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產生於春秋初期的萬家壩型銅鼓,為濮越人和駱越人所造,故其分布西達雲南楚雄(發掘地點名為那播,壯語讀nazmboq,意思是泉水田),中部在文山,東部達廣西田東。文山和田東為駱越國故地。石寨山形鼓也是濮人和駱越人所造,其分布西達雲南晉寧、江川,中部在文山州的廣南、麻栗坡和廣西的西林、田林等縣,東部達到今貴港市,都是駱越國轄境。冷水衝型銅鼓最先為駱越人所造,其後裔僚人繼之,其分布的東端為廣西平南、桂平、藤縣,中部沿黔江兩岸,經過橫縣、貴港、上林、武鳴、邕寧,往西達到田東、西林,也是駱越所居或駱越與西甌交錯地帶。從西漢到唐代是北流型、靈山型銅鼓繁榮期,它們是俚人心血的結晶,而俚人是甌駱人的後裔。不過此兩類銅鼓的分布都沒有超過潯江北岸,說明鑄造者主要是駱越人的後裔,他們謹守祖先的業績。總之,銅鼓是駱越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
駱越國轄區出土的牙璋,是駱越為方國的又一證明。出土牙璋的地方有武鳴、龍州、那坡等縣。武鳴出土牙璋的地方是駱越國都城附近的岜馬山,該山所在的覃內村,隸屬於陸斡鎮。此遺址上限當在商代或周初,正是駱越國建國初期。
駱越活動的中心地區主要在邕江、左右江流域,轄境西北到達黔西南(屬漢牂牁郡一部分),南麵達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北麵及東北,在紅水河、黔江、貴縣、玉林、陸川、博白到廣東西南、海南島,是駱越與西甌及南越的交錯地帶。駱越國的南境達到越南的九真。
駱越國的國都和京畿當在大明山西南麓今武鳴縣境的陸斡一帶,其方位不出陸斡、兩江、馬頭一線。其一,從考古上看,武鳴馬頭元龍坡和安等秧春秋戰國古墓群是方國都城級墓群。元龍坡在大明山西南麓馬頭鎮附近,離馬頭鎮僅半公裏,呈t字形;距此約300米為土坡安等秧,其上有戰國墓葬,距大明山僅3公裏。兩處墓葬700多座,是迄今廣西發現的規模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這兩處年代銜接的墓群,具有相當高的方國文明,表現為可製造牛首提梁卣等精美的青銅器(以出土坩堝為證);有大量的隻有國家政權才擁有的青銅和鐵質兵器;有造型獨特的陶器;出現早期的刻畫文字;有大量貴族才能使用的玉器。
南方炎熱多雨,野獸蟲蛇繁衍橫行,為防潮、防暑、防蛇、防蟲、防獸,壯人俗居幹欄,其柱墊以石礎防腐,村落圍以荊棘柵欄。在漢族人入嶺南之前,西甌、駱越的都城和城鎮,當是幹欄式宮室,圍以木柵或荊棘為牆。直到明代,有的城池依然如此。
如《廣南府誌·城池》載:“廣南府城在平關坡上。舊有城,久廢。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排柵,周四裏,西南設二門。”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改築磚城。至今廣南土司衙門尚存的議事廳,就是幹欄式的木結構。忻城土司衙門為漢族宮廷建築與壯族幹欄的有機融合,其衙署花廊、花廳、閨房的柱子,皆墊以礎。又明楊芳《殿粵要纂·思恩軍民府圖說》:“思恩始治寨城。”顧名思義,此城曾經以寨圍城,寨即防守用的柵欄。幹欄式宮室、柵欄圍牆、荊棘圍牆,一旦失火於兵燹,或腐敗坍塌,便痕跡難存。故對駱越國都城城址的考察,不能以此為據,須綜合各方麵另外尋找切入口。這個切入口果然找到了,這就是古墓群和地名。
壯族祖先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當駱越由部落聯盟升格為駱越國時,其蛇圖騰也隨之升格為龍。這從側麵揭示了突厥傳說演變為龍母文化的隱秘,大明山下的駱越部落聯盟已經發生了質變,成為階級社會的方國了。蛇是駱越部落的圖騰,而龍則是駱越方國的國徽。
過去隻知道夏曆三月三歌節是特掘迴來給龍母掃墓的日子,但對其更深層的含義尚未挖掘。特掘由蛇升格為龍,是在以風送龍母下葬的那一天,這隱藏著一個重要的信息,三月三可能是古駱越方國一個重要轉折的日子,或許是其由部落聯盟升格為方國之日,也就是駱越國建國日或重建日,三月三是其國慶節,或許是一位重要的王登基之日,總之不是一個平常的節日。
古駱越國的中心在今大明山南側山麓,都城在離馬頭春秋戰國古墓群不遠的陸斡一帶。大明山西南麓屬於南寧市郊區,離南寧市僅80公裏。公元前111年南越國亡,其邦國西甌國、駱越國同時亡。
南寧市最早的建置是建於東晉太興元年(318年)的晉興郡的郡治。今天廣西的政治中心,依然沒有超出當年駱越國的京畿範圍,大明山依然是南寧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和後花園。南寧市的興起,其根基當與古駱越方國政治中心打下的基礎有關。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係,它們存在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麵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軍開始對南方百越民族進行征服戰爭。這是史家常說的“秦戊五嶺”。
