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趙家崛起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 作者:一隻洪荒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趙小山的安排下,趙家在密水縣的權力被限製到極小,但在樂平的權力還是很大的。
趙來福已經是郡侯了,還是大景朝少有的異姓爵位,兒子趙小山又深受皇室寵信,若全然不顧族人的死活隻顧自己享受也不是那麽迴事。
趙家的成功固然有趙小山力挽狂瀾的功勞,但也離不開趙氏族人的努力支持,尤其是趙來慶趙三旺這些族親,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至親血脈。
在大景朝,有同窗之情有袍澤之誼,但什麽都不如同族至親來的親近實在。
出於這種考慮,趙小山決定將整個樂平鎮劃定成趙家的勢力範圍,允許趙家在樂平境內圈地,成為當地的大小地主。
但範圍隻限製在鎮裏,一旦到了密水縣,必須接受縣令的管轄,不得逾越。
狡兔死走狗烹,曆史上多少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都是因為驕縱自大忘了自己的本分和位置,最後被君王收拾了、
他們趙家底子薄,又沒什麽靠山,實在禁不起幾次折騰。
紅薯的功勞能用一次,能用兩次,還能用一輩子?若不能很好的約束族人,再鬧出什麽為禍鄉裏草菅人命的事,惹得皇帝不高興,多少腦袋不夠砍的。
因此,趙小山才決定給趙家定下第一鐵規:老實低調。
他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詳細寫了趙家族規,一共二十條,其中十五條都是有關禁止族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的。
為免趙氏族人不將族規當迴事,趙小山規定:若有違反族規之事,立即除族,並驅逐出密水。
趙小山將起草好的族規拿給程理看,程理又參照一些大族的族規進行了刪改調整,形成了完整的趙氏族規,一共四十二條,趙小山看了覺得甚是滿意。
在趙三旺和劉大舅出發時鄭重的交了過去,並保證明年趙來福從紅薯山莊出來後定要迴密水一趟,望他們迴去後和族裏好好交代清楚。
哥嫂要迴去,劉氏卻沒什麽傷感,她偷偷塞給劉大舅二百兩銀子,叫他迴去多買點地,以後就安心在家做個小地主。
打發走了兩人,趙小山依然忙的要死,這次的紅薯事件鬧的太大了,周徹為了造勢,將朝中近一半人都拉到了莊子裏。
現在滿朝文武都知道趙郡侯因為研發高產作物有功被加官進爵,這樣的殊榮是周徹登基以來的頭一份,哪怕立下汗馬功勞的孟林都隻有爵位沒有封地,如此恩寵意味著趙家以後必然會崛起。
這讓趙家一下子成了京城街頭巷尾討論的話題,也成了朝中大小官員爭相拉攏的對象。
從紅薯出世到現在七八天的時間,劉氏每天都忙的腳不沾地,一天平均要接待五六位到訪的夫人小姐。
她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劉氏不得不從米粉店抽身出來,陪在她身邊幫忙,甚至連趙嬌娘都從家暫時搬了迴來,跟著應酬一二。
但三個女人都是從鄉下來的,對於京城的人情世故還是不太懂,哪怕有艾香她們這幾個婢女從旁輔助都不行,劉氏隻能又將便宜兒媳婦沈薇拉了過來每日作陪。
不僅如此,劉氏還收到了很多帖子,經過沈薇的仔細甄別,劉氏挑了幾家門當戶對又關係清白的,倒是慢慢打開了“外交”局麵。
不說家裏的女人,聽李球說宮裏的昌平公主日子都好過了起來,皇後娘娘從山莊迴去後就賞了她好幾樣奢華的首飾,惹得那些原本笑話她嫁給泥腿子的人都乖乖閉了嘴。
女人們尚且如此,趙小山更成了朝中炙手可熱的新星,他突然聽懂了那句歌詞: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每天上值,所有人都對他笑臉相迎(除了盧興黑著臉),他走到哪個營房都有新鮮的茶水點心預備著,走在外麵,連道路都順暢了:其他車輛看到是趙家的馬車,都會主動避讓,笑臉相送。
不讓不行啊,這趙家是真的要崛起啊,別看趙小山現在官職低,升遷是絕對的。
無他,隻因為趙氏紅薯已經定性為大景祥瑞。
這事還得從西南地動說起,西南地龍翻身本不是什麽大事,卻恰好被有心人利用,成了拿來攻擊周徹的借口,使得西南謠言四起民怨沸騰,地方官員雖然竭力鎮壓此事,但還是讓周徹很是煩憂。
