953年參加希臘和丹麥王子彼得組織的中亞考察隊,在印度和錫金邊境地帶收集資料,對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產生強烈的興趣。通過在藏人尼瑪的幫助下寫成《西藏的神靈和鬼怪》一書。此書在1956年出版後,受到國際藏學界的重視和好評。
內貝斯基·沃捷科維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講述西藏西部阿裏地區的一個傳說:天珠起源於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餘坡傾瀉而下。有一天,一個巫婆用“邪惡的目光”盯著那座山,於是天珠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斷流出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頗具特色、條紋黑白相間的瑟珠。
根據內貝斯基博士的說法,在西藏各地、不丹和拉達克據說都發現了瑟珠,但在錫金和尼泊爾從未發現過。根據不丹一度是瑟珠的主要來源地。內貝斯基在1952年撰寫論文時說他在康區有了更大的發現。他還說拉達克瑟珠都是沉重劣珠,多指型一蝕刻瑪瑙珠。
天降石象雄天珠的中國曆史
(一)鬆讚幹布與天珠
鬆讚幹布(617-650),他的一生,功績卓著。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奴隸製政權,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讚普時期的全麵發展,將藏族人們引入了團結、繁榮、富強的時代,還溝通了與唐朝的友好關係,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後來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
藏族曆來十分敬重鬆讚幹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鬆讚幹布非常欣賞唐朝的富庶與繁榮。於貞觀十五年(641)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將佛教和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高原,進一步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還攜帶了一尊由印度贈送給大唐的釋迦牟尼12歲的等身像到西藏作為陪嫁(現供奉在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殿內)。後來這尊佛像送到西藏後,鑲上一百多顆珍貴的天珠,有九眼天珠、寶瓶天珠(也稱聖懷天珠或永生天珠)、兩眼天珠和三眼天珠等等。
這尊佛像至今仍在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供奉。有幸能見到這尊佛的旅行者也同樣能見到佛像上裝飾的天珠。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鬆讚幹布被唐高宗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賨王。並鐫其像於石,列於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鬆讚幹布病逝。
二)赤鬆德讚與天珠
赤鬆德讚(公元742-797年)是吐蕃在政治和佛教方麵最有貢獻的讚普。公元756年成為讚普。周邊鄰國都接受他的命令。這個讚普時代,吐蕃王朝領地非常廣大。吐蕃王朝到達鼎盛。
從史書記載推測,老天珠再度盛行年代,當屬格薩爾王時代後期。因為西藏最初的三位大師(寂護、蓮師、赤鬆德讚)將桑耶寺建成之時,得到猶如初生小動物般的18顆天珠,認為是有非人之助。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公元8世紀左右天珠非常珍貴且稀少。
能看出那時並沒有天珠坊間,不然寂護、蓮師、赤鬆德讚三位當時的頂級人物得18顆天珠就不會認為是非人之助。
天降石象雄天珠的寓意
天降石象雄天珠中的九眼天珠在天珠中寓意也是相當美好: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長,權威顯赫、離苦得樂之意。至高無上尊貴之氣宇、世出世間事業一切迅獲成就、為天珠中最上品、能免除一切災厄。
天珠承載著日月的精華,生生不息;
天珠記載了生命的輪迴,證明了大成就者的功德
天珠作為供佛聖物與護身的法器,穿越於人類曆史時空。
天珠是藏民族對天神崇拜的聖物,更作為殊勝的供佛聖物世代相傳。
隨著天珠受到越來越多文玩愛好者的喜愛,關於天珠的“真假”之辯此消彼長。最為讓人們好奇的,便是其古法的鑲飾工藝。今天,拋開真假不談。來說一說天珠的製作工藝。
史料記載的天珠工藝
據考證天珠起源於公元前10世紀古象雄王國時期,因古象雄王國神秘消失而傳承中斷。為取代天珠的藥用價值和滿足藏民佛教信徒崇拜天珠的心理需求,“至純天珠”就應運而生。
有文字記載工藝天珠的發明者是南派藏醫藥創始人宿喀娘尼多吉大師,由於公元12世紀前天然天珠被大量用藥,因此工藝天珠使用了金、銀、藏紅花等27 種名貴材料製作,為了更近似天然使用了一種“白化工藝”(在天然瑪瑙中段塗上堿性化合物,然後加熱使其中段白化),接著在白化處塗上硝酸銅在加熱製成線珠,來模仿天然天珠的顏色、質地。
這種工藝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工藝,人們把這種工藝製作的蝕刻瑪瑙工藝品稱為“至純天珠”。由於這種工藝天珠工藝複雜,製作成本較高,漸漸就失傳了。
廣為流傳的型1-型5製作工藝
關於“型一”到“型五”鑲蝕工藝是1944年藏學家貝克提出關於鑲蝕瑪瑙的五種工藝理論,後來由藏學家迪克遜進行完善並廣為流傳。
第一型鑲蝕瑪瑙
把堿水,白鉛,或洗滌堿等塗料,塗在未經處理的瑪瑙上麵,形成白色的線條;這些天然瑪瑙的選用,以深色者為佳;常常是選用黑色或紅色的瑪瑙。通常是加熱一次就完成,是標準的一度燒。製作經較簡單迅速,顏色沒有那麽牢靠,不像第二型那樣堅牢不易剝落。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古珠,壽珠即是以此法製成。
