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誠和沈葶都是藥材方麵的小白,即使現代資訊發達,想找到合適的門路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想到明朝還有事情要處理,餘誠便先行折返。


    又到了縣太爺校閱社兵的日子,上次已經缺席過一次,這次便不能再躲了。


    一大早餘誠便帶著五十名社兵前往校場列隊,如果有人仔細點的話,說不定會發現這次所帶的社兵與上次的麵孔有些不一樣。


    上次帶來的社兵去了一趟田莊後,有一半的人被餘誠留在了田莊,免得新招收的農戶有什麽不軌之心。


    隨餘誠迴城的社兵有一半由新招收的流民補上,不過一方麵社兵服裝統一,所以一眼看去似乎都一個樣,不容易被外人分辨。另一方麵,這些社兵本就不是本地住戶,也不會有熟識的人來揭穿。


    這次的校閱比上次成功許多,主要是集訓過幾次,各坊的社兵稍微習慣了些,不至於像以前一樣亂哄哄的。


    在校閱過程中還有幾個武藝精熟的漢子,當眾表演功夫,引來陣陣叫好。


    校閱結束後,餘誠正要帶隊返迴,有縣衙的差人來傳話,說是縣尊大人召見。


    縣令找自己做什麽?餘誠去的路上一頭霧水。


    見到王燮後,餘誠深深一揖,道:“草民見過縣尊大人。”


    餘誠不是有功名的讀書人,沒有見官不拜的特權。曹門左所總社常惺陪同在王燮身邊,見到餘誠反應,覺得是慢待了縣令,張口便嗬斥道:“見到縣尊,如何不跪?”


    王燮笑著說:“無妨,私下見麵,不必拘泥於俗禮。”


    又對餘誠說:“你就是無雙閣的老板?我看你管轄下的社兵訓練的有模有樣,是從哪裏學來的?”


    餘誠這會兒就不能把事情推給自己虛構出來的老和尚了,訓練社兵這屬於兵法,一個普通人家學這些做什麽?奔著造反去的嗎?


    餘誠早就想好了應對,道:“草民是開店鋪的,給店裏夥計穿上一樣的衣服,覺得這樣看起來順更有精神一些。”


    “招募社兵時我就想,這法子用在社兵身上應該也不錯,就試著搞了搞,發現效果還不錯。”


    王燮笑道:“原來如此,餘掌櫃有心了。”


    幾句閑言過後,王燮說起今天把餘誠喊來的正事:“聽說餘掌櫃在城中收養了許多棄嬰,有這迴事嗎?”


    餘誠答道:“是有些被人遺棄的孩童,我看他們孤苦無依,便將他們收養在一起,長大以後給店鋪當個夥計也好,出去另謀他途也好,總歸是有條活路。”


    王燮讚歎道:“餘掌櫃真是宅心仁厚,堪稱義商。在本官的轄下,竟然出了這麽多棄嬰,實在是有負聖恩啊!”


    常惺勸解道:“世道艱難,去年又蝗旱並起,百姓生計艱難,才有這許多棄嬰,非是縣尊之過。”


    餘誠在旁冷眼看著,不知這縣令惺惺作態是要幹些什麽。


    王燮又問:“聽聞你正在尋找合適的宅院安置這些嬰兒,找到了嗎?”


    “還未曾找到合適的。”餘誠口中迴答,心裏暗暗警醒,還是不能小瞧了古代官僚對轄區的掌控能力啊,自己要找宅院的消息才放出去兩天,就已經傳到了縣太爺的耳朵裏。


    幸虧自己把大多數收攏到的流民安置在了城外田莊裏,保密教育也一刻不停歇,否則縣太爺這會兒應該杯子一摔喊捉拿妖人,屋外湧出無數刀斧手了。


    聽到餘誠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王燮說道:“離曹門不遠,有一處院子,原是充做養濟院的。那裏地方不小,安置這些嬰兒綽綽有餘,你可有興趣?”


    救濟失去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自古便是官府的一項職能,到唐朝時形成正式部門,隻是名字不同。如唐時養病坊,宋時福田院,明朝承襲元朝名稱,叫做養濟院,收養民間“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


    不過製度雖好,落到實處卻需要錢糧。朝廷強盛錢糧豐裕時還好,到了末年經濟行將崩潰,連自己都快養不起了,哪還顧得上養濟院。


    王燮到任時養濟院就已經廢棄,他是宛平人,見過家鄉的養濟院,規模很大,平常都收養著千人左右的老幼。所以王燮決心重建養濟院,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官府無錢,就隻能歎息作罷。


    上趕著給批地皮?餘誠才不信官府有這麽好心,於是問道:“縣尊大人的意思是?”


    王燮道:“我有意重修養濟院,將國朝這一製度落到實處。這些棄養的嬰兒也是養濟院扶住之列,官府也當優加體恤。”


    “籌措社兵時你積極響應,遺棄孤兒你也用心收留撫養,可見也是心地仁厚,心存善念之人,重修養濟院一事我想交托給你,你可願意?”


    餘誠差點跳起來罵,老子來明朝是來賺錢的,現在還兼職造反,你以為老子是來做慈善的嗎?


    餘誠委婉拒絕道:“承蒙縣尊大人看重,隻是小民收養棄嬰,已經心力交瘁,再修養濟院,隻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王燮不悅道:“原以為餘掌櫃是心中憂國憂民的義商,與那些渾身腐臭之輩不同,看來是我看走眼了。”


    呸,好人就該被人拿槍指著嗎?


    餘誠長歎道:“俗世洪流,站得住腳已經是千辛萬苦,哪還顧得上其他。”


    王燮堅定道:“事在人為!”


    哼,接的這麽好,可你不姓譚,老子也不是袁大頭。不過我算是看出來了,你是想拿我當冤大頭!


    “我本還屬意你辦理此事,辦成之後我再向朝廷上疏,替你請朝廷表彰,唉…”


    餘誠沒有絲毫反應,表彰什麽的他壓根不在乎。可是旁邊舉人常惺卻眼前一亮,道:“如此義舉,常某豈能置身事外。”


    哎呦,有傻子上鉤。


    餘誠及時補上一記:“常老爺高義,餘某實在佩服。”


    常惺話說出口,想起自己家底,又有些肉疼:“隻是常某囊中羞澀,隻能拿的出三十兩銀子…”


    王燮道:“縣中能勻出二十兩來。”


    這麽大一個縣才出二十兩,真是摳門。不過被兩人盯著,餘誠知道今天不出點血是過不了這一關了。


    “無雙閣願出五十兩銀子,促成此事。”


    一百兩銀子,把養濟院的那些屋子修繕一遍就得用去一半,剩下一半又能支撐多久?


    餘誠出了個主意:“此事非一人之事,需得群策群力才行。不如舉辦一場晚會,邀請城內有名望有身家的士紳與會。”


    沒錢就找有錢人借嘛,老傳統了。掏點錢做慈善,說出去大家臉上都光彩。


    王燮點頭,道:“此事就…”


    餘誠及時躲開:“常老爺頗有名望,籌辦此事士紳們必定會欣然到訪。”


    王燮手指頭點著餘誠,最終說道:“好,不過一人力孤,你來協助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現代化改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鵲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鵲喜並收藏明朝的現代化改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