恰好此時紅薯這高產作物橫空出世,周徹見了龍顏大悅,和淮安王商量好後便讓底下的言官造勢,聲稱紅薯是天降祥瑞,以證周徹是受上天垂愛認可的君主,君權神授不可侵犯。
為此,周徹還特意在過年時將各地的藩王宗室招到京城,舉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動,在祭祖讀祭文時還將紅薯之事說給了老祖宗聽,又讓淮安王領著那些宗室親自去了一趟山莊參觀紅薯生產基地。
之後,西南那幾個圖謀不軌的藩王就被周徹隨便用幾個理由留在京城,後麵如何就不知道了。
為安撫西南民意,周徹還特意發布詔諭,承諾待新一輪紅薯成熟,紅薯種子會分配給各地進行試驗種植,西南的種子比例定會比其他地方多一些。
周徹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解決西南問題,沒想到閩南聽說了此事不樂意了,當地官員和一些酋長聯合上奏,希望他們也能多得一些紅薯種子,理由都是現成的:
前幾年閩南大旱,到現在還十室九空,糧食儲量明顯不足,不少寨子還有餓死人的情況,急需紅薯這般的高產作物推廣過來,以緩解燃眉之急。
周徹看了看奏折,覺得閩南說的也沒毛病,於是大手一揮,又承諾了閩南。
世人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其他地方看到西南和閩南有,深諳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也紛紛上奏要求增加種子數量。
周徹看到案幾上堆成一遝要種子的奏折,深深扶額,感歎道:這些地方是串通好了麽?怎麽連話術都這麽像。
這裏麵其他地方還情有可原,屬江南一地最可惡,這幾年其他地區不是打仗就是災荒的,就數江南一帶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他們怎麽還好意思舔個大臉伸手多要種子的?
周徹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本來山莊隻有三十多個紅薯,但在趙小山的建議下,那些大中紅薯被切成了幾塊分別育苗,如此一來種子就有八十多塊,若全部都種活就能收獲四五百個紅薯種子。
但誰也不能保證每一棵紅薯秧都能長成。
但大話已經放出去了,承諾已經給了,紅薯能否豐收關係重大。
為此,周徹十分關注紅薯的種植情況,他自己不能親自去,便經常派身邊的大太監周瑞前去視察。
為此,趙來福作為牽頭人,壓力山大。
趙來福已經是郡侯了,還是大景朝少有的異姓爵位,兒子趙小山又深受皇室寵信,若全然不顧族人的死活隻顧自己享受也不是那麽迴事。
趙家的成功固然有趙小山力挽狂瀾的功勞,但也離不開趙氏族人的努力支持,尤其是趙來慶趙三旺這些族親,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至親血脈。
在大景朝,有同窗之情有袍澤之誼,但什麽都不如同族至親來的親近實在。
出於這種考慮,趙小山決定將整個樂平鎮劃定成趙家的勢力範圍,允許趙家在樂平境內圈地,成為當地的大小地主。
但範圍隻限製在鎮裏,一旦到了密水縣,必須接受縣令的管轄,不得逾越。
狡兔死走狗烹,曆史上多少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都是因為驕縱自大忘了自己的本分和位置,最後被君王收拾了、
他們趙家底子薄,又沒什麽靠山,實在禁不起幾次折騰。
紅薯的功勞能用一次,能用兩次,還能用一輩子?若不能很好的約束族人,再鬧出什麽為禍鄉裏草菅人命的事,惹得皇帝不高興,多少腦袋不夠砍的。
因此,趙小山才決定給趙家定下第一鐵規:老實低調。
他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詳細寫了趙家族規,一共二十條,其中十五條都是有關禁止族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的。
為免趙氏族人不將族規當迴事,趙小山規定:若有違反族規之事,立即除族,並驅逐出密水。
趙小山將起草好的族規拿給程理看,程理又參照一些大族的族規進行了刪改調整,形成了完整的趙氏族規,一共四十二條,趙小山看了覺得甚是滿意。
在趙三旺和劉大舅出發時鄭重的交了過去,並保證明年趙來福從紅薯山莊出來後定要迴密水一趟,望他們迴去後和族裏好好交代清楚。
哥嫂要迴去,劉氏卻沒什麽傷感,她偷偷塞給劉大舅二百兩銀子,叫他迴去多買點地,以後就安心在家做個小地主。