西甌人主要生活在今廣西西江中遊及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駱越人則主要聚居於西甌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廣西的左、右江流域、貴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紅河三角洲地區。《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稱:\"蠻夷中,西有西甌,眾半羸,南麵稱王;東有閩粵,其眾數千人;亦稱王\"。這是西甌一名見於史籍之始。
駱越國轄區出土的牙璋,是駱越為方國的又一證明。出土牙璋的地方有武鳴、龍州、那坡等縣。武鳴出土牙璋的地方是駱越國都城附近的岜馬山,該山所在的覃內村,隸屬於陸斡鎮。此遺址上限當在商代或周初,正是駱越國建國初期。
駱越活動的中心地區主要在邕江、左右江流域,轄境西北到達黔西南(屬漢牂牁郡一部分),南麵達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北麵及東北,在紅水河、黔江、貴縣、玉林、陸川、博白到廣東西南、海南島,是駱越與西甌及南越的交錯地帶。駱越國的南境達到越南的九真。
駱越國的國都和京畿當在大明山西南麓今武鳴縣境的陸斡一帶,其方位不出陸斡、兩江、馬頭一線。其一,從考古上看,武鳴馬頭元龍坡和安等秧春秋戰國古墓群是方國都城級墓群。元龍坡在大明山西南麓馬頭鎮附近,離馬頭鎮僅半公裏,呈t字形;距此約300米為土坡安等秧,其上有戰國墓葬,距大明山僅3公裏。兩處墓葬700多座,是迄今廣西發現的規模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這兩處年代銜接的墓群,具有相當高的方國文明,表現為可製造牛首提梁卣等精美的青銅器(以出土坩堝為證);有大量的隻有國家政權才擁有的青銅和鐵質兵器;有造型獨特的陶器;出現早期的刻畫文字;有大量貴族才能使用的玉器。
南方炎熱多雨,野獸蟲蛇繁衍橫行,為防潮、防暑、防蛇、防蟲、防獸,壯人俗居幹欄,其柱墊以石礎防腐,村落圍以荊棘柵欄。在漢族人入嶺南之前,西甌、駱越的都城和城鎮,當是幹欄式宮室,圍以木柵或荊棘為牆。直到明代,有的城池依然如此。
如《廣南府誌·城池》載:“廣南府城在平關坡上。舊有城,久廢。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排柵,周四裏,西南設二門。”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改築磚城。至今廣南土司衙門尚存的議事廳,就是幹欄式的木結構。忻城土司衙門為漢族宮廷建築與壯族幹欄的有機融合,其衙署花廊、花廳、閨房的柱子,皆墊以礎。又明楊芳《殿粵要纂·思恩軍民府圖說》:“思恩始治寨城。”顧名思義,此城曾經以寨圍城,寨即防守用的柵欄。幹欄式宮室、柵欄圍牆、荊棘圍牆,一旦失火於兵燹,或腐敗坍塌,便痕跡難存。故對駱越國都城城址的考察,不能以此為據,須綜合各方麵另外尋找切入口。這個切入口果然找到了,這就是古墓群和地名。
壯族祖先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當駱越由部落聯盟升格為駱越國時,其蛇圖騰也隨之升格為龍。這從側麵揭示了突厥傳說演變為龍母文化的隱秘,大明山下的駱越部落聯盟已經發生了質變,成為階級社會的方國了。蛇是駱越部落的圖騰,而龍則是駱越方國的國徽。
過去隻知道夏曆三月三歌節是特掘迴來給龍母掃墓的日子,但對其更深層的含義尚未挖掘。特掘由蛇升格為龍,是在以風送龍母下葬的那一天,這隱藏著一個重要的信息,三月三可能是古駱越方國一個重要轉折的日子,或許是其由部落聯盟升格為方國之日,也就是駱越國建國日或重建日,三月三是其國慶節,或許是一位重要的王登基之日,總之不是一個平常的節日。
古駱越國的中心在今大明山南側山麓,都城在離馬頭春秋戰國古墓群不遠的陸斡一帶。大明山西南麓屬於南寧市郊區,離南寧市僅80公裏。公元前111年南越國亡,其邦國西甌國、駱越國同時亡。
南寧市最早的建置是建於東晉太興元年(318年)的晉興郡的郡治。今天廣西的政治中心,依然沒有超出當年駱越國的京畿範圍,大明山依然是南寧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和後花園。南寧市的興起,其根基當與古駱越方國政治中心打下的基礎有關。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係,它們存在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麵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軍開始對南方百越民族進行征服戰爭。這是史家常說的“秦戊五嶺”。
西甌人主要生活在今廣西西江中遊及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駱越人則主要聚居於西甌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廣西的左、右江流域、貴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紅河三角洲地區。《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稱:\"蠻夷中,西有西甌,眾半羸,南麵稱王;東有閩粵,其眾數千人;亦稱王\"。這是西甌一名見於史籍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