1950-1953年參加希臘和丹麥王子彼得組織的中亞考察隊,在印度和錫金邊境地帶收集資料,對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產生強烈的興趣。通過在藏人尼瑪的幫助下寫成《西藏的神靈和鬼怪》一書。此書在1956年出版後,受到國際藏學界的重視和好評。
內貝斯基·沃捷科維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講述西藏西部阿裏地區的一個傳說:天珠起源於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餘坡傾瀉而下。有一天,一個巫婆用“邪惡的目光”盯著那座山,於是天珠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斷流出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頗具特色、條紋黑白相間的瑟珠。
根據內貝斯基博士的說法,在西藏各地、不丹和拉達克據說都發現了瑟珠,但在錫金和尼泊爾從未發現過。根據不丹一度是瑟珠的主要來源地。內貝斯基在1952年撰寫論文時說他在康區有了更大的發現。他還說拉達克瑟珠都是沉重劣珠,多指型一蝕刻瑪瑙珠。
天降石象雄天珠的中國曆史
(一)鬆讚幹布與天珠
鬆讚幹布(617-650),他的一生,功績卓著。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奴隸製政權,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讚普時期的全麵發展,將藏族人們引入了團結、繁榮、富強的時代,還溝通了與唐朝的友好關係,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後來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
藏族曆來十分敬重鬆讚幹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鬆讚幹布非常欣賞唐朝的富庶與繁榮。於貞觀十五年(641)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將佛教和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高原,進一步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還攜帶了一尊由印度贈送給大唐的釋迦牟尼12歲的等身像到西藏作為陪嫁(現供奉在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殿內)。後來這尊佛像送到西藏後,鑲上一百多顆珍貴的天珠,有九眼天珠、寶瓶天珠(也稱聖懷天珠或永生天珠)、兩眼天珠和三眼天珠等等。
這尊佛像至今仍在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供奉。有幸能見到這尊佛的旅行者也同樣能見到佛像上裝飾的天珠。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鬆讚幹布被唐高宗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賨王。並鐫其像於石,列於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鬆讚幹布病逝。
二)赤鬆德讚與天珠
赤鬆德讚(公元742-797年)是吐蕃在政治和佛教方麵最有貢獻的讚普。公元756年成為讚普。周邊鄰國都接受他的命令。這個讚普時代,吐蕃王朝領地非常廣大。吐蕃王朝到達鼎盛。
從史書記載推測,老天珠再度盛行年代,當屬格薩爾王時代後期。因為西藏最初的三位大師(寂護、蓮師、赤鬆德讚)將桑耶寺建成之時,得到猶如初生小動物般的18顆天珠,認為是有非人之助。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公元8世紀左右天珠非常珍貴且稀少。
能看出那時並沒有天珠坊間,不然寂護、蓮師、赤鬆德讚三位當時的頂級人物得18顆天珠就不會認為是非人之助。
天降石象雄天珠的寓意
天降石象雄天珠中的九眼天珠在天珠中寓意也是相當美好: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長,權威顯赫、離苦得樂之意。至高無上尊貴之氣宇、世出世間事業一切迅獲成就、為天珠中最上品、能免除一切災厄。
天珠承載著日月的精華,生生不息;
天珠記載了生命的輪迴,證明了大成就者的功德
天珠作為供佛聖物與護身的法器,穿越於人類曆史時空。
天珠是藏民族對天神崇拜的聖物,更作為殊勝的供佛聖物世代相傳。
隨著天珠受到越來越多文玩愛好者的喜愛,關於天珠的“真假”之辯此消彼長。最為讓人們好奇的,便是其古法的鑲飾工藝。今天,拋開真假不談。來說一說天珠的製作工藝。
史料記載的天珠工藝
據考證天珠起源於公元前10世紀古象雄王國時期,因古象雄王國神秘消失而傳承中斷。為取代天珠的藥用價值和滿足藏民佛教信徒崇拜天珠的心理需求,“至純天珠”就應運而生。
有文字記載工藝天珠的發明者是南派藏醫藥創始人宿喀娘尼多吉大師,由於公元12世紀前天然天珠被大量用藥,因此工藝天珠使用了金、銀、藏紅花等27 種名貴材料製作,為了更近似天然使用了一種“白化工藝”(在天然瑪瑙中段塗上堿性化合物,然後加熱使其中段白化),接著在白化處塗上硝酸銅在加熱製成線珠,來模仿天然天珠的顏色、質地。
這種工藝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工藝,人們把這種工藝製作的蝕刻瑪瑙工藝品稱為“至純天珠”。由於這種工藝天珠工藝複雜,製作成本較高,漸漸就失傳了。
廣為流傳的型1-型5製作工藝
關於“型一”到“型五”鑲蝕工藝是1944年藏學家貝克提出關於鑲蝕瑪瑙的五種工藝理論,後來由藏學家迪克遜進行完善並廣為流傳。
第一型鑲蝕瑪瑙
把堿水,白鉛,或洗滌堿等塗料,塗在未經處理的瑪瑙上麵,形成白色的線條;這些天然瑪瑙的選用,以深色者為佳;常常是選用黑色或紅色的瑪瑙。通常是加熱一次就完成,是標準的一度燒。製作經較簡單迅速,顏色沒有那麽牢靠,不像第二型那樣堅牢不易剝落。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古珠,壽珠即是以此法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