打發走了兩人,趙小山依然忙的要死,這次的紅薯事件鬧的太大了,周徹為了造勢,將朝中近一半人都拉到了莊子裏。
現在滿朝文武都知道趙郡侯因為研發高產作物有功被加官進爵,這樣的殊榮是周徹登基以來的頭一份,哪怕立下汗馬功勞的孟林都隻有爵位沒有封地,如此恩寵意味著趙家以後必然會崛起。
這讓趙家一下子成了京城街頭巷尾討論的話題,也成了朝中大小官員爭相拉攏的對象。
從紅薯出世到現在七八天的時間,劉氏每天都忙的腳不沾地,一天平均要接待五六位到訪的夫人小姐。
她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劉氏不得不從米粉店抽身出來,陪在她身邊幫忙,甚至連趙嬌娘都從家暫時搬了迴來,跟著應酬一二。
但三個女人都是從鄉下來的,對於京城的人情世故還是不太懂,哪怕有艾香她們這幾個婢女從旁輔助都不行,劉氏隻能又將便宜兒媳婦沈薇拉了過來每日作陪。
不僅如此,劉氏還收到了很多帖子,經過沈薇的仔細甄別,劉氏挑了幾家門當戶對又關係清白的,倒是慢慢打開了“外交”局麵。
不說家裏的女人,聽李球說宮裏的昌平公主日子都好過了起來,皇後娘娘從山莊迴去後就賞了她好幾樣奢華的首飾,惹得那些原本笑話她嫁給泥腿子的人都乖乖閉了嘴。
女人們尚且如此,趙小山更成了朝中炙手可熱的新星,他突然聽懂了那句歌詞: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每天上值,所有人都對他笑臉相迎(除了盧興黑著臉),他走到哪個營房都有新鮮的茶水點心預備著,走在外麵,連道路都順暢了:其他車輛看到是趙家的馬車,都會主動避讓,笑臉相送。
不讓不行啊,這趙家是真的要崛起啊,別看趙小山現在官職低,升遷是絕對的。
無他,隻因為趙氏紅薯已經定性為大景祥瑞。
這事還得從西南地動說起,西南地龍翻身本不是什麽大事,卻恰好被有心人利用,成了拿來攻擊周徹的借口,使得西南謠言四起民怨沸騰,地方官員雖然竭力鎮壓此事,但還是讓周徹很是煩憂。
恰好此時紅薯這高產作物橫空出世,周徹見了龍顏大悅,和淮安王商量好後便讓底下的言官造勢,聲稱紅薯是天降祥瑞,以證周徹是受上天垂愛認可的君主,君權神授不可侵犯。
為此,周徹還特意在過年時將各地的藩王宗室招到京城,舉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動,在祭祖讀祭文時還將紅薯之事說給了老祖宗聽,又讓淮安王領著那些宗室親自去了一趟山莊參觀紅薯生產基地。
之後,西南那幾個圖謀不軌的藩王就被周徹隨便用幾個理由留在京城,後麵如何就不知道了。
為安撫西南民意,周徹還特意發布詔諭,承諾待新一輪紅薯成熟,紅薯種子會分配給各地進行試驗種植,西南的種子比例定會比其他地方多一些。
周徹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解決西南問題,沒想到閩南聽說了此事不樂意了,當地官員和一些酋長聯合上奏,希望他們也能多得一些紅薯種子,理由都是現成的:
前幾年閩南大旱,到現在還十室九空,糧食儲量明顯不足,不少寨子還有餓死人的情況,急需紅薯這般的高產作物推廣過來,以緩解燃眉之急。
周徹看了看奏折,覺得閩南說的也沒毛病,於是大手一揮,又承諾了閩南。
世人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其他地方看到西南和閩南有,深諳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也紛紛上奏要求增加種子數量。
周徹看到案幾上堆成一遝要種子的奏折,深深扶額,感歎道:這些地方是串通好了麽?怎麽連話術都這麽像。
這裏麵其他地方還情有可原,屬江南一地最可惡,這幾年其他地區不是打仗就是災荒的,就數江南一帶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他們怎麽還好意思舔個大臉伸手多要種子的?
周徹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本來山莊隻有三十多個紅薯,但在趙小山的建議下,那些大中紅薯被切成了幾塊分別育苗,如此一來種子就有八十多塊,若全部都種活就能收獲四五百個紅薯種子。
但誰也不能保證每一棵紅薯秧都能長成。
但大話已經放出去了,承諾已經給了,紅薯能否豐收關係重大。
為此,周徹十分關注紅薯的種植情況,他自己不能親自去,便經常派身邊的大太監周瑞前去視察。
為此,趙來福作為牽頭人,壓力